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輩教育者,誓承“教育家”遺風,攜手良師,以高尚人格潤養學子心田,以深厚學養啟迪智慧之光,如微光匯聚,點亮璀璨星河。矢志不渝,澤被后來,心懷夢想,不負青春韶華,共繪教育輝煌篇章。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師德征文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師德征文 1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致信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深耕教壇22年的中年教師,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我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同時見證了教育快速發展的20年。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太陽底下再也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高尚的了。”一直以來,也是這樣的激勵使我選擇了教師這個光輝的職業。初中畢業后,我以優異的成績被漢中師范學校第一批錄取了。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轉折點上,很多同學都選擇了高中,考取大學,然而,從小我就有一個教師夢,帶著這樣的夢,我踏入了師范學校。在師范學校的三年中,我們的班主任經常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導我們做一名優秀的好老師。
那是2002年的夏末,我們懷揣著師范人的夢想初次踏入了村小校園。一切和想象的都不一樣:校園雜草叢生,校舍矮小簡陋,泥巴操場和校園一到下雨天滿是泥濘,十個老師擠在一間簡陋的大辦公室里,一架老式風琴孤獨地擺在辦公室的角落。十個教師里面只有四個是“科班”出身,其余都是民辦教師。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老師們從沒有怨言,你多帶幾節課,我多帶兩個班,從來沒有誰抱怨。放學后把學生留下來補課是常態,體育課和學生一起跳皮筋,一起打沙包,竟感覺自己也是孩子了。那時候的我堅信自己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當一名人民教師。
參加工作第二年,學校校舍成了危房,需要加固,村里的村主任就無私地將自家房子騰出來讓孩子們在那里上課。村主任家在村子深處,遇到下雨天滿路泥濘,我們要走好久才到,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從來沒有抱怨過。我們每一個為教育奉獻的人都堅信,熬過這一陣學校就會越來越好,孩子們就有安全的校舍了,村里唯一的小學也就不會被撤掉了。就這樣我們陪著孩子們經歷了一學期最艱難的時候,在那小小的農家小院總會傳出孩子們上課的讀書聲,下課的歡笑聲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情懷吧。
教育家馬可連柯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記得剛參加工作第一年,初冬時節,所有孩子在操場上做操,光腳穿運動鞋的小剛引起了我的注意。下操后在我的詢問下才知道,小剛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去世了,爸爸一人帶他,又當爹又當媽,還要出去打工掙錢。聽到這,我的眼圈紅了。第二天從家里拿了幾雙新襪子給他送過去,看著我手里的襪子,孩子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但是卻婉言拒絕了。我沒有勉強他,或許這是一個男孩子要保留的最后一絲尊嚴吧。但是從那天后,我分明覺得他在學習上更用功了。兩年后,上初中的他再次見著我,和我聊起他的學習和生活,他說自己會好好學習,即使考不上好大學,他也會靠自己的努力讓父親過好生活的。從那之后,我再也沒見過他,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過他家門口,發現那里矗立了一座小洋樓,不知道是不是他家,但是我堅信他一定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想這就是我們教育的意義——讓孩子被愛,并學會愛別人。
我的第二站在金寨初中。由小學到初中,學生年齡上的差距,孩子們心理的變化,特別是處在青春叛逆期,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極不適應。但是,我始終堅信教育的本質是愛,只要我們對孩子們付出了全身心的愛,一定會桃李碩果。在金寨的兩年時間里,我和那群比我小不了幾歲的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運動會上,我就是他們啦啦隊的主力粉絲;和外班同學發生矛盾,我又成了他們最知心的朋友;被校長誤解批評,我又化身正義使者為他們討回公道;有誰初戀了,我絕對是第一個知道的,他們信任我,相信我會替他們出謀劃策的他們在初二那年我調走了,搬東西時在假期,孩子們都不知道我要走。后來聽說他們哭了很久很久,直到初三畢業時他們邀請我回去和他們一起拍畢業合影,我才知道原來在孩子們心中愛可以有那么長那么長。三年前,我帶的那屆孩子們同學聚會,特邀我和王老師參加。在宴會上聽著他們講述我對他們的諸多好,說到動情處,一個女生竟然流淚了,她說:“楊老師,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您鼓勵我,讓我從困境中走了出來,沒有您,我都不知道現在成什么樣了……”聽著她說,我使勁回憶當時的場景,但是依然很模糊。上了年歲的我已經記不清事情的緣由了,但是,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對孩子的無意中的愛真的會影響他們一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2009年我調入城里學校,一進學校就帶畢業班,這一帶就是很多年。畢業班教學任務重,學生管理難,但是就這樣我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優秀的畢業生,連續幾年獲得漢臺區提高質量先進個人。無數個下午放學給孩子們輔導,無數個課間檢查背誦,無數個午休時間和孩子們談心,又有無數個周末和家長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屆又一屆畢業班,一個又一個調皮的孩子,從不嫌棄,從不放棄。父母離異,極為叛逆的小陳、依晨在我面前流下感動眼淚的那一瞬間;原生家庭,嬌生慣養的洪杰、一恒離校時給我深深鞠躬的那一瞬間;母親早逝,敏感脆弱的小晨、小敏敞開心扉和我交流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愛是滋潤心靈,是喚醒靈魂,更是挽救生命。
