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一
豫園位于黃浦江西岸繁華熱鬧的上海老城,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廟和豫園商城鄰近,是舉世聞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有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一走進豫園就仿佛置身于明末清初之時,隨著人流,漸漸的就走進了個大約能容納近幾千余人的小廣場,站立在廣場間,中央有個扇展,扇面的字畫,有的波瀾起伏,有的神采飄逸,有的柔中有剛。
環顧四周那8層的天裕樓樓頂是凝暉樓,人們站在這畫棟雕梁的閣樓上眺望,欣賞這如詩入畫的美景正面是華寶樓,每當逢年過節人們就歡坐此地觀賞樓閣好戲,身后是合業樓也就是有名的小吃廣場。小廣場東面是城隍廟,每年的“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內居民家中十室九空,居民全部在城隍娘娘圣誕(三月二十八),上海城隍廟內包括廟附近的商家全部張燈結彩,為城隍神歡慶圣誕,廟內香火旺盛,流光異彩,璀璨瑰麗,宛若仙境。若是恰逢假日,更會形成游客云集,行人如織,人氣鼎盛的場面。
隨著人流我來到城隍廟對面的個大門,大門旁的兩根石柱上掛著一幅邵華澤的對聯:古邑獨鐘潘公明神,熔鑄百年精華;申城偏愛老廟新宇,再造世紀輝煌。
這時我已陶醉在這美不勝收的景色中了,不知不覺的來到了九曲橋,橋上人流熙熙攘攘,橋下魚翔底,靜靜的湖面上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像是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翡翠扇似的,把湖面蓋得嚴嚴實實。湖面上浮游著斑斕的色彩,好像誰在下面撒下一串珍珠。當微風徐徐地吹過,湖面上微微蕩起的細碎漣漪,仿佛一匹新緞折出的輕皺,格外絢麗悅目。
園里的圍墻,蜿蜒起伏,頂上飾以龍頭,并用瓦片組成麟狀,象征龍身,一垛墻如居龍游動,稱為龍墻。在我國古代,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隨便用在建筑物上作裝飾的。豫園在建龍墻時已是清末,而且“龍”只有三,四個爪子,是為了避去“五爪金龍”之嫌。點春堂是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城北指揮所。玉玲瓏是立在玉華堂前的一塊高約4米、玲瓏透剔的巨石。據說是宋代花石崗遺物。豫園的主要建筑是三穗堂,建筑寬敞,是當年主人舉行筵宴的地方。此外,園中值得觀賞的還有一對元代鐵獅,300多年的老藤和一株四百多歲的銀杏。
豫園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有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點春堂曾作為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現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自鑄的錢幣,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解放后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1961年正式對外開放。
靜觀大廳亦稱“晴雪堂”,是內園主要廳堂,造得雕棟畫梁,軒昂高敞。堂面闊5間,進深3間,廳前有兩尊石獅,廳內有“靜觀”和“靈沼峙”兩塊貼金匾額。靜觀之名,取古語“靜觀萬物皆自得”,“動觀流水靜觀山”之意。大廳對面奇峰林立,堆疊多姿,或如三官獻壽,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飛舞,或如九獅盤球。據說靜靜觀之,能辨出100多種動物形象。石峰間有許多百年古樹。靜觀東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兩側曲廊回繞,樹蔭蔽日,修竹瀟灑挺拔,環境幽深。
觀濤樓位于靜觀大廳西南側,又稱“小靈臺”,三層全木結構,高10余丈,清時為城東最高建筑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觀賞“滬城八景”之一“黃浦秋濤”。
還云樓、延清樓面對靜觀大廳,東西相連,為串樓形,并可通向觀濤樓和船廳,還云樓內橫匾“還云”,為清末上海名紳姚文題識。還云樓原為上海錢業公所產業,豫園、內園屢遭戰火破壞,而此樓卻免遭劫,大有“手揮絲桐,目送還云,西山爽氣,在我袖中”之感。
