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tài)。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一
學習經(jīng)典三個多月,有太多的收獲和感悟,收獲最大的,是更具仁愛之心了。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比如,出門坐火車,有人霸坐;旅行購物,有人哄抬物價;過年陪家人出去吃飯,被服務(wù)員灑了一身菜湯;大雪天坐公交上班,卻要在寒風中等很久;網(wǎng)上買件衣服,圖片漂亮,文字漂亮,收到的貨卻不漂亮等等。
學習經(jīng)典后,時時以君子之德約束自己的言行,慢慢也成了習慣了。年前去青島,一上火車,有人正躺在我的座位上睡大覺,其家人正想叫醒,我急忙說不用了。還有空位先坐會兒,等來人了我再讓出來,就這樣連讓三次,那人也睡了個安穩(wěn)覺,我覺得很開心。過年出門吃年飯,被新來的服務(wù)員灑了一身菜湯,我怕嚇壞小姑娘,連忙說沒關(guān)系,回家洗洗就好。去北京譚柘寺游玩,山下有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賣野菜包子,張口要二十,沒還價買了兩個,這么大歲數(shù)大冬天出來不容易,就不講價了。過完年剛上班就讓加班,就當做義工做好事了,這機會找都難找,那還怨什么呀?機不可失,正好抓住這次機會,借事煉心,好好修身、修心、修性。總之,心態(tài)好了,一切都好了,境隨心轉(zhuǎn)。
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世界并不象人們說的十有八九都不如意,而是心態(tài)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好,遇到的大都是好人好事。
當我們犯了錯誤,而且意識到錯誤,我們追悔莫及,我們痛心疾首。這是我們不占理的事情。我們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但我們占理的時候可以做到不糾結(jié),不生氣,寬容待人待事,才是修養(yǎng)的高境界。關(guān)鍵在于不計較,不計較了世界會更加和諧,更加溫暖。
我們應(yīng)該感謝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是他們給我們照鏡子,照見那個“小我”,才使我們有機會改正自己。起好念,發(fā)好心,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把自己變成一道光,讓大家感受你的溫暖,感受你帶來的光明。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二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是孔子及其門徒言行的記錄,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價值。其中的“靜心”思想,是今人在煩憂時給予自己的最好建議。本篇文章就靜心得體會展開探討。
第二段:闡述“靜心”概念。
“靜心”,就是讓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摒棄雜念,專注于一件事情。孔子在《論語》中曾說過:“魯迅升于虞,乘肥馬,衣輕裘。君子勿以細碎之事,玷夫前行也。”(《論語·鄉(xiāng)黨》)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君子應(yīng)該有大格局,不必在小事上耗費太多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一個穩(wěn)定平靜的內(nèi)心狀態(tài)。
第三段:靜心的意義。
靜心不僅能讓我們放慢腳步,深入思考,更能緩解我們的壓力,增強內(nèi)心的力量。只有在靜靜地內(nèi)心世界里,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領(lǐng)會人生的本質(zhì)和意義。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面對日益增長的工作壓力和生活瑣事,若不懂得如何靜心,心情會變得煩躁、不安甚至焦慮,影響身心健康。因此,靜心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段:靜心的方法。
靜心既不是懶散、被動的狀態(tài),也不是消極、憂慮的情緒。靜心是一種積極的成長之道。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實踐靜心:一、控制呼吸,深呼吸、緩慢呼吸、長呼吸,調(diào)整呼吸頻率,可以讓人更放松、穩(wěn)定;二、尋找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如聽音樂、看書、寫作、旅行等方式可以讓人心情調(diào)整、沉淀內(nèi)心;三、有意識地改變心態(tài)、想法,減少不必要的自我壓力,更有消極情緒時適時地找到自己的宣泄方式。
第五段:總結(jié)。
靜心,不僅僅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一種態(tài)度。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靜心是很有必要的,能讓我們在工作與生活的繁忙中尋得一份平和與寧靜,增加身心健康,緩解我們的情緒,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穩(wěn)健、更有定力,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靜心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態(tài)度,卻是價值巨大的心靈寶藏。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三
段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式。讀《論語》深受啟迪的同時,我對于人生也有了一些新的領(lǐng)悟和體會。通過深入研讀和思考,我意識到《論語》所傳遞的智慧思想對我們現(xiàn)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意義。我相信,只要認真研讀,《論語》可以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積極的改變。
段二:
在《論語》中,孔子教導人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追求個人的利益,忽視了對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的責任和義務(wù)。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修養(yǎng)和德行是影響整個社會的基石。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才能為家庭、社會甚至國家?guī)碚嬗绊憽R虼耍覉孕胖挥型ㄟ^自我修煉,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段三:
《論語》也談到了兄弟、朋友的重要性。孔子認為,一個人需要建立起真正的友誼,而不只是表面的交往。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這使我反思自己在與他人相處時是否真心對待,是否以誠實、寬容和關(guān)愛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通過讀《論語》,我開始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和友誼,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踐行孔子的教誨。
段四:
孔子在《論語》中強調(diào)了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廣學、切問、近思、勤學”的教育理念。這使我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在日常學習中,我時刻保持對知識的渴望,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我也明白了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段五:
《論語》的思想對于我們堅守道德、追求真理以及提高自身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深入學習,我逐漸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只有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并為社會做出貢獻。而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我們可以鍛煉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并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最大化。《論語》啟迪了我對于人生的思考,讓我明白了追求真理和完善自己的必要性。
總結(jié):
通過深入研讀《論語》,我對于人生和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孔子的智慧思想和教育理念給了我很多啟示,使我明白了自我修煉、真誠對待他人、勤奮學習以及實踐完善自己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踐行孔子的教誨,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有價值觀念和有貢獻意識的人,為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我將持續(xù)深入研讀《論語》,并將其中的智慧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孔子在《論語》中說的一句名言。《論語》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們的言行,包含了一套道德規(guī)范和哲學思想。其中,齊論語自然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在讀完齊論語后,我深有感觸,頗有些心得體會。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受。
