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紅旗渠導游詞篇一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那么導游要按什么順序介紹紅旗渠的景點呢?怎么說好紅旗渠。
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徐敏,非常歡迎大家來到古都安陽,這里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有許多名勝古跡: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數不勝數。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游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恩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凹t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跡。
好了,關于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并能發揚光大。謝謝!
紅旗渠。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
自我介紹。
一下,我叫李玉,大家可以叫我李導。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安陽,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岳飛故里,說到安陽就不能不提及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所以今天就我先帶大家游覽紅旗渠。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嶺。
大家從洛絲潭景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在張家嶺看到一條寬8米的水渠,那就是紅旗渠。繼續向前走,在“創業洞”和“團結洞”之間,紅旗渠像一條紅色巨龍——盤山越澗而來,又鉆山入洞而去。
大家繼續前行,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渠干渠上最長的一處隧道——“青年洞”。遠遠望去,“青年洞”三個大字高懸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長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呀!進入洞內,五彩燈光閃爍,涼氣襲人。洞隨山勢,左彎右轉。多像傳說中的龍宮呀!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扒嗄甓础憋L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旗渠的美麗景點說也說不完,大家可以細細游賞。不過一定要注意:1、不亂扔垃圾;2、請不要亂拍照;3、不在木橋、鐵橋上亂蹦亂跳。請大家配合,謝謝!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這次旅游由我來當你們的導游。我是楊紫涵,大家可以叫我楊導。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的紅旗渠。
周曾自豪地宣稱:紅旗渠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跡。為了修筑紅旗渠,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神工鋪,它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贝蠹姨ь^看,那就是虎口崖?;⒖谘挛挥诹柙仆|,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崖的中間,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盎⒖凇鄙线叴瓜聛淼膸r石,就像老虎的嘴巴。現在我們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里面的景色?!盎⒖凇崩镉性S多垂下來的巖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著頭。
修建紅旗渠時,隊長任羊成和除險隊員們腰系繩索,身臨懸崖,撬石除險。身上被大繩勒的青腫,被荊棘刺得生痛,但他們還是頑強作業。一次,任羊成正要撲進倒檐除險,上面掉下一塊小活石,他躲閃不及,一排門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鮮血,繼續凌空排險。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于是,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蕩氣回腸的紅旗渠是新中國艱苦創業的典范,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好了,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我們三小時后在停車場集合。祝大家在本次旅游愉快。謝謝。
紅旗渠導游詞篇二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于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故改名為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情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F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吹叫埴椪钩?,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為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伙伴們,腰系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為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愿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面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斗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保持著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為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筑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通過今天的游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了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這里就要結束了,在這里,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游覽,拍照留念。景區游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不過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個小時后,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a86206,為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文檔為doc格式。
紅旗渠導游詞篇三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紅旗渠導游詞吧!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安陽旅游觀光,我是你們的導游員小王,坐在我旁邊的這位,就是我們的安全大使楊師傅,他具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技術嫻熟,由楊師傅開車大家盡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陽旅游期間,就由我和楊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有什么需要請您盡管提出來,我們將盡最大能力為您提供幫助。愿我們的用心服務,能為您的旅途,帶去一分溫馨,送上一份貼心,也祝愿我們的此次行程能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憶。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來安陽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陽和我們要游覽的殷墟景區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安陽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之處,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在歷史上,曾先后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被譽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
