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一
"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啊觥衷跁郧f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二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獲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卻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短招兄逃募防镆蠼處煛把劬ο蛳隆?,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用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行知理論不斷發揚光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三
對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陶行知的名字是耳熟能詳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畢生致力于我國的教育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的許多教育理念對我們教育者觸動都很大。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耙驗槔舷壬荒芤簧皇栏鴮W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欤^去那種在學校里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后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讓我感觸頗多?!吧罴唇逃笔翘招兄罱逃碚摰暮诵?。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p>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話,是預見?還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時,我想還是思考和學習。在學習中領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學習中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學習中進行自我提高。現談談自己對“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1、我們要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從學生實際發展出發,找到適合他們的教育內容。
2、在平凡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四
這段時間,我在百忙之中繼續拜讀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真是受益匪淺。
教育是一門科學。文章中提到教小孩要聯合大眾起來自己干,才是真正的兒童教育。小先生能叫中華民族返老還童,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培養小先生,讓小先生把我們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出來?,F在我們的闖關課堂就是在逐步培養小先生,當我們把這些小先生培養好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就得到了傳承與發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從這些孩子身上也學到很多,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也非常有耐心。我的動手能力極差,有一次我向一個學生學習疊千紙鶴,當我的手拿到折紙時,我的手是僵硬的,那個孩子很耐心地教,但是我沒有學會,孩子又交給了我一個簡單的疊法,終于學會了。這個孩子很開心,他嘗到了當老師的樂趣,所以要堅信學生經過培養能夠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
教學要合一。在他的《教學合一》這篇文章中提到教學要合一。并提出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到現在依然是先進的。也給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方向。這就是我們經常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谖覀兊恼n堂中交給學生學習方法,遠比交給一個知識點要好。而我們在進行的闖關教學中的所出示的嘗試題、自學提示等就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中會出現很尷尬的境地,本來預設的很好,可是有些問題同學們難以理解,會出現冷場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現有的理解水平加以調整,也就是靈活運用。先生在本章所提到的第三點就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唯有這樣,我們不斷有新的.進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
陶行知的名字“行知”在行走中知道教育的真諦,“知行合一”,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讀他的著作,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為他的愛國情懷所敬仰?!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育的道路中,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五
陶行知先生的《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么,知道學生需要什么。就像林麗敏老師那樣,她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林老師一組,她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著該給學生講些什么,還想著學了這么久了,考了這么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么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她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些天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六
陶行知是20世紀偉大的中國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都有重要影響。20世紀過去了,進入新世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現實意義。讀完《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感觸動。
用陶行知的話來說,“教與做合一”就是對生命現象的解釋,也就是對教育現象的解釋。生活中,說是做事,說是學以致用,說是教人感化。因此,教學只是生活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不同的過程?!敖膛c做是一回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邊做邊教,邊做邊學。是老師在做中教,學生是學生在做中學。從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來看生:做為教;從師生關系上說:做就是學。老師用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用做來學,才是真學。他以種田為例,指出耕種要在田里干,在田里干,要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與做合一”是一種生活方法,是一種教育就是說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學會教,教而不做不是教,學而不做不是學。.教學以做為中心。
他特別強調要在“做”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與做”的“做”與杜威“邊做邊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的“做”是指“勞心”,反對勞心分離。“‘做’字在孝莊有一個特殊的定義,這個定義是在勞動上努力。簡單的勞動只是草率,不能算做。純粹的勞動只是幻想,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只有在努力?!?/p>
其次,這個“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既然教行合一,以做為中心,自然就顛倒了陽明先生的觀點,變成了‘行為知之始’,‘重知必先重做’。獲得知識的勇氣?!?/p>
可見,陶行知的“行”以“行”為基礎,以“行”求知,強調“行”為知之源。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靈的溝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苯處熡小安黄珢蹖W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碧招兄壬@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弊鳛楝F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眲游?,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八
假期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感覺受益匪淺,陶行知是五四時期的教育改造的旗手,在深入了解中國本身國情和西學東漸濃厚風氣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教育當一反“老八股”,二反“洋八股”,堅持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以1927年在南京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為起點,陶行知先生開辟了一條中國教育的新路,并同時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說,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關注。所以說陶行知先生被譽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可謂當之無愧!
