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看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帶來了實踐與拓展,引導了一個思路,新的教育觀念逐漸落實到教育教學實際中,真是收獲滿滿!下面是可圈可點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2022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范文7篇)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本周我觀看了李漫老師的《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的有效開展》講座,促進了我對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教育價值的思考,也讓我對看圖講述活動如何有效展開有了新的認識,并獲得了一些有益的教育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學習后思考到的幾點:
一、看圖講述活動的界定與思考
根據相關資料和教學經驗,我們認為看圖講訴活動是借助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幼兒能理解的圖片,在觀察、理解圖片的基礎上,思考和整理講述的思路,用恰當、準確、生動的詞匯和語句,對畫面中角色、情節以及環境進行清晰、完整、連貫講述的活動過程。與此同時,這個界定也讓我有了這樣的思考:看圖講述活動過程中,孩子要進行觀察、理解圖片。表達的內容是畫面中的角色、情節以及環境,最終目標是為了孩子的發展。
二、看圖講述的教育價值
看圖講述對于孩子觀察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大量的圖片進行表達可以積累到更多觀察的經驗,獲得更多觀察的方法和策略,從而讓他們的觀察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另外,看圖講述是一個集體環境下進行的活動,這就意味著孩子不僅僅要關注到自己的表達,同時還要傾聽到老師、同伴的表達,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教育情境之下,有利于孩子靜下心來,促進其傾聽能力的發展。在思維能力的發展方面,當孩子在進行圖片觀察時,需要在基礎上對這個畫面進行一些想象,根據畫面中角色展現的情景,來進行大膽的想象和猜測,鍛煉其思維發展能力。這也讓我想到,在授課過程中要多給孩子提供獨立講述的機會,多讓孩子們在集體環境下分享,讓他們參與到這個活動,就會深刻的體會到如何跟同伴進行合作,如何進行有效的分享。
三、看圖講述活動的設計思考
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需要思考到以下兩方面:根據幼兒的年齡段選擇相對應的篇幅,小班到中班最后到大班,篇幅要逐漸增加。畫面所要表達的故事,要讓孩子能夠看懂、理解,且有趣、生動。故事的邏輯性和文學性要強,同時所展現的角色、環境、情節要給孩子有一個較大的想象和講述空間,讓他們有深入和細致的思考。另一個方面,活動實施的基本思路需要調動孩子已有的講述經驗,在此基礎上,引進新的講述經驗,讓兩者有效結合有利于鞏固和發展。
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所蘊含的教育價值以及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是老師們長期、細致、深入的研究所得出來的寶貴經驗,在我今后的教學教育活動過程中,一定會加以運用,多思考多研究從而促進對孩子的發展。
篇二: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觀看了本周365直播特級教師袁冰楠的講座,我收獲了很多。在袁老師的講座中,我們知道在玩音樂集體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教育活動的目標單一,在教學活動中,打擊韻律的活動較少,所以容易出現教師高度控制和教師想要主體性和創造性。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真分析,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引導幼兒理解感受音樂的內容和情感,并獲得音樂能力的發展,使音樂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
教師應引導幼兒產生與音樂作品相適應的情緒,情感共鳴,從情感教育入手,達到音樂教育目標。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
學習音樂的三大基礎,技術、樂感和勤奮,是支撐一個人成才的三大素質,技術的基礎,首要是要學會放松,我們要把放松當規范,把放松作為基礎,孩子只要一緊張,學習的速度、耐力、爆發力、控制力就很難控制,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給幼兒充分的和諧輕松的環境,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音樂。
講座中的與我音樂集體教育目標的設定,目標是起點也是歸宿,設定音樂到目標的重要原則是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所以我們在設置音樂教育目標時,要從情感知識技能能各方面設置目標。
活動實施過程中,音樂集體教學游戲化,通過各種游戲,讓幼兒迅速地感受音樂的韻律,也能夠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通過直播學習,我們了解到幼兒音樂集體教育內容,從歌唱韻律節奏,逐漸融合,相互滲透,以我的興趣和促進兒童的發展為主要標準,這個讓我們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發展幼兒的歌唱水平,還要發展幼兒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有助于幼兒將來的創造性發展,而教師在活動組織和實施上,讓幼兒主動的探索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總之,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教材,了解幼兒的音樂水和平認知能力,以此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創造性。用多種方法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通過觀看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帶來了實踐與拓展,引導了一個思路,新的教育觀念逐漸落實到教育教學實際中,真是收獲滿滿!