提出紅旗渠呀!首先我先給大家介紹下紅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開始了“引漳入林”大會戰,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苦苦干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過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終于建成了盤繞太行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256名民工重傷致殘。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使林縣54萬畝貧瘠的土地得打灌溉,農業生產得到了極大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工業、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發展,因此,紅旗渠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在紅旗渠工程剛剛上馬時,就收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贊賞,他還親切接見了當時的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勝利竣工以后,周恩來總理總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個是長大大橋,一個是林縣的紅旗渠。
好的,景區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隨身物品,隨我下車,請記住我們的旅游車顏色為淺黃色,車號豫a15959,等我辦完購票手續,我們一起進入景區。
分水苑—浮雕—分水閘—紀念館—山碑-青年洞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紅旗渠景區,首先我們來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原名墳頭嶺,因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所以改名為分水苑,大家請看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為原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所題寫。
走過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大浮雕,這組浮雕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為主題,以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毛主席詩詞中的那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好,繼續向前走,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的總干渠分水閘,大家請看正面樓頂上“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著名學者、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親筆所書。
經過分水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紅旗渠紀念館,紀念館匾額由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廳內懸掛著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中央的這個沙盤模型是70年代在周總理親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長期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展出。在看過這個沙盤模型后,您對紅旗渠就會有一個整體的直觀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攝制組于1990年請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縣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展三部曲的電視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要繼承和發揮紅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邊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該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在當年10月因為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了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干部群眾發出了“寧愿苦戰,不愿苦熬”的吼聲,精選了300名男女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天只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進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了紀念他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為此工程親筆寫了洞名。 ? 1996年,江書記總書記視察紅旗渠,并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現在為了更好地保護紅旗渠,發揮它的教育功能,紅旗渠被列為國家重點文保護單位,并列入中國紅色旅游發展綱要。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系,今天的講解到這里就結束了,接下來請大家自由參觀,半小時后我們在景區門前集合,謝謝。
紅旗渠導游詞篇四
周總理曾自豪地宣稱:紅旗渠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跡。為了修筑紅旗渠,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神工鋪,它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贝蠹姨ь^看,那就是虎口崖。虎口崖位于凌云亭東,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崖的中間,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盎⒖凇鄙线叴瓜聛淼膸r石,就像老虎的嘴巴?,F在我們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里面的景色。“虎口”里有許多垂下來的巖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著頭。
修建紅旗渠時,隊長任羊成和除險隊員們腰系繩索,身臨懸崖,撬石除險。身上被大繩勒的青腫,被荊棘刺得生痛,但他們還是頑強作業。一次,任羊成正要撲進倒檐除險,上面掉下一塊小活石,他躲閃不及,一排門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鮮血,繼續凌空排險。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于是,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蕩氣回腸的紅旗渠是新中國艱苦創業的典范,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好了,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我們三小時后在停車場集合。祝大家在本次旅游愉快。謝謝。
紅旗渠導游詞篇五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李玉,大家可以叫我李導。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安陽,安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岳飛故里,說到安陽就不能不提及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所以今天就我先帶大家游覽紅旗渠。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嶺。
大家從洛絲潭景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在張家嶺看到一條寬8米的水渠,那就是紅旗渠。繼續向前走,在“創業洞”和“團結洞”之間,紅旗渠像一條紅色巨龍——盤山越澗而來,又鉆山入洞而去。
大家繼續前行,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渠干渠上最長的一處隧道——“青年洞”。遠遠望去,“青年洞”三個大字高懸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長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錘一釬鑿出來的呀!進入洞內,五彩燈光閃爍,涼氣襲人。洞隨山勢,左彎右轉。多像傳說中的龍宮呀!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旗渠的美麗景點說也說不完,大家可以細細游賞。不過一定要注意:
