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一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發,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志著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凈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而盲目地愛著,絲毫察覺不到背后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后,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伙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里,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愛情不是空中樓閣,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于她所立足的現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復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文檔為doc格式。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二
《傷逝》一文采用“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口吻回憶與子君的故事,包括與子君的交往、同居及分手……涓生和子君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合在一起。最終卻因個人及社會歷史局限而分手,甚至于子君到底是死了。
我本以為,涓生在原先是不懂的,不懂子君為什么會兩人在一起后變得“世俗”。后來再看,發現涓生不是不懂,而是不敢承認。涓生到底還是一個卑怯者,是一個披著進步青年外衣的封建男人。他會學著西洋電影里,一條腿跪下,一手握著子君的手向其求愛,卻在心里感到愧恧,甚至永遠遺憾;他不頂社會生活壓力,想要與子君分手,并美其名曰“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這話乍聽之下,很是有些道理,但聯系實際再細想,涓生簡直無恥!(為什么?——需要展開)[縱使涓生會“幫她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但他究竟是不太管柴米油鹽的,不大會打理家庭的,他只愿生活在他的理想生活里,而不知曉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婚姻生活,不曉得當兩人住一起后,子君要面對的都有哪些煩瑣事,卻埋怨子君變了,變淺薄了,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覺得生活難以維系了,于是便要分手。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三
每讀一本書之后,我都會把書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里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里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里有這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么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余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于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為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斗。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于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盡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后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后,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四
——寂寞是一個人面壁時的冷靜思考,讓你痛徹心扉。
蝴蝶飛不過滄海·子君。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子君是勇敢的。這并不僅僅因為她和涓生同住一個屋檐下,而是在那個封建禮教吃人的年代,她敢于尋求自己的真愛,選擇屬于自己的真實。要知道,她是一個身處在舊社會的女子,她身上所承載的指責聲和異樣眼光遠比涓生重得多。可正是因為她愛涓生,她敢于發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震懾人心的呼喊,她無視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因為那于她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當她和涓生在路上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甚至讓涓生都感到瑟縮時,她卻是大無畏的,依然鎮靜緩緩前行。面對這一切,坦然如之。
子君是真實的。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小油雞、阿隨,平淡的家務事,一個家庭應有的平凡幸福生活就在她的操持下建立起來。也許有人會覺得子君后來變得世俗了,失去了先前的勇氣激情與進步思想。但正是因為子君是真實的,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像涓生那樣將生活、愛情完全理想化。她只是做出了她自己對生活的一種選擇罷了。可以說,子君的心不像從前那樣淡然安靜了。她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于體貼,會和小官太太因為小油雞而暗斗,每天忙于瑣碎的家務事,但這才是最最真實的生活。涓生說他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他看見了一切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們卻唯獨子君不在近旁。很顯然,他是在責備子君。他怪她失掉了最初的勇氣,怪她只為阿隨悲憤只為做飯出神,怪她再無信念心中所剩只有婦人之事。可他,卻忘了輕輕地問自己一句:“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
子君是善良的。失去阿隨,她開始變得冰冷。面對涓生的冷淡,她始終保持沉默,只能借涓生那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給自己以慰藉。一直到最后的最后,面對涓生的冷漠和背叛,她選擇了忠誠,忠誠于自己的愛情。或許死亡不是唯一的道路,卻是最好的解脫。她將會重新得到自由,如果真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其實不是蝴蝶飛不過滄海,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五