時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實驗的教育問題實在是還有其意義和價值的,因為諸如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以教人者教己等等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散發著生機和活力的,仍然為我們的教育工作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11月2號在曉莊師范寅會上的演講辭,具體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強調“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建造優美的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大了。于是,我們的學生能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食堂的浪費仍然屢禁不止;我們的學生能痛快地答對英語的選擇題,但面對外教卻張嘴困難。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行是知之始也是陶行知先生很重視的一點。初看起來這與教學做合一有重合之處,細想來則不盡然,“教學做合一”是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對“做”提出的要求,而“行是知之始”則是在思想上奠定了“行”在學習中的地位,這是一種對思維方式的敘述,“墨辯”提出三種知識: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就是從“行”中得來的。而聞知和說知在本質上都是對“行”的間接接受,由此可見“行”對于教學的重要性。而這種“行”絕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實踐”那么簡單,在現代教學中,我們已經太習慣于教導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認真作業”了,而學生認真聽講和作業的代價往往就是“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的缺失。當然,并不是說要“行”就要放棄聽講和作業,只是要明確這三者應該被提升到相當的高度上,而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只重聽講和作業而忽略對生活的觀察和學習。
1927年11月3日,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寅會上演講時又提出了“在勞力上勞心”一說,這對前面一再強調的“做”和“行”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因為這個“做”和“行”不能是盲行盲動,不能是胡思亂想,而應該是手到心到,即“在勞力上勞心”,面對這個說法又有人用二元論將它們分開,他們認為,勞力和勞心是分開的,以至弄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現象。但是陶行知先生則認為,勞心和勞力應當是一元并重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探尋萬物之真理上有所獲得,而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需要教師來承擔基礎建設責任的。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是陶行知先生在給正之先生的信中提到的,言“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要學生學會學習,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但是這句話雖然已經說了很多年了,究竟該如何“授人漁”呢?我認為當有三點值得注意:一為教師自己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否則水盡源竭,當何往之?陶行知先生也說“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倍槟托挠H切的態度。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的好壞松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傳播效果的好壞,所以任何傳播方式都致力于不斷改善與受眾的關系,課堂傳播為組織傳播,更需注意對受眾(學生)的情緒把握。教師和善耐心,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反之則逆反之心易出,如此一來,教師縱有五車之學八斗之才,只怕也難在那三尺講臺上站穩腳跟吧。三為靈活的教學手段。注意力難集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主要障礙,尤其是小學生,好動難止,那么教師就要格外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眼球,否則上述兩點都將成為無根之木。
陶行知先生所在的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之一“以教人者教己”則為“引導學生努力求學”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教師要完成教學的任務,必須先將自己當作學生去學習,我以為,這種學習不單是知道了要教的內容,而是要切實將自己當作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如對于一個新知識點,假設自己就是學生,我會有什么樣的疑問,我會有什么樣的心理感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教己”的態度。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很多,我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九
郊尾寶坑林曉白陶公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翻開《陶行知教育名篇》,不說陶公的教育思想,僅從陶公文章的字里行間可窺見一斑:其行文暢所欲言,揚揚灑灑,不拘泥于格式,既沒有高深的學術字眼,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詞藻,但卻材料鮮活,趣味十足,蘊意深刻,切切實實貫徹著“真”字?!敖虒W做合一”是曉莊師范的校訓。他提倡的不僅僅是教學生學,不僅僅是教的方法應遵循學生學的方法,乃至提出老師須一面教一面學。
強調“好學是傳染的……要想學生學好,必須先生好學。”陶公曰:“實際上,如果破除成見,六十老翁可以跟六歲的兒童學好些事情。”思及自身及周圍,教學變革的口號是天天在提,然而更多的先生卻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固守著原有的教育理念、陳舊的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教學知識整日沌沌度日。雖兢兢業業,雖愛護有加,但學生往往已淪為呆滯的應試接受者,先生的再學習再思考成天方夜談,他家之事,更何談及變革。
因此,陶公一“學”字,實則大有文章,學則思變,時常研究,常找到新靈感,找到新樂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相長。在《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中,他告訴我們“要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一塊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边@話乃真理也,唯”變小孩子”,我們才能融進班集體,融進學生里,知他們所想,思他們所需,樂他們所趣,真正成為當中的一員。
事實也確實如此,師與生不是對立的,唯有合一,唯有相融,唯有共鳴才能共同進步。作為一名新老師,我試著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利用有限的時間跟他們一塊玩:一塊打羽毛球;組織開展趣味體育比賽;教學生折折手工;在有限的條件里,教他們唱歌等。
在玩中,我發現那個只考1分的學生,會變魔術,頭腦其實很機靈;那個只考3分的學生,有很強的力道,羽毛球打得很好;那個不會標點符號、天天寫錯別字的學生,唱歌很棒的……而我在與學生玩中,也學會去思考學生們真正要的是什么,學會去摸索、會去學習、會去鉆研,并將這個學習思考的過程,可學生一并探索分享。同時,我在與學生相處中,瞧見了學生們那純潔無暇的心靈是多么美麗,收獲著學生一點一滴的暖暖的感動。
在收獲中,我也更樂意為他們尋找著更快樂的學習方法,更和諧的相處之道,教學也就不再枯燥無味,所有的學習皆變得趣味十足,在學而知新中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