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報告幫助人們了解特定問題或情況,并提供解決方案或建議。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一
今天是端午節,我就趕忙去菜市場買了幾束艾葉。插在了門上,放在了屋里。
頓時一股中藥的清香在屋內彌漫開來,讓人沁人心脾。這是艾葉的清香,更是傳統文化的味道。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端午節插艾,也演變成我國端午節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為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我國特意把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規定為法定假日,目的是引起國人的重視,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熏陶,讓青少年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但因許多籌劃和創意不到位,導致現在即使放假了,卻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比如很多人竟不知道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的來由、風俗,以及應賦予的時代意義。
另外我在一本書上看到,早在一千多年前,從中國起源的端午節就傳到了韓國。從1967年開始,“江陵端午祭”就被韓國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和扶植。后又經過二十多年的精心準備,韓國的“江陵端午祭”于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及無形遺產”。我認為,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光榮,同時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尷尬。
弘揚傳統文化刻不容緩,需要國人的共同努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二
中秋賞月是中秋節的傳統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風更加盛行,關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賞月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秋的風俗習慣之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中秋的風俗習慣之賞桂花。
農歷八月,古稱桂月,此月是賞桂的最佳時期。中國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聯系在一起,許多詩人吟詩填詞來描繪它、頌揚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月宮系列神話,也正是桂花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中秋的風俗習慣之燒塔。
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中秋的風俗習慣之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的風俗習慣之玩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廣東。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
江南一帶。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
江西。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陜西。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山東。
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三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中,今年天貓的。成交金額與去年相比,又是上百億的飛躍。
多么可觀的數目,可是每年中秋節全國月餅的銷售量,或許都比不上”雙十一“每年的進步。而那些”寒食節“”臘八節“更是可有可無。相比之下,西方的萬圣節、圣誕節,以及依人們情感需要而產生的人造節日更受追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那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已經失去了新意,而西方傳入的節日,人們還保留著那股新鮮勁兒。那些人造”雙十一“”吃貨節“正體現了人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沒對象就買買買,吃吃吃。企業家正是抓住人們這一消費心理,創新各種經營模式,使這些節日比傳統節日更炙手可熱。
既然這樣,我們又為何需要節日,因為那是人們情感的集中表達。
所以究竟什么樣的節日才是人們所需要的,這才是重點。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節日的發展也需要創新。企業家創新各種經營模式,打折促銷,吸引消費者。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改革,創立于1636年的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共走出六位總統和三十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年畢業的高材生也是華爾街企業競爭的對象,他們如同上帝般可求不可遇。哈佛為何如此成功?每一位哈佛才子都會說:“一所真正偉大的大學就要不斷改革,它從不滿足于現狀”,這也是哈佛大學廣納世界各國頂尖學子的原因。
一所頂尖大學的教育領域里念是這樣,一個頂尖電商的經營模式是這樣,一個節日的發展也是這樣,中國古代傳統佳節流傳至今,他的精神內核不曾改變,但人們的冷漠態度,說明他缺少一種時代性。好比各朝各代對待孔儒學說的態度也大相逕庭,秦朝焚書坑儒;漢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新文化運動時期打倒孔家店。孔儒學說的內核還是那樣,但人們利用它推動時代發展。我們的傳統節日,也可以利用新時代的產物改革發展。不僅僅是購物消費,更可以在節假日期間出游相關節日古跡,發展與節日有關的文化產業,注入節日因素。
人造節日和西方節日固然歡樂滿足,但作為炎黃子孫,應該把我們的傳統節日發揚光大,更不能靠日歷提示傳統佳節的日期。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四