1、不亂扔垃圾;
2、請不要亂拍照;
3、不在木橋、鐵橋上亂蹦亂跳。
請大家配合,謝謝!
有一項水利工程曾震驚了世界,有一首歌曾唱遍大江南北,有一種精神曾經激勵了整整一代人,斗轉星移,歲月滄桑,轉眼間,紅旗渠通水已經40多年了。逝去的是歲月,然而在您的記憶里,是否還依然還有關于紅旗渠的記憶?今天,請允許我用一首老歌來作為我推介的開始。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電影紀錄片《紅旗渠》的主題曲。
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千軍萬馬戰太行,開始了“引漳入林”大會戰。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釬,苦干10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慮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的建成,使林縣54萬畝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紅旗渠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是林慮山的一大勝景,被中外友人譽為“世界奇跡”、“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地球的藍色飄帶”。在紅旗渠工程剛剛上馬時,就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贊賞,并親切地接見了原中共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勝利竣工后,周恩來總理曾經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大奇跡,一是南京長江大橋,二是林縣的紅旗渠。90年代,當人們重新呼喚紅旗渠精神的時候,江澤m總書記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景區主要有兩個景點,紅旗渠分水苑、青年洞。
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
分水苑又名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干渠在這里分為三條干渠,改名為分水苑。它不僅是紅旗渠三條干渠的分水樞紐,而且也是自然界的分水嶺。嶺南的水匯入洹河,嶺北的水匯入漳河,分屬兩個不同的小水系。就是這個分水嶺,在當年修渠時,讓決策者和設計者操碎了心。因為如果出現設計錯誤,紅旗渠水流不過分水嶺,整個工程只能澆任村、東崗兩個鄉七八萬畝土地;如果流過去,就能夠灌溉全縣五十多萬畝土地。紅旗渠首進水閘底高程為464.75米,分水嶺分水閘閘底高程為454.44米,全長70.6公里,落差10.31米,1/8000的坡度,如果沒有精確的設計,渠水流不過分水嶺,林縣人民勒緊腰帶,拼命修成的總干渠就成了廢渠,責任重大啊。當時楊貴老書記對水利局局長段毓波說:“如果紅旗渠水通不過分水嶺,我們倆就從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縣人民謝罪”。直到總干渠通水成功,楊貴老書記心里才踏實了。
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寬11米,高9米,是1994年6月底落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個大字,由原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楊貴題寫。
走進分水苑牌坊,我們迎面我們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的,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像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其中,既有凌云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斗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
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入林”的號召;
2、技術人員實地勘測;
3、凌空除險;
4、千軍萬馬戰太行。
紅旗渠導游詞篇六
1960年林縣人民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盤山開鑿,修建了總長近20xx公里的紅旗渠,從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斷下絕引漳河水入林縣。沿漳河南岸繞懸崖,越峽谷,逢山開洞,遇河架橋,開鑿長達70公里的總干渠,渠高4.3米,寬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秒。從分水嶺向下,分鑿三條干渠。第一條干渠沿太行山東麓向南與英雄渠匯合,全長41.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園渡橋,橋長100米,高24米,寬6米,其上可行汽車。十干渠與英雄渠匯流處稱"紅英匯流",渠水奔騰,飛瀑噴雪,好似銀河傾瀉。
第二干渠全長48公里,東南流入安陽縣。第三干渠東北流經4公里長的'曙光洞而入東崗鄉。整個工程劈開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條,挖砌土石1640萬立方米,用工4000多萬個。紅旗渠的建成,全縣形成了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網,建水庫、池塘400多個,建中小型水電站80多個,灌溉面積40萬畝,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困難,并提供了工業用水。
紅旗渠導游詞篇七
紅旗渠風景區位于林州市北部豫、晉、冀三省交界處,在安陽、新鄉、鶴壁、長治、邯鄲五個地區的中心地帶,自然風光奇特,人文景觀獨特,是一處旅游觀光的理想勝地。
紅旗渠是1960年林縣人民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盤山開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縣。沿漳河南岸繞懸崖,越峽谷,逢山開洞,遇河架橋,開鑿長達70公里的總干渠,渠高4.3米,寬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秒。從分水嶺向下,分鑿三條干渠。第一條干渠沿太行山東麓向南與英雄渠匯合,全長41.5公里;二干渠與英雄渠匯流處稱“紅英匯流”,渠水奔騰,飛瀑噴雪,好似銀河傾瀉。第二干渠全長48公里,東南流入安陽縣。第三干渠東北流經4公里長的曙光洞而入東崗鄉。整個工程劈開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條,挖砌土石1.640萬立方米,用工4000多萬個。紅旗渠的.建成,全縣形成了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網,建水庫、池塘400多個,建中、小型水電站80多個,灌溉面積40萬畝,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困難,并提供了工業用水。
紅旗渠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譽為“人造天河”、“當代萬里長城”。
紅旗渠導游詞篇八
林州紅旗渠景區官方旅游網創建于20xx年,是用于發布紅旗渠景區旅游信息的專門網站,版權所有為紅旗渠風景區。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開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的濁漳河侯壁斷下,干、支、斗渠全長1500公里。
歷史上這里是個山窮、水窮、地窮、人窮的貧瘠山區。全境地勢國西高東低,總面積為2046平方公里,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0%。1993年底有17個鄉鎮,53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97.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1.2萬人,實有耕地面積80.69萬畝。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發育,流水漏失,缺乏良好的隔水層。在山地丘陵地區,雖有裂隙山泉分布,但涌水量很小。
幾處盆地內大部分地下水埋藏較深,水量不太豐富。漳河(濁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五條河流皆為山地型,大多數發源于境內西部山地或鄰近縣山地,基流很小,河床縱坡大,水量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冬春干涸無水,汛期山洪暴發,泛濫成災,開發利用難度大、效益小。
唯獨流經林縣北部邊界的濁漳河,水量比較豐富,沿林縣境一段長15公里全是峽谷陡壁,河床低下,在天橋斷處修渠引水,不能通過海拔470米的分水嶺,素有“守著漳河種旱地”之說。
全縣不僅水源匱乏,而且自然災害經常發生。自明正統元年(1436)到1949年的520xx年中,林縣發生各種自然災害100多次,僅大旱絕收就有30次,小旱小災連年不斷。因此,廣大勞動人民不僅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而且飽嘗缺水的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7個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難,人們經常翻山越嶺,往返幾公里、十幾公里遠道取水。