聳翠亭聳立于觀濤樓東面假山上,雙層亭閣,底層置石桌、石凳,周圍林木青翠。亭內一匾“靈木披芳”。
可以觀位于靜觀大廳東,小型方廳,精致幽靜,炎夏時分外涼爽。廳前有磚雕《郭子儀上壽圖》,旁有泥塑龍墻,北接“洞天福地”鳳凰亭,南連“別有天”,墻上有《重修內園記》等石碑,記載內園歷史。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二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豫園原為明代私家園林,始建于明代,至20xx年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1559年(還不是明朝嘉靖年),四川巡撫潘云端開始在潘的住處石春堂以西的幾塊菜地上修建菜園。經過20多年的心血,豫園建成了。“于”的意思是“平安”“安泰”。它被命名為“豫園”,意為“岳越老秦”。
豫園,當時占地70余畝,由明代著名園丁張南洋設計,親自參與建造。古人稱贊豫園是“東南一絕”,“東南一名園冠”。
潘云端晚年家境衰敗。潘云端死于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潘氏家族日益衰敗,無力承擔園林修繕管理的巨額費用。明末,豫園被張兆林收購。后來到了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了不讓這個著名的地方消失,當地一些富紳聚集資金購買豫園,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修梯田,多造石頭。當時城隍廟東邊有個東園,現在是內園,豫園略西,所以改名為西園。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戰爭爆發,外敵入侵上海,英軍占領豫園,大肆蹂躪。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刀會在上海發動起義,響應太平天國革命。起義失敗后,清兵在城中燒殺搶掠,豫園損毀嚴重。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堂、德岳樓等建筑全部被燒毀。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豫園作為外國士兵駐扎的地方,在園內挖石填塘,修建西式營房,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后,整個園林被上海的豆米業、制糖業、布匹業等20多個工商行業分割,建成公所。解放前夕,豫園亭臺樓閣破舊,假山坍塌,池水干涸,樹木枯萎,舊景觀逐漸消失。
謝謝大家!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三
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大家昨晚睡提好嗎?好極了。真對不起,昨晚行李送遲了。因為行李車壞了,我們只得再要了一輛。順便問一下,你們行李打開了沒有?怪不得外面陽光明媚。我們導游常說:”客人把陽光裝在包里帶來了。”為此我謝謝你們。好言歸正傳。早餐的我已宣布過日程安排,今天我們先去海老城,也就是豫園、豫園商場的所在地。
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外灘。諸位左側就是著名的黃浦江。我們以后會到這兒來的。
為了節省時間,在沒到豫園之前我先講些中國園林和豫園的情況。
這兒是停車場。萬一有人走散,請記住車號最后三個數字是121。我想最好不要發生這類事。我會舉著小紅旗,你們全陪張先生會殿后。大家準備好了沒有?我們上路吧。下車時請注意自行車。
女士們、先生們,這座就是著名的九曲橋。為什么是九呢?因為是陽數最高的數。走在橋上,逗留時間就長。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風景。還有,據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所以你不必為遇到鬼怪而擔心。
在橋的中間,有座亭子,始建于清朝,大約在80多年前被改作一茶館。老人們喜歡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
確實,能在這兒喝上一壺也是一種享受。試想一下,在一個夏日,你來到茶館,臨窗而坐,俯視著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陣陣涼風。在悠雅的江南絲竹聲中,你提起紫砂壺,慢慢地呷上一口微溫的”龍井”茶。你會覺得飄然若仙。
你們也想喝一壺?對不起,我還是不能讓你們去。等我們看完豫園再做決定,行不行?