前不久,嬸嬸生了小侄子。姥姥的賀禮中竟有一件花花綠綠、用零碎布頭做成的小衣服。(用零碎布頭給小孩子做衣服,這確實奇特,吸引人的眼球。)媽媽告訴我,那是兒童百家衣。(點出“百家衣”。)。
百家衣源于漢族育兒風俗,表明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需要托大家的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介紹“百家衣”的來源。)當一個孩子出生后,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的人家,老人們絕對不會輕易放過。因為“劉”“陳”“程”諧音“留”“沉”“成”,是吉利的話,對于保佑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的為最好。因為“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了。(“百家衣”的講究。傳統文化,顧名思義,既有“傳統”,還有“文化”。)百家衣做工講究,不同色彩、質料、形狀的布片經過精心選擇、折疊、縫合,最后做成一件五彩斑斕的衣服。做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縫好,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叫作“藏魂處”。等到孩子滿月后,再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操心了。(“百家衣”的制作很有說頭,這也正是“文化”的體現。)事后,我特意去看了“藏魂處”,果然看到衣服的下面有一個口子。
我也曾經問媽媽,衣服真的能留住魂靈嗎?媽媽付諸一笑,她告訴我,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保護兒童的習俗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了,現在只是作為孩子逗樂的一種形式,也能聯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通過這件百家衣,我仿佛看到了人們那種樸素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德。(傳統也是在變化的,漸漸地,新的傳統新的文化就會出現,新俗就成了舊俗。傳統文化寄寓了人們豐富的情感,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五
他是我們小學生學系的好榜樣,如果可以的話我相信他會為了一粒米而圍著地球跑一圈。他又是誰呢?有一句話說的就是他,雷鋒出差才一千里,好是做了一火車。就是說的雷鋒叔叔,雷鋒是我們的好榜樣。
在我的成長里,在我的學習里,在我的耳畔旁聽說的許許多多雷鋒的故事。雷鋒的.故事伴我們左右。我的身邊就有一位小雷鋒,他是我的好兄弟,好伙伴,他有著雷鋒的好品質,樂于助人。有一次讓我難以釋懷。
今天是一個星期的開始,也是我們校領導來檢查的日子,因為下午來,上午我們全學校都在打掃衛生,班里的衛生很好打掃,每天都會有值日生來打掃我們這個共同的“小家”。“小家”大掃完了,要去干功能室了。這次來是沒有點名讓我們自己主動,可是來是說完后,同學們的頭都低到了桌子上,突然一聲:“老師我愿意去”。這讓我們都不明白他為什么去,他回來后我們里三層外三層的包住了他。問:“你為什么去啊”?他撓撓后腦勺說:“我也不知道。”他的這個回答讓我們怎么都想不明白。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六
高一(14)班譚麗玲。
說起,大家都會想起為國人爭光的奧運會,但與此同時,亦有令國人捶著胸口大喊失望的“冠生園”事件。
南京“冠生園”----一間百年老店,擁有悠久燦爛的制造月餅的歷史。然而卻因為記者拍到一張發霉的餡料的相片,最終不得不以宣告破產來平定這場**。冠生園的倒閉,就是因為它失去了企業最基本的誠信啊。連一家百年老店都輕易破產,這就足以證明這小誠信的大作用了。
回顧早兩年,也曾發生過國產奶粉信任危機的“三聚氰胺”事件。某些奶商為了追求所謂“蛋白質”的“高含量”,竟把性質類似于蛋白質的化學原料---三聚氰胺給用上了。這化學原料對人體可是有大害的。事件曝光以后,許多人寧肯多花錢買進口奶粉也不愿買國產奶粉,嚴重阻礙了中國奶類制造業的發展。這些失去了誠信的生產商,不僅害慘了自己,還拖累了中國的奶粉業。
實際上,近年來這類事件層出不窮:把蘇丹紅加入辣椒醬;用二氧化硫漂白粉絲;地溝油、臘味油重回餐桌,注水牛肉大量上市等等。
自古以來,誠信都是眾多文人志士成功的保障。從春秋的曾子為妻子的戲言殺豬,到商鞅的立木取信,再到季禮掛劍了卻徐國國君的心愿,再到宋慶齡奶奶風雪不誤地到達與孩子們約定的地點等。
朋友們,誠信可是代代先人們生活的寶貴經驗,是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瑰寶啊!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更不能丟掉誠信,更要充分發揮誠信的作用,更要以誠信為本,以信為天。腳踏實地,堅強實干,為祖國貢獻一份力!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七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它還有其他的名稱,午日節,龍舟節,五月節,浴蘭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和春節,并稱為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是戰國時期,詩人屈原抱石跳河自盡。賽龍舟,是為了把魚趕跑,不讓魚把屈原的尸體吃掉。我也看過賽龍舟,我覺得賽龍舟的很辛苦,劃船打鼓都很累,賽龍舟也有些危險,有可能翻船,賽龍舟的人,每次上岸都是滿頭大汗,我真敬佩他們,他們是先把漿放好,人坐在船中間。打鼓的人只要站著打鼓,他們滑的時候都會喊一二一二。
端午節還要包粽子,我看見外婆是先把糯米泡在旁邊備用,再拿出粽葉洗干凈,把它卷起來,把糯米的水倒出來,把糯米放進粽葉里,再把要包的菜放進去,最后到鍋里面煮熟,粽子就做好了。我問外婆為什么要包粽子呢?外婆說:“因為以前的人要把包的粽子丟進河里讓魚吃,不讓魚吃屈原的尸體。”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還要在脖子上掛雞蛋,是為了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端午節,人們還要在門上插艾葉。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我永遠也忘不了。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八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
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思如今,我們的心靈和眼球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浩劫呢?
