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并非信手拈來或抒情浪漫。它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需精心錘煉文字。將思想觀點巧妙隱藏于客觀事實中,進行絕妙詮釋。以嚴謹態度呈現真相,為大眾傳遞信息。新聞工作者肩負重任,用文字記錄時代,讓新聞報道成為社會的鏡子,展現生活的多彩與復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篇1
會寫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名好的新聞記者。因為,新聞報道不是信手捻來,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反映,是經過對文字的精心錘煉,將思想和觀點隱藏在客觀事實中的絕妙詮釋。
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記者肩負著“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尋理想、拷問真相、守望良知是新聞記者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因此,新聞記者,不應該是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于交流的訪問者,反應敏捷的運動員,思想深邃的哲學家,溫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惡如仇的俠士。
為了成為一名新聞人,我放棄了曾經穩定安逸的工作追尋我的新聞夢想,在新聞這條路上奮力跋涉的過程中,我收獲了果實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聞報道這個武器懲惡揚善時,我樹立了黨報記者的威信。7年的采寫歷練,我學會了用嘴與被訪者溝通,用眼去觀察,用文字去記錄,用頭腦去思考;成熟的心態和對新聞導向準確把握的能力,讓我為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報記者而備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覺新聞記者不好當。一位同行對我說,“這一行做得越久,經驗越豐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與頂峰的差距。對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時為了用一個詞來準確地形容想表述的內涵,卻要絞盡腦汁想大半天;有時候,一個新聞事件,本來用一個很恰當的角度去采寫效果會很好,而經驗豐富的你卻偏偏在策劃時無法想到,以至于對寫出來的稿件不滿意而懊惱。這,也許就是做了多年記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頸吧。”
7年的記者生涯,所流過的汗水和淚水,讓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記者的艱辛與痛苦。所經歷的勞累、疲憊、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聞價值的文章中。然而,當一篇篇精心采寫的稿件獲讀者的好評時;當我的新聞作品獲得廣東新聞獎時;當名字成為文章的金字招牌時,心里驟然涌出的那份收獲累累果實的自豪感,便猶如母親經歷了孕育和生育陣痛之后,抱著哭聲響亮的孩子時那樣甜蜜。
走在新聞的路上,我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但我知道,我不會放棄。人的一生,能把職業與理想完美結合起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篇2
11月8日,我們迎來了第xx個記者節。每年的這一天,我們幾乎都是在忙碌中度過,也許我們正奔波在采訪的第一線,用紙和筆記錄著新聞的點點滴滴,又或許,我們正在電腦前,為一篇稿件字斟句酌。這是一個不放假的工作節日,我們在忙碌中踐行著記者這個職業的責任與擔當,在忙碌中體味著工作帶給我們的酸甜苦辣。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冷冷的立冬時節吃著燙燙的餃子,爽!想著明天是記者節,為自己再喝一杯酒:一路走來,五味雜陳。之后,鉆進厚重的被子里狂睡。天亮時,管他雞叫不叫呢,該起來就起來,開啟這新的一天!加油!
明天就是記者節,很多節目、文章、講座、活動都在聊記者該怎么做,我發現越是遠離新聞現場的學者、大腕們,越有或妙語連珠或慷慨激昂或痛心疾首或悲天憫人或發人深省的論述。真正在新聞一線的人反倒說不出什么,因為大家都知道,做記者管不了別人怎么說怎么做,心里有一點東西去堅持就是了。
如果我們越界了,請用法律限制我們,而不是暴力。法律在限制的同時也能保護我們,而暴力只會剝奪這個行業的安全感,無人敢將她作為“一輩子的事業”。
記者節又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作為記者的我都在忙碌著。來不及好好回味,來不及好好慶祝。其實,不僅這個日子,一年到頭,我都在忙碌,忙找新聞線索,忙采訪,忙寫稿。因為忙碌,我常常被家人埋怨;因為忙碌,我常常掃了好友的興致。十年了,從事記者這一行整整十年了,“忙碌”與我相伴。然而,我卻深深地愛著這種“忙碌”。因為這種“忙碌”,我的生活繽紛而多彩;因為這種“忙碌”,我的人生充實而快樂。
風餐露宿、終日奔波是我們生活特色,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我們經常性工作。當火海逼近的時候,我們要迎面而上;當洪水肆虐的時候,我們要向前披波;無論怎樣艱難,不管如何危險,只要有新聞的地方,我們就沒有理由退縮。
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篇3
轉眼之間,11月8日就要到了,這一天或許是某人的生日、結婚日、又或者是其他值得慶祝的日子。當然它也是除教師節、護士節,中國第三個以職業而命名的節日---記者節。記者,一個特殊而平常的職業,在人們的心中充滿了高尚的色彩,經常被冠以“無冕之王”的頭銜。其實,這并不是一份榮耀,相應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如山似海,義不容辭。
也就在這一年,我有幸成為河曲電視臺《驕子》欄目的記者,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記者節。作為這一行的新人,我是幸運的。記得小的時候,父親就表現出對我在寫作這方面很高的期望,經常教育我要隨時隨地寫,哪怕是一句話,筆和紙這兩樣要隨身攜帶,養成勤于記錄的好習慣。學生時代,遇到的語文老師也常把我寫的文章拿來作范例,而我也特別羨慕那些拿著話筒出現在屏幕上的人,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能成為一名記者也是最初的夢想和憧憬。如今,夢想照進現實,心中的興奮與激動自然無以言表,能夠選擇這份職業,并且引以為榮,對我來說,很知足!
