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一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用意義的書。書名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從此它讓我學會了什么叫做“堅強”。故事里講了作者在受到挫折的時候,不但沒有放棄,而且還很堅強。并且還努力的活著,最后直到他的小說終于出版了,多年的愿望實現了!同時也是他新生活的開始。
我難以忘懷的是這樣一個片段:作者保爾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修公路而是雙腿患上了疾病,直到最后雙腿癱瘓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是受不了這樣打擊,對自己以后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從此,有可能會一蹶不振。但保爾卻沒有那樣做,他非常堅強!并且,很快從這種低落的情緒當中走出來,以自身條件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
看到保爾的這種行為令我羞愧萬分,他雖然身有殘疾,但并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坦然并樂觀的面對生活,他的這種行為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感動,看看保爾,在看看我,我跟他差距實在太大了,在現實生活中,連嘗試一下的勇氣也沒有,就干脆放棄了。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作者保爾雖然身患癱瘓,都不放棄,卻勇敢而堅強的面對生活。認識了保爾,也讓我知道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也不要放棄。要敢于去面對,去嘗試;保爾的精神真令我十分敬佩。
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保爾覺得他自己快要失去生命的時候,在自己的日記里寫到: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神,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在他關鍵的時候想的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全人類的斗爭,他活的無怨無悔。
今后,無論遇到什么挫折,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像作者保爾一樣,做什么都要堅強,要敢于面對。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小婦人》這本小說,這本小說的作者是美國女作家路易斯·梅·奧爾科特。下面,我給你們介紹一下本小說的內容。
小說描寫了馬奇一家的天倫之愛。馬奇家的四姐妹分別叫梅格、喬、貝思、艾米。雖然家里很窮,但是四姐妹不怕苦,她們經歷風雨的磨難和奮斗的歷程,自強自立地將道路延續下去。
小說中有為了愛情歷盡艱辛的梅格,有通過奮斗成為作家的喬,有坦然面對死亡的貝思,以及以扶弱為己任的艾米。總之,她們都具有博大無私的愛,我十分熱愛她們一家子。
梅格在父母離家之時,細心地照顧妹妹們,教她們針線活,不讓外人進入家里打鬧。喬為了讓自家過上小康生活,一直用寫作來賺錢,為了讓父親用二十五美元購買物品,剪掉了自己的長發,賣了。為了讓妹妹幸福,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把心上人留給了妹妹。貝思冒著風雨去看母親可憐過的生病的男孩,結果自己被感染了,坦然地面對了死亡。艾米想讓家庭富裕一點,開始學畫畫,可是一只手卻遭到了傷害。不過,她不甘心,又彈起了鋼琴來,最后成了的接班人——音樂家。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三
前幾天,愛書如命的媽媽又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書。看到她津津有味地看書時,我有些納悶:不就是普普通通的書嘛,有那么好看嘛?于是,我隨手拿了一本《霧都孤兒》,看了起來。
此書主要講的時一個叫奧利弗的小孩的童年故事。他一出生父母雙亡,在濟貧院里生活了一些天。濟貧院的伙食十分差勁,每個人只能分到一點點的食物。
他又被搞到了一個賣棺材的地方,那里的主人對他不好,他還經常被人欺負。我為他打報不平了很久。
然后,他被人引去了賊窩,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壞人。一起勾搭,去搶劫,偷錢。
之后,他就變得幸運起來。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先生:布朗洛照顧了他好長一段時間。雖然中間一段他又重新回到了賊窩,不過再經過很多人的幫助下,他和布朗洛先生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真是一個美好的大結局啊!