低級庸俗的小說隨處可見,商業報刊雜志鋪天蓋地,明星逸聞秘事的書刊一路暢銷。
傳統文化的精髓已被時代的步伐踩于足下,更不用說古代的禮儀道德了。
當現今的中華兒女在圣誕之日狂歡慶賀、在情人節忘情浪漫時,我們應當看見傳統文化受傷的表情:端午節時的冷冷清清、重陽節時的寂寥。
我們接受了太多的時代潮流,卻也遺棄太多祖先的東西。
傳承千年的文化、興盛了萬代的習俗在物質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已是漸行漸遠。
中國乃博大精深的文明國度,可我們的文化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過去端午節是很盛重的節日,可龍舟競渡時的人山人海、粽子飄香的美麗傳說已被時代潮流帶離了中國。
而我們的鄰居韓國卻將其占為己有,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非文化遺產。
我想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憤怒,都會為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出謀劃策,而不是把西方的圣誕節奉為狂歡的主。
新世紀的中國青年幾乎都能講上流利的英文,都能對哈韓文化信手拈來,可又有幾個熟識孔孟之道,知曉五經六藝,甚至都忘了歷史的痕跡。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被塵埃覆蓋,反而那些外國的潮流占盡風頭。
傳統文化見證了華夏的成長,是歷史的結晶,也是我們的國寶,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在當代中國,粗俗丑陋的言行隨處可見,壓老欺幼、惡語傷人之事常見報端,再看看日本韓國,禮儀節數周到平常,仁與愛的理念深入人心,可那些原本都是中國的東西啊!我們丟失了、遺棄了,卻在他們那里奉為真理義,這是國人的悲哀,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憾。
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炎黃子孫的寶貴遺產,那些記載著歷史的文字、那些彰顯著氣度的禮節、那些散發著真理的教義,每一樣都值得中國驕傲。
可是否又是每一個人都繼承和發揚著先人的血統呢?當全球化的浪潮襲卷而至時,當時尚潮流泛濫時,作為站在時代浪尖上的青年理應堅持自我,而不是對西方習俗的頂禮膜拜,對庸俗文化的瘋狂著迷,而是應該學習繼承中國的傳統,吸收其精華,把自己傳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燦爛的浪尖。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九
摘要:本文主要從平面設計中的招貼廣告和標志設計兩個方向。來來探討我國平面設計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在中國現代設計中充滿了受西方影響的視覺語言。“國際化”視覺符號的泛濫與“本文化”視覺語言“失語”現象非常突出。當設計失去了民族個性時,不僅達到“世界水平”的目標無法實現,實際上也正在邁向衰敗的道路。真正的“中國設計”應該是發現一種幾根至于我們民族的本土又對整個當代設計有意義的東西。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以悠久的歷史、豐富多樣的形式和輝煌的成就在世界舞臺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當代中國設計應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人們更多地發現中國設計之美和傳統文化之類。在當今藝術文化較為活躍、對外合作與交流也較為頻繁的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既顯示出獨特的歷史特征和民族氣質,又流露出當代精神與世界性的親和力,并對當代中國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中國元素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文化知識,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包很廣,如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京劇臉譜、皮影、中國漆器、漢代竹簡、甲骨文、剪紙、風箏、如意紋、祥云圖案、中國織繡、鳳眼、彩陶、中國瓷器、紫砂壺、國畫、敦煌壁畫、石獅、唐裝、筷子、漢子、金元寶、如意、八卦等。而在我國有著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師從中獲取的設計源泉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從近幾年的設計界中國風應用趨勢來看,已經從最初的瘋狂趨向了冷靜,說明國內的設計人員進行了理智思考,讓著中國風的東西更多的出現在世界范圍內。
2、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北京理想設計公司的申奧標志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整個標志造型沒有對傳統文化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圖案如行云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征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表達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一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及被容納,需要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習俗、倫理道德、審美習慣等,構成潛在的深層文化結構,深鎖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調節和制約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介入。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設計思想的沖擊,同樣從中受益匪淺。但我相信,在這種世界規模的文化交流和競爭中,凡是我們民族特有的長處,決不會喪失,只會發揚光大,且有助于發展真正的“中國設計”。
(1)從圖像及繪畫藝術上挖掘。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種具有典型內涵的`圖形和紋飾。畫家們在創作過程中追求自然中的情趣美,將文學藝術中更深層次的美、意境的表現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去,使繪畫作品顯示出更深的內涵和更悠遠的意境,因此,平面設計與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必將產生新的火花。