這兒就是豫園的入口。當你走進一個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么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這肅的照壁。這是園林一技巧,稱之為障景。不讓你一日了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然后才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這座堂叫”仰山堂”。大家知道,上海位于一沖積平原,市內無山、無林。所以此”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跡。因為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看見山頂的亭子嗎?四百年前,這是上海城最高點。從那兒可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帆影,可這些今天只能在電影中見到了。你也僅能看見他們上移的頭頂。因為盤旋的小徑皆被樹、石遮住。這實在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杰作。也被公認是本地最佳假山。
在假山之后,有座龍墻。這是本園一特色。總共有五條龍墻。這邊走,我要帶你們去個地方,那兒能清楚地看見另一條龍墻。
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我剛才說的那條龍墻。龍實際上是想像出來的動物。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讀過賽珍珠的《龍籽》。如果看過的話,這兒很多東西令你覺得熟悉。請看這條龍,你會發覺這是個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你看它頭似牛,眼似蝦,角似……我看不太像牛。我們通常說角似鹿,身似蛇,鱗似魚,爪似雞或者鷹。請告訴我,你們看見幾個趾。三個對。但一般龍應有五趾。為什么是三個呢?其中有一故事。以前,只有皇帝和皇室人員才配有龍的圖案。園主潘允端用了龍做墻,他有野心。不知怎么,皇帝得知此事,便派人來調查。潘允端得悉后,立即令人敲下兩個趾。當朝延官吏一到,園主說:”瞧,這本不是龍,只有三趾。”真是個聰明人,不然他性命難保。
你們說想拍一集體照。我看以龍墻為背景,這可是最佳的地方,我來替你們拍,別忘了說”cheese”。
這兒我們可看見三塊石頭。中間那塊稱作”玉玲瓏”。這并非是玉,但是挺有名,叫太湖石,外型是由水侵蝕而成。這原來是給宋微宗的貢品。宋微宗廣收奇花異石,稱”花石綱”。可怎么會到這兒來的呢?原來,在運往當時京都遺失了。多年之后,又成了地地方官紳的玩物。后來他把該石送給潘允端做嫁妝,因為潘的兄弟娶了他女兒。玉玲瓏因有”瘦、透、皺、漏”等特點而著稱。假如你自上而下倒水。它72孔孔孔猶如小瀑布;如你在下方燃香,它72孔孔孔煙香縹緲,非常美麗。園主以前常凝視此石多時,留連忘返。這也是園林功效之一,一個景物使你沉思,結果達到情晚合一的境界。
豫園之游就到此結束,希望胸們喜歡它。最后,大家必須做出選擇:是喝茶還是購物。我看,還是舉手表決。有多少人想品茶?哈,全都想去?什么?我愿不愿去?說實話,這正合我意。那么我們還等什么呢?大家走吧!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四
豫園位于黃浦江西岸富貴熱鬧的上海老城,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廟和豫園商城相近,是全球有名的江南古典園林,有名中外的勝景事業和游覽勝地。豫園是聞名的江南古典園林,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有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建,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汗青。
一走進豫園就似乎置身于明末清初之時,跟著人流,徐徐的就走進了個約莫能容納近幾千余人的小廣場,站立在廣場間,中央有個扇展,扇面的書畫,有的波濤升沉,有的神采超逸,有的柔中有剛。