第一段:齊論語中的“仁”
“仁”是《論語》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詞匯。齊論語中出現(xiàn)了不少關(guān)于仁的內(nèi)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這些都是表達“仁”的內(nèi)容。從這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仁是一種“人性”的規(guī)范。必須要有同情心和互助精神,才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第二段:齊論語中的“信”
“信”是齊論語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在《論語》中,信直指道德和誠實。仁是一個人要達到的目標,而信則是達到該目標所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更深層次來看,“信”在《論語》中還涉及到一種“輔助”作用,即在實現(xiàn)社會正義和道德逐漸向前推進中,敦促人們行有因果之道,保持對社會的信任。
第三段:齊論語中的“孝”
在齊論語中,“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主張“孝道”,認為孝是對家庭和祖先的尊重和回報。孝親的人是一種道德精神的代表,是社會積極向上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學習孝道,不僅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反射了人類友愛和深邃思考的深層次機制。
第四段:齊論語中的“學”
在齊論語中,“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整部《論語》中也是反復提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由之,曰:‘可也!犯也!笑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等等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出了對學習的追求和堅持。學習是一種重要的方式,用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展人類的眼界和思維。
第五段:齊論語中的“道”
齊論語中的“道”是一種持久而在某種意義上是不變的東西。它是一種基本的道德和哲學規(guī)范。在《論語》中,“道”被看作是一種準則,它要求人們遵循正義的道路。同時,也要求大家始終固守真實,不做虛偽和虛弱的人。這樣,才能保持道德高尚和身心健康。
總結(jié):通過對齊論語的閱讀,我深刻地領(lǐng)悟到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家庭觀念等方面的重要性。《論語》是一部性盡精神之作,提倡道德、友愛、真實、知識和美德。從從齊論語中,我相信自己有理由相信,道德和智慧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素質(zhì),關(guān)注生命感受和價值意義,追求自由自在、自發(fā)自遠的追求。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五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六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guān)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jié)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dià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jié)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wù)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jié)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guān)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xiàn)在學生厭學輟學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孔子特別強調(diào)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xiàn)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yīng)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lǐng)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七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義。而作為《論語》的讀者,我們也應(yīng)該深入理解其內(nèi)容,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將從我的角度出發(fā),分享幾個關(guān)于《論語》中的心得體會。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譽為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將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德觀念推向了高峰。《論語》中反復強調(diào)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準則。在《論語》中,“仁”體現(xiàn)著一種寬容,一種善良和體恤他人的品質(zhì),這一品質(zhì)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的關(guān)鍵所在。
另外,孔子也極為重視人際關(guān)系,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例如在《論語》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說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禮相待”的人際交往方式。這也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關(guān)系的重要體現(xiàn)。
三、學習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學習,他認為知識是人類發(fā)展的根本和基礎(chǔ)。《論語》中不僅有各種學問的討論,更強調(diào)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保冀o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式和心態(tài)。
在當今社會,時刻學習是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快速變化、充滿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中,持續(xù)的學習和不斷的自我提升是維持競爭力的關(guān)鍵。因此《論語》中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都是貫穿學習全過程的重要原則。
四、謙虛的美德。
《論語》中一些和謙虛有關(guān)的句子也頗有啟示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些內(nèi)容都強調(diào)了謙虛和謹慎的態(tài)度,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從中獲得正面的引導和啟示。
人們普遍意識到,謙虛是一種美德。擁有謙虛的品質(zhì),可以使個人更加接受反饋和挑戰(zhàn),從而更好地發(fā)掘自己的潛力,快速發(fā)展。此外,謙虛的態(tài)度也能構(gòu)建更加和諧的社會,并給身邊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五、自律的價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種自律的價值,為人處事應(yīng)該有一些原則和規(guī)范。《論語》中的句子“不恥下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和自律。
事實上,只有自律才能為我們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個能夠自律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標來行動,并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僅使個人奮斗更有價值,甚至能夠傳遞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力量,影響身邊的人與環(huán)境。
六、結(jié)語。