從小說的名字中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傷心,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愛情執著,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美好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因此,我們對待愛情時,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責任。
面對愛情,面對現實,勇敢的走下去!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六
這是魯迅先生寫的唯一一部關于愛情的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涓生的視角,去描述兩人的愛情悲劇。其實我也只是從愛情的角度去看這篇文章,說來慚愧,以我現在的能力所看到的東西并不是很多。
我認為這篇文章講訴的是涓生與子君的悲慘愛情故事。總的來看,就是涓生理想的幻滅。他們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蕩下開始覺醒的知識青年。值得注意的是,子君是在涓生的引導下覺醒的。但是,子君的覺醒只是部分的,是不完全、不徹底的覺醒,她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她只是接受了婚姻自主的新思想,還沒有擺脫封建的女子治內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子君婚后回歸生活,不再看書,甚而為了不讓被房東低看給阿隨吃的比人吃的還要好。子君變的平庸,我認為一大部分是因為她的思想還沒有完全的解放,以為和涓生在一起就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是我自己的,你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在我眼中,子君是有勇氣的,她敢于與家里決裂也要和涓生在一起,沖破了封建勢力的重重阻撓,追求他們的愛情與婚姻自由。這在那個年代是難得可貴的,這樣的愛情故事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但是,后來子君婚后把整日為柴米油鹽的瑣碎事而忙碌著,子君似乎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子君了,和平常婦女并無二樣。于是,涓生漸漸地發現自己無法再喜歡上子君了,回家成了他的負擔。他無法愛上這樣的子君。最后,子君離開了,在涓生說不愛她了之后。最后的最后,子君死了。至于她為什么會死,我認為一來她不堪忍受生活給她的種種壓力,二來她仍舊是愛著涓生的,婚姻的失敗給子君帶來的打擊巨大。但我還是非常欣賞子君,她能夠勇敢地和涓生在一起,也能夠決絕地離開。
而涓生,我認為他是軟弱的、自私的、不負責任且可憐的。他與一些友人的絕交不過是謀得心靈安慰,他為了這盲目的愛,提出與子君同居的想法,后來卻又嫌棄子君只顧柴米油鹽不再浪漫,甚而最后說出不再愛子君的話,只為了自身的逃脫。他沒有再去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了。生活的重擔壓垮了他,他沒有能力給子君更好的生活,愛情,沒有物質的支持,是無法長久的。子君在這場愛情中是處于弱勢的,她至始至終都愛著涓生,愛得熱烈、愛得純真。她為了成全涓生,選擇離開,最后早逝。這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人都說涓生沒有愛過子君,他愛的不過是當初子君身上那行美好的品質,愛的是自己所影射在子君身上的東西。我并不這樣認為。涓生是愛過子君的。他曾常常期待著子君的到來,渴望見到她;被子君的勇敢所震撼;子君離開后他還嘗試著營造子君還在的氛圍……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說,“我不應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
涓生一開始就說自己的悔恨,那么他在悔恨什么呢?他在悔恨自己不能多忍耐幾天,再告訴子君真話,甚而不應該將真實告訴子君。子君當初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沒有了愛,子君便什么也沒有了。子君為什么會死呢?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不可能會這么容易地就死掉,唯一的可能就是——自殺。家庭關系斬斷了,再回去勢必會遭受冷眼,家里人也不可能再像從前對她那么好了。在社會上,她無法謀得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還得忍受周圍的冷眼與嘲笑。她注定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她選擇去死。涓生所悔恨的,是他沒有了當初的勇氣與堅定,是他將真實展露在子君面前。他所悲哀的,是他們婚姻的無果和子君的早逝。
子君與涓生的婚后悲劇也反映了當時個人與社會的沖突:社會若是還沒有解放,那么,個性的解放與婚姻的自主是無法實現的。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七
《傷逝》是魯迅探索運用內心獨白的敘事方式寫作的一篇小說,這在魯迅的兩個主要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在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籠罩著作者對于現實最痛苦的揭示,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悲劇性色彩。
《傷逝》是收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于現實小說藝術探索的后期作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筆調為“新青年的自由愛情”唱了一曲挽歌,對人性的殘酷真實給予了清醒的揭示。
魯迅曾經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如果從魯迅給悲劇所下的定義來看,《傷逝》無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劇。
《傷逝》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愛情為主題寫的小說,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這之前,作者曾經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發表了《隨感錄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魯迅指出“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著”,可是“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中國人向來是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的,作為“中國人靈魂的孤獨探索者”,魯迅在文章結束時指出要讓“勾銷舊帳”,則必須“完全解放我們的孩子!”在魯迅看來,從孩子開始似乎還不至于讓人徹底對愛情絕望。但是到了《傷逝》中,兩個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極大的勇氣爭取到愛情,卻最終只有“悔恨和悲哀”,這未免讓人心生寒意。
