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一
想念像是一杯沒有放糖的苦咖啡,帶著記憶的苦澀,卻又飄著記憶的醇香。
——題記。
在我小的時候,爸媽便帶我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濟南。雖然我離開了家鄉,但我依舊記得家鄉的老屋,那是我最美好的回憶。
推開那扇久經歷史沖刷的大門,我進入到老屋的院子里。看著雜草叢生,荒涼不堪的院子,我不禁感慨萬分,陷入深深的回憶中。
記得小時候,老屋的院子里有著許多鮮艷美麗的花朵。每到夏天,老屋的院子里就香氣四溢,蝴蝶和蜻蜓在院子里翩翩起舞。然而當我看的這番美景時,總會踉蹌的跑上去追逐蝴蝶,與蝴蝶共同跳上一曲美妙的舞蹈。而媽媽則會坐在一個古老的躺椅上,邊織毛衣邊微笑著對我說:“慢點,別摔倒了。”話音剛落,便見我已經四腳朝天,摔了個“狗啃泥”。可是,等來的不是哭聲而是我“咯咯”的笑聲。原來,我在摔倒的前一刻便捉住了那只與我共舞的蝴蝶。但還未等我站起身來,就見爸爸已經跨步向我走來。當我準備轉身逃跑時,卻已來不及了。爸爸把我從地上扶起來后便開始斥責我把他辛辛苦苦栽培的花兒給踩折了腰。我乖乖的低頭認錯,但趁爸爸一個不注意便逃跑了。爸爸無奈,只得在后面追我。結果就是小院子被踐踏得面目全非,我也少不了一頓臭罵。
盡管我被罵的`狗血淋頭,但仍帶不了本性,依舊我行我素,直到那一次……。
院子里的墻角處栽了幾棵竹子,爸爸怕我“禍害”他心愛的竹子,便對我撒謊道:“這竹子是要給熊貓吃的,只要竹子成熟了,熊貓便會爬來吃竹子的!”“真的嗎?”我的眼睛閃閃發亮,向爸爸問道。爸爸若有其事的點了點頭。果然,之后我便安穩了不少,每天都會蹲在竹子前等著竹子成熟。但我還沒有等到竹子成熟便來到了濟南。
太陽漸漸西斜,夕陽向大地撒上金輝,老屋像是披上了蟬翼般的金紗,讓我仿佛掉到了一個巨大的水墨畫里。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二
我第一次青春的萌動。
開在老屋院落的紫藤花旁。
我孩童時的笑靨。
掛著老屋檐下破碎的蛛網。
我第一聲沙啞的'哀嘆。
越過老屋剝落的泥墻。
啊,老屋,泥巴墻。
承載著幾代人的渴望,幾代人的夢想。
我曾撿拾旮旯里的石塊在泥墻上涂滿文字。
我也曾幻想紫藤架下站著一個風鈴一樣的姑娘。
直到十八歲那年夢碎了慘淡。
孤獨里出走了破舊的行囊。
風雨中詩和遠方沉重了流浪。
紫藤花的淺韻里注滿了瘋狂。
啊,老屋,泥巴墻。
年輕人早已經尋夢他鄉。
剩下幾個老人,守著守也守不住的歲月。
老屋扛著,扛也扛不了的風霜。
啊,老屋,泥巴墻。
如今我常常一個人站在高崗。
驚鴻擦亮了天邊的云朵。
風語里可有紫藤的花香。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三
青灰色的天空有幾只烏鴉斜斜地飛過,盤旋著,留下一串凄婉與嘶啞的低鳴。木門早已斑駁,我深吸一口氣,推門走向昏暗的祀堂,坐在她生前最愛的纏了棉墊的凳上,竟一時手足無措。
盛夏。
作為家中這一輩最小的一個孩子,我很少與她見面。每年放暑假時,她總不顧家人的阻攔佝僂著腰拖著凳子向村口的黃泥小路上跑。毒辣的陽光照的她粗布小褂濕了一回又一回,她只是笑著搖搖蒲扇開始新一輪的等待。因為貪玩,我每次總是飛快的和她打完招呼就忙著去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耍。她也不惱,只是待我玩累后遞給我一碗涼開水,讓我坐在她膝頭上享受她用蒲扇送來的涼風。我曾天真地認為她的生命可以像這盛夏的陽光一樣鮮活而熱烈,在許多年后仍能讓我坐在膝頭聽她講年輕時的經歷。