(2)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挖掘。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殷商時期的青銅。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其獨特的藝術構造、豐富的表現形式、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對現代平面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挖掘。發揚民族文化是我國當代設計藝術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徑。在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我們的設計藝術工作者應以繼承為根本,超越為導向,努力從民族文化遺產中激發靈感,生升華傳統資源,是我國的平面設計作品能夠更好的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和藝術特色。
總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至今,西方所謂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已不能為現代平面設計提供沃土,當代平面設計師已經開始從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式美的角度去尋找可用的平面設計元素。相對于外國設計師來說,中國設計師似乎更愿意從書畫藝術所蘊藏的中國文化的深層次意義中去探尋一些設計元素和靈感,去表現純正的本土文化特色。放開世界,現在已是網絡時代,地球也已變成一個村,我們設計作品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手段廣泛而迅速地傳播,我們的文化交流也就顯得非常的頻繁和有效。只有立足當代。深挖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設計之路才會越走越寬,才會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2]張曼娟.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導入[j].內蒙古藝術,
[3]陳蓉.傳統文化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作用》[j].太原科技,2006。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羽格文化設計傳播工作室.傳統.現代.延伸[j].廣告大觀,5月。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十
手微微地顫抖著,恨憤憤地燃燒著,心默默地疼痛著。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這不是真的,不是,絕對不是……。
身為一個中國人,讓我們能時刻牢記自己身份的,除了我們的母語外,恐怕也就只有我們的傳統節日了。在無數稍有良知的中國人心里,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文化標記。傳統節日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承載著文化的寶藏,承載著我們對先人的追念與景仰,亦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祝福與期望。透過它,我們隱約聽到了春節時,那遼闊夜空上五千多年來不變的爆竹聲響;透過它,我們似乎看到了中秋佳節時,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圍坐賞月、把酒歡談的溫馨夜場……然而,透過它,我們也看到了傳統節日所面臨的危機。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著。
當端午節時,一個小學生竟不知為何要吃粽子的時候,我們憂心了;當重陽節時,一個中學生竟不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詩人在何時有感而作的時候,我們傷心了;當中秋節時,一個月餅賣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時候,我們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傳統節日日漸失落的背后,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失落;伴隨著商業的浮華與城市的喧囂,我們的傳統文化正一點一點地被蠶食,被湮沒……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無知,是我們,是我們將它親手拋棄,又親手埋葬。
傳統節日在哭泣!
傳統的中國人在哭泣!
哭泣聲中,屈子漸漸地沉沒了,嫦娥漸漸地憔悴了,織女也漸漸地黯淡了。一切都在哭泣聲中,慢慢地消失、散盡、直至難覓蹤跡。傳統節日,我為你憂心,為你不平!
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繼承與創新研究報告篇十一
創新,是一個以時代為基點的概念,創新的要求也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賦予新的定義。所以,翻新是創新過程一個必不可缺的環節,那么怎樣的翻新才能為優秀的創新奠基呢?近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出售的旅游紀念品被進行了一次可圈可點的大翻新,一改往年固守傳統的面目,將現代生活要素與古代美學價值相結合,推出了朝珠耳機、官銀儲蓄罐等實用性與興味性兼備的創新型紀念品,讓游客們頻頻稱奇。故宮紀念品的成功翻新,便是對創新的絕妙詮釋,與不斷翻新的中學教材一樣,它們都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只有在翻新的過程中注入時代精神,這樣才能完成一場有價值的創新,體現時代精神更是創新的重要追求。
創新,是在一定歷史傳統基礎上而衍生出的行為,傳統文化的積淀,為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來民國教材的.走紅,掀起了一股復古的潮流,我們不禁會思考:復古與創新一定是相悖的嗎?其實在近年,復古之流并非只存在于民國教材的走紅,一股重習傳統文化的熱潮也正在中國涌流,從《百家講壇》,再到《于丹論語心得》,從古裝影視劇再到歷史題材圖書暢銷,種種現象都表明了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正在回歸,使人們的文化素養受到了熏陶,也使中國文明古邦的風采愈發地展現在國際舞臺。所以,復古與創新,并非永遠是背道而馳的。但是復古并非一昧地堅守舊文化,而是在傳統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中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失去了傳統的基石,創新也只能是空中樓臺。
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都是創新不可或缺的血脈。只有以傳統文化為源頭、以時代精神為體現的創新,才能指引你我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人翁,才能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國富民安、海清河宴的康莊大道。讓我們一起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緊隨時代的步伐前進,打造屬于自己的輝煌人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