環視附近那8層的天裕樓樓頂是凝暉樓,人們站在這畫棟雕梁的閣樓上遠望,瀏覽這如詩入畫的美景正面是華寶樓,每當逢年過節人們就歡坐此地撫玩樓閣好戲,死后是合業樓也就是著名的小吃廣場。小廣場東面是城隍廟,每年的“三巡日”,即城隍神出巡的日子,上海城內住民家中十室九空,住民所有在城隍娘娘圣誕(三月二十八),上海城隍廟內包羅廟四面的商家所有張燈結彩,為城隍神歡慶圣誕,廟內香火興隆,流光異彩,璀璨錦繡,宛若瑤池。如果恰逢沐日,更會形成旅客云集,行人如織,人氣壯盛的時勢。
跟著人流我來到城隍廟撲面的個大門,大門旁的兩根石柱上掛著一幅邵華澤的春聯:古邑獨鍾潘公明神,熔鑄百年精華;申城偏愛老廟新宇,再造世紀輝煌。
這時我已沉醉在這美不勝收的景致中了,不知不覺的來到了九曲橋,橋上人流門庭若市,橋下魚翔底,偷偷的湖面上充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像是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翡翠扇似的,把湖面蓋得嚴嚴實實。湖面上浮游著斑斕的色彩,仿佛誰在下面撒下一串珍珠。當輕風緩緩地吹過,湖面上微微蕩起的細碎蕩漾,似乎一匹新緞折出的輕皺,分外爛漫好看。
園里的圍墻,蜿蜒升沉,頂上飾以龍頭,并用瓦片構成麟狀,象征龍身,一垛墻如居龍游動,稱為龍墻。在我國古代,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任意用在構筑物上作裝飾的。豫園在建龍墻時已是清末,并且“龍”只有三,四個爪子,是為了避去“五爪金龍”之嫌。點春堂是1853年上海小刀會叛逆軍城北批示所。玉玲瓏是立在玉華堂前的一塊高約4米、玲瓏透剔的巨石。聽說是宋代花石崗遺物。豫園的首要構筑是三穗堂,構筑寬敞,是昔時主人進行筵宴的處所。另外,園中值得撫玩的尚有一對元代鐵獅,300多年的老藤和一株四百多歲的銀杏。
它那迂腐久長的汗青淵源,色郁味醇的民族氣魄威風凜凜,使得豫園成為上海最為聞名的旅游景區。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五
大家好,下面就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下豫園游覽區。豫園游覽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南部的黃浦區,主要景點有豫園、豫園旅游商城、城隍廟和上海老街。它的周邊景點有沉香閣、文廟、小桃園清真寺、白云觀、大境閣、慈修庵等。
豫園游覽區的肇始,要上溯到元代建霍光行祠。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開始有了城隍廟。明代大臣潘允端花了28年時間建成豫園,終因耗資太巨潘家衰落,園景荒蕪。到了乾隆年間,上海士紳惜勝景不在,集資重新修園,并交給城隍廟管理。這樣,城隍廟除了自己的殿堂及內園,現在又有了豫園,規模泱泱,一時成為滬上勝景,以致有“不到城隍廟就等于沒到大上海”的說法。鴉戰爭以后,城隍廟地區幾成廢垣。建國后,政府多次大力修復豫園,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投資修建了仿明清建筑的豫園旅游旅游商城,又在方浜中路再現清末民初上海街市舊觀——上海老街。豫園游覽區蔚為大觀,1995年榮獲20世紀“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的美譽。后又以“豫園雅韻”美名,獲“新滬上八景”第二景殊榮。
豫園游覽區在大上海久負盛名,它集園林、宗教、建筑、商業、美食、民俗諸文化于一地,是古今傳承、中外融合最為生動、最為精彩、最具海派文化魅力的游覽區。
