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逝讀后感篇一
這是魯迅先生寫的唯一一部關于愛情的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涓生的視角,去描述兩人的愛情悲劇。其實我也只是從愛情的角度去看這篇文章,說來慚愧,以我現在的能力所看到的東西并不是很多。
我認為這篇文章講訴的是涓生與子君的悲慘愛情故事。總的來看,就是涓生理想的幻滅。他們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蕩下開始覺醒的知識青年。值得注意的是,子君是在涓生的引導下覺醒的。但是,子君的覺醒只是部分的,是不完全、不徹底的覺醒,她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她只是接受了婚姻自主的新思想,還沒有擺脫封建的女子治內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子君婚后回歸生活,不再看書,甚而為了不讓被房東低看給阿隨吃的比人吃的還要好。子君變的平庸,我認為一大部分是因為她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的解放,以為和涓生在一起就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在我眼中,子君是有勇氣的,她敢于與家里決裂也要和涓生在一起,沖破了封建勢力的重重阻撓,追求他們的愛情與婚姻自由。這在那個年代是難得可貴的,這樣的愛情故事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但是,后來子君婚后把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事而忙碌著,子君似乎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子君了,和平常婦女并無二樣。于是,涓生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喜歡上子君了,回家成了他的負擔。他無法愛上這樣的子君。最后,子君離開了,在涓生說不愛她了之后。最后的最后,子君死了。至于她為什么會死,我認為一來她不堪忍受生活給她的種種壓力,二來她仍舊是愛著涓生的,婚姻的失敗給子君帶來的打擊巨大。但我還是非常欣賞子君,她能夠勇敢地和涓生在一起,也能夠決絕地離開。
而涓生,我認為他是軟弱的、自私的、不負責任且可憐的。他與一些友人的絕交不過是謀得心靈安慰,他為了這盲目的愛,提出與子君同居的想法,后來卻又嫌棄子君只顧柴米油鹽不再浪漫,甚而最后說出不再愛子君的話,只為了自身的逃脫。他沒有再去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了。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他沒有能力給子君更好的生活,愛情,沒有物質的支持,是無法長久的。子君在這場愛情中是處于弱勢的,她至始至終都愛著涓生,愛得熱烈、愛得純真。她為了成全涓生,選擇離開,最后早逝。這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人都說涓生沒有愛過子君,他愛的不過是當初子君身上那行美好的品質,愛的是自己所影射在子君身上的東西。我并不這樣認為。涓生是愛過子君的。他曾常常期待著子君的到來,渴望見到她;被子君的勇敢所震撼;子君離開后他還嘗試著營造子君還在的氛圍……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說,“我不應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p>
涓生一開始就說自己的悔恨,那么他在悔恨什么呢?他在悔恨自己不能多忍耐幾天,再告訴子君真話,甚而不應該將真實告訴子君。子君當初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沒有了愛,子君便什么也沒有了。子君為什么會死呢?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不可能會這么容易地就死掉,唯一的可能就是——自殺。家庭關系斬斷了,再回去勢必會遭受冷眼,家里人也不可能再像從前對她那么好了。在社會上,她無法謀得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還得忍受周圍的冷眼與嘲笑。她注定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她選擇去死。涓生所悔恨的,是他沒有了當初的勇氣與堅定,是他將真實展露在子君面前。他所悲哀的,是他們婚姻的無果和子君的早逝。
子君與涓生的婚后悲劇也反映了當時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社會若是還沒有解放,那么,個性的解放與婚姻的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傷逝讀后感篇二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边@是《傷逝》中子君擲地有聲的言語。起初,她是那樣的大膽與勇敢:同涓生談打破舊習,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他們的言語充滿了整間會館,接下來便是自由戀愛并義無反顧地與涓生同居。難道共同的話語,共同的理想就可以令他們不顧現實的存在而攜手以相老嗎?不,結果是:不久后,涓生失業,子君愁苦,兩人凄然分手,子君抑郁而死,涓生也悔恨交加。
《傷逝》是有創作背景的——1925年10月,正是魯迅與許廣平處于熱戀之中的時候,魯迅有對愛情對生活的希望與夢想,但他卻要認清現實,對熱烈的愛情作出清醒的“冷思考”。他需要考慮他曾經失敗的婚姻,他要顧慮世人流言蜚語對許廣平的傷害以及他們17歲的年齡差距。但在接受了現實,認清了敵人的`鬼魅伎倆,確證了許廣平對自己的愛之后,愛情上彷徨了多年的魯迅終于吶喊了——我可以愛!