一個好教師,必然是一個富于人格魅力的教師,這是一種精神之力,是從骨子里煥發出來的向上之力——教一輩子、學一輩子,就是這樣的精神之力。2014年11月被任命為學校教導副主任之后,我深知作為教導副主任必須成為學校教研教改的先鋒。幾年間我積極參與各級課題研究,先后參與國家“十三五”德育滲透各學科重點課題研究,陜西省“十四五”少教多學課題研究,陜西省規劃辦課題“語文要素實踐研究”,漢中市兩個規劃課題、一個電教化課題研究,主持的區級課題榮獲優秀課題,主持申報的省級規劃課題通過審核。論文、教學設計、課例獲獎30余篇,發表論文4篇。
2018年在所有人的期盼中,我奔赴西安參加省級教學能手大賽,獲得陜西省教學能手的稱號,之后又陸續獲得“漢中市學科帶頭人”“漢中市名師”,2022年又被陜西省教育廳、人社廳授予“陜西省基礎教育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榮譽只是暫時的,將所學所得幫助到他人才是真正的有意義。之后我經常主持或參與與河東店鎮中心小學的送教活動,參與漢臺區教研室“名師引航工程”,參與漢中市教研室略陽、洋縣送教活動,助力北師大實驗學校、興漢第四小學、漢中市青年路小學教研活動,參與漢臺區學科基地磨課、示范課、辯課等活動。在學校我主動承擔培養青年教師的任務,先后擔任魯梅、祁瑞娟的指導教師,帶領年輕教師加入我的工作站,從聽課、上課、備課、做課題等多方面指導年輕教師專業化發展。積極組織語文組教師開展各類教研活動,每學期在學校開展一次講座,通過學校賽教組織老師們有效評課,并指導他們進行有效改進,在教研組經常推薦優秀課例和老師們共同分享、一起學習,整個語文教研組學習氛圍濃厚。我始終相信,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是為學生做好榜樣作用,讓他們以老師為自豪,為榜樣,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太陽底下再也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高尚的了。”教育的本質意義,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迪,更是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互動。躬耕教壇守初心,篤行不怠育桃李,相信每一個堅守教師崗位的都會立志于做教師,立志于一輩子學做教師,讓我們的教育事業更有溫度,更有廣度,更有深度。
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師德征文 2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題記
冬日午后,陽光溫柔而有力,薄薄地灑在一首不知名的小詩上:天外彩云澤,十年鴻雁過;人間四時景色,未若書中三兩墨;稚年聞道,才學淺薄,心藏千百惑;為師者似甘霖灑落,受以立世之德;再將遮天迷霧輕撥,助后生學富五車;圣賢之道上下求索,一字一句贅續文之脈搏;與清風作伴,笑看少年芳華如歌;茁茁草木,終有參天之樂;人生的波瀾長河,師者掌舵。
我讀著讀著不禁感慨萬千,工作已十年有余,可是,還是說不清為師者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在張載眼里,為師者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楷模;在韓愈筆下,為師者是傳道受業解惑使者;在蔡元培先生口中,為師者是非為以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的締造者。不管有多少解讀,古往今來,為師者都仿佛是一道光,照亮了無數人寂寥的長夜。
東風乍起,風云浩蕩,新時代慷慨而至,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起點上,黨和人民對教師充滿新的期待。那今天的為師者又應該是什么樣子?
2023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號召廣大教師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為師者的模樣在我腦海里清晰了起來……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就是今后廣大教師要自覺追求和踐行的精神譜系。它既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政治靈魂,也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鮮明品格;既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專業本色,也有“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職業態度;既有“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深厚情懷,也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高遠格局。它是對“四有好老師”教師職業標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升華,它是對新時代“大先生”清晰具體地“畫像”。
光陰滄海,記錄師者匠心;歲月長軸,觀照育人之志。仔細想來,“教育家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標簽”,它不僅僅只是體現在人民教育家衛興華、高銘暄、于漪的身上,翻開北大街小學的師德畫卷,我身邊平凡的他們,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一屆一份答卷,無不在踐行著“教育家精神”……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為師者,如澤如炬,雖微致遠,應以“有扎實學識”為標尺,砥礪深耕,在教學相長中行穩致遠。初登講臺,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技巧,和我搭班的小李老師為了上好第一節課,備課熬至深夜,教案更是改了又改,添了又添。可是一節課上完,她淚眼婆娑,委屈地訴說著:“一節課,我滔滔不絕,聲嘶力竭。可是這群剛上一年級的學生總是一臉懵,有做小動作的、有講話的,甚至有睡覺的,這怎么辦呢?”“你要讓學生愛上你和你的課堂”老教師的一句話點醒了她。于是她開始在教育的路上探索如何去愛,讓孩子們愛上她的語文課。課余時間,她反復研讀教材、教參,研磨教法,積極參與教體局和學校組織的業務培訓,認真觀摩名師優質課,在“青藍工程”中向優秀前輩學習,嘗試在教學環節中加入更多的師生互動環節,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課中給予孩子們更多的表揚和鼓勵,漸漸地課堂學習氛圍濃厚起來了,課堂上嘰嘰喳喳的聲音被有序的讀書聲和問答聲所取代。課后李老師還是孩子們的知心大姐姐,有時陪學生聊聊天,有時給他們講故事,有時一起做游戲……孩子們的心和李老師越來越近。有一天,她手舞足蹈的在辦公室說:“你們猜,剛才我們班一個學生叫我什么?他剛才有個題不會,急急忙忙過來拉著我說,媽媽,媽媽,這個題怎么做的,我不會!”看著小李老師興奮的樣子,我們由衷地為這個還未婚年輕“媽媽”高興!
