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常于細微處萌生。這世界不缺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應能發現美的眼睛或因太累,或不愿而閉上了。那就沉下心來讀《我與地壇》吧!比如感受作者的堅韌。從中領悟不言放棄,學會笑對人生。睜開雙眼,重新發現身邊的美好,讓心靈充滿陽光。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讀完《我與地壇》這本書,令我感悟到的不僅僅是母愛的溫存,感動及偉大,更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與命運和不幸對抗的堅定意志。正如《我與地壇》中“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史鐵生這個有著悲慘命運的人,上天像是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令他在充滿活力的年紀雙腿殘疾,也使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直到他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斗艷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的堅強、樂觀以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作者由最初對命運的憎恨,對生命的厭惡到積極樂觀面對生活,這巨大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仍然是幸運的,因為上天賦予了我們生命。只要生命還在,我們就有活著的理由,我們就有理由去奮斗,去拼搏,去積極面對生活。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對抗命運的不公,坎坷與困難。
“大多時候的放棄,是你敗給了自己,而不是命運”。命運無需討論公道,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積極樂觀面對生活,擁有菊花般的韌性。
篇二:《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我與地壇》,樸素的名字卻蘊含著深厚的情感。
作者史鐵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雙腿癱瘓,未來迷茫。他為躲避他人偶然來到地壇,在這里,他得到了安靜,找到了熱愛、悲憫。同時,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寫作。寫作激發了史鐵生對生命的熱情,他“為活著而寫作,為寫作而活著”。寫作如一道光,照亮了他黑暗的生活。
曾經,我也有一段相對黑暗的生活。糟糕的成績讓我煩悶,失去理智,卻不知怎么解決。迷茫、失意令我手足無措。但就在這時,母親照亮了我,母愛溫暖了我。母親的手是那么溫暖,它搭在我的肩上,給了我力量。黑夜里母親為我點亮的那盞燈,照亮了我,讓我不再孤單。那之后,我總用微笑面對生活,因為,背后是母親,我的那束光。
黑暗,是難熬,是可怕。面對它,坐以待斃或哇哇大哭?不,去尋找光,尋找那束黑暗里的光。史鐵生找到了寫作,他原本黑暗的生活大放異彩,有了樂觀、激情與愛,從“求死”到“向死而生”,再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黑暗對于軟弱的人來說,是永恒。黑暗對于意志堅定的人來說,是短暫。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那束光。不懼黑暗,迎難而上!
史鐵生,正如顧城的詩中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黑暗中尋找到那束光,一點一點刺破黑暗,迎接黎明!
篇三:《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一定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厄運終究過去;迎接自己的又是另一種幸福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他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轉悲為喜。
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累計在母親那里,而母親卻用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應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不想睜開了,那么沉下心來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不言放棄,笑對人生。
篇四:《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路過人間,無非幾十年。我們“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毫無保留不帶走一切。”雖然有的人在歷史的畫卷上濃墨書寫人生,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只淹沒在這茫茫人海中,化為萬千塵埃中的一粒。
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忙忙碌碌而又平淡至極。平,庸,確實。對社會也沒有什么大貢獻,朝九晚五地工作,諂媚討好領導,朋友之間利益最大化。沒辦法啊,還不都是為了生活。這樣活著是為了什么呢?生我是為何,既帶我來這世間,何不解我惑。
這個問題或許需要一生來究其答案。生如逆旅,從有到無,隨著旅程逐漸接近末站,一路上丟失的東西越來越多,到最后空蕩的車廂只剩下一個自己。是吧,最后什么也沒有。這一路,人來人往,不斷有人上車,下車,或只在車外匆匆掠過光影。
這旅程,有人陪你從別雁到歸鴉,春秋到冬夏,帶你看盡世間悲歡繁華,撫慰命運留下的疤。盡管,終會到站,可有這些就足夠了?;貞洠毤毱肺叮旖且矔唤蠐P,憶起往昔歲月,一切好像都變得那么值得。總會有這樣的人出現,ta或許是家人,朋友,愛人,你要相信,并且等待著ta。命運瞎了眼,但終究會有人像一道光,溫暖而又明亮,照亮世間冰冷,消散你的絕望,告訴你ta還在,別怕。
你看,人這個字并不孤單,一撇,一捺。
