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擺渡人讀后感篇一
靈魂沒有棲息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迪倫女主角,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長大。她感到在家庭沒得到足夠的愛,她的母親也沒有給她帶來什么正能量,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消極的,恐懼的。她的心靈沒有歸屬感,沒有棲息之地。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她遇見指引她的擺渡人崔斯坦,讓她感到依賴和信任。崔斯坦是一個只能執行引渡任務而沒有自我的可憐擺渡人,同樣沒有歸屬,沒有棲息之地。在她不知道去往何方時,擺渡人崔斯坦指引著她,保護著她,在走出荒原的路上他們相愛了。他要送她去另一個世界,但是作為擺渡人他自己卻不能去。那兒雖然是靈魂棲息的烏托邦,卻沒有崔斯坦,這不是她想要的地方,卻是崔斯坦希望送她去的地方,因為那里沒有惡魔。
她雖然無知,雖然愚蠢,但她還是有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她苦苦掙扎著與崔斯坦相見,并帶著崔斯坦逃出荒原,去到她的世界,最終他們如愿以償。
誰又不是在遇到對的人之前是別人的擺渡人呢?我們都是互相的擺渡人,不斷的錯過不斷的遇到不斷的因果最終送到對的人身邊。即使遇到你之前愛過很多個又怎樣,現在的他仍然是你愛的那個他啊。
擺渡人讀后感篇二
這本小說里有兩句話使我始終不能忘懷,一句是:“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另一句是:“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而后者更能讓我久久的回味,每每想起這句話,便會自然而然的陷入沉思而不能自已。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家人需要我。此時,我想起年逾古稀的父母,每每到周五的上午,都會在家里給我打一個電話,叮囑我雙休日回家吃飯,父母親有任何的事情,也都會在第一時間聯系我,而每當我為他們辦好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時,他們也會高興的像個孩子;我想起風雨同舟的妻子,每天下班打開房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喚我的名字,聽到我的回應便感覺心安,幾十年來,春夏秋冬,始終如一。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朋友需要我。此時,我想起在外創業的友人,每每遇到困境,都會在第一時間找到我,我也會做一個稱職的傾聽者,當他把一肚子的話都講完以后,我再以我有限的閱歷,給他一點點建議,而他也似乎聽懂了什么,滿意而去;我想起拚搏職場的友人,在繁雜的職場中沉浮,在煎熬中一個接著一個的不如意,幾乎會擊垮他的任何夢想。此時,他想到了我,而我也能在他的失意中找到蘊含正能量的平衡點,鼓勵他校準命運的羅盤。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同事需要我。此時,我在單位里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雖然我的工作很普通、也很平凡,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也會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我的同事期望得到我的幫助,譬如他們在我外出學習期間不在崗位上時,也會盼著我盡快回到工作崗位上來,和他們一起工作,他們最希望我能和他們一起完成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這樣他們也會有著滿滿的成就感。
是的,如果我的存在能給家人帶來慰藉、能給朋友帶來快樂、能給同事帶來幫助,那么,我的存在就不會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我找到了存在的最好理由,感到了一種被需要的真情,抑或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吧。
如果想把這句經典的話再深入演繹一下,那我首選把名詞倒置——“如果你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需要你”,這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最好注腳。是的,這也是我從內心里發出的聲音:我親愛的家人、朋友、同事,假如你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需要你!因為——我——真的——需要——你!