此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對《論語》的思想進行了整理和探討,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示和幫助。無論是心境還是人生,都需要借助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來引導前行。而《論語》恰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擁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極高的現(xiàn)實價值,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指引。對此,我們都應(yīng)該謹慎對待,認真學習,才能更好地將其悟思于心,應(yīng)用于生活。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八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我們閱讀。接下來是為大家整理的學習論語的與收獲5篇匯總,希望大家喜歡!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與收獲1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于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靈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于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長弄個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于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戟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仿佛靜心獨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煙熏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熔融便沉淀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外,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香味滌蕩胸壞。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文化氣息是如此的現(xiàn)代感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向往,難以忘懷。
“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yǎng),讓本來疲乏的思維得體悟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震醒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那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yǎng)的心,澆濕了你我被步驟的生活烤干的內(nèi)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感悟是精神的心路歷程精華,領(lǐng)悟到的是思想的戲劇化內(nèi)涵。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凈。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九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從初中開始正式學習《論語》中的部分章節(jié)內(nèi)容的,然而,在中國大地上,我們從小就被耳濡目染,即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論語》帶來的影響。幾千年來,中國的朝代更迭,歷史的車輪也不斷滾動,唯一不變的是孔子通過《論語》等經(jīng)典著作注入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內(nèi)容,因此,可以說《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chǎn),并且它的影響力遠不止在中國大地上,而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當之無愧地被稱為東方的《圣經(jīng)》。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shù)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我們可能沒有那些古今的那些文豪對論語有著獨特的見地,但是我們在讀論語的時候群有著我們自己獨到的且對我們以后的人生路有影響的見解。讀論語其實同時也似乎是在為我們自己的人生尋求答案。《論語》對于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對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個人心態(tài)界有著重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在《論語》的下我們的思想變化的。
學思結(jié)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diào)“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jié)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wù)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jié)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lǐng)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老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
一樣。“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品古今之往來,能人將相有多少不是這樣的呢,所以我們更多的時候不要在意這些外物,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在人生的漫漫歷程中,到中年之時,我們再來品調(diào)我們的人生往事之時也許會發(fā)現(xiàn),隨遇而安可能是一種極佳之心境。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現(xiàn)如今儒家思想正影響著世界人民的思想,它正帶領(lǐng)著中國的文化走在世界的最前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們讀《論語》而明了睿智。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
《論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其中有許多關(guān)于靜心、修身養(yǎng)性的格言警句。這些教誨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提高自身修養(yǎng),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本文將分享我對《論語》中靜心的一些體會。
第二段:提高意識。
《論語》中,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關(guān)鍵在于提高自己的意識。孔子曾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義,雖久莫之變也。”這句話告訴我們應(yīng)該在對待人際關(guān)系的時候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和利益,同時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和道德。這樣的修養(yǎng)不只是為了讓我們交友更容易,更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智更加成熟。
第三段:淡泊名利。
除了提高意識之外,《論語》還強調(diào)了淡泊名利的重要性。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是不會在名利上過多計較,而是更注重自身修養(yǎng),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和幫助。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寧靜。
第四段:內(nèi)在修養(yǎng)。
在《論語》中,提到了“先斬亂捶”,意為先要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在。只有擁有一個安靜、平和、寬容的內(nèi)心,才能更好地接納外界的各種事物,從而更加自如地駕馭自己的生活。這種內(nèi)在修養(yǎng)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斷地讓自己進階。
第五段:總結(jié)。
《論語》中的靜心修養(yǎng)不但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問題,還可以在精神生活上給我們帶來極大的福祉。通過持之以恒,透過內(nèi)心的深層交流,我們會找到自身人生的真諦,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自己、這個世界和人類的存在。最后,希望我們都能珍視這些警句和教誨,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一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后感的任務(wù),可看著看著竟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于“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地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復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同樣的,孔子也是個孝子,大愛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對人民的博愛,還有對長輩們的孝愛。可是如今的人們漸漸地對孝這個字的認識越來越淡薄,原本閃光的字眼逐漸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這樣墜入了一個他們自認為的美麗卻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完全顛覆了平日里人們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許你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幫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給他吃,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質(zhì)上的豐富;是對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為了他們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損害道德的事情;是愛自己,而不是不顧自己的安危讓父母擔心、憂慮。
