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一
印象中,我應該沒有讀過一本社會學的專著,更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主動地去品味社會學這門熟悉又陌生的學問。自然,無窮的好奇心與有限的既有知識催生了強烈的新鮮感。而這一切新鮮感,就是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帶給我的第一感官。
初識《鄉土中國》這本書,完全出于偶然。就像我剛才所說,因為以前從未涉獵過社會學這一領域,當然就不會在自發狀態下突然來了閱讀這方面專著的激情與靈感。不過,我想很多事情都是因果聯系的。天意安排我在此時偶然遇到這本書,真如邂逅一般,只怕這是萍水相逢,恨不得銘刻永久。于是,這篇文章就呼之欲出了。
言歸正傳。作者在序言中就明確了本書想要回答的問題,即“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以此為基礎,本書從鄉土社會的結構、意識等方面系統的闡述了作者眼中傳統的中國鄉土社會。在民國以城市為中心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本專門解析鄉土社會的著作出現,也著實體現了作者的高瞻遠矚。
鄉土社會說到底,一切的文化思維、行為方式等的產生,都離不開幾千年賦予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這種與土地千年的朝夕相伴為獨特的鄉土風貌的產生提供了土壤。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的一點就是,正是由于千余年這種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導致了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而諸多鄉土社會的元素,均與這“熟悉”二字相關。
比如作者提到了文字下鄉的問題,由此聯想到了鄉土社會是否是運用文字的良好土壤。作者眼中,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空間上具有孤立性,面對面的交談顯然勝于以文字為載體的溝通,又傳統的生產方式經驗即作者所謂的“記憶力”是不必通過文字作為傳遞載體的,因此,文字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生存土壤的,這也導致了為什么鄉土社會有如此之多的“文盲”。因為熟悉的社會導致文字的相對多余,所以孕育現代商業社會的契約、法律條文等自然不可能憑空產生。
既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鄉土社會又是靠什么來維持秩序呢?這就是“禮”。也是因為鄉土社會的相對穩定性,長期以來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孕育了倫理觀念的產生,即“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自然,傳統的流動性小的鄉土社會更有其生存空間。而依靠傳統經驗的傳授,一個人完全可以解決鄉土生活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這也是由于長期以來穩定性造成的。所以,人生經驗往往掌握在年長的人手中,年輕人不必去面對新情況,只需要聽從教化,就能解決人生問題。由此,形成了鄉土社會獨特的權力結構——長老統治。
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差序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很大程度上靠親疏遠近來分別,所以這種社會關系始終都是以私人關系為主導的,并未形成一種凌駕于團體至上的關系與觀念,也就無法催生高于人際關系的社會契約關系。所以,作者詼諧道,也許中國人最能體會到世態炎涼這四個字的感覺了。同時,這關系也決定了鄉土社會實際上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因為以土地為經濟基礎的非流動性,促進了家族勢力的產生與發展。在家族中,血緣的親疏催生了差序格局,也形成了整個鄉土社會的家族倫理體系。而在此時,地緣不過是血緣關系的投影。
當然,還有諸多方面的特點,限于時間和筆者個人總結能力有限,不一一敘述。總而言之,一切都離不開土地帶來的獨特的經濟方式。
其實寫到這里,我想作者在本書中并不僅僅是想回答他在序言當中想要回答的問題,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對鄉土社會的深度剖析,讓人們更加了解鄉土社會,了解它的諸多特點以及由這些特點帶來的諸多弊病。當然,也有優點。不過,就當時而言,鄉土社會的組織結構與生產方式必定會成為現代化的阻礙。作者也常常把中國的鄉土社會與孕育現代文明的西方社會做比較,也足見作者實際上是想通過這樣一種闡釋,反思我們的鄉土社會狀況,為近現代化能夠在鄉土社會實行下去尋找有利的條件與合適的土壤。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二
在開始的幾章中,經常會發生前幾段要讀好幾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現象。但隨著不斷地深入,我漸漸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會提出概念或作出結論;抓住關鍵詞,圈畫下來,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張閱讀的“線路圖”;畫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梳理文章脈絡。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我提取、歸納信息的能力,讓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義,以己為中心,向外擴大的圈子就是我們的人際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蕩起的漣漪來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親疏關系的遠近會對它產生影響;作者還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勢而定的,真可謂是一語破的。
《血緣和地緣》主要圍繞著“人情”展開。在這個充滿人情的社會中,真正的商業是無法進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們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現,才會認真的講價、買賣。這是土地上該有的規則,人們一代代的遵守著。
