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是時候開始寫計劃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計劃很難寫?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計劃書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信息2.0教研組計劃篇一
1、本學期要組織全組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密切聯系教學實際,增強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切實解決化學學科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高教師的理論素質。
2、組織教師研究化學教學大綱和化學科考試說明,吃透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
結合實際,明確教學的方向與思路,探討化學教學的模式與策略,形成共識,扎實教學,使教學質量上臺階。
3、組織高三教師研究近三年高考試題,形成共識,明確方向,強化三基,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力爭使高三復習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4、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改新理想、新理論,為高一教學奠定基礎。
1、結合日常教學,在備課、上課、聽評課等環節檢查實施情況,并交流實施經驗,增強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結合其中
測試,認真做好教學情況調研。
2、認真組織高三教師學習研討教學思路與模式,認真上好一輪復習和評講課,高一高二在教學中,堅持探索引導和啟發式教學,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好分層教學,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和發展。
3、加強教學研究與教學組織,積極撰寫教學論文。
4、加強集體備課、聽評課制度,組織研究課、觀摩課等活動,加強對青年教師培訓。
化學組總的來說,青年教師占的比例較大,以集體備課、上課為中心,組織新教師教材培訓,學習有關理論、資料,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水平。
1、上學期工作總結,制定工作計劃
2、教學大比武安排
3、大綱、考綱學習
4、化學競賽組織安排
5、教學研究安排
信息2.0教研組計劃篇二
以郭思樂生本教育的思想為指導,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以推進自主學習課堂和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為中心,以學校課題為基點,結合教研室的工作安排,扎扎實實地開展教研活動,立足生本課堂,探求最優的教育方式,以無痕的教育,追求思品教育的有效價值,實現思品教育的價值優化。
1、根據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及少先隊工作計劃的安排,結合學校課題計劃,本學期擬開展以下主要工作: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積極探索生本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健全人格。
2、繼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以生為本、師生協調的課堂教學優化模式,切實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
3、低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 架,并據此確定課程的目標、內容標準和評價指標。三條軸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自信、誠實、求上進”的思想情感。使他們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遵守紀律。樂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4、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要根據小學中段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5、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會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與文明行為的習慣;綜合性生活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對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教學要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感,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樹立崇高理想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責任感。
(一)認真鉆研教材,提高教學質量。
深入學習課改新理念,認真積極穩妥地進行新課程改革,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探索生本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1.繼續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理論,研究《品德與生活課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課課程標準》和新編教材,確立新的教學觀念,以此為指導,改革品德課教學,尤其要加強新教材的集體備課力度,把握新編教材的特點,搞好學科教學,充分發揮品德課的德育功能。
2.著重開展未成年人道德文明建設研究、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育研究、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研究等,使課堂成為教師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平臺。
