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猶如我們社會生活中的“貼身保鏢”,為百姓筑牢安全防線,確保祖國人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法治的溫暖。對于那些散播謠言、制造恐慌、擾亂社會風氣的行為,我們要堅決說“不”,讓法治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守護我們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我與民法典征文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民法典征文 篇1
有這么一句名言:“人無信不立,國無法不安”,說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是需要規章制度來維系的。但也有人認為,法律離我們很遙遠,我又不犯事,更不會有人來招惹我,在生活中根本接觸不到法律。但其實,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
那天,我們學校門口擺起了一個小攤位,桌上疊起了精致的禮物,許多人因此圍了過去。媽媽當時帶著妹妹來接我,妹妹被那個攤位上的氫氣球吸引住了,一直拽著媽媽過去給她買,媽媽也是拿她沒有辦法,只能帶她過去一看究竟。
一個打扮時髦的女人察言觀色,主動地迎了上來,“小朋友,這氫氣球喜歡嗎?拿著,阿姨送你。”說著,遞給妹妹一個“喜羊羊”。妹妹開心地接過。女人側過臉,“靚女,今天我們公司搞活動,只需要登記個人信息,把電話號碼和姓名填入表格里,不花一分一毫就能獲得一份精美的禮物。”說著,故技重施,把一份禮物和表格推到了媽媽手邊。媽媽早就有點迫不及待了。提起筆準備來個“即席揮毫”。我猛地想起什么,一個箭步沖到跟前,“媽媽,別寫,這很可能會泄露你的個人信息。”我搶過媽媽手中的筆和紙,還了回去了。旁邊的人都把視線移向了我們。“我寫得好好的,搶走干什么?小孩子懂什么呀!”媽媽為我的行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有點惱羞成怒。在這一刻,我哪能退縮。我挺了挺小身板,“《民法典》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這位阿姨的做法顯然是有悖于新頒布的《民法典》。大家不要為了一點小便宜而忘記了自己的隱私安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大家聽了我這番話后,恍然大悟,紛紛放下了到手的“禮物”。阿姨尷尬陪著笑想解釋點什么。我趁機拉著妹妹和媽媽突出了重圍。
《民法典》,讓法律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貼近了我們的生活,更讓一切“邪魔歪道”無所遁形。
我與民法典征文 篇2
2020年5月2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一經公布,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討論的熱點,成為全國兩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典》的生效具有文體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和諧的特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保護公民個人權利的法律集合。從某種意義上講,《民法典》就是公民權利的宣言和保障書,作為事關每個公民”從胎兒到身故后五十年”漫長歲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與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關。大到國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生產經營、個人信息保護、私有財產權利保護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民法典》是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涉及面廣,涵蓋面深,對每一個人的言行具有很強的約束意義。從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結婚登記、夫妻債務等,《民法典》為人民群眾的“錢袋子”“米袋子”保駕護航,為人民群眾打開幸福之門提供有力保障。
作為公司基層員工,我將緊貼采購業務實際,持之以恒的學習《民法典》。學法是為了用法、守法,在今后的業務實踐中,我會不斷地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將學法和用法有機結合,依法開展業務,合理規避法律風險。加強《民法典》學習宣傳的同時,積極配合公司普法工作,引導全公司員工學法,讓民法典根植于心、篤于行。同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誠信守法觀念、依法管理觀念、依法維權觀念,提高公司依法防范風險能力,依法保障公司和諧發展。
在生活的點滴中,《民法典》是“貢藝既精苦,用心必公平”的人民情懷,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果展現。《民法典》讓社會更加公平發展,讓群眾步入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與民法典征文 篇3
周未,我通過在“學習強國”的課堂中學習了《民法典》,我深深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對個人有重大意義,也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民法典》的頒布,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法律就談不上保障人民權益。《民法典》包含了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侵權責任,以及附則7編,共1260條。民法典更符合當代中國的民情,使法官在判決時有法可依。
想起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事故:一個小男孩在21樓高空拋下一個帶水飲料瓶砸傷了一個3個月大的嬰兒。嬰兒的家長把這一件事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321萬余元。高空拋物不僅是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更是一種犯罪行為。因此,針對那些在高樓亂扔雜物的行為,必須制止,樹立有關守法的意識,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還有那一次看電視,我從一個動畫片中看到一個小學生扶起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和路人都說是他把老太太給弄摔倒的。那時小學生感到十分十分的無奈,說自己都扶你起來了,你還這樣來說我,真的很無語呀。民法典中的第一百八十四條,就可以幫這位小學生說情講理,“因自原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就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貼身保鏢”,它讓老百姓們增強安全意識,它讓祖國人民隨時隨刻都有法可依。給社會中那些亂說謠言、制作恐慌、擾亂社風的壞人說一聲“NO”!
我與民法典征文 篇4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民法典》“民”為主,“法”為基,我們不僅要細細體會和思考這兩字背后的含義,更要時時去領悟和踐行其中的真諦。
我對民法典的了解,除了單位要求的民法典學習和民法典應知應會手機答題,更多的還是通過關注電視新聞和手機小視頻學到的。以前談起“法”,感覺抽象、不明白;而現在,新頒布的《民法典》讓人感覺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氣”。
它讓我第一次感覺法律就在身邊,第一次有了學習法律的興趣。
《民法典》它完全來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校園貸”“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還是游走在網絡中的“人肉搜索”、網絡詐騙、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給了解答,豐富地展示了與人民相關的點點滴滴。
在當今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民法典》所寫入的,更多的是互聯網中的關注度很高的“網紅”糾紛解決方法,順應時代,緊跟潮流,貼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它堅持問題導向。而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自然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好地體現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夠真正用來解決和調節現實生活中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回應社會關切。
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我覺得,我們要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自覺主動學習《民法典》不斷培養和提升我們的民法意識,用我們的行為去帶動周圍的人,為祖國的法制建設、和諧發展出一份力。
我與民法典征文 篇5
當一個孩子不停的對你提出“為什么”的時候,你最先想到的是送他一本《百科全書》,今天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影響個人利益問題的時候《民法典》——這本“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已呈現在你面前。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
這段時間通過支部的學習、公眾號的普及,加上民法典知識問卷,我從這部“百科全書”中獲得了安全感、幸福感,可以說在黨的領導下《民法典》給我們爭取了更好的權益保障和安定的生活。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他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更加文明的時代,而我們更應該以正確的打開方式來迎接這一時刻的到來。
學,作為一名黨員,帶頭學好民法典,做好參與者和推進者,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在這當中,參與好每一次的學習,做好每一次的宣貫,帶動身邊的人明白法典的重要性,讓法典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守,立法為民,守法護民,民法典1260條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的民生關切。作為一名中國公民應當自覺依照民法典行使權利,履行職責和義務,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以民法典來規范自己,是守好民法典的最大保障。
用,法律的權威在于執行,我們應該通過學習民法典,來保護個人民事權利不受侵犯,樹牢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培養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和能力。
依靠法的意識促進和諧、穩定、繁榮,相信通過學、守、用的打開方式,這部保障著你我他的人民法典將帶著生活的幸福感與我們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