首先是它的園林文化,老城廂內外有大大小小二十余處園林,其中的豫園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享有“東南園林之冠”的美。其次是它的宗教文化,這里寺廟觀堂集中,形成了儒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匯聚的奇觀。豫園游覽區還是一個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筑博覽館,其中徐光啟的九間樓,沈初的書隱樓還是古宅中的珍寶。此外呢,它還有“小吃王國”“購物天堂”之稱,許多百年老店和知名品牌店在此落戶,這里商品玲瑯滿目,有“小土特”的特點。最后,這里還有正月元宵燈會,老城隍廟廟會等,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滬上民俗風情。說昔日的老城廂是今日大上海的母親,實不為過。總而言之,它是古今傳承,中外融合最為生動,最為精彩,最具海派文化魅力的游覽區。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六
西邊的“日出”
第一天晚上,大家便商量好,明天早點起床,一起去海邊看日出。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已經六點半,天空早已亮了,可海這邊並沒有要出太陽的樣子。大家正在納悶兒,眼尖的我立刻發現了異常:“後面的天出現了緋紅的顏色,是要出太陽啦。”“咦?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太陽不是從海上升起嗎?”“難道背後才是東方嗎?不然怎麼太陽從那兒出來呀?”“就是!難道太陽從西邊出來啦!”……大家也同樣發現了異常,開始議論紛紛。爸爸趕緊打開手機上“指南針”的功能,“啊!後面才是東方!”只聽他大叫,我們才緩過神來,原來我們的方向走反了,是在西邊看“日出”。大家明白后都哈哈大笑。
海龜島“歷險”
我們乘坐快艇準備去海龜島,聽導遊介紹那裡有許多動物,還有當地才有的麝香貓,可以和它們拍照。快艇停在離海灘很遠的地方,大家趟過一段淺海才能上島。到了島上,我一眼便望見了可愛的海龜,趕緊跑過去抱起一隻直徑30厘米的海龜,“哇塞!海龜好重啊!”。照完相,我又看見一條被封住嘴的大蟒蛇,雖然蟒蛇被封住了嘴,但是它那兩米長的身子已足夠嚇人了。我讓工作人員把蟒蛇放我在身上,蟒蛇立馬在我脖子上繞了兩圈,蛇頭面向我,被封住的嘴吐著鮮紅的信子,我被嚇得不敢出大氣,趕緊用手把蛇頭握住。如果海龜就算重的話,那這條大蟒蛇便是大力士了。我媽媽非常膽小,蛇纏在她脖子后,她害怕得連眼睛都不敢睜開,腳顫抖著,嘴裡還不停地大叫:“啊!啊!”但在我們這一行人裡面,有一個姐姐膽子特別大,只見她把蛇繞了脖子兩圈,然後右手拿著蛇頭,對著嘴做親的動作,把周圍許多人都驚呆了。
我們不僅與海龜和蟒蛇照了相,還和神氣的白毛鷹、頑劣的獼猴、沉穩的變色龍合影……到了中午,大家都準備離開這裡了,在淺海里拔了一些紫菜,捉了一兩隻蝦和寄居蟹,才依依不捨地上快艇離開了。
海邊的晚餐。
在外國最麻煩的就是語言溝通。你瞧!
大家都在海邊的餐廳,選好一張桌子后開始點餐。服務生拿來一張菜單,“真是菜單認的我們,我們卻不認得它!”我不禁發起由衷的感嘆。媽媽爸爸嫌看菜單很麻煩便比劃著點菜。媽媽想點薯條但不知薯條怎麼說,便伸出一根手指,說道:“potato。”但那些人不理解,媽媽便看見三明治中間有薯條,就用左手按住三明治,右手指著薯條,說道:“potato。”但那些人還是不理解,媽媽就握緊拳頭,左手做切的動作,然後伸出指頭,說:“potato。”那些人稍微有點明白了連忙說:“ok!ok!”
劉老師也本來要說魚的單詞,卻直接說了一個“first”,讓我們一行人都差點笑破了肚子。她見行不通,也做出魚的動作,終於讓別人懂了。
菜點好了,烤蝦、烤蟹、蚌殼、披薩、牛排,好一個豐盛的晚餐。大家吃著自己辛辛苦苦點的菜,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滿足。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七
在橋的中間,有座亭子,始建于清朝,大約在80多年前被改作一茶館。老人們喜歡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
確實,能在這兒喝上一壺也是一種享受。試想一下,在一個夏日,你來到茶館,臨窗而坐,俯視著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陣陣涼風。在悠雅的江南絲竹聲中,你提起紫砂壺,慢慢地呷上一口微溫的”龍井”茶。你會覺得飄然若仙。
你們也想喝一壺?對不起,我還是不能讓你們去。等我們看完豫園再做決定,行不行?