3、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課改研討和教學觀摩活動,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研活動,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推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提高教研活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二)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師發展
強化學科教研組建設,不斷健全教研組工作常規,努力做到教研活動制度化、專題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研組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1、加強教研組建設。針對德育課程變化大,學科教師兼職多的狀況,要重視學校思品教研組建設。要努力把思品教研組建成課題研究組、課改實驗組和備課研討組,成為學習型、研究型的組織。
2、每位思品課任課教師要認真制定期初的教學進度計劃,合理落實全學期的課時安排。
3、加強教師教學“五認真”工作。倡導集體備課、合作備課。要讓備課的過程成為研究新教材,探討新方法,開展和收集教學資源,制作優質高效教輔材料。落實課堂延伸活動的運行過程。
4、繼續組織教師開展對課堂教學有關問題的討論,努力探索提高品德課教學實效、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探討活動課教學的原則和評價體系的建立等問題。
信息2.0教研組計劃篇三
在校長室教學工作指導思想的前提下,遵循學校“創三星”的規劃發展目標,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的研究。
我們數學教研組在教研處的領導下,在《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堅持素質教育,在教學中貫徹落實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選擇學生能接受和樂意接受的教學方式,實施選擇教育;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實實在在地開展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討。
一、主要工作: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本學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尋找師德的薄弱環節,增強全體數學教師責任感;培養教師要有一顆良好的心態無論學生怎樣,我們都要全心全意為學校工作,為學生盡心。第二,加強同年級數學教師間以及教各師間的溝通和教學交流,了解教師工作中的思想狀況,使數學教師在工作中能夠團結一至,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平等競爭。第三,正視數學教學的現實狀況和學生學習的現狀,從改變教學開始,尋求突破,以抓師德、促溝通、求團結為基礎,形成合力,共謀發展。
2、堅持教學常規管理,使之規范有序。
⑴備課。
老師備課盡量做到:腦中有大綱、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學生。使每學期都有代表自己教學水平、體現學生發展為本的研究性教案。備課內容應以黑色鋼筆或簽字筆書寫主體內容,必須是正楷字體,如需作圖、表等要借助尺規。環節齊全,尤其要關注教后感和學法指導等簿弱環節。
⑵上課。
課堂教學中,師生必須說普通話、專業術語,相關字母讀音要發準,寫規范字(正楷體)、字母,畫規范圖、表;正確使用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多媒體教學設施;環節要齊全。即有引入、新授、鞏固練習、反思與總結及板書等主要環節(也可參照新課程標準)。“內容”能針對學生實際;符合課標、吻合高考,有一定的聯系性,課堂上要凸顯“師生、生生互動”,氣氛民主且教師要加以適當的管理;把握重難點并能突出或擊破,并能進行適當的變式、精練的總結;要有閃光點,并能暴露學生存在的問題。
總之,要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受到學生的喜愛。
⑶作業、試卷。
作業要求學生書寫規范,合理安排書寫內容。一次作業以半頁紙為宜,等第書寫要用正楷字體,格式要求以教研處文件為主。作業內容要有針對性,講究實效,問題設置要有梯度,能反應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及時記錄處理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試卷的命制要緊扣考綱和學生實際,并要確、及時、有效的做好糾錯登記和試卷評講工作。
⑷聽課
聽課以教研處文件為標準,但聽后評議必須嚴格使用正楷字體書寫(最好是黑筆書寫,嚴禁使用紅筆)。能從常規的幾個方面如目標、教材處理、教學程序、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指出一節課的優點和建議,作出切合實際的評價。
(5)加強輔導力度,做好激勵工作。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狀構成和心理狀況。讓學生良好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關注特長生的發展和培養;做好數學后進生補差的長期工作。
2、組織老師學習新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
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我們教學的方向,所以我們要用先進的思想、理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在教研組的活動中,安排老師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解讀、新的教學參考以及教學雜志上的有關文章,從而了解新課程標準的意義和功能、結構和內容,明確新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了解新教材的內容體系和教學要求。指導和幫助新教師或剛帶高一、高二的教師熟悉教材、熟悉教法,盡快適應高中數學教學。
考試說明明確了命題指導思想和考試的能級要求,研讀考試說明,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有針對性,把握教學的難易程度。
3、抓好備課組建設,發揮備課組的作用。
本學期擬建立三個備課組。確立2周/次的集體備課制度,提高集體備課質量,不但統一教學進度,還要統一教材中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重點題型,以及適當地降低要求的內容。每周有小單元練習及每月大單元有驗收制度,備課組長和相關老師要出好單元練習題。把住每個數學單元的質量。