聆聽別人的故事,書寫自己的人生。由于《驕子》這個欄目,我所接觸到了一些行業的佼佼者,聽著他們的故事,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其實每一行都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簡單與輕松,做記者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做人的過程,只要你努力去做好,結果其實并不那么重要。
最后,借著記者節這一天要特別感謝我的領導李老師、竇主任對我的信任與指導;謝謝楊老師的幫助與鼓勵;同時也感謝自己一直以來不斷地學習與進步。
祝所有的記者,節日快樂!!
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篇4
梁山草寇排座次,憑的是是實力,我們有幸欣逢中國5000年來最高盛世,因此常常能看到“排名不分先后”的安民告示,只是這樣的好日子似乎并不多,現實生活中,上帝不擲骰子,排名永遠需要硬件作后盾,古今中外都一樣,與特色或普世性無關。
上世紀60年代,沙特國王侯賽因有次請客,當座次圖送給他審閱的時候,他用鉛筆把排在外圈的媒體記者全部劃入最核心的位置,并對目瞪口呆的侍從說:“記者的職務是國王”。此話曾流傳一時,侯賽因國王晚年請人寫回憶錄,書名就叫《我的職務是國王》,想必潛意識里還受其影響。
其實,從十九世紀初開始,記者就開始演變為“國王”。1802年4月20日,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在國會演講中提出:“報刊應該成為對立法、司法、行政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種權力”,這就是日后享譽世界的“第四權力”說。從此,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在國家與社會的地位青云直上,如日中天,在它的照耀與溫暖下,連媒體的記者也搖身一變、與時俱進為“無冕之王”。
籍著“第四權力”的時代東風,以美國紐約《世界報》的成功為顯著標志,廉價報紙取代了政黨報紙的主流地位,報社開始實行現代化營運,獨立報業集團在美國和歐洲雨后春筍般地涌現,也把人類社會帶入了大眾傳媒的新時代。
自那時開始,國外的報業同仁,漸漸認同這樣一個觀點:可以把他們的報紙辦成左派的或右派的報紙,但最恥辱的是辦成“黨派的報紙”,也就是中國社會無所不在“黨報”。因為前者只是表達一種觀點或訴求,而后者則讓他們感到是在掌控之中,這與新聞媒體與新聞人的獨立精神格格不入。
小平同志訪美時,里根總統曾告訴他,作為總統最怕記者,稍有怠慢記者們就會把你最難看的境頭登在他們的報紙上,當場讓小平同志開懷大笑了一回。小平同志的開心,是有國情作后盾的。看看中國報紙上凡是與領導人有關的照片,哪一位領導不是不是高大豐滿容光煥發地鳥瞰著眼前的.讀者?個中差別,折射出來的正是中國“政府對媒體的操控”,所不同的是,這種“操控”在中國叫“輿論導向”,甚至被中國各級政府納入到自己的“執政能力”。
時至今日,中國媒體不但仍然是政府的囊中之物,而且“宣傳”也被黨和政府當作對付人民的“喉舌”。也因此,中國的記者,一如妓者,都只是“被搞”的玩物。
中國的報紙,由于落實了世界上最健全的管理制度,被世界同行稱為“官辦官報官買官看”,無庸諱言,現如今,每到下半年,強行攤訂黨報黨刊已成為中國社會有目共睹的一大政治公害。近年來,這一“辦報方針”還日益向網絡覆蓋,讓網絡這一時代新興寵兒越來越像是“黨報”。
自由交流思想、意見和信息是人的最寶貴的權利之一,而對媒體的操控,其實質就是對這一天賦人權的壓抑與扼殺。實踐和研究都表明,在開放的語境中,人們能對各類信息作出自己的與正確的判斷。時代終歸在進步,今天的中國政府,終于認識到“操控”媒體是“丑聞”,以丑為鑒,把自己看不見的手從“第四權力”中縮回來,管好自己該管的事,這才是當前中國政府應該提高的“執政能力”,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記者節活動的心得體會和感悟 篇5