擺渡人讀后感篇三
她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忙碌又絮叨的母親瓊并沒有給到她多少溫暖,她內向,自卑,膽小,不自信,同學們也嘲諷她,唯一能夠傾訴的朋友凱蒂也搬家了。
于是她期待著與素昧謀面父親的見面,那天的冷風,那天的暴雨,那天的火車——卻隔絕了與她父親見面的期望。似乎期待在那一瞬間破滅。
她死了,那趟火車唯一的遇難者,然而她并不明白。
迪倫一路跌跌撞撞掙脫著逃出火車,她期待著警察救護車能在這一刻出現,然而什么都沒有,周圍僅有空蕩蕩的山跟空氣。絕望在心中彌漫。
在抬頭仰望蒼穹的那一刻,她看見一個少年坐在山上,迪倫心想最終有人來分擔她的恐懼了,她一步一步的走上他。
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
靈魂擺渡人:他們的職責跟使命是引導靈魂穿過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讓他們到達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靈魂心里的映射,天氣的好壞取決于靈魂的心境。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險,而安全屋卻像是休息的驛站。
應對陰晴不定的荒原天氣,黑暗沼澤,應對成千上萬的隨時能夠吞噬迪倫靈魂的惡魔,崔斯坦引導并幫忙著迪倫,使迪倫在艱難危險的環境中敢于應對自我的恐懼,脆弱,迷茫的內心世界,最終擺渡到彼岸。
崔斯坦帶著迪倫完成了靈魂的救贖,崔斯坦便是迪倫的擺渡人。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彼此溫暖,互生情愫,崔斯坦有自我的職責跟使命,他的任務僅限于把靈魂擺渡到彼岸,似乎也注定了與迪倫的分別。
當其他靈魂擺渡到邊界,穿越邊界便能看到心中想要的家,可是當迪倫穿越過來,卻還是一片荒原,因為在迪倫心中,崔斯坦才是一個讓她感到溫暖的人,而崔斯坦在荒原。顯然他們在的不是同一個荒原,這個荒原沒有崔斯坦,沒有迪倫想要的溫暖。
之后的之后,盡管害怕應對荒原,應對魔鬼,迪倫為了能夠再見到崔斯坦,還是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重返荒原之旅。迪倫戰勝了不可能攻克的困難,因為心中強烈的信念支撐著她,此時的她不在膽小懦弱,而是變得勇敢,不在畏懼。最終迪倫帶著崔斯坦,打破命運的牢籠一起回到現實世界中。這一次迪倫便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完成對崔斯坦生命的救贖。
在現實中,我們的親人,愛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亦都有可能是我們的擺渡人,在我們心中難免有迷茫有困境,他們亦有可能在那一刻成為我們的擺渡人,帶我們走過迷惘,跨過困境,感激在那些時刻為你擺渡的人兒。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陪我們度過一生,唯有自我才能做自我一生的擺渡人,最好的狀態是你——心中有愛,無懼,在那一刻你便是自我的擺渡人,亦能擺渡別人。
嗯嗯,故事的結局很完美,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
迪倫——“原先你在那里”,崔斯坦——“我在那里”。
擺渡人讀后感篇四
從昨日早上翻開書以后,就一向看到停不下來,這本書描述畫面細致真實,代入感極強我如同主人公一般經歷了整個動人的故事。
這不是靈魂鬼怪魔幻之事,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我們都是正待擺渡的靈魂,各色各樣,也許像迪倫一樣人世間過得并不開心,也許是喬納斯,是一個個戰爭的犧牲品,也許是重病過早離開人世的小男孩……但當生命中擺渡人出現,ta可能是你的愛人,親人,朋友,或許根本不是一個人,就是一束光,是你內心中一個夢想……ta幻化你喜歡的樣貌帶你擊退魔鬼的追趕,走進一所所安全屋,最終走出一生的荒原,得到重生。
當然我們也是保護靈魂的擺渡人,在愛一個人的時,我們強大,擔負職責,安慰著愛人的靈魂,引導ta做一個全新的自我。那時的我們如同崔斯坦般,是溫柔的模樣,卻有寬大的臂膀。
也許我們還是荒原中湖水里漂浮的魔鬼,侵蝕那些不夠堅強脆弱的靈魂,我們伸手去抓ta,讓ta也墮進這深紫色的荒原。
人性是多么的富于變化,看書時我時而恐懼,恐懼被魔鬼吃掉一不細心就墮落;時而溫暖,因為我明白總有我的擺渡人會保護我;也時而激奮,因為我就是引導愛人的擺渡人,是他生命中的一束光。
當然,書的結局就正如初陽一般晴朗,引導無數的擺渡人,也是被靈魂們渡化,感知著完美人世間的情感,這一切都是因為有愛。