螢火微光,愿為其芒
為師者,當行不期聞,育人育心,應以“有仁愛之心”為標尺,踐“春雨潤物”之責任。和我一組進行送教上門的劉老師是位男老師,平時不怎么說話,我對他也并不熟悉,得知我和他一起送教上門時,兩個同事告訴我:“你別看劉老師是男老師,特別有愛心,心還很細。” 送教前,我著急了解上課內容編寫教案,劉老師卻說:“這個孩子很特殊,跟咱們學校里的孩子不一樣,了解學情才應該是第一位的。”于是,我們詳細了解孩子身體情況,制定符合孩子實際的教學計劃,劉老師還專門詢問醫生這類孩子的相處之道,上網了解特殊學生的教育案例。送教是在一個寒冬的早晨,劉老師提了好大一包給孩子的玩具、衣物、零食和益智玩具,他輕描淡寫地說著:“孩子這樣,家里負擔肯定重,能幫就幫點吧。”在寒風中他看著那么渺小又是那么高大。當我信心滿滿準備給孩子上課時,我才發現,情況比我預想的要糟得多。他根本不愿意和我們交流,總躲在媽媽身后,而且語言表達能力極弱,他和媽媽的對話我基本都聽不懂。劉老師滿臉笑意地對孩子說:“你平常都看動畫片嗎?你喜歡看什么?我家有個比你小的弟弟,才這么高,他總是看《熊出沒》……”孩子聽到劉老師家也有個小男孩,悄悄從媽媽身后鉆出頭來。劉老師又和孩子說了很多他和兒子相處的趣事,慢慢地孩子不排斥我們倆了。劉老師乘勝追擊:“咱們幾人玩個游戲吧,你說玩什么咱們就玩什么!”孩子終于說話了“躲貓貓!”于是,我們一起開始了歡天喜地的游戲課程,從找人、找玩具再到找數字……終于在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完成了教學內容。走的時候孩子戀戀不舍,劉老師對他說:“我把電話留給媽媽了,想玩躲貓貓了讓媽媽給我打電話!”短短幾個小時,我對這個不善言辭的男老師敬佩不已,以愛執教,螢火微光,愿為其芒,這就是教育人的初心吧!
吐辭為經,舉足為法
為人師者,正己守道,立德樹人,應時刻堅定理想信念,涵養道德情操。北小教師堅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始終以自身道德水平建設為先,躬身杏壇,身體力行。楊老師以校為家,每天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走進班級,為學生答疑解惑,默默奉獻,不計得失,為學生詮釋了無私奉獻的紅燭精神;廖老師帶病上課,為了讓學生不用中途適應其他老師,完完整整地上好課程,拖延自己的手術時間,堅持到學期最后一天,讓學生體會責任與擔當的實際意義。快退休的王老師以老當益壯之姿勇挑學校田徑隊重擔, 一學期82次訓練,首次參加漢臺區田徑運動會就勇奪桂冠,讓學生深刻理解勇于挑戰,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疫情期間,校領導班子和全體黨員教師除了為學生上好“網課”外,更是克服一切困難,下沉社區,做核酸、勤排查、爭當志愿者,讓學生親身感受“一位黨員一面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力量。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為師者,不愿辜負講臺下那一道道清澈的目光。
落筆至此,思緒滿懷。德國詩人席勒在《播種者》中寫道:你把希望的種子交給了大地,等待春天的萌芽,你在時間的犁溝里撒下智慧的種子,讓它悄悄地開花。三錢粉筆,千鈞重擔,教師之責,任重道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我愿承“教育家”之志,同身邊無數優秀教師一起,以人格魅力呵護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智慧,以熹微燈火點燃滾燙星河。潤己澤人,斗志滿懷,心棲夢歸處,不負韶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