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孟子的讀后感篇一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里,經常因為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后,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仁義治天下,就帶著弟子們去游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愿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對,因為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么好處呢?這只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為什么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為什么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的讀后感篇二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現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說,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因為這段文字,我聯想到了我們中國的當今社會。因為我們是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共產黨一定要保持著思想上的先進性,始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方向,走群眾路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而具體地說,就是在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努力協調和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一切阻礙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就譬如說,在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寧愿國民受苦,也傾盡國力去支援一些國家,卻沒有得到友誼的事情讓很多中國人很不滿。在本國國情不容樂觀的情況(中國的失、輟學兒童人數世界第一;九億農民幾乎沒有任何醫療社保)下,為何沒有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反而尋求外在的好名聲呢?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覺得黨和國家早日解決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問題,與人民大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最廣大群眾支持的決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現“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討好,還遭民怨”的事發生,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今后的決策中可以更關注民生。
孟子的讀后感篇三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的讀后感篇四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的讀后感篇五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孟子》的讀后感。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的讀后感篇六
利用業余時間,我仔細閱讀了《孟子的智慧》一書,感受頗深,主要有以下幾點: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說,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于自得。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云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說:“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于其智力差異,而是由于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說:“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于沒挖,這說明有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說:“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復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恒,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說:“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現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的讀后感篇七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曾皙愛吃羊棗,而曾子卻不忍心吃羊棗。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問道:“烤肉和羊棗哪一種好吃?”孟子說:“當然是烤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公孫丑說:“那么曾子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棗呢?”孟子說:“烤肉是人人都愛吃的,羊棗卻是個別人愛吃的。正象避諱時只諱名不諱姓一樣,姓是很多人共有的,而名是一個人獨有的。”
[得意]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性,只要這個各性不出去傷害別人就可以尊重。美國西方的各性是以民主為大旗坑別人點錢財。印度泥賀魯和魔笛的各性是看誰家錢財和媳婦都像自己的,楞楞磕磕不知道自己實力,也不需要民主大旗直接取,挨揍都不知道怎么回事。這樣的各性就不用評價了。
孟子的讀后感篇八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現自己的過錯,那么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于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么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于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向上進德修業,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心性更要如此。
讀后感: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里?慚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托舉哥以及無數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范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孟子的讀后感篇九
13章有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大意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會里,除了我,還會有誰呢?”
乍一聽,感覺孟子實在是張狂。在我們這個以謙卑為基調的國度里,煙雨怎會這樣的高調呢?可轉念之間,又頗感孟子很是自信。
孟子以天下為己任,于齊國相居,然不遇。先是一個想挽留的人主動來見孟子,其目的`是為齊王爭取圣賢之人。孟子嫌齊國禮遇不周,停留三天后離開此地。可是,他仍是心向這方土地,期望大王能有所表示,以達到自己輔佐明君、安定百姓的愿望,直至使天下蒼生安居樂業。可以說,孟子積極入世,有責任、勇擔當,襟懷博大,目標高遠,時時給人一種昂揚上進的情懷。
孟子的讀后感篇十
在當今社會,理性早已經被遺忘,隨意的抨擊他人,隨意的下定結論,甚至因為缺乏理性而導致走向不歸路。
無論何時何地何種事情,缺乏理性,就是缺乏思考。
不論網絡毒雞湯還是自我的虛榮心,都是缺乏理性的表現,才導致很多人迷茫與無解。
所以,只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方可做到理智。
孟子的讀后感篇十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為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于求成而顯得過于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才不致于過于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于過于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