擺渡人讀后感篇五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擺渡人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本書一個世界,第一次閱讀《擺渡人》這本書是在上學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這本書,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節深深的吸引。這本書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所著,書的封面上這樣寫著: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書中講述了15歲的迪倫,在一團糟的氛圍中,滿懷期待的去見素未謀面的爸爸,然而,火車出了事故,迪倫死了,靈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帶著迪倫,確切的說,是迪倫的靈魂,行走在荒原,最終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倫和崔斯坦,在這長達十幾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們兩人相伴。書里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來的荒原,或風景清麗,或障煙重重,有懸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書本的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還隱藏著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會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當每個人不清楚自我狀況的時候,都是被引領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時候,都只能被動而無奈的接受被引領。所幸,迪倫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帶著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終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這個神秘的擺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嗎?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明了自我的擺渡人來引領自己,在將要溺水時獲救,在身陷泥濘時被扯出來,在不知道方向時被指引。其實,這個擺渡人,和荒原一樣,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與其說兩人相伴,還不如直接說,每個人的荒原最終只有自己陪伴著自己,孤獨而堅定的走過。擺渡人引領的是人的靈魂,而指引擺渡人來引領自己的,卻是自己。其實,擺渡人就是你自己!給了我們希望的是擺渡人,其實,就是自己給了自己希望。
擺渡人讀后感篇六
11、天亮之前有一個時間是非常暗的,星也沒有,月亮也沒有。——茅盾《子夜》。
14、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
17、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梁實秋《送行》。
24、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安娜·卡列尼娜》。
28、自己的行為最惹人恥笑的人,卻永遠是最先去說別人壞話的人。《偽君子》。
29、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太宰治《人間失格》。
31、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簡愛》。
32、生活中即使有更多的惡,也要相信有更多的善。——查爾斯·狄更斯《霧都孤兒》。
34、一個人如果遭到大家嫌棄,多半是自己不好。——薩克雷《名利場》。
40、我寧愿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悲慘世界》。
擺渡人讀后感篇七
故事大致講述了女孩迪倫在遭遇火車事故后變成靈魂在荒原與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一起經歷的一系列事件。