篇三: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談到幼小銜接,我們一定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主體的幼兒才是幼小銜接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幼小銜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目標是實現幼兒可持續發展。幼小銜接的實施路徑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追隨幼兒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跟進的過程。當我們基于幼兒,持續化地推進兒童主體意識的建立和主動行為的發展時,幼兒的身心準備、生活準備、學習準備、社會準備都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積累。
現階段我國經濟和科技高速發展,我國越來越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應在教學樓的規劃中裝飾有警世名言和勵志小故事,對于兒童的評價校方應作出多元評價的模范。兒童在該階段需要自信心的養成和得到來自長輩的認可,學校規范德育工作目標應該和對兒童的培養統一起來。校園環境的營造十分重要,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應該開展結合幼小銜接的多元活動。校內舉辦的游戲環節和小小比賽季應和幼小銜接,間接培養學生的適應能カ和學習能力,促進兒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潛移默化培養出熱愛學習、熱愛學校及良好道德品質的特點,從而更加適應日后的學習生活。例如在幼兒園大班綜合課教學中的垃圾分類一課中,校方要注重教室內外的垃圾分類箱的放置,校園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素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際體驗,把不同的垃圾進行分類。
篇四: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今天聽取了北京市特級教師趙旭瑩的講座,關于《集體教學活動中的觀察與支持》。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意義。其中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開展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兒獲得發展的重要學習過程。有意義的集體教學活動,要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和教師的有效支持,從而判定幼兒的學習效果。
在講座中,我們了解到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起源:首先基于中國文化。中國儒家思想是集體主義;其次受前蘇聯教育影響,認為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結構原則組織起來的完整知識體系,才能從本質上改造兒童的認知方式,使他們不斷的構建自我知識體系;最后是基于我國國情。而集體教育活動是適合我國國情下的教育方式,它與幼兒生活、個性化學習等方式并存,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集體教學活動的主要價值有提高幼兒學習效果;有助于幼兒社會構建;有助于快速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四是有助于教師的觀察和評價。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有以下典型行為,如認真傾聽,理解教師提出的要求和問題;思維活躍,主動參與活動;積極解決問題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討論;大膽發言。相較從前,現在教育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在集體活動中會把幼兒作為主體,使孩子主動探索、主動體驗。在活動中注重幼兒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和幼兒之間的合作、創作精神,注重激發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在講座中了解到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環節。首先是活動導圖:教學活動結構圖;活動分析;活動步驟:活動分析。其次是活動由來,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活動反思。我們在組織集體活動,要按照以上步驟具體實施,這樣有助于幼兒成長。通過案例分享,也學習到優秀教師的長處,受益匪淺。
篇五: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兒童職業體驗是一種以寓教于樂為宗旨,通過扮演各行各業的成人職業角色,讓小朋友了解社會、培養理想、規劃未來的新興行業。這是一個微縮的現實社會,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體驗未來職業的場所,讓小朋友提前感受大人的工作與生活。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讓孩子體驗父母的工作,從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