兩人結合后,許廣平并沒有丟下曾經的信念與理想,把它們都變成了對魯迅堅貞不渝的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她協助魯迅工作,校對稿子,查找資料,安排魯迅的飲食起居,一切都是細心體貼,不亦樂乎。
魯迅與許廣平都是偉大的,因為他們都懂得人生的規則,當然不僅僅是愛情方面。魯迅知道如何在“熱”中進行“冷”思考,不沉迷于飄渺遙遠的美好之中,而是將現實剖析。許廣平則了解怎樣將理想與愿望有機結合,既沒有讓自己淪落為家庭主婦,又沒有讓自己喪失工作能力。如果涓生、子君也能如他們一般,大概就不會把所有的悔恨和悲哀埋葬甚至遺忘中了吧!
無論是真實的魯迅與許廣平還是虛擬的子君和涓生都教會我們——仰望星空追逐夢想的同時必須腳踏實地,用行動縮短距離!否則我們將會被自己埋葬,甚至遺忘。
傷逝讀后感篇三
"那么,即使在草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這是涓生對子君之死的懺悔,發出如此的感慨,也許是涓生發現了自己的自私,最終導致子君的死。如果能重來,也許涓生會選擇珍惜,但始終避免不了悲劇的結局。
從我含淚握著他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再到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其實并不是偶然,而是涓生的自私,目光短淺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他的自私改變了子君原本的勇敢、思想的先進、新潮。削去了子君原本的銳氣。得甘于屈服舊社會,對生活現狀的無奈,可涓生也不想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也不妨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也許是涓生過分要求對方,其實,愛情也如友情。彼此之間都不能少了溝通,少了理解,生活中更是少不了誤會。所謂誤會,不過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放低姿態,況下心來,之間的誤會也便可迎刃而解,對于子君的角度而言,子君承受的更多是舊社會的壓力,更多的是對于生活的無奈。涓生的便如"壓死駱駝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如果彼此的心靈能有更好的溝通,這段情才能長久,或是說是可能的白頭偕老。
我仍然只有歌唱一般的哭聲。"給子君送葬,葬在遺忘中"這是涓生對子君的離去的深深懺悔,這又變如我們對我們所擁有并不懂得珍惜,直到真正失去才后悔莫及,曾經我擁有過一段友誼。從無話不談到相顧無言僅僅用了半年的時間,起初應籃球的興趣而結識彼此而后,也因種種矛盾導致分裂。從這段友誼結束以后,才頓時察覺有一個興趣符合又有話可說的人是多么的困難。越能夠發現他身上的優點,遠超于他的缺點。不妨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多包涵對方的缺點亦可以通過共同的努力,去將缺點轉變成優點。對于作者而言,這部作品中的涓生、子君事,那時封建社會追求自由、愛情的男女。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與人之間如何更好的相處。
關于情皆可化為一句話,且行且珍惜,珍惜與我們所擁有的多包含對方的不足,學會欣賞與對方學會理解,關于情也只有做到以上的才能夠長久、綿長。
傷逝讀后感篇四
從小說的名字中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杯具結尾的文章?!皞拧薄獮槭湃サ臇|西而悲痛,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感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齊,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感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感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感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職責。
傷逝讀后感篇五
從《傷逝》看魯迅和朱安自由的愛情一直是人們永恒的追求,愛情的自由是人們在追求過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愛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與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從作者本人來看,我是很不屑魯迅先生的婚姻的,一個思想的救贖者,卻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個黑暗社會中舉著火把的人,卻不肯點亮朱安房間的燈!自由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俗話就是兩情相悅,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給了許廣平,且不論許廣平對魯迅是愛慕還是敬仰,在魯迅先生的諸多支持者中,這是一個自由的愛情,帶來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們也享受到了愛情的自由,但是!他們絕對沒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魯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賴,她看許廣平就像是親妹妹,她看海嬰就像自己的兒子!她為魯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魯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個名義上的妻子,事實上的老媽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許廣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測,這是不是魯迅先生良心發現而寫下的懺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幾乎沒有飛揚的時刻。她仿佛是一顆銹了的圖釘,最初被釘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釘在哪里,無可奈何孤獨老去。時代的列車,轟轟然朝前駛去,我們站在車上,望著車尾那些漸漸遠去的人影,不經意間,依稀還能望見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陽的余暉里,淡淡地閃出一線光,瞬間又暗下去。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舊式婦女的命運寫真。遭遇了魯迅,我以為他會待她好,起碼可以給她一個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遺棄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遺棄了一樣!在追逐愛情的美好甜蜜的過程中,子君是個新時代女性,她會被娜拉吸引,那個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為自己能像娜拉一樣灑脫,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卻成了她掙脫不了的桎梏,當一個人把自己禁錮住,除了他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傷逝讀后感篇六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向我們展現主人翁追求感情的歷程,而最終的結局無疑是可悲的。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不會有結果。涓生從一開始對感情充滿活力,到之后的淡漠與殘酷,直至親手將子君推向死亡。子君為感情堅定、奮不顧身,而最終也為感情將其埋葬。子君與涓生敢于向封建傳統挑戰,他們是勇敢的、無畏的。尤其是子君。
他們一同構筑夢想中的家園,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應對窘迫的生活,涓生的抱怨油然而生。而這背后,正是由于子君經濟上的不獨立。沒有經濟基礎,在感情中便沒有了發言權,即使有也微乎極微。子君由一個勇敢獨立的女性,在生活的蹂躪下,變為一個怯弱的、傳統的家庭主婦。涓生喜歡的則是與之有共同夢想、共同追求的子君,而非結合后這樣的子君。