小說中最吸引我或者說我感到最為期待的部分大概就是在進入荒原一段時間后,當荒原中的夜晚來臨,迪倫與崔斯坦好不容易才擺脫荒原中的惡魔進入安全屋,崔斯坦不得不告訴迪倫只有她沒能從列車逃離時。
當迪倫不得不面臨她已經離開人世這個血淋淋的事實時,她甚至沒有哭,但對于她來說,接受仍然是一件有些困難或者說讓人感覺不太輕松的事。
事實上,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而迪倫也是崔斯坦的擺渡人,當擺渡人作為一個職業時,是崔斯坦擔任這個職業,作為迪倫的擺渡人。但將擺渡人理解為將自己的靈魂引領至正確的地方,將自己的靈魂真正升華,那么迪倫和崔斯坦是彼此的擺渡人。
崔斯坦的外形是以迪倫更愿意相信的形象而塑造的,但在小說后部分,在崔斯坦擺渡完迪倫到下一位時,崔斯坦卻沒有因此改變外在形象,同時被“生”世界的人看見。在迪倫重返荒原與崔斯坦相遇時,崔斯坦身上為迪倫受的傷也沒有消失,而最后,崔斯坦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這種機會和崔斯坦成為真正的人的念頭,都是迪倫賦予他的。
迪倫重返生世界的勇氣、念頭也是崔斯坦對于她的重視、感情來賦予她的。崔斯坦是本不應該愛的,但迪倫使他感覺他自己是一位“人”,使他想成為一個人,并且在迪倫在到底彼岸時,崔斯坦最后選擇了袒露心意,吻了迪倫。
文章最后,迪倫找尋到了崔斯坦,對于迪倫和崔斯坦來說,都是擺渡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擺渡人讀后感篇八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自己久久不能平靜。故事的結局讓人欣慰,但是這樣的結局也只能發生在崔斯坦和迪倫這樣的人身上。
當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因為生活中太多的活久見,而懷疑真情,懷疑他人,懷疑自己,懷疑世界的時候。這兩個人還保存著自己的赤子之心。尤其是迪倫,當她從崔斯坦口中得知自己的死訊,崔斯坦的職責時,她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遺憾抱怨,當意外先于明天到來的時候,她平靜的接受了。
唯一牽掛的還是父母聯系不到自己可能會著急焦慮。緊接著,她竟然想到的是崔斯坦,自己曾經來到過世間,體會過生命中的悲喜,而作為擺渡人的崔斯坦,他的生命里除了職責還是職責。等待他的只有周而復始的迎接新的靈魂,帶領那形形色色的靈魂穿越兩個世界之間的荒原。為了保護自己所擺渡的靈魂不被魔鬼所掠奪傷害,他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拼盡全力,面臨魔鬼們各種各樣的傷害。看到這里,我不僅想到了自己,怪不得《紅樓夢》里,寶玉曾經說過:“結了婚的女人,就像魚眼珠子,活得越久,這珠子就越渾濁”。年少時,覺得寶玉的話刻薄難聽,但等到真正的有了些生活經驗后,便深深地感受到這其中的心酸與無奈。
在滾滾紅塵中,我們與自己所愛相遇,相處,分離。慢慢的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學會了當自己的鎧甲。于是再去愛的時候,便沒有了年少時的純粹與不顧一切。我們變得理智,更加懂得權衡利弊。我們變得世俗,更加了解愛的藝術,但是這樣的愛很多時候卻顯得世俗也世故。回不去的曾經承載了我們所有的年少輕狂和少不經事,以及太多生命當中的美好。
怪不得在作者的筆下,那些在俗世里生存了太久的靈魂們他們是苦澀的,甚至激不起魔鬼們的興趣。想想何嘗不是,所有的從容淡定,理智優雅無一不是我們用自己的美好青春換來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用太多的淚水與辛酸才換來了自己的蛻變。只是這種蛻變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覺得面目可憎。
大抵生活中的英雄就是這樣的吧,在成人的世界里,無論前一天晚上我們怎樣輾轉難眠,怎樣痛哭流涕,怎樣卑微心痛,第二天當朝陽升起,我們依然會理智洗漱,甚至化著淡妝,滿面微笑去面對這個世界。成人的世界里,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心碎停留,生活留給我們太多的責任要去背負。尤其人到中年,光是看似優雅的活著,就已經讓我們心力交瘁。
也許生活真的沒有太多的道理可講。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承擔好自己的每一份責任,盡己所能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然后在生命的間隙時刻,還留有給自己的一份空間,時不時的還能有一些場景觸動我們的心靈,還有一些人物可以喚醒我們的情感。心中有所期待,眼里有所希望,腳下有所行動,如此就甚好!