讀書的過程如登山。前面是數不盡的臺階,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頂峰之處再首來時路,我們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無法比擬的,那時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三
初次接觸《鄉土中國》這本書是于高三備考階段。語文老師在分析以該書為背景的題目時聯想到了過去的鄉下生活,在他描述的那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童年環境中,我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奈何時間原因,至此才得以讀畢。
我自小就知道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我還知道中國人克己尚禮講求交情,我知道中國人崇尚傳統……讀完此書,我終于明白了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
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與“差序格局”密切相關。在差序格局下,團體的界限并不清晰,無論是在親屬關系還是地緣關系中,團體以個人為中心,其覆蓋的范圍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力而沒有義務了。”這說的就很恰當,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敗的,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個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人們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給的同樣飯碗時,那干與不干就沒有質的區別,故索性選擇后者;另一個則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潤多,自己獲利大時,有誰不想多干呢。
說明中國人從“私”的角度出發的還有一點:古人崇尚克己、慎獨等這樣的修身準則。這些準則的出發點是自身而不是別人,主要是強調對自己的約束,通過完善自身的品質品德來影響教化他人。說到教化,那還要提到中國的“尚禮”。禮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對人的約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作為一種傳統,禮并不是簡簡單單用文字傳承,而是祖祖輩輩通過講話、行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傳達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中國依然很多鄉下人還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會是“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他們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進行信息傳遞,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傳達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還是很困難的,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終不能降至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說,作者以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我讀罷頓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我體會到了鄉土所造成的對我們民族的“束縛”:當人與人發現同為老鄉時,我們之間沒有了距離感;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作為中國人的獨特品質;當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可能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這就是我們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四
這本書《鄉土中國》很薄,但是可以讀得很厚,第一遍我沒有太看懂,回過頭又重新讀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可以從這本書開始,它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國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層的分析,解讀。關于”鄉土性“和”現代性“,采用了學術研究的名詞來闡述,里邊的每一章展開來講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它沒有“嘲諷”,沒有“置身事外”,沒有”指手畫腳“,而是以一種做學問的調查態度去剖析,這是一個學者的理性,更是一種踏實研究的態度,光是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學習和敬仰。
如果我們說文字有四個層級,本能,情感,哲學,審美,越往后越高級,但受眾面也會越窄,我倒想從情感的層面去說說,大概我也就是這個級別,入不了俗,也深刻不了,更達不到審美層面的高級。
從“鄉土性”來說,其社會結構是傾向于穩定的,而感情的淡漠是穩定的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示,中國傳統的感情是偏向于同性去發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鄉下,夫婦間感情的淡漠是日常,一早起來各忙各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夫婦間大多是“沒什么話可說的”,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婚姻把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經濟、政治、宗教等納入到了這個社群所引起的結果,這更像是一份事業,而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效率是要講紀律,排斥私情的,所以中國自古講的是“三從四德”,“相敬如賓”,是負責,是服從,兩性間的矜持和冷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從“現代性”來說,其實中國的“現代性”是從“鄉土性”這基層上長出來的,自然也就帶著“鄉土”的烙印,這是文化所影響的。真正“現代性”的感情是浮士德式的,在相異的基礎上去求充分了解,是需要不斷的在創造中求統一,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為生命的主脈。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是向對方尋求心理上的契洽。在中國現有的文化環境下,浮士德式的感情追求是讓人撕裂的,是充滿與環境對抗的,但生命力也會因之越強。