看完這本書,我淚流滿面。多么可憐的一個小孩子啊,要是我是他的話,早就上吊了。他是多么地堅強,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退縮。
我最喜歡的人是羅斯小姐和南希小姐。她們兩個都很善良,也幫了奧利弗很大的忙。在奧利弗軟弱的時候,是羅斯小姐照顧了他;在奧利弗害怕的時候,是南希小姐不顧危險去跟那些好人透露消息,幫助他。南希小姐還在塞克斯生病的時候守候在他旁邊,無論賊窩有多么危險,她也要守著塞克斯。
可惜好人沒好報,南希小姐因為透露消息被發現了,而被塞克斯殺死。不過羅斯小姐最后和深愛她的男人住在了一起,也算是讓我放心了。
希望大家不要學壞,也希望遠離那些賊和小偷,不要像奧利弗那樣,小小年紀命運就如此慘。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四
魯迅是個時代的領導者,他棄醫從文,不失高尚的民族節操,在那個混沌不堪的時代,給予了國家一絲絲曙光。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舊事的回憶,但卻同時夾雜著其他情感,他用尖銳的筆觸去抗擊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二十四孝圖》一文,它本為古代人民宣傳“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內容卻又透露出封建時代人民思想的無知,愚昧以及對兒童的壓迫和殘害。魯迅幼年時期也是抱著“百善孝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后的魯迅也明白的“孝順”太難以達成,也慢慢接觸到了封建社會愚孝的虛偽和殘酷。
魯迅在寫“郭巨埋兒”時給我的觸動很大,孝是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為子女,回報父母本是理所當然,但是郭巨埋兒卻顯得及其無知。就算是出于對母親的孝順,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為也是慘絕人睹,他的妻與母也沒有阻止他的所作所為,試問這是孝心的表現嗎?顯然不是,相反,這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甚至說不定郭巨以后買能埋掉妻子與母親。
荒唐的鬧劇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賞賜后結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縱然自己貧窮,但他扼殺的確實祖國的花朵,換句話說,他自己生為一個男人,不能養家糊口,反而以這么極端的手段,這不是他卑鄙,陰暗的一面嗎?不會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賞賜去生活,他這一生還有什么可以被人傳誦的呢?說不定,等到他的兒子長大以后,回憶起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否定他不會實行一些極端的手段,而其后果難以想象。
再說到當時的孩童,魯迅也為他們充滿了憐惜和擔憂,生活在動亂的年代,沒有精美的書本可以閱讀。和歐美的孩子相比確實很可憐,但是不得不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愚孝沒有了,代替的確是無孝,孩子的困頓感沒有了,但是過于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使得他們開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圖》所反映的孝是一種過分的孝,那么現在的這種思想讓其一去不復返,因為追名逐利的人忘記了孝的存在,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作為21世紀的人,我認為我們既不要做一個無孝的人,也不能做一個一味模仿《二十四孝圖》的人,理智的去對待孝,相比才會最自然的表達出來。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五
據說,每一個民族都會有一個作家,并且只有一個作家能代表本民族的精神,要了解這個民族,就必須閱讀他的作品。其中,最能代表英國精神的就非狄更斯莫屬了。狄更斯用一支筆,引領著英國人時而哭、時而笑,刺激著冷酷社會麻木不仁的心。
最近,我被他寫的《霧都孤兒》深深吸引。小說的主人公奧利弗從一出生就受到來自不同人的虐待和侮辱,每當他對未來又開始有絲許憧憬時,一盆盆冷水又傾瀉而下。這個無家可歸的孩子,從來沒有接受過親人的愛撫,也從未感受過人間的溫暖。他處在犯罪邊緣,毫不知情地參加搶劫。最后,在好心的紳士的解救下,奧利弗終于脫離了罪惡的魔爪。
城市慷慨地亮起燈光,濃霧之下,少年該何去何從?
文章一波三折的情節令人情不自禁地讀下去,也十分引人深思。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讓弱小無助的人無依無靠。社會環境如同一頭猛獸,將渺小的人吞噬。盡管小說中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可狄更斯卻依然不忘為這座城市點亮一束光。《霧都孤兒》中的老紳士和露西用他們的正義感和愛心解救了奧利弗,他們就是暗夜中的那一束光!敢于向黑暗宣戰的人,心里必定充滿光明。可見,人情冷淡的社會里,狄更斯仍然對人充滿樂觀和希望,仍然對世界充滿向往和光明,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他用善良、仁愛點燃的光明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善良、仁愛是帶來光明的一線希望。在現實生活中,何曾沒有?汶川大地震后,當汶川縣映秀鎮的村民們從廢墟里爬出來,用力扒開廢墟中的教學樓一角時,都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年僅29歲的老師張米亞跪在地上,懷里還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卻已氣絕身亡!這位年輕的老師用強有力的臂腕,為兩名孩子插上生命的翅膀。廢墟之下再難熬再灰暗,孩子心中也充滿了希望。是他的善良、仁愛,讓世界多了一線光明。
《霧都孤兒》讓我明白: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從現在起,我也要用善良為世界帶來光明!