擺渡人讀后感篇九
第一部情節獨特,場景獨特,句子優美,無一不體現出唯美感,我們對作者期望值很高,到第二部出現的時候,看完之后是不是覺得情節沒有那么精彩,文筆也變了:就像平時習慣用濾鏡自拍,一不小心切換成前置鏡頭一樣。這就是生活的本質吧。我們是個體,會孤獨,期待事事順心如意。我們上學,參加考試,畢業以后會面對上司,面對工作,我們會生病,我們也會憤怒嫉妒,會犯錯,還好會進步。而如果有個人陪伴著我們,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尋找生活的真諦,生活不那么唯美也無妨。畢竟我們已經做到“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時刻,那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在向你告密。”
如果你遇到了那個讓你覺得他/她獨特,自己也覺得自己獨特的人,就值得冒著永遠沉淪的風險。如果沒有遇到,請繼續保持自己靈魂獨特的美德。
不是第二部寫得不夠好了,就像我們定好機票跑到傳說中的與世隔絕的最美村莊決定一睹風采,而現實往往令人有些失望一樣。因為看到了,才知道能做到,思考了,才學會去承認事實也是一種進步。
作者在第一部說過“對于一個思考和感知保持永恒狀態的靈魂來說,年齡又算什么?”我想說,對于作者筆耕不綴,寫出的第二部,他也在突破自己,想保持思考吧,沒有超越自己的第一部,那又怎樣呢?至少第二部也是一直圍繞著那句: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你在這里,我就在這里。”這也是另一種溫暖讀者的方式。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
國外的穿越小說,迪倫在火車事故中喪身,與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相逢。幫助靈魂到達另一個世界是擺渡人的工作,在此之前,崔斯坦已經擺渡了上千個靈魂,有趣的、可愛的,各種各樣的,他一直很盡職地工作著,對迪倫也是一樣,以幫助她保護她成功到達為己任。
在荒原里,每一個白天他們要跋山涉水地趕路,要在天黑之前到達安全屋。每經過一個安全屋,迪倫對崔斯坦的信任和依賴便增加一分,直到趟過黑河那次,崔斯坦拼命保護了迪倫,他自己卻在一天兩夜之后才滿身傷痕地再出現,兩人的感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彼此多了更多的心有戚戚。
后面的路程很順利,在最后到達之前,兩人互相表白。崔斯坦即將完成本次擺渡工作,而迪倫或將踏上新家園。那個世界是崔斯坦不能逾越的,他眼看心愛的人哭喊著叫他的名字,他卻無能為力。雖然通徹心扉,他也只是呆在原地直至迪倫消失。是懦弱嗎?是害怕嗎?也許,因為他從未逾矩,他定義自己只屬于荒原。
當崔斯坦開始下一個擺渡任務時,迪倫在另一個沒有崔斯坦的世界里想著如何能再見到他。他看見了崔斯坦的擺渡記錄本,見到了他曾擺渡過的納粹士兵,并獲得了重回荒原的方法:只要你想回去,你就能回去。
迪倫真的回到荒原,她沿途折返,為了尋找她的擺渡人。那條曾經經歷過的坎坷,以及沒有擺渡人庇護的靈魂,引來了更多惡魔的追堵,一個又一個難關,支撐她的就是能再見到崔斯坦的決心。她也有沮喪時:荒原上迎面走來的靈魂都有擺渡人的保護,就像曾經的她,但現在她卻要孤身去尋找自己的擺渡人。
本來她可以留在那個所謂的美好世界,可是沒有崔斯坦呀,而且崔斯坦無論無何不會到達那個世界,相比之下,還是這樣的尋找給她希望。只要想到這個希望,她便有了篤定和勇氣,連她自己也感慨,再也不是那個猶豫不決要不要帶泰迪熊的迪倫了。
愛讓她勇敢,而一顆勇敢無畏的心終于讓她與崔斯坦重復。
荒原對于迪倫來說太危險,那個世界又是崔斯坦不能去的,只有重返人間,兩人才有在一起的可能。崔斯坦依然是退縮的、保守的,但迪倫一定要試一試。崔斯坦又何嘗不想:生命、愛情、廝守,都是他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如果沒有迪倫,他會一直做著擺渡人的工作。現在,迪倫推著他去打破。
“我不會放開你的手,我們一定要回去。”
走從鐵軌,踏進火車,如愿回到人間,如愿看見崔斯坦,真好,圓滿的結局。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一
今晚終于把這本書看完,心里有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又相信了愛情。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書中一開場展現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不開心的學校,敏感而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而又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曾經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后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說本書還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是的,出現了人死亡后的靈魂。