4、抓好高三數學復習教學工作。
(1)高三的教師首先學習好“考試說明”,弄清考試內容和要求,把握好復習思路和復習方向以及要達到的目標。
(2)本學期目標是高考復習的第一階段,所以復習的思路應該是著眼于一模復習結束。
具體復習方法是:首先是梳理高一、高二的知識內容,同時重點拯救重點知識
的缺陷,拯救的手段是以多樣化的題型來進一步理解數學概念、性質;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出數學的通性、通法,最后達到落實通性、通法的目的,實際上落實了通性、通法就是落實了高考的基礎題和中擋題。做到三精增效:課前、課堂精講、課后精煉。
加強練習的針對性,每周一午練和一周練及一專項練習。做好錯題的登記、整理。力爭兩周小總結,每月大總結。
(3)高三各個班級因為基礎不同,因此復習的方法、內容也要所區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不斷的調整和改進教學計劃、教學方法,不搞一刀切。
5、抓好高一數學銜接教學,打好基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常規教學本學期要完成必修1、2模塊。高一數學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教會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方法上,放在深刻理解數學概念、性質、公理、法則、公式上,放在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上,打好基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6、抓好高二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升入高三做好準備。
高二文科要完成必修5及選修1-1的教學及必修2的復習。高二理科要完成必修5、選修2-1、2-2的教學;
7、抓好日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1)首先教師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生,無論是基礎知識方面還是能力方面以及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方面都要了如指掌,在這個基礎上按照學生實際能力和實際水平進行教學設計,這樣設計出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應該是比較恰當的,是保證45分鐘的教學質量的前提,按這樣的設計進行課堂教學,教學是有效的,是符合使學生“跳一下便能摘到挑子”的教學原則。正向教育家指出那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目標去要求學生,會使學生更加困難,也會使學生更加失去信心。
(2)每位教師要認認真真地學習和研究“教學常規”、“課程計劃”、“課程目標”,熟悉和鉆研“教材”,對教材的熟悉程度,至少應該能說出自己所教內容的教學要求和重點難點以及該部分內容在整個高中數學中的地位作用,合上書本能準確的說出每一章、每一節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難點、重點題型,以及將來在高考中該內容的試題比例和試題難易情況等,只有這樣才具備了上課的基本資格,才有資格談如何駕馭教材,因此所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得以落實。
(3)教師要備好課。沒有充分準備的教師上講臺,充其量是“信口開河”,決談不上駕馭課堂的能力。那么,真正做到哪些才算是備好了一節課?第一要備起點,即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起點要合適,才有利于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愿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第二要備重點。在時間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要緊緊圍繞重點進行講和練,第三要備難點。難點是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如何突破難點?要有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具體措施。第四要備交點。即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數學知識本身系統性很強,章節、例題、習題中都有密切的聯系,要真正搞懂新舊知識的交點,才能把知識融會貫通,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學生才能舉一反三,更有利于靈活地運用知識。第五要備疑點。即學生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找準疑點,充分準備。
二。日常教學工作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備課組確定集體活動的時間,要保證落實每周一次。
高一年級備課組時間:每周三下午第六、七節 主持人:王 健
高二年級備課組時間:每周三下午第六、七節 主持人:方麗君
高三年級備課組時間:每周三下午第六、七節 主持人:鐘學戰
20xx高中數學教研組工作計劃
2、各備課組內加強組內的教研,講課要重視基本功,尤其是教師的板書。力爭每節課后,教師能及時記錄課后記,過一段時間反思、小結。本學期教師的教研工作是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強校本教研。
3、這學期高中教學組準備確認一個課題,共同研究課題。各位老師先積累教學中的問題,查閱、搜集資料信息,思考、交流課題的題目之后,對課題進行論證,各位教師再分別研究。這項工作要保證落實,對組內的教研工作將是一個全面的提升。
4、教師專業化發展
無論是教學教研,都需要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大致包括:教育的專業化、教師教育教學知識和理論的專業化等。這學期以此為主題,組織教師學習關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理論。學期的教研組工作計劃關鍵在于落實,這學期對于學校的發展很關鍵,對于每位教師都是一個全面提升的機會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在“創三星”的教要求下,教師要從“學科教師”轉化為“文化教師”,我們在持續不斷地努力,在“距離中尋求接近”,在實現的過程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