這樣的子君是涓生無法容忍的,當然這也是二者分裂的原因之一。同時涓生強調“感情必須實時更新、創造”,的確,感情也有保鮮期。涓生與子君結合后的生活,平淡而枯燥,沒有戀愛時的活力與新鮮感。涓生感到厭倦,加之生活上的拮據,加速兩人感情走向滅亡。
涓生與子君的感情杯具,讓我們感悟到現實的殘酷,人生的無奈,與人性的怯弱。女人對于感情往往比男人更加堅決,堅決到盲目。愿為感情舍棄一切,而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可悲的。在感情中,女人往往是情感大于理智,而男人則相反。尤其是結婚后的女人,拋棄自我的夢想、追求,投身于家庭瑣事,相夫教子。經濟上不獨立,在生活中大多沒有發言權和自主權。對于男人,事業抱負往往比感情更重要。一旦發現感情成為自我的累贅,可理智的選擇拋棄。
人需要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F實生活中不存在童話,我們也不會成為王子或是公主。不可為感情而舍棄一切,尤其是親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感情轉化為親情,讓愛人成為親人,這樣感情才能永恒。
傷逝讀后感篇七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傷逝》寫的就是子君和涓生的戀愛以及其破滅過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后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沖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后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后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并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于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后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于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后無路可走。從《傷逝》看魯迅和朱安自由的愛情一直是人們永恒的追求,愛情的自由是人們在追求過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愛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與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從作者本人來看,我是很不屑魯迅先生的婚姻的,一個思想的救贖者,卻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個黑暗社會中舉著火把的人,卻不肯點亮朱安房間的燈!自由是愛情的必要條件,俗話就是兩情相悅,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給了許廣平,且不論許廣平對魯迅是愛慕還是敬仰,在魯迅先生的諸多支持者中,這是一個自由的愛情,帶來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們也享受到了愛情的自由,但是!他們絕對沒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魯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賴,她看許廣平就像是親妹妹,她看海嬰就像自己的兒子!她為魯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魯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個名義上的妻子,事實上的老媽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許廣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魯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測,這是不是魯迅先生良心發現而寫下的懺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幾乎沒有飛揚的時刻。她仿佛是一顆銹了的圖釘,最初被釘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釘在哪里,無可奈何孤獨老去。時代的列車,轟轟然朝前駛去,我們站在車上,望著車尾那些漸漸遠去的人影,不經意間,依稀還能望見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陽的余暉里,淡淡地閃出一線光,瞬間又暗下去。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舊式婦女的命運寫真。遭遇了魯迅,我以為他會待她好,起碼可以給她一個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遺棄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遺棄了一樣!在追逐愛情的美好甜蜜的過程中,子君是個新時代女性,她會被娜拉吸引,那個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為自己能像娜拉一樣灑脫,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卻成了她掙脫不了的桎梏,當一個人把自己禁錮住,除了他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間沒有了愛情,于是就放棄了婚姻,在現在看來,放棄婚姻是最好的選擇,兩個人從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虛偽的面對虛偽的對方,有了更廣闊的天空,生活會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覺跟涓生逃不了干系。這讓我很難明白。我并不認為子君的死與涓生有莫大的關系,甚至我覺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內心的自我否定,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認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給自己設了一個牢籠,結局是這自由的婚姻并沒有帶給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時的子君只想逃離這個牢籠,但是逃離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離,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她已經無處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輩子面對這個牢籠,就像一個已經夢醒的人,明知道無法再沉溺夢境,但醒來又無路可走,這時的子君,除了選擇死亡,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呢?換句話說,子君的死是必然!與子君不同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著,朱安能在周家呆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婚姻并不建立在愛情上,朱安留下來是為了責任和道德,但是那樣的活著跟活著牢籠里有什么區別?當魯迅死后,抗戰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魯迅藏書,宋紫佩跟友人前來勸阻,朱安沖宋紫佩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當真凄涼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說的不對,她不是魯迅的遺物,而是遺棄物!