深秋。
聽說她跌斷了腿,父母和我立即回老家探望。她依舊坐在院中曬太陽,只是整個人顯得松垮了許多,蠟黃的臉毫無生氣。她強裝笑顏向父母談論鄰里趣事,對自己的骨折卻只字未提。借大伯之口我們才明白她不顧阻攔硬要幫忙搬肥料,卻被倒下的木箱砸斷了腿。她年輕時先后喪夫喪子迫使她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八十幾歲的她依舊爭強好勝。秋陽懶散地照耀著,清冷的陽光若有若無,在我看來不過是茍延殘喘。
嚴冬。
她走了,十分安靜,如同一滴水的蒸發,毫無征兆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她的笑容依舊慈祥,只是被木框與玻璃生生地隔開,這么近卻又那么遠。靈堂陰冷晦暗,冗長的哀樂令人思緒麻木。灰暗的空間里只剩塵埃與嘆息。為了逃避這樣令人窒息的壓抑,我掩上門,搬出她的遺物――蒙塵的凳子,坐在院中等待陽光。不過片刻,幾縷陽光穿透厚重的云層傾瀉在院落中,空靈而渺茫,漸漸有了暖意。透過記憶的光影,我似乎看到了她獨自一人曬太陽,看著檐下的家燕思念著遠方的子女。
她是我的曾祖母。現在的我每逢回老家便多了個習慣,就是搬出她的小凳放在屋檐下,然后靠在一邊,仿佛和她分享同一縷陽光,就像多年前一樣。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四
老屋還是那座老屋,門還是那扇門,一如從前……(吳名)小時侯,每逢除夕,我們家的孩子們仿佛全變乖了,不用人催,一個個挨這門板從高到矮排下,奶奶便在門板上劃下一道道痕。劃完后,我們都得比一比,看誰長的高,看誰長得快,每回都得爭得面紅耳赤才肯善罷甘休。大概是我們長得太快了吧,漸漸地,奶奶要搬來小板凳,踮起腳尖,才能在門上劃痕。輪到我時,我總不自覺地仰頭看奶奶,奶奶也總是笑嘻嘻地,自言自語地說:“呦,又長高了。”劃起痕來,也越來越吃力。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五
城市里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商場里的燈火喧鬧;飯店里的一桌豐盛……卻,沉重的生活,壓抑的空氣,我,厭倦了這匆匆的生活。
寒假里,我回到家鄉,我回到了那座老屋。
兒時,總愛和鄰居同伴一起玩耍,老屋的那只小狗“汪汪”叫得不停,晃著尾巴,像是應和著門口標直樹上的那只鳥,又像是陪著花花草草玩耍,但最襯在記憶中的,還是在老屋包湯圓的情景。
每逢元宵節,奶奶總是與隔壁人家商量著買一袋一袋的糯米、一袋一袋的黑芝麻和幾包白砂糖。
分工合作時,大人們一邊煮涂糯米團,一邊有說有笑的捏餡,又一束溫暖的陽光啊照射在同樣歲月的臉龐上,一抹花似的笑容,淡化了深邃的皺紋;而我們這些懵懂的孩子,總是在旁邊下定決心要學會包湯圓卻又只顧著吃。那時的我們,總是天真爛漫,只要好奇好玩,只要日子過得快樂。
這就是老屋的記憶,也是屬于我的記憶。我開始懷念,懷念刻在墻上的這段童年,懷念這座家鄉的老屋。
我們都在飛快的走啊,給城市也給自己披上華麗的外衣,是否空虛?