在《論語》中有一句話令我深思熟慮:“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笔前。總€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們班這個小小的集體也會有“姚明”“王羲之”“達芬奇”“宋祖英”“華倫庚”“冰心”等。有的人學習不好,可是籃球卻是動若脫兔;有的人體育不好,可是書法卻是龍飛鳳舞;有的人書法不好,可是繪畫卻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繪畫不好,可是唱歌卻是娓娓動聽;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卻是滿腦子的數(shù)學;還有的人對數(shù)字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倒是寫起作文來便妙筆生花了。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不假啊。每個人的優(yōu)點都值得我們?nèi)W習,每一個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夠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教導我們,使我們更上一層樓。我們要多向我們身邊的所謂平凡人學習他們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樹叢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邊許多的植物滋養(yǎng)下茁壯成長,并且長成一棵堅韌不拔的大樹。樹之所以高大,因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偉岸,因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壯闊,因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閃光,因為有了那些所謂的平凡人!《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jié),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恚且I(lǐng)我么向上的階梯。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二
論語是一部經(jīng)典的儒家經(jīng)典,書中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透過這些言行,我們可以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人生智慧。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許多道理的道理的卓越和彌足珍貴之處,下面我將與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第二段:孔子思想的啟迪。
孔子思想中的“仁愛”、“誠信”、“自律”等觀念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孔子思想的價值在于它不僅體現(xiàn)了一種社會道德秩序,而且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些具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巨大意義,他們可以引導我們正確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理解和接受事物,同時也能促進個性的和諧發(fā)展,增強個人價值感和幸福感。
第三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思想。這是一種既實踐又理論的思想,他告訴我們首先要修身,讓自己成為一個品德優(yōu)良的人,才能夠正確地理解和實踐其他的做人方法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這為政治、社會和個人行為規(guī)范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和對策。他的思想也鼓勵人們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zhì),還要充分考慮家族、社會的發(fā)展和未來,有利于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第四段:思想的傳承。
孔子的思想自古以來就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導致了中國的思想和社會的繁榮。同時,這其不止是要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領(lǐng)袖,還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按照書中的意義進行實踐,對于現(xiàn)代的我們,更需要將這些思想內(nèi)化,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會讓我們更加的成熟和充實。
第五段:結(jié)論。
論語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思想警鐘和智慧精神的符號。它的影響和意義在歷史上是非常深遠而廣泛的,它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時代性,是助推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基石。閱讀論語,充分體會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同時也激起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讓我們以論語的精神為指引,與自己、社會多溝通多交流,從而更好地建設(shè)美好的家園!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那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帶給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chǔ)。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⒚舳脤W,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夠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處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_@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校恳惶於家佑|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群眾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務(wù)必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禮貌、昌盛、禮儀之邦。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里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shù)淖藨B(tài)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四
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于《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chǎn)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yīng)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后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guān)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guān)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wǎng)絡(luò),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guān)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jīng)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五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論語是一本匯集了孔子言行的經(jīng)書,它所傳達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在我的學習中,我發(fā)現(xiàn)論語對于我們的人生有著很重要的啟示作用。