這兒就是豫園的入口。當你走進一個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么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這肅的照壁。這是園林一技巧,稱之為障景。不讓你一日了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然后才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這座堂叫”仰山堂”。大家知道,上海位于一沖積平原,市內無山、無林。所以此”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跡。因為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看見山頂的亭子嗎?四百年前,這是上海城最高點。從那兒可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帆影,可這些今天只能在電影中見到了。你也僅能看見他們上移的頭頂。因為盤旋的小徑皆被樹、石遮住。這實在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杰作。也被公認是本地最佳假山。
豫園導游詞簡介篇八
"漸入佳境"語出《晉書?顧愷之傳》,這里有引人入勝之意。游廊石板鋪地,中為小橋,兩側有鵝項靠,可以坐觀山光水色。廊中間豎一太湖石立峰,高約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
元代鐵獅位于"漸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鑄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識:"章德府安陽縣銅山鎮匠人趙璋"、"大元國至元廿七年歲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大假山用數千噸浙江武康黃石建成,由明代著名疊山家張南陽精心設計堆砌,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作品。山高約14米,潘允端在《豫園記》中對大假山的評價是:"峻頗愜觀賞"。
仰山堂為五楹,北有回廊,曲檻臨池,可以坐憩堂內有錄自晉王羲之《蘭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嶺"匾額。卷雨樓名取自初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詩句"珠簾暮卷西山雨"。
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園時所建,高9米,是園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清代,這里是官府慶典和"宣講圣諭"之處,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紳聚會活動的場所。
銀杏樹高達21米,枝葉茂密,相傳為建園時園主人手植,已四百多年。
萬花樓下四角有梅蘭竹菊圖案漏窗四幅樓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檻,廊旁的白色粉墻邊,依墻綴以石峰,栽植翠竹。
復廊東端有一小軒,在這里探首俯視則清泉如鏡,隔崖相望則石峰壁立,面山對水,有古人"觀山觀水兩相宜"的情趣,故名兩宜軒。北面有建筑名亦舫,形狀如古代之船舫。
復廊,中間用墻分隔,兩邊皆可行走。墻上開設著形狀不同的漏窗,從漏窗中左顧樓臺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圖畫小品。廊西端連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題"會心不遠"。
魚樂榭周圍古木參天,憑欄可觀池中游魚。榭前小溪上的隔水花墻體現了江南園林小中見大的特點。小溪長僅數丈,花墻把小溪隔而為二,墻上開設漏窗和半圓洞門。從魚樂榭旁有一株已度過三百多個春秋的紫藤,每年初春時節,枝條上綻滿白色的小花。
和煦堂與點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圍開敞。堂內陳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幾和裝飾用的鳳凰、麒麟,都用榕樹根制作,已有上百年歷史。旁有石蹬通向聽鸝亭。
"打唱臺",也叫"鳳舞鸞吟"。戲臺依山臨水,臺前的垂檐,雕刻細膩,涂金染彩。戲臺四面的石柱上,分別有描繪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對聯。
點春堂東南有湖石假山抱云巖,水石繚繞,洞壑幽深。山上有雙層樓閣;上層名快樓,下層稱延爽閣。從快樓朝南而下,還有靜宜軒、聽鸝亭,周圍繞以花墻,自成小院。
穿云龍墻位于點春堂西,龍頭用泥塑成,龍身以瓦作成鱗片。園中另外還有幾處龍墻:大假山后有臥龍,和煦堂西有雙龍戲珠,內園"可以觀"前有眠龍,各具特色。
點春堂整座建筑為五開間大廳,扇上雕戲文人物,梁柱花紋造型奇特,飾以金箔。堂后有臨池水閣,上有匾額曰"飛飛躍躍"。點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為福建籍花糖洋貨商人在滬祀神議事之^所,俗稱"花糖公墅"。小刀會起義時,這里是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小刀會領袖之一太平天國統理政教招討左元帥陳阿林在此辦公,發布政令,稱"點春堂公館"。起義失敗后,點春堂遭到嚴重破壞,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資重修,歷時四載完工。現堂中掛晚清畫家^任伯年的巨幅國畫《觀劍圖》。畫兩邊是書法家沈尹默書寫的對聯:"膽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內還陳列著起義軍使用的武器、自鑄的錢幣日月錢以及發布的文告等文物。
流觴亭,因其兩面臨水,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亭側有三曲板橋,貼水而筑。三曲板橋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樓,西臨清泉。山洞盤桓,循洞可達山頂,洞內有泉,澗溪水從洞內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