李大釗指出:“現在的新聞,就是將來的歷史。”這樣看來,記者首先要像一名真正的記者那樣去崇尚真實、信仰真理、熱戀真誠,忠于新聞事實。記者的實踐,追求一種理念,內容為天,第一速度,關注民生,記錄真實,這是記者的理念,新聞的理念。記者,見證歷史,但并不單單記錄歷史。記者的稱號,蘊含一種動力,向生活學,向實際學,向群眾學。在生活中發現,發現新聞作品思想上的震撼力;在實際中挖掘,挖掘新聞作品藝術上的感染力;在群眾中探究,探究新聞作品審美觀賞的愉悅性。記者要以自己的良知和社會責任心,傾聽民聲,反映民意,對上負責,對下負責,不因盲從和麻木而忘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記者的道德。輿論如果嘲笑規律,最后必定為規律所嘲弄。
“記者的筆可抵三千毛瑟槍”。新聞是特殊職業,而歷史,是容不得半點褻瀆的,“太史簡”“董狐筆”詮釋了歷史的尊嚴。而邵飄萍、林白水、史量才、儲安平、波利特科夫卡婭、昌西•貝利、拉善塔等人也以生命的代價證明了自己對新聞事實的忠誠。“筆可焚而良心不可奪,身可殺而事實不可改”,他們的事跡極大的鼓舞著新聞記者繼續奮斗,也值得所有人沉思。
如此看來,記者應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范長江、穆青等老一輩杰出新聞工作者是當代記者的楷模。但不和諧聲音有之,個別記者追逐名利,拋卻職業操守,搞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從而迷失了方向。他們自認頭上頂著“無冕之王”的光環,便私欲膨脹甚至為所欲為,“稱王”者終將遭到人民唾棄。
無論如何,作為一名記者,必須在提高政治素質的同時,更多地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有敬業精神,有修養,還要有骨氣。古人說得好,無欲則剛。我對那些東西不感興趣,你還能把我怎么樣?權力是你的,錢也是你的,但手中這枝“金不換”是我的。新聞終究是事實真實而正確的反映,揚善砭惡總是要得罪人,患得患失一輩子也寫不出好文章。有這么一首詩,記不清楚是誰寫的了:“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時光如淘蕩泥土,砥柱觸天立中流。”一旦進入此般境界,心胸磊落,坦坦蕩蕩,還怕鬼把你吃了不成?
不錯,新聞報道是一份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記者,你給失敗者以希望,給成功者以喝棒,你不善于錦上添花,只熱衷于雪中送炭。你是新時代的活雷鋒,做特寫從來都不留名,你只發表在報紙新聞中。歷經千幸萬苦,一線捕捉真實,一雙眼緊盯不放,一雙腳不停追蹤,一雙手精攝不停,一顆心永系百姓。你從不說累,哪怕奔波不停;你從不說怕,哪怕槍林彈雨;你從不說忙,哪怕沒空吃飯;伸張正義,是你的使命。你用心,用情,感悟生活,更有熱情、有生活、有智慧、有責任而理性地對待工作、善待他人。
記者憑敏銳洞察社會,將激情融入筆端,他們在記錄著歷史。每一名記者都是紀實作家,每一名記者都是歌頌生活的詩人,我們贊美記者,他們俠肝義膽,舉世無雙。我們歡迎記者節,它是記者們最美麗的回憶,最溫馨的家。記者節是加油站。在每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里是他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歷練與財富,在生命深處存留這一記憶!
在這記者節來臨之際,這不,就在此刻,依然有很多記者執著于自己的新聞理想,為了正義,堅守著自己的崗位。謹祝所有的記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大家記者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