如果說魯迅的《隨感錄》是一篇啟發愚昧的國人擺脫舊的傳統,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的話,那么《傷逝》無疑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揭示出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斗爭之后的悲劇。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八
從前,我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僅僅局限在課本中學過的課文,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風箏》。也許是因為自身閱歷見聞不夠豐富,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來說似乎有些難以理解體味,自然也就對此不太感興趣。《傷逝》吸引我的原因是它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與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看看當時社會背景下愛情是什么樣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涓生和子君自身也存在著性格缺陷,那也是使他們的愛情死滅的原因之一。涓生在向子君示愛時“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看來似乎浪漫的舉動,涓生回憶起來竟覺得很愧恧。
這或許是因為在涓生心中仍舊有一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存留,認為男子給女子下跪是一件讓人慚愧的事。涓生并沒有真正完全地擺脫封建禮教束縛,并沒有真正完全地覺醒。涓生在面對他人鄙夷的眼神時“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相較于子君,“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是怯懦的。涓生還是自私虛偽的。他想要自救,甚至2次希望子君死掉,“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最后涓生對子君說:“……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說得好像替子君著想,但實際上涓生不可能不知道離開了他的子君“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最后或許會歸于一座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子君最后的確死了,就如涓生曾2次期待那樣,而子君的死訊涓生竟是從久不問候的世交那得知的,可見他對子君的漠不關心。子君雖然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是在與涓生同居后,子君轉變為家庭主婦,變得軟弱了,很少看書了,“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發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子君的功業,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會因為油雞和房東太太吵開了。
經濟的困窘也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愛情的消亡。剛開始同居的時候,兩人都尋覓到了幸福,但隨著生活壓力的襲來,愛情面臨了極大的考驗。當涓生失去局里的工作后,他覺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子君的擔憂是很正常的,涓生卻對子君的變化心存芥蒂。“菜冷,是無妨的,然而竟不夠;有時連飯也不夠,雖然我因為終日坐在家里用腦,飯量已經比先前要減少得多。”有時狗兒能吃到涓生都吃不到的羊肉,涓生自嘲“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這說明兩人的生活已經很貧困了,連基本的吃飯生存問題都難解決了。在我看來,沒有經濟基礎,愛情很難維持,沒有面包的愛情注定失敗,有情飲水飽是不現實的。
總之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而成的。他們的愛情對于現在的青年戀愛與婚姻仍有一定的借鑒和警示意義我們要從中學習他們對愛情的勇敢追求,也要吸取教訓,正視生活的挑戰。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九
從小說的名字中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東西而悲痛,讓人聯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感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齊,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感情故事。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我的感情,在當時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感情堅決,喊出了自我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齊,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齊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為一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是勇敢的,對感情執著,對未來充滿期望。但從本質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齊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終,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應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我卻不敢應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不起時間和現實考驗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這樣逝去了,而當涓生再懷念過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時候,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時光只能一向“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局,讓人不免傷懷。所以,我們對待感情時,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職責。
傷逝讀后感大學生篇十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講述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但結局是一個悲劇。