我很高興的能看到在現在的中國,有這么一小群人有著對愛情美好的追尋,他們能夠跳出傳統婚姻中承載著的經濟等功能,把夫婦發展為家庭關系中的主軸,讓兩性之間的感情作為家庭凝合的力量。
當然,無論“阿波羅式”的還是“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沒有對錯好壞,全看個人追求和需要,但我還是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愛情而結婚,并在戀愛的持續中,不斷的去克服阻礙,不以實用為目的,而是去創造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鄉土散文特質。
鄉土美術特色師資培養模式探究。
淺談余光中詩歌的鄉土意識。
深挖鄉土美術資源開發美術新課程。
鄉土地理課題開題報告范文。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五
南方這一點更加明顯,對于祠堂、族譜等文化的重視,起名字時大家族一定要按照家譜來確定輩分,有些大宗族都是有族長的。就是沒有明顯宗族的地方,有紅白大事的時候一定要請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坐鎮,遇到不懂的禮節要去請問老人應該怎么辦。
我參加過農村的婚禮,一定有一位大知賓負責總調度,通常是年紀四五十開外,有豐富的籌辦經驗,那時候他的指令就是最高意志,包括各種親戚、貴賓都要聽他的調度安排,頗有點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意思在。所以,怎么安排一場婚禮,全在大知賓的一張嘴上,并沒有我們熟知的計劃書、wbs任務分解、各種公告、條文、時間表來告訴各色人等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所有人都等著大知賓口頭通知。有些多才多藝的大知賓,話說的十分之漂亮,一套一套的半文半白,甚至有些還會唱著押韻的歌詞來安排事項,令人嘆服。這就是典型的人治。
第四種權力是發生在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時勢權力。費老用的這兩個字非常傳神,時勢造英雄,這種權力的`產生和實現方式大家都懂得,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自信,是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霸氣,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時勢權力還是在鄉土社會的框架內產生的,一旦取得了權力,不會跳出鄉土社會的特性去重建一個世界,如果真有哪怕一點征兆,那么就會有人懷疑對方可能是穿越者了,比如王莽同學。
那么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打土豪分田地,這是框架內還是框架外呢?嗯嗯嗯,我感覺我這篇讀后感想到這個問題后就可以結束了,那么,就結束吧。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六
《鄉土中國》這本書該是我看的少有的幾本學術味較濃的,剛開始閱讀大多是小說,慢慢對很多東西產生好奇心,便在相關書籍中找答案。以后閱讀的大方向應該會是這種淺淺的學術著作。鄉土中國,應該是本關于社會學的著作,內容篇幅不長,而且每一章雖然有點遞進關系,但是每章單獨讀理解也不會太困難,所以前面有未理解的,也不會太影響后面的閱讀,對于我這樣想進入觀望的門外漢很友好。每讀完一章都像上了一節收獲很大的課,雖然不知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但是,收獲知識這個過程就讓人欲罷不能的讀下去。談談書的內容,講的是現代化之前的社會結構也就是鄉土結構的中國同現代社會結構的對比,著重分析鄉土結構下文化,家庭,男女之差,道德,法律,權利……這些在其結構下的表現和出現的原因。書看完有點久了,現在我還記得的觀點,肯定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最能讓我信服的。之一就是差序格局,這個文中給的詮釋語言較為學術,依我理解,就是相較現代社會,鄉土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都是私人之間的聯系及其延展,文中給的一個比喻很形象,每個人像丟在水中的石頭產生的水波,跟相近的人的水波進行干涉,最后的波紋就是我們社會的網絡。這樣的社會跟西方文化里的`社會有很大差別,西方注重的是團體的概念,比如他們的家庭,黨派,國家,都是指一個特定的東西。反觀鄉土中國,家的概念是如此模糊,有時指父母子女,有時加上直系親屬,有時還要加上旁系親屬,這個從紅樓夢大觀園的盛況可見一斑。這個不確定性,很多也是差序格局導致,因為差序就是對人有差別嘛,當然是先血緣近的,后面紅樓夢中家族沒落,大觀園里面的表親這些都不得不離開。
這個差序導致的伸縮,跟個人處境很有關系,很簡單,丟在水里面的石頭大,波紋多,能干涉的區域就大嘛。就家庭而言這樣,對社會同樣這樣的道理。還有就是文中談及的社會中的幾種權利,長老權利,即聽從長輩的命令;橫暴權利,即沖突壓迫時的;同意權利,就是為了高效合作出現的權利。這些的劃分和出現原因,作者的分析讓我能夠信服。文中的所談的鄉土中國,其實離我們現在的社會有一定差距,但是還是能在生活中找到鄉土中國的影子。對這本書理解很淺陋,上述殘存記憶,再讀起來定會不知所言。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七
費孝通先生把這本小冊子稱為“不成熟的果實”,但這本小冊子卻是展現中國鄉村圖景、研究中國傳統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參照。費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感悟,將自己在鄉村實踐中的所見所感融合在了社會學這一偌大的智慧體系中,將中國鄉村社會中的一幕幕具體情境抽象成一些符號和概念,或許正如他自己所說,“那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勾勒成像的色彩線條背后更為凝練點睛的筆道與風骨,是鄉村社會生活習俗背后的文化沉淀與精神承載。