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霧都孤兒》是一本值得品讀的好書,我一定會反復品讀,體會真情冷暖。
暗夜下濃霧繚繞,一束光在霧中閃爍著耀眼的光……。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六
進入高中的前兩個月,我拜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這本書。《朝花夕拾》只有十篇散文,篇幅都不大,我只用幾天時間就讀完了。可是我意識到閱讀名著只瀏覽是不行的,必須細細品味。之后的很長時間里,我又多次閱讀《朝花夕拾》。
魯迅先生是一個愛國的人,這在《朝花夕拾》中就有很大的體現。在《父親的病》一文中,魯迅的父親得了水腫,魯迅是一個孝子,為了治好父親的病,他不惜花大價錢為父親請“名醫”治病。“名醫”們用一些奇怪的藥引子,比如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對,還要用“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平地木,敗鼓皮丸等。這些藥引是多么的荒唐可笑!還有一種藥丸,叫敗鼓皮丸,因為水腫又叫鼓脹,就用打破的鼓皮去破水腫,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直到他的父親生命垂危時,所謂的名醫仍舊泰然自若的開著這樣的方子,然而卻沒有挽回父親的生命。
文中魯迅先生批判了這些庸醫故弄玄虛、草菅人命的惡行,也下定決心去了日本仙臺學習西醫。他希望用自己高明的醫術去救治那些被庸醫所誤的病人,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很愛人民的。
《藤野先生》講述的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經歷,當時日本人都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先生考試得了60多分,就被他們認為是作弊。之后他和同學們去看了一部關于日俄戰爭的影片,講的是日本和俄國都企圖得到中國東北的大片土地從而引發了戰爭,而劇中的中國人不是想如何保衛自己的祖國,竟去給俄國人當間諜。被抓后要當眾槍斃時,圍觀的中國百姓不但沒有一絲憤怒,反而拍手叫好。屏幕之外的同學們也都拍手叫好。這一情景刺激了魯迅愛國之心,使他走上了棄醫從文,用文字去救治中國人沉睡的心靈的道路。
讀了這些,我感覺現在我們國家雖然沒有處于危難之中,但我們也要保持一顆愛國之心,從點滴做起,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益于祖國,有益于社會的人,向魯迅先生學習他老人家的愛國精神。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七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征,是一個經歷痛苦后郁郁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著自我,演繹著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于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于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么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里,便有著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郁,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嘆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著的莊嚴的屋宇”,感嘆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后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脫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于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復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后,流露著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于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高中生的讀后感篇八
《紅星照耀中國》一書出自美國的埃德加·_,他把來到中國后的所見所聞和切身經歷寫成一本不朽的著作,讓我們年青一代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和偉大征程。
書中提到對_的印象:面容削瘦,有些駝背卻雙眼炯炯有神,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份子面孔。_雖然是紅軍領導人,但卻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有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外表,又有機智幽默,喜歡憨笑的內在涵養。
埃加·_把天真質樸的優良品質同銳利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起來,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的_形象。
_熱愛學習,對工作一細不茍,對_提出的如何對待侵略者問題,_有著獨到的見解,并提出了一些創造性意見。他是一個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感情的人,有幾次他回憶起戰死的同志和由于自然災害而死去的勞苦大眾,他的雙眼都濕潤了,在談論抗日戰爭時,他認為中國的主要問題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并且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幫助,但不意味著沒有別人的幫助中國人就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讀后感·_表明,中國人只有團結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內戰,才能將侵略者趕出中國。
談工作時他事無巨細,一絲不茍,有一次和_談話時,心不在焉的解下腰帶,搜尋寄生蟲,看到此處,我忍俊不禁,他有非凡的頭腦,也有農民的個人習慣。
他是偉大的人民,他又是平易近人的農民朋友,他是中國危急時刻的救星,_給外國友人留下了神秘又偉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