從社會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的悲劇人生代表了魯迅在五四時期提出的一個問題——娜拉出走后怎么辦?從個人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這個人物暗含了新舊兩類女性的影子。《傷逝》中的子君是以兩副面孔出現在讀者面前的。一個是會館時期的子君——我們也不妨把她稱作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無知,是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
最終子君離世,涓生愧疚,悲劇發生的原因及啟示是什么呢?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
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雖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塵世中的女子,一旦心中有愛,真的可以變得難以想象的勇敢與無畏,但一旦愛情飄逝時,也足以把一個用情至深的女子打擊得一蹶不振,甚至如子君一樣,以死作結。這就是世世代代女子的不幸。
愛情的消失本來沒有錯,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同居,在那個封建時代肯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涓生作為男性是無法體會的。《傷逝》雖說是以懺悔的形式寫的,但是,涓生并無過多的反省,“我已經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已剩下了一些斷片子;同居以后的一兩個月,便連這些片斷也化作無可追蹤的夢影……”這應該算不上懺悔,假使子君沒有死,這份感情是否還像小說中涓生所祈禱的那樣會重來?是個未知數。
愛情剛開始時,涓生說,“……破屋里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字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此時此刻,他倆的愛情如玫瑰般濃郁熱烈。
而當生活成為常態時,子君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出現,她必須做飯,做家務,養家禽,甚至和別的婦女口舌,種種的生活瑣事,使子君身上再難有以前的樣子,而涓生也開始為生計而厭倦了戀愛前的種種海誓山盟。這時的愛情,沒有了玫瑰,生活的重負已經覆蓋了那層浪漫,面包使愛情出現了危機。“子君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涓生開始“……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只可惜他覺悟得太遲了。
激情是一時的,愛情應該是永恒的。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多半因激情而產生。文中記錄“這是我們交際了半年,又談起她在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她默想了一會之后,分明的,堅決地,沉靜的說了出來的話……而且說不出的狂喜……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這是子君在涓生激情的影響下說出的令涓生很震動的話。涓生后來“……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子君答應了涓生的求婚。
當激情過后,便是“……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的真的隔膜了。”涓生開始后悔,重負感與厭倦感纏著他,從暗暗不滿,到公然給子君臉色看,再到逃避家并抱怨子君變得累贅,最后他殘忍無情地說出“我老實說罷: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的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牽掛他的事了……”。生活的不如意,周圍鄙視的眼光,已經在子君的心上刻下了一道傷痕,而涓生絕情的話,更是往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直接把子君推向了地獄。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性格心態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壓迫和金錢困擾的沖擊下,最終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
涓生和子君初始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對涓生而言,愛是找一個可愛的人來愛并以此使生活充滿意義和色彩,愛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所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涓生看來,則是男女間交往分合來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蓋著一種不愿負責任的自私、怯懦與虛偽,流露出一種特有的中國式大男子主義的心態。但對子君而言,愛則是找一個愛人以托附終身,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她看來僅是擇偶權利的自主而非擇偶行為的自由,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令人振奮的宣言的實質。子君把愛視為生活的全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這種折射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老婦道觀的愛情觀念,使得她這樣一個實踐自由戀愛的新女性亦難免逃脫由尤物到累贅,最終被遺棄的悲劇命運。
涓生的愛情觀是浪漫的,子君的愛情觀是實在的,這種不同決定了戀愛過程中兩人心態行為的不同。涓生愛子君不可謂不真誠——一時不見則惶惶不可終日,僅僅一見心中便極大地快慰,但浪漫的、為生活要求點綴的愛情觀則使他難有應具的堅強和勇敢;而實在的,為生活找歸宿的愛情觀則使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對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浪漫的愛情觀則使涓生難免失望,那含淚下跪,使子君幸福的真摯求愛得逞之后,涓生帶有悔意地以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而視愛情為歸宿的子君卻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潑起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種滿足使她最終難免趨于平庸,和官太太為油雞和“阿隨”而無謂地爭吵,這無疑會使他倆之間最終出現差距及至隔膜。
問世間情為何物,誰也說不清楚。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誰對誰錯眾說紛紜,但愿我們能從魯迅的《傷逝》中看清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