鄉土中國以《鄉土本色》開篇。的確,用“土”字來形容鄉下人是最恰當可是的,土地不僅僅養育著一方人的成長,還寄托著他們的終老;不僅僅寄棲著他們的一生,還替他們養育繁衍著世世代代。生活在鄉村的'人以土地為生活的根基,絲絲縷縷都牽扯著泥土,怎樣能不沾染點土氣,又怎樣不是鄉土本色呢。中國人歷來安土重遷,這也是因為以農業為生的農民是附著在土地上的,土地是根本,是搬不動也離不開的,僅有當一個地方繁衍至人口到了極限,才會有一部分人去開拓新的地方。正是這種與土地相依相息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特有文化。鄉土就是本色,即便隨著現代化的推動鄉土早已成為粗俗、野莽的象征,在國際化中的經濟較量中農村總是作為城市化進程的阻礙被擠壓、貶低,誰也改變不了,多少年前的我們祖上先輩都是依存著土地代代相傳的事實,誰也否定不了,當今社會再先進發達也離不開靠著一身鄉土氣耕種收獲的衣食父母。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八
作者通過《鄉土中國》此書向讀者們詳細介紹了中國基層社會的特征,也對其他國家的基層社會進行了比較,抒發了許多觀點。
鄉村中的社會是熟人社會——因為人口流動率小,所以社區之間的往來較少。那人口流動率小又是為何?鄉村人民的生活依靠著土地。“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鄉下的人民們依賴著泥土所提供的農業資源,土地又是不能遷移的,久而久之人們的居所也就穩定了下來,常態是“生于斯,死于斯。”
“土”,基本意義是泥土,形容人本應是“淳樸”的意思,而現今卻成為了一個貶義詞。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正是因為基層社會是熟人社會,所以社會中的人與自己的家人并沒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熟人,這樣就見外了啊!”對待這樣如同家人般的社會中的人們,大家都是如此的心態,哪里用得著擔心口說無憑,而畫個押,簽個字?如同作者所說:“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反觀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陌生人社會”,多接觸的并非熟人。無法揣測對方的意圖,無法保障在與對方的合作、交往中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于是出現了合同,出現了條約,要雙方簽字同意。保障自己的權益無可非議,但這也是人與人之間距離疏遠的一種體現。“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不得不承認并接受這一事實,因而許多人會感嘆城里人們不同于鄉村人民的冷漠。
除了“土氣”外,鄉村人民還常因為不識字而被說是“愚”。然而,文字之所以被發明,是為了運用于兩種情況——一是空間上的阻隔,比如人們想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此時文字就能夠跨越距離的阻隔傳達于人們;二是時間上的阻隔:顯然古人并不能直接將信息傳達于后人,于是他們著下書籍,寫下自己的感悟與經歷。
而在鄉土社會中,距離與時間都不具有隔閡,時常都是通過詢問熟人來解決問題,似乎沒有文字的用武之地。再退一步說,“愚”形容的是“學不會”,而不是“根本沒有學,所以不會”。就算是再聰明的人,不經過學習也一無所知。
后文中,印象深刻的還有作者提出的“插序格局”與“團體格局”概念,對比了中西社會間的不同,也讓我對中國鄉土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此書書寫了我們許多人都沒有認真了解過,親近過的中國鄉土社會,全面展現了基層社會的面貌。
鄉土中國讀后感高中生篇九
從泥濘的土地里穩步走來,古老的中華文明正邁向現代。當今中國,城市高樓林立,鄉村生產興旺,交通發達,通訊便捷,一日跨越南北,居家領略天下——城鄉面貌蒸蒸日上,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依法治國理念深入推進,傳統的禮俗道德似乎在記憶中逐漸淡化。
禮與道德,從傳統鄉土社會格局衍化而來,成為貫穿千年文明而深植民心的處世法則。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是遏制破壞秩序的要素的。”“鄉土社會是靠長期親密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系……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沖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現代社會進入網絡信息時代,社會創新發展日新月異,人際關系多變復雜,超越時空限制。
由此觀之,鄉土社會的道德禮治要落后于時代發展。但事實上,現代法治社會,正需要道德禮法深入人心。
法律僅僅給與了規范的外在形式,而道德禮法能成為人們內心恪守的信條。法律作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并非萬能。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是難以僅依靠法律訴訟解決好的。所以社會急劇變革的戰國,秦依法家統一天下后,至大一統的漢朝,出于社會安定統治需要,選擇“獨尊儒術”,用德禮教化百姓,大漢文明盛行。傳統的禮治秩序固然適應不了現代飛速變化的時代,但他具有比法治更強的延續能力,也具有比法治更高的勢能——法律條文可以很快改變,植根于人們心理的思想觀念卻很難改變。
一部新法律,從制定到實施,要經過多少步驟?草案的公布,意見的征集,為的就是充分反映民意。試想一部缺少人民支持的法律,怎能深入人心?法律不可能脫離禮法價值而獨立存在。僅迎合帝王意志的那些嚴刑峻法,只會逼迫人民反抗。想要更好依法治國,就要法入人心;想要法入人心,就要化法律為道德禮法,洗滌內心,成為人們自愿遵守、樂意奉行的行為準則。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人民的法治觀念也逐漸提高,這就是法入人心的表現。
道德禮治絕非毫無作用、拖累發展的糟粕,而是能與法治互補,共同推進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法律和禮治并非對立,法治應借鑒禮治傳統。加強法律宣傳教育,德法并重,增強守法自覺性,這有利于法律貫徹施行,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新時代的道德禮法不能與封建束縛的“三綱”“五常”等同,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交流融合的社會規范。傳統的“愛國”“友善”“誠信”,融合了現代的“自由”“平等”“公正”,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