篇五:《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讀完整本書的感覺就像淡淡的雛菊香氣飄散在周身,讓人安寧而沉靜,沒有一點自怨自艾以及冗長的感慨,只似身處一個飄滿落葉的秋天黃昏,讓人躁動的心霎時間平靜了,但在這平靜中卻不時泛起若有若無的傷感更加令人心痛。
在中學的語文課上就學到過書中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懷念》,當時小小年紀沒有讀懂其中的意境,直到多年以后,一個與書中相似的秋天,當我獨身走在空曠的街道,蕭瑟的秋風吹散了路旁的秋菊,猛然想起文中那句“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一切景語皆情語,直到此刻我才深刻地體會到文中所述之意境是何種的傷感,母親在重病之中仍想著陪癱瘓的兒子去看看北海新開的菊花,卻被不知內情的兒子狠狠拒絕,知道母親的身體狀況后兒子后悔不已,答應明天就陪母親去,可一轉眼就成了訣別,當第二年的秋天,兒子如約來到北海,菊花依舊開的燦爛,身后卻再沒有母親的身影。樸素平淡的文字卻能發出震耳欲聾的悲痛,母親的突然離世對史鐵生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從那時起才學會珍惜,學會緬懷母親對他所付出的一切,或許我們也能從中獲取到一些東西,別讓史鐵生的菊花成為我們自己的遺憾。
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還有許多意想不到困難和挫折,或許讀完這本書,它會告訴你怎么去面對,它會提醒你不要錯過北海的菊花,它也會帶你找到屬于自己的地壇。
篇六:《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今天,我懷著對史鐵生的深深敬佩之情,閱讀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我與地壇》。史鐵生經歷了截肢與患病,立在風雨之中,但他有一把巨傘-他的母親。
對于史鐵生來說,地壇是他的第二個家,他的靈魂歸宿,他的快樂之源。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個詞——母親。
史鐵生面對挫折,心中有無盡之惱怒,無盡之悲傷,但上帝讓他遇到了地壇。這對史鐵生來說,是一個寶地,給予他一個安靜的世界,讓他明白,世間還有美好的所在。
但這一切,都抵不過他的母親,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卻依然堅強地在狂風暴雨中跋涉,為兒子撐起一把傘,為他綻放,為他璀璨……她是最美的母親!
寫著寫著,我眼前的世界一片模糊,但在我的腦海里清晰地浮現出媽媽令我刻骨銘心的身影,她一絲不茍炒菜時的身影,她彎著腰洗衣服的身影,她寒風中屹立著的身影……我成長的路上,媽媽為我付出太多太多,而我只知享受,無欲回報。現在,媽媽的鬢上銀絲漸現,臉上也不再光滑,而我已經走向成熟。往事如昔,歷歷在目。其實,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她的腳印上。我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接下來的路,我將奮力前沖,用我強健的腳,印下自己的腳印。
篇七:《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窗外是灰蒙蒙的一片,悶熱而使人煩躁,天邊的大雁不聲不響的飛去,眼前彎曲的老樹丑陋地著向上攀巖著,看著枝上最后一片枯葉隨著干燥的秋風飄落,輪椅上的他發瘋了似的錘打自己殘廢了的雙腿,痛恨著,嘶吼著,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站起來。
夏天的最后一朵花,在秋風的蕭殺下凋零了……
在秋日的暖陽下,我翻開了《我與地壇》的封皮,花了一整個下午,慢慢地品讀這個殘缺青年的一生。陽光在身前悄悄流逝,再次抬頭時,已然是傍晚。我沉醉于史鐵生細膩而平實的語言,在字里行間無不能體現到一種偉大的痛苦。正值壯年患上了不治之癥,殘廢了雙腿,每一天都沉醉在痛苦中。當我還在為一個鮮活的生命而惋惜,為一個大好光明的前途而失望時,史鐵生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鮮花即使并不美麗,也可以結出甜美的果實。
落了花的枝干依靠著樹干,攀巖向上生長著……
史鐵生找到了最好的開花方式,他拿起筆,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寫著自己的故事,在過了幾個春秋,他的臉上綻放出了光彩,重現了笑容。他的故事不僅自己治愈了自己,也溫暖了他人,給了許許多多的人們希望,他的故事創造了一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里開滿了花,都燦爛的笑著。
在陽光與暖風的包裹下,新鮮的果實長滿了枝頭,樹下有一個青年,他坐在輪椅上,燦爛的笑著。
篇八:《我與地壇》心得體會500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十五年搖著輪椅在地壇對生命與人性的思索,不知從何時起,它成了我心中的一味鎮靜劑,每當內心開始焦躁,我總會重新進入書中,去尋找人生的答案。
書中最激勵我的句子,當屬“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的邊緣,那么就讓我在懸崖邊坐下來,順便看看懸崖下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生命是一條奔騰不息的大河,充斥著無數洶涌的暗流,我們總會面對數不清的困難,或是生活中的不順,或是工作中的困惑,被這些大大小小的煩惱充斥著,我們總是去放大問題,埋頭自怨自艾。但其實困難是生命旅途中的必經站,是人生組成的一部分,無法避免,只要你敢走,不論往哪都是進步。只有正確認識困難,并盡一切可能去解決它,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真我,才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他對于自己為什么要寫作回答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至于寫作是什么,他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身為一名鐵路人,我對這段話感觸頗深,因為我們身上都有著不可拋棄的重任、屹立不倒的信仰,那便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用心用情服務好每一名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