一縷清風,帶我的心前往家鄉;
一束陽光,使我的心走進老屋;
一段回憶,聯系家鄉那座老屋與我。
唉,坐在城市家中的檐上,微微倚著,家鄉的`那座老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六
編者按:小小的老屋里,充盈著童年的故事,有多少多少美好的回憶!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記憶中的老屋》。
老屋是外公外婆曾經在鄉下的家。小小的老屋里,有多少多少美好的回憶!木頭做的老房子,在記憶中如鋼鐵般堅固。如今雖然已經成了一間出租房,但小小的空間里,依然彌漫著香香的,暖暖的氣息。
老屋里有媽媽和舅舅成長的足跡。那一面用獎狀貼成的金燦燦的墻壁,是媽媽求學的印記。那一方粗糙的水泥地上,是舅舅兒時嬉戲的天地。一扇窗戶、一把椅子,都充盈著童年的故事。
而我記憶中的老屋,有點模糊。依稀記得,夕陽西下,坐在門前的臺階上,張望爸爸媽媽下班從城里趕來看我。外婆告訴我,我的牙牙學語,蹣跚起步,都與這間老屋緊密相連。儲藏室里那一箱已塵封的玩具,仿佛讓我看到了曾在老屋里的那個幼稚、快樂的自己。
老屋更是外公外婆大半輩子的回憶。外公經常自豪地說,這幢房子是他親手建造的。從小平房到兩層樓,可是當時村子里最氣派的民宅。臘月里,每次村里做米酒,一定會選在外婆家的院子里。那米香、酒香在儲藏室的酒缸里,日久彌香。
聽說,老屋前的空地上還曾是外婆外公賣蔥油餅的地方。每天凌晨起來,生爐子、和面粉、切蔥段,傳出震天的香氣,那可是全村人的早餐大食堂。大家都愛吃外婆外公做的蔥油餅,那是那個年代的美味。外公外婆的辛勞也給了媽媽和舅舅衣食無憂的童年。后來,有了爸爸這個新女婿,每次去,外公總會特制幾個滿是芝麻的蔥油餅。不過,我來了,來到了這個世界,為了照顧我,外公外婆的大餅就不能做了。而今,滿是芝麻的蔥油餅已經成了爸爸口中念念不忘的味道。
作者:陳天翼。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七
奶奶家的房子已經有20多年了,也算是一棟老屋吧!每天都要穿梭其間,對它是再也熟悉不過了。
奶奶家那老屋,只不過是老式的一棟普通樓房,紅墻綠瓦,但卻布置的十分周到,房子不大,有兩間臥室,其余是陽臺和飯廳。一進門便瞧見一旁的花草整整齊齊擺在窗口,也正是這一旁的花草讓陽光成了這間房屋的焦點。我最喜歡看春風吹來,花草被吹得“沙沙”直響。可是歲月殘忍無情,歲月爬上了那雪白的墻壁,使它不再那么亮麗動人,原先那亮得晃眼的鐵門,現在也“滋滋”直響,生銹了。
老屋真的“老”了。它“老”了,“老”在了歲月里,也老在了我的心中,在門口望著它,是那樣的安詳、寧靜,可我的心中是那么的心疼、惋惜、不舍。
老屋不像鄉村那般寂靜無人,也不像城市那么喧嘩吵鬧,但它卻有著如此吸引人的親切。兩只巴西龜在盆里打鬧,你追我趕,玩的不亦樂乎。我不忍心打斷它們,但也不忍心讓這兩個可愛的小家伙在盆里掙扎,把它們放到陽臺的地上,讓它們自由一會。
“叮鈴鈴”放學了,在路上不是買面包,就是買酸奶,各種各樣,五花八門。這時奶奶的抱怨聲就在耳邊響起了,“買這么多干什么啊,想開零食鋪啊,這個,那個,啊呀,不是家里都有嗎?小孩子又不乖了”。我一溜煙地跑回家,蒙上耳朵,我可不想這個下午就被這嘮叨聲給毀了。奶奶又開始嘮叨了,我只模模糊糊地聽到一句,“唉,真是一個小饞貓啊!”。
我回想著踏進家門的感覺,一瞬間,暖暖的味道涌上心頭,回家嘍,回家的感覺真好。
老屋是爺爺的心血,他如孩子一樣疼愛著老屋。房中的兩個柜子是他的寶貝。珍藏著孤本書籍,各類雕塑,有麋鹿,飛鳳等,都是他的老苦董。每當有客人來,他都十分自豪地拍拍他(她)的肩,指指那兩個柜子。雖然我對那些老古董不太感冒,但爺爺喜歡就好。
現在,我還是天天流連其間,我是永遠永遠也不會離開我的老屋的,因為那里記載的滿滿的回憶和愛。
作者:董思睿。
公眾號:陽光小語工作室。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八
家鄉的老屋有兩棟。其一較古老 、很小,在故鄉“里門”,離里、中門分界的“奇源橋”僅50米左右,一條青石板路從門前經過,路旁“奇源河”潺潺流過,一排石階連著河中的洗衣埠,河對面就是“風水”上讓里門會經常失火的“火焰山”。聽父母說,這老屋是用剛解放時政府分配的、和別人合住的房子換得的。房子雖小,但獨家獨戶的,一家人生活其間到也自由快樂!