錢理群說“小說的重心不在那失敗了的愛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臨的兩難選擇,對于他們之間無愛的現實,是說還是不說?這也是終身折磨著魯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說魯迅借由愛情想表達自己的困境,我想魯迅先生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實的心,那就是從夢中醒來,哪怕沒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選擇是“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對方,魯迅先生在說真話方面是無畏的,他與許廣平同居的事實就是最好的真話。
許廣平是新時代女性,她看重愛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賞著許廣平寬廣的胸懷!都欣賞著魯迅不離婚,對朱安盡責盡義。但是她的胸懷,他的不離婚,在我看來都是對朱安的傷害!他不離婚,從另一方面看就是讓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當然,對于朱安來說,離婚也是她無法承受的,許的胸懷,讓朱安對許廣平有著一種歉疚,朱安死的時候還在稱贊著許廣平,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這種悲哀不全是魯迅跟許廣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絕路上。
傷逝讀后感篇八
第一次看《傷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說集子里面。那時候我十分夢幻,總是對愛情有瑰麗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薦了這部集子給我,說,這才是愛情的真相。
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這篇《傷逝》。彼時的我,對魯迅先生的印象還是高舉著革命旗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救國救民棄醫從文的斗士,所以這篇《傷逝》確實呈現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魯迅先生。 這篇短篇小說有一個副標題,叫做:涓生的手記。
夫養活的附屬品。軟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壓迫時,只想著“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拋棄子君作為自己“向著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結果是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與悲哀中消磨著生命。
“陽光底下無新事?!边@似乎是一個上演過很多次的故事。 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把它理解為:愛情需要“物化”,沒有生活基礎的愛情勢必會破滅。
傷逝讀后感篇九
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后感篇十
——————題記。
魯迅主張:“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涓生和子君,雖然生在民國,但依然被封建禮教所壓迫和束縛著,他們為了真理,勇敢的去反抗了。
涓生愛子君,仗著她逃出寂靜和空虛,他們作為熱血青年,不顧胞叔和鯰魚須為代表的反對,毅然的真愛,子君就是涓生的繆斯女神,涓生就是子君的真命天子,他們期望著愛情的美輪美奐,共同去打造愛情的豐碑,他們相信彼此的堅守,他們堅信著愛情的無堅不摧。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愿意通過愛情把自己的心靈和肉體,不自己的一切一切獻給涓生。她只知道,花瓣的美麗,也許蜜蜂蝴蝶干涉不了。但它總要有花萼的承托。理想是偉大的,然歲月也是無情的,精神的充實和靈魂的向往總須有物質的供給,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涓生對愛情的大無畏,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膽怯或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沒有瓜藤,瓜怎么可能長大,在愛情面前,涓生做的那么激進。明心地知道,愛情必須時時的更新,生長,創造,然他們卻想努力地凝固那一段安寧和幸福。
如果用花朵和果實來比喻愛情和婚姻。花朵是很美好的,玲瓏,美麗,燦爛與喜悅,讓人視覺、味覺上如癡如醉,那理想般的美麗,成為人生中一道光環般的風景。花而實,愛情誕生出婚姻,果實沒有花朵那種絢麗,它承載著實實在在的責任,他已不僅僅是精神上的無無限追求,更有了責任的承擔。
涓生和子君的悲劇,留給我們的是遺憾和心寒,那樣的時代,不管是誰的生活,都是一場苦難。
傷逝讀后感篇十一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標題。“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心,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而傷勢整個文章讀下來,讓人覺得氣氛是悲涼無奈的,兩個打破世俗而結合在一起的戀人,最終因為現實的生存問題而走向分離。我覺得文中的子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會影響的舊思想的社會背景下,她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勇敢地和家庭抗爭,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話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義,無反顧的和涓生這個又窮又酸的書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這份沒有“面包”的愛情。當子君跟涓生之后,就放棄了以前的許多生活,放棄了她的驕傲,放棄了她的優雅,為生活的瑣碎而操持,洗碗、做飯、養油雞,為小事而與鄰居官太太爭吵……子君的重心都轉移到這個家了,在愛情當中不斷的付出,而這個時候,涓生認為他變了,她不再看書了,從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變成一個世俗的女子,他認為以前愛的那個優雅的子君不見了,現在這個越來越沒有神采沒有內涵的子君,他再也不愛了。
而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而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他勇敢,對愛是執著的,而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這使我感受到一段愛情的美好是要靠勇氣,堅持,還有信心,除此之外,還不能逃避,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也因此涓生剩余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