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如擦桌子、倒垃圾、喂貓喂狗、給花兒澆水等,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做的過程中,家長要及時地評估、給出反饋;最后也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
責任心,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從小就應該培養,這樣對于他以后長大的人生和發展,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這樣也就能讓他更加有責任感,也能夠變得更加優秀。
篇六: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俗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幼兒園老師的學習也從沒有停止過。今天又到了每周一次的學前在線學習,傾聽的是井彬鴿教授的《基于幼兒生長需要的課程實踐行動》講座,井彬鴿教授這次的講座主要圍繞了三個方面:什么是幼兒課程?如何理解幼兒園課程領導力?教師課程領導力的行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直都是一成不變的,幼兒對這種陳舊老套的學習模式很難產生興趣。孩子更加討厭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很容易出現多動、厭倦或者自卑等心理,嚴重的還會產生一些心理陰影。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利用游戲來吸引幼兒的目光,使幼兒貪玩的天性得到利用。
因此,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的一日生活學習興趣,從而使幼兒在快樂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那么也就是說幼兒園課程是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實施并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之中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幼兒園施加教育影響的一種中介,以引導和促進幼兒朝著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發展。
另外通過在一日生活中觀察了解幼兒,撬動了教師提升課程領導力的真實實踐,開啟了教師將幼兒的發展作為一項核心來連接其課程思考和行動之間富有意義的關聯,真正啟動了幼兒園教師理解每一個幼兒都是成長中的獨立個體,承認和接納個體的差異,啟動了教師在尊重個體的基礎上思考如何開展教育的意愿和實踐嘗試。
幼兒是一個完整的發展中的個體,只有了解他們生活中不同的側面,了解他們在不同環境、關系中的表現,才能夠完整認識他們。
近年來,我園秉承“順應天性,樂其成長”的辦園理念,因人因材施教,尊重幼兒個性,正確引導,從傳統單一的主題教育走向多形式、多角度等綜合教育,幫助幼兒形成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提高幼兒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逐步形成“生活教學”和“快樂學習”的育人特色,開發了一系列主題園本活動實踐課程,未來我們的課程將一直圍繞孩子的生長繼續著!
篇七: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
通過觀看老師的講座,了解到本次講座主要分為三部分?!吨笇б庖姟返男乱?,銜接中幼兒的心理體驗,以及入學準備的“貼心”策略。
雙向銜接是新使命,要順應主體的心理發展。幼兒的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階段性發展交叉并存,雙向銜接為幼兒心理發展延長了時間,拓寬了空間。要尊重主體的學習方式,從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無教材倒有課本。教師要合力將減緩坡度,幼兒園是準備教育,是向前看;小學是適應教育,是回頭看;各自發力無縫銜接,幫助幼兒應對更大轉折。對立統一是一種新內涵,其中包括長程準備和短程準備,常規活動與特定活動,基本素質與關鍵素質。其中暗線包括身體健康,良好素質,穩定情緒,自理能力,運動能力,健康等等。明線又包括入學意識,社會交往,自控能力,規則意識,學習能力等等。
《指導意見》主要目標:雙向奔赴,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幼兒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幼兒園入學的子目標包括:身心準備、社會準備、生活準備、學習準備。而幼兒往往會比較擔憂:學業規則,例如學習任務重,作業多,負擔大等等。成人懲戒,同伴關系以及環境適應。要科學的認知壓力,適當的壓力是合理的,是幼升小的直接推動力。要接納和共情幼兒所擁有的壓力,幫助幼兒消解不必要的壓力,有意識的提升幼兒的抗挫能力。
幼兒是入學準備的親歷者,更是主人翁。幼小銜接是幼兒早期重要的轉折點,是從入園起就開始了為期三年的項目。遵循幼小生命的成長節奏,重視特殊時期幼兒的心理體驗,陪伴和幫助每一位幼兒在畢業、離別時的一顆定心丸。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于2022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范文7篇)的相關內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續關注我們。
【2022幼兒園育兒講座心得體會(范文7篇)】相關推薦文章:
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體會及感悟-幼兒園家長育兒心得體會范文
育兒心得家長篇簡短 育兒心得家長范文
聽教育講座心得體會范文 聽教育講座心得體會萬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