一遇干旱,廣大農民不僅逃糧荒,而且逃水荒。據舊志和碑文記載:“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因為缺水,難講衛生,地方病和傳染病時而流行。“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就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水,維系著林縣人的生命。人們惜水如命,如果誰任意把水糟蹋掉,不僅鑄成過錯,而且嚴重的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孫的罪孽。所以,只要誰能幫助老百姓興水造福,誰就會受到尊敬和愛戴。
明萬歷年間,滋陽縣(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謝思聰奉命來林縣擔任知縣,他在熟悉林縣縣情的基礎上,動員老百姓修筑一條9公里長、一尺寬的水渠,引洪峪泉水,解決了合澗一帶數個村莊的人畜吃水。人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起名為“謝公渠,”并為其修建“謝公祠”,他的事跡載入歷代篡修的《林縣志》。
抗日戰爭時期,林縣是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領導全縣人民一面抗日,一面開展大生產運動,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設施。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一帶曾率領群眾修筑了一段引露水河水的的小型渠道,被稱為“抗日渠”。
在縣南合澗河西村,八路軍及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鈞率領軍民,修了一條長2公里,寬、深各0.7米的渠道,引淅河水,澆地百余畝,被稱為“愛民渠”。盡管有一些水利用職權程,水,仍然是制約林縣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嚴重障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了新的變革,生產力有了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并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改變林縣的貧困面貌,關鍵是抓水,只要有了水,其他問題就都好辦了。
于是,在全縣開展了以打井、建池、挖山泉為中心的興修水利活動。1957年,中國共產黨林縣委員會響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戰斗口號,這一口號激勵了一代人。
廣大群眾更加堅定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決心,水利建設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由小型建設到中型建設,日趨發展,到1959年為止,全縣建成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橋渠和弓上水庫、要街水庫、南谷洞水庫、石門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由建國初的1.2萬畝增加到12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改善。
隨著水利事業的日益發展,中共林縣縣委對“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思想越來越解放,奮斗目標越來越高,膽子越來越大。認為原設想在全縣有了幾條中型渠道和水庫,就能解決水的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水利設施,仍經不起大旱的考驗,還不能徹底改變林縣水源匱乏狀況,必須到外界去引水,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才是長遠大計。
1959年6月,中共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成員分組到鄰近縣去考察新水源??h委第一書記楊貴親自到縣境北部的濁漳河考察,從林縣到山西境內,步行百余里,深入沿河村莊,詢訪群眾,對濁漳河的流量和開發利用價值作了詳細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及時地組織水利技術人員進行了實地勘測。
縣委通過反復討論,并請示中共河南省委批準,征得中共山西省委同意,得到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縣內廣大干部群眾對解決缺水問題呼聲更高,抓住時機,毅然決定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在我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的時期——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上馬,參加建渠的共產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每人每天0.5公斤糧食(原糧)、1.5公斤蔬菜的艱難條件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和險灘峽谷中,擺開戰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經濟、物資自己籌,不會技術干中學,知難而進,堅持苦干10個春秋,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萬立方米,建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林縣人民艱苦創業歷程中的“第一部曲”。
紅旗渠來之不易。國家和人民群眾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各級黨政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那經濟暫時困難時期,人民群眾頂酷暑,戰嚴寒,吃糠咽菜,忍饑挨餓,揮汗灑血,團結戰斗,無私奉獻,才取得了紅旗渠建設的偉大勝利。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干渠墻高4.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延伸至林州腹地。第一干渠長39.7公里,第二干渠長47.6公里,第三干渠長10.9公里。
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2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合計總長1525.6公里。沿渠還興建有“長藤結瓜”式的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并利用渠水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紅旗渠總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占總投資的14.94%,其余85.06%都是林州自籌資金。
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眾光榮的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并涌現出諸如心里裝著人民群眾的縣委第一書記楊貴,一心撲在紅旗渠建設上的副縣長馬有金,為紅旗渠建設貢獻青春的工程技術人員、共產黨員吳祖太,舍己救人的女共產黨員李改云,以及農民工程技術人員路銀,除險能手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鉆洞能手王師存,鐵姑娘隊隊長韓用娣、郭秋英等一批先進人物。他們的模范事跡,將永遠激勵林縣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再奪取更大的勝利。
隨著紅旗渠配套工程的建成,形成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及其它引、蓄水工程作補充和調節,能引、能灌、能蓄、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有效灌溉面積54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2.2萬畝,提水灌溉1.8萬畝,全縣有14個鄉鎮410個行政村受益。
紅旗渠通水43年(1965-20xx)的運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總引水量為75.6億立方米,年均引水2.8億立方米,解決了100萬口人和4萬頭大家畜吃水問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與些同時,還帶動了林牧業、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事業的發展。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現在以致將來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因此被廣大群眾稱為“生命渠”、“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