雖熱主人公在列車意外脫軌中死去,小女孩的靈魂在漆黑中看不見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掙扎著爬出列車,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個人,來帶領她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擺渡人。擺渡人一路上帶領著小女孩的靈魂翻山越嶺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著女孩各種問題,不愿直接告訴女孩已經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過程中發現身體奇怪的表現,逐漸接受了肉體已經死亡的事實。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然而,擺渡人的工作決定了當他送女孩到達目的地后,他將再也不能見到女孩。
人性的回歸,可以讓人找到真實的自我;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戰勝恐懼。曾經自卑,軟弱的小女孩開始變得勇敢而堅韌,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為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愿望,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經閱遍人間生離死別幾近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心靈深處對生命的認知,對美好的向往,對生活的熱情。最終人性的偉大改變了命運,面對未知的恐懼,女孩與擺渡人勇敢的選擇了即使灰飛煙滅也要在一起的決定。他們一起回到肉體死亡現場,然后奇跡發生了,他們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可以如愿以償的生活在一起。
閱讀《擺渡人》,更像是跟隨主人公歷經一場關于心靈變化的歷程。靈魂的擺渡除了意味著走向另一個世界,也更意味著找到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如果說擺渡人引領了女孩的靈魂,那么某種程度上,女孩也是擺渡人的靈魂“擺渡人”。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二
讀過這本書之后,我的腦海中似乎只回蕩著兩個字“震撼”。
每個人都無法預料明天會發生什么,會遇見什么人或是什么事,就像迪倫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登上的那輛火車會發生事故一樣,甚至更不會知道自己是整輛車上唯一沒有生還的人。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崔斯坦和迪倫之間的溫情,迪倫面前的荒原是她心像的投影,在這段艱險的旅程,崔斯坦處處幫助她,好幾次她差點被魔鬼抓住,但都被崔斯坦救回來了,迪倫也感染了崔斯坦,讓他愛上了她,不再認為把她帶到另一個世界只是執行任務,崔斯坦一路陪伴迪倫給了她溫情,他幫她洗衣服,晚上睡覺時守護著她,并給她講他遇到的一個個靈魂的故事。他們之間的那種溫情讓我感動,更讓我覺得這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講一個女孩的故事,而是兩個人相互救贖的事。正因如此才讓我覺得可能這就是讓那么多讀者都放不下書的原因吧。
合上書本后腦海中仍有不時閃現的各種人物:勇敢的女孩迪倫,擺渡人崔斯坦,不愿殺人的納粹士兵喬納斯,等待丈夫到來的老人伊萊扎。有魅力的文字是有靈魂的,但也是樸實、深刻的,它能讓一個故事變成能賦予想象力以生命的載體,能讓人無論經歷多少起伏,看到多少冷暖,都能在喧囂落幕、曲終人散時心中浮現感動。
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雖然作者用了夸張的手法,但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姑娘的改變,她明白了什么是溫情,親情,也變得堅強起來,她讓崔斯坦走近了她的內心,從而有了溫情的存在。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溫情,父母和朋友都能當自己擺渡人,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自己的荒原上才開出了花,這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三
15的單親少女迪倫,與母親速來無話,在學校也是同學嘲笑的對象,在去看望十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的路中遭遇車禍,走出車廂的僅僅是她的靈魂,這時她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出現了,崔斯坦的任務是幫助迪倫渡過荒原,一路上惡魔不停地追擊,試圖撕毀迪倫的靈魂,將其變成自己的成員之一,迪倫在與擺渡人崔斯坦在生死與共中產生了愛情,當崔斯坦騙迪倫跨出靈魂擺渡的分界線,迪倫找到她靈魂的棲息地,而崔斯坦返身繼續當他的擺渡人時,迪倫義無反顧地回到荒原,在獨自與魔鬼的爭斗中變得勇敢而堅強,她說服途中相遇的崔斯坦,走出荒原,和她一起回到出事地,當她的靈魂再次回到她的軀體里,迪倫蘇醒了,重回人間,而她的崔斯坦呢?迪倫一直手拉著崔斯坦,生怕再次的別離,不幸的是最后她滑倒在她的軀體旁邊的瞬間手松開了。
當迪倫睜開眼睛,后悔自己最后時刻的松手,她驚訝的發現崔斯坦就在她的不遠處。
小說的結尾,迪倫微笑著說:原來你也在這里。