老屋邊房邊廳,磚木結構, 上下兩層,各不過50平米,大門不是兩開的,而是像店鋪樣上著幾塊門板,門的上方沒有窗戶,小廳里的光線較暗,大門做成店鋪門樣,也許以前就是店鋪,也許是為了采光之用。老屋應該很有年頭了,從前也許是“門庭若市”,它那被踩踏凹陷的門檻可見一斑!前墻上只開了個小窗為房間采光。二樓像個閣樓,前面空透,在旁邊有木板圍成的小房間,也是我們兄弟幾人小時候的住處——能聽到奇源橋閣樓上風鈴聲又能和著奇源河水鼾聲而欣然入夢的地方 。老屋正房后有個小天井,但它不像大戶人家的那樣氣派,只不過兩米見方,功能還是為了采光。天井沿邊一條斜小過道,連接著廚房。廚房建在鄰居的廚房后面,二者隔著半堵墻,兩家人交流起來毫不費事。
老屋里幼時的許多往事都大多忘記,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隔壁小老屋里的“奶奶”,一位不是“親奶奶”勝似“親奶奶”的好奶奶。老人家只有兩個女兒,丈夫早年離世,她沒和女兒、女婿住在一起,一人住在我家隔壁,那時的“奶奶”大概50多歲。“奶奶”慈祥、為人很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是不會忘記送些給我們兄弟“小饞嘴”的;由于小時頑皮,難免要招來父母的責罰,有時被打得“嗷嗷”叫,“奶奶”就是我們的“保護傘”;小時候家里困難,兄弟姐妹多,母親要到生產隊干農活,父親是個手藝人,經常走家串村,奶奶就幫著照看我們。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上學時,“大的”帶“小的”,“讀書的”帶“沒讀書的”,為家里做著許多家務活,洗衣、做飯、燒菜那是常事,盡管那時我們的年齡很小——8-10歲的樣子。說起小時為家做家務,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做飯”。在農村,那時每家都用柴火灶,迅速“架著火”那是我們的基本功課,不是問題。然那時我們個子小、力氣也很小,而我們又常用“飯甑”蒸米做飯,由于灶高,站在地上,鍋中的“飯甑”是端不起來的,沒辦法就爬上灶臺,兩腿岔開,鼓足力氣才能成功,但就是這樣還是經常在廚房喊“奶奶”來幫忙;有時候“貪玩”,就把火架著,把米裝在“飯甑”里,放在鍋中水中蒸,就叫奶奶照管了,自己就不知“瘋”到哪里去了,根本不用擔心“做飯”的事情,每次“瘋”完回家,奶奶把我的飯做好了,還幫我燒了水。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同時也心存感激。直至長大了,腦海里還是常常浮現過去奶奶對我們的好、幫助、疼愛!奶奶前些年去世時,母親、哥哥都回家了,我由于工作忙,人沒能回去,只叫哥哥帶去了心意。現在想來,還是有些遺憾!雖然她在世時,只要我回家總要買些東西去看望她老人家,心中經常念著她老人家,因為自己從小起就根本沒見過親奶奶,也早已把她老人家當成自己的“親奶奶”了,但無論如何也無法報答她老人家的恩情。