其次,我認為論語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只有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如何做到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呢?我們需要主動思考,質(zhì)疑自己所學的知識,尋求更多的答案,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
第三,關(guān)于孝順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中找到如何去做。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孝順的重視之情。這種重視不僅僅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家庭責任及家族傳承的承諾。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尊重家長,照顧家人,體現(xiàn)孝順的精神。
第四,我覺得學習和生活都需要悟道。論語中有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意味著如果只是為了單純地追求知識而不去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最后可能會失去真正的道。我們應(yīng)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真諦,把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入,并應(yīng)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最后,我們也可以從論語中得到啟發(fā),探討該如何生活得更好,孔子曾說過“行有不得者,而人不以為惡,其為仁也已”。這是表達了孔子認為在人生道路中,人們不可能做到完美,但重要的是心懷善良,對于自己所犯的錯誤虛心接受批評,更加努力改進自己所做的事。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不可能永遠順利,但面對困難,我們需要持之以恒,并且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
總之,論語對于我們青年人來說,是一部應(yīng)該認真學習的經(jīng)書。它里面蘊含的道理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人生,也能讓我們獲得更全面的人生體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獲得智慧的途徑。希望我們能夠抱著認真的心態(tài)去學習,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用論語中的思想理念去指導自己的行動,讓我們的人生之路越來越美好的走下去。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六
讀國學《論語》經(jīng)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獲和體會。收獲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yǎng),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chǔ)。我從國學與經(jīng)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jīng)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學習《論語》的收獲是巨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guān)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边@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yīng)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教學中,我們更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后,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說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說出很多,也能說得很大、很遠,但關(guān)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但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贊揚,對現(xiàn)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xiàn),沒有出息的表現(xiàn)。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么舍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nèi)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xiàn)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著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么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閱讀國學經(jīng)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yōu)秀的國學經(jīng)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使之發(fā)揚光大。為河東的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讀論語心得體會篇十七
段一:引言(200字)。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這部充滿智慧和哲理的書籍給予了我許多啟發(fā)和思考。通過閱讀《論語》,我深入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從中汲取了許多人生的智慧。在此,我將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分享我對《論語》的心得體會。通過這些心得體會,我相信我們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成為更好的人。
段二:悟道真諦(200字)。
孔子在《論語》中強調(dià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認為做一個合格的人首先要悟道,即明白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做事的目的。我深以為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往往追求物質(zhì)的滿足而忽略了靈魂的修養(yǎng)。而孔子強調(diào)的悟道正是要提醒我們:要不斷審視自己,問自己這么做為了什么,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心無旁騖地追求人生的真諦。
段三:修身與待人(250字)。
《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教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們不能止步于書本知識,更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修身來提升自己。孔子認為只有修好自己,才能做到善待他人。同時,他也告誡我們要明辨是非,不為物欲誘惑所動,在面對困境時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他的這些教導告訴我們要有高尚的品格,善于待人接物以及堅持道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段四: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250字)。
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提倡“身心合一”的思想家。在《論語》中,他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學生不僅要追求知識,更要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我深感教育的意義就在于塑造孩子的品格,讓他們在知識學習的同時,注重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全面發(fā)展,既有堅實的知識基礎(chǔ),又有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
段五:世界觀與人生觀(300字)。
通過閱讀《論語》,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我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同時,我也明白到只要自己不斷進步,努力改變,就能夠取得成功。與此同時,孔子提倡的謙卑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也影響了我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看法,我學到了善待他人,用真誠和友愛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總結(jié)(50字)。
通過閱讀《論語》,我汲取到了豐富的智慧和哲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將繼續(xù)在學習中修身,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素養(yǎng),同時,也要把這些智慧與他人分享,用行動去影響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