正如書中崔斯坦所言:“荒原是你心靈的投影”,也許每個人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心都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原,都會出現一個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個擺渡你靈魂的人只是個虛幻的象征,也許是一件足以觸動你的故事,也許是某一天你心靈的一次了悟,也許是愛你的人給予你的信任與理解。不管擺渡人以何種的形式出現在你的生命中,都會促使你重新審視自己,勇敢地走出生命的困境。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四
這個假期我讀了擺渡人這本書,這是一個很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時,遭遇了火車事故,她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當她的靈魂跑出來時,世界已變成了一片荒原,而山坡上坐著的,是他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他帶領她穿過荒原,到另一個世界去。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他們互生情愫,難舍難分。最終迪倫違反規則,歷經艱辛和她的擺渡人成功回到了她原的世界。
“他聳聳肩,聲音聽起來很不安:‘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我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模樣。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的需要。’”這是崔斯坦說的話。我讀到這里真的想為他打抱不平。沒有自己的身份,甚至連自己的相貌都不清楚,是為了別人而活,只能重復一件無聊的事。引導,引導,還是引導,上天對他如此不公。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是自己,不為誰而存在,可以隨心所欲。
“她轉身就開始朝門沖去,她渾身熱血沸騰,決心壓過了恐懼感,只要分散惡魔幾秒鐘,他們就得救了。她可以辦到。”“她”是迪倫。迪倫為了素不相識的小孩兒不被惡魔所抓到,竟然以身試險,小孩兒成功得救。迪倫的這種精神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的話,“舍己為人”實在恰當不過了,這點令我十分敬佩。
“一天,他的長官命令他槍殺一個老人。那個老人沒有做什么,只是在摔倒時不小心蹭了這位長官一下。這個士兵不愿意殺人,于是跟他的.長官爭吵了起來,他對長官說自己不能那樣做。所以長官先槍殺了老人,然后在同一天把他也槍斃了。”這是一位德國士兵。據書中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他負責看管猶太人。我非常同情這位士兵,不管他是不是一位德國士兵,我認為他是最可敬,最高貴的人。
這本書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跌宕起伏,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人性救贖之作。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的命運應該由自己做主,別人沒有干涉的權利,我們應該要為自己所愛的而努力拼搏,為自己想要的而挑戰權威,不要害怕前方等待著你的是什么,一定要去試一試,不要怕,不要悔。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見解,只是膚淺的,或許還擁有更高深的說法。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這是一個史詩般動人的故事,它令人激奮、恐懼、溫暖、回歸人性、引人深思。
擺渡人讀后感篇十五
原來最后的最后,還是該回到那里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
提醒這本書上架后迫不及待的就看上了,中間停了幾天,因為害怕看完就沒有了。一直在想最后的結局會是怎么樣的,崔斯坦和迪倫會不會又分開了,事實表明溫暖的書總有溫暖的結局。或許沒有辦法十全十美,但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不啻一個完美的結局。長大了總會有和父母分離的一天,但是只要心中有愛,足夠的愛會讓你發現遲早你們都會再見面。
看完了三部曲,迪倫真是讓人又煩又愛。是的,他面對糟糕的事情時會大喊大叫,會不顧一切大聲喊叫,不考慮他人感受,小脾氣嚴重,任性無比。但是好在在后面作者將迪倫人設給拉了回來,讓她美好的品質再次綻放。是的,她有讓人討厭的一面,但她也有一顆善良和堅定無比的心,也正是這顆心,拯救了所有人。
至于杰克和蘇珊娜,蘇珊娜從杰克那里學會了勇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勇氣,幸虧蘇珊娜的勇氣去找回杰克并發現了讓惡鬼變回原來樣子的方法。杰克從蘇珊娜那里學會了愛并磨平了自己糟糕的脾氣,也幸虧杰克喜歡打破固定思維的性格,讓最后四人有了完美的結局。
迪倫給天堂里的人帶去了新的希望,一輪又一輪的人開始滿揣著愛踏上救贖親人的路。
所謂的惡鬼只不過是在等待被愛喚醒的迷失了的靈魂。
這個世間,愛真的能夠照亮一切,愿你愿我,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