傷逝讀后感篇十二
《傷逝》作為魯迅筆下唯一一篇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卻是復雜又充滿歧義,甚至連其弟周作人都認為此篇最為難解。然而,小說所刻畫的愛情的樣子與矛盾,卻是并未因時間流逝而失去意義,今日讀來,依舊能激起許多共鳴。
這篇小說是男主人公涓生的懺悔記。因為愛,涓生和子君不顧一切,同居、相守;因為經濟問題的瑣碎、心理共鳴上的矛盾,最終走向悲劇的收場。期間的深刻教訓,今日看來,依然有著諸多共通之處。
愛情需要物質基礎。同居之后緊隨著的就是涓生的失業,經濟上入不敷出的局面,讓子君只能在柴米油鹽上精打細算、日夜操勞;對愛情心靈契合的向往,讓涓生對子君只顧通俗生活、沒有精神交流而無比失望。隨著生活日益困頓,這些窘迫與矛盾愈發緊迫和擴大,終致分手的結局。也許愛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子君沖破枷鎖也要和涓生在一起一樣;但是愛下去,需要物質的維持。
精神層面的契合也很重要。對于女主人公來說,她向往了愛情的自由,但最終的期望還是傳統的家庭生活;而對于男主人公來說,卻是高要求的精神交流,談文學談藝術,等等。精神上的不契合,所追求的東西的不一致,使得他們在共同走下去的道路上越來越難以為繼。
這是一部悲劇,也是嘲諷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愛情中的虛偽的作品。小說里涓生對子君說"我不愛你了",子君離開而后死去,但男主角最后懺悔所得的體會卻是"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是多令人憤慨的虛偽。從這個角度來說,"涓生"與魯迅刻畫的其他有著種種弊病的知識分子,包括孔乙己、狂人、呂緯甫等等,并無二致。
當然,我的思想并沒有魯迅先生那么深刻,讀完此篇,我的感慨還是停留在"愛情需要物質基礎"這一淺顯層面上。這也是貧窮的我的閱讀體會的寫照吧。
貧乏又淺薄如我,連這篇讀后感的標題都不知該如何概括,也就啰嗦至此。
傷逝讀后感篇十三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寫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魯迅先生通過涓生的手記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他還沒說的`話是:愛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而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天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對一直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但或許最后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吧。
傷逝讀后感篇十四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保退闳绱擞鋹倳r,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后感篇十五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里,看到子君重復說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己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為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感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余,對我跟他說:“你們兩個還可不能夠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里,當晚因為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著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說話的時候眼中閃耀著的光芒,想著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發盡是汗的忙碌著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著她跟官太太為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于應對真實的自己。
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胡同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為了她的感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為什么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著他人的衣襟,她寄生于他人。她無顏背負著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說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著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里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感情小說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么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日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那里雖然沒有書給我看,卻還有安閑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這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自己已經頹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愛消亡之后,也能夠獨自勇敢地扇動著翅子去飛,而不是回到舊式的家庭中去了斷。她的結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麗在虛無的.愛之上,愛斷情殤。她的柔弱注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見了她在戀愛時的那種勇敢和堅忍以及最終一段: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著,才能夠有所追求,他是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傷是屬于他的保密,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么真實,應當學會說謊,那才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