上個世紀70年代,在父親“東拉西扯”和“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家有了兩房一廳光線好的新房。住進新房的感覺當然很好,但期間印象深的事卻寥寥無幾,只覺得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子女多、家里窮的人家要建個房子很不容易。我還記得母親說過:“有次為了建新房,到山上去扛杉樹木料,在下嶺時沒小心,也許是路太滑而跌倒,樹壓在身上,那時肚子里還懷著你們的妹妹,跌得生疼大哭了一場,哭后沒辦法還是咬牙把樹扛回了家。幸運的'是妹妹安然無恙,否則就失去你們唯一的妹妹了。”那時我們還很小,建房挑磚、挑瓦、挑土等重活是沒法干的,但是我們還是“上”了,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和哥哥倆幫父母抬過磚瓦。弟妹們很小,他們只是玩的份,但有時也幫著“倒忙”。建成的新房,我和哥哥住的少,因我們陸續上了初中、高中、大學,只是假期、回家過年和家人住段時間。隨著時間的流失,我們也都長大成人,我們兄弟和妹妹或在外工作、或在外做生意、或在外打工,一個個都走出家鄉,離開了我們的老屋,家里只剩下父母。可是96年父親患了腦溢血,父母就和哥哥生活在一起,母親只是有時回家看看。由于長期家中無人居住,自建的“新房”里積滿了灰塵,多處漏雨,門前的院子也成了鄰里的雜物場,當時的“新房”也早已成了“老屋”。先前的那棟老屋更是經不住經年風雨的侵蝕,處在飄搖之中。
前些時候,老家人捎來話說:老家的老屋要倒塌了。為了避免意外傷人,上周末哥哥開車帶著母親和我,回到了我8年未回的家鄉;回到了生我、養我的故土;查看了老屋的實況,陪母親開啟了老屋的“將軍鎖”;在心里像從前樣喊了聲隔墻的“奶奶”;拍下了許多也許不為外人所樂道但自己卻十分珍惜的故鄉的景;懷著“家鄉是否能把握此次成為全國500古村之一的再次輝煌發展的機遇”的憂慮,留下了游子那份對故鄉永不褪色的眷念之情!
寫家鄉的老屋的句子篇九
出了火車余姚北站,我興沖沖趕往屯山去看望我的外公外婆。
遠遠望去有一縷白煙,汽車駛近了,我看清楚了那兒有棟農家房屋的煙囪正噴著這似霧似夢的白煙。這棟農家房屋是誰家的呢?沒錯,這便是我們家的老屋。
汽車在老屋前那泥濘的土路前停下來了。外婆用力拉開那生銹的鐵門,發出那充滿魔性的“咔擦“聲,令人快慰。靠近老屋,我發現雖然老屋還是老樣子,但歲月的侵蝕已經爬上了它的額頭,綠油油又黏滑的青苔遍布了它的全身,大門雖然還有以前的尊嚴,直立著歡迎我們,但歲月無情,年邁還是攀爬上了它的身上,讓原先那青綠色的鐵門頓時油漆斑駁。院子中央那口取水井,雖然已經打不上水了,但是頑皮的我仍不死心,裝來一盆盆水倒進井里,使得周圍的石地板一片狼藉,然后壓著取水柄希望有水出來,自然沒有。
我推開那略微笨重的綠大門,輕輕走進了屋內,發現那米黃色的墻壁已經慢慢脫落了,露出了一塊塊紅和灰的磚,每扇門旁都結著一張張大的蜘蛛網,屋頂的橫梁雖然還是那么的堅固耐用,但時光飛逝,原先那絢麗多彩的油漆已經慢慢脫落,露出原先那淡土黃色的木頭。
老屋雖然那么樸實無華,但卻是我童年時的樂園,勝過了迪士尼樂園。小時候,我騎著四輪自行車在院子里與狗一起玩耍,“嘻嘻”、“汪汪”聲響遍了院中每一處角角落落。每次我都和狗狗從小屋那塊斜斜的石板上滑下來,然后跑進那堆沙子和碎石,玩著玩著,我的肚子就不知不覺“咕咕”叫了起來,那時我年幼無知,就跑進供奉觀世音菩薩的供奉臺上將上面供著的水果和糕點拿過來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真是罪過啊!
雖然歲月侵蝕了老屋,但是它卻侵蝕不了我心中的那些記憶!
作者:于欣霏。
公眾號:陽光小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