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日,是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5年元宵節講章大全 正月十五講章精選大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元宵節講章:我是世界的光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中國人有很多元宵節的傳統,比如吃元宵;另外,元宵節也叫燈節,因為這一天人們會點燈、觀燈、賞燈。這種習俗與我們今天所看的約翰福音8章12節有些相似的地方——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
約翰福音7、8兩章記錄了耶穌基督在猶太人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的住棚節期間的言語行為。以色列人藉著住棚節記念他們從埃及出來,在曠野之中度過四十年之后,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歷程。在過節的時候,猶太的男子都要上耶路撒冷去,砍青翠樹的枝子搭住棚,在里面住上八天。第一天晚上,在圣殿外的婦女院里,會準備四個燭臺和四枝非常大的蠟燭。因為圣殿修在耶路撒冷城的山頂上,所以點燃蠟燭之后,整個耶穌撒冷城都在光明之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耶穌基督說了:“我是世界的光”,給那個時代人的帶去了新的呼召與引導。
住棚節后的第一天是猶太人的另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他們祭祀時,要在放舊約圣經經卷的柜子上放一枝蠟燭,然后把經卷拿出來,象征耶和華是整個猶太民族的亮光。在這兩個節日期間,耶穌基督呼召當時的猶太人,“我是世界的光,我來了才能夠真正地照亮你們。你們可以看到燭光照亮了耶穌撒冷,但是這只是暫時的,最終還是會熄滅。但是我卻是世界上的光,要來照亮整個世界,我的光永不熄滅。”舊約之中也有很多經文提到耶和華就是光,比如詩篇27篇1節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彌迦書7章8節說:“我雖坐在黑暗里,耶和華卻作我的光。”跟從耶穌基督的人就不在黑暗里行。我們的生命只要經歷了耶穌基督的這種光照,就能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來。
今天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也看到我們在元宵節點燈,我們也在做很多事情,希望在我們的生活里有許多光明的東西能使我們認識自己。但是我們常常有一個困惑,就是雖然我們的眼睛被光照亮,雖然我們常常坐在鏡子前,對于自己卻不能有更深的認識。人要對于自己有深入的認識,我們需要生命的光,就是從圣經來的真光照耀自己。約翰福音8章1-11節記述了猶太人和法利賽人為了試探耶穌,就帶了一個行淫時被捉的婦人到耶穌面前說,“夫子,按照摩西傳給我們的律法,像這樣的人我們要用石頭打死。今天這事你看該怎么辦?”其實法利賽人是在試探、陷害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信息、所帶來的信仰,是他們這些宗教領袖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棄絕了從上帝而來的真光,還要陷害從上帝而來、道成肉身的耶穌。這時,耶穌就用指頭在地上畫字,沒有對他們的詢問給予回答,當他們再追問的時候,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于是這些猶太人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
有人說,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今天一個普通人身上,可能最無恥、最卑鄙的人會扔第一塊石頭,但當時的猶太人卻認識到他們是有罪的,因為耶穌基督帶來了從一種上帝而來的光照,讓這些想試探他的猶太人、法利賽人真正地認識到了他們自己也是罪人。最后留在那里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耶穌,他從神而來,沒有犯過罪;另一個就是這個被捉的婦人,當時在猶太人的背景中,犯奸淫的人要被石頭打死,她本是一個該受必死的懲罰的罪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因耶穌基督的光照而認識到自己有罪的人離開了,有罪的婦人留下了。這時,“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
可能很多人會說,耶穌基督放任了這種犯罪的行為。其實不是!耶穌基督在這里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比。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在他的照耀下,帶來了兩方面的審判。一方面是審判假冒為善的人,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罪。通常要人們認識到自己的錯都很難,特別是中國人很要面子,有時候別說認罪,就是認錯都很難,但是在耶穌基督面前,對于每個人來說,他帶來的是從上帝那里而來的光照、見證,以及對每個人的審判。這種審判使那些假冒為善的人逃離了,他們不能接納這位救贖的主,也接納不了自己的現實。另一方面,對于真正認識到自己有罪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赦免和拯救。耶穌基督的光照帶給了那個有罪的婦人一次悔改的機會、一種悔改的能力、一種從上帝而來的愛的同情——不是同情她的罪惡,而是同情和尊重她這個人。
在這里,耶穌基督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每個人都應該效法的榜樣,使我們看到,一個本身無罪的人才能去論斷、指責、審判別人。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7章1節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在3節又說,當你看到別人眼中有刺的時候,一定要想到自己眼中是否有梁木。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彼此論斷,而需要一種能真正深入到對方里面,對犯錯之人的同情與尊重。就像醫生對病人一樣,不是去質問他為什么不穿厚點兒,或者為什么吃不干凈的食物,而是盡量緩解病人的痛苦、治愈病人。耶穌基督來了,看到每個人身上的罪惡,但他沒有首先去指責,乃是同情和接納他們,使這些犯罪的人有一個悔改歸向他的機會。他帶來了審判與光照,使我們重新進入神的里面,有一個新的機會,也能夠得到同情,并做出悔改——這是耶穌基督對罪人的態度。
耶穌基督同樣對我們每個人發起了一個挑戰。他沒有對那個犯罪的婦人說,“你可以回家去了,也可以繼續做你以前所做的”,乃是說,“從此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要過無罪的生活”。這是基督對犯罪的人的最大挑戰——你要在你的生活中尋求一種改變,在你的生命里反省、改變自己。
基督對這個犯罪的婦人、對當時犯罪的人、對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的人性也充滿了信心。他相信,藉著他愛的行動、藉著他在十字架上的流血、舍命,能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悔改,在他的里面得著新的改變。
同時,耶穌基督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抉擇也提出了警告。他說,你在被饒恕之后,需要做一個抉擇:是再去犯罪,還是悔改歸向我呢?這是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以及每一個人的警告,使我們能真正認識自己,并歸向他。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他帶給世界一種審判,但他不是要定這些罪人的死罪,也不是要放任我們的罪惡,而是帶來悔改的信息,讓我們在生活中渴望圣潔、追求良善、挑戰老我,在神的里面過一種真正悔改的生活。這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世界的光”的真正意義。
耶穌基督對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說他是世界的光,也讓我們警醒。一個在黑暗之中的人對于光是何等地切慕,但同樣,一個在黑暗之中生活慣了的人,可能就會對光產生一種反感,正如約翰福音1章5節所說,光來到世上,但是有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是黑暗的,就不愛光,反而愛黑暗。耶穌基督帶來的真光給了我們一次悔改的機會,今天,呼吁與抉擇就擺在了我們面前,當我們得到耶穌基督光照的時候,我們是要留在原地享受罪中之樂,還是要悔改歸向他呢?在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得救之后,耶穌基督對我們有選擇上的要求。
此外,耶穌基督對我們還有行動上的要求。他在約翰福音8章12節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里的“跟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耶穌在約翰福音12章35節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就是你要趁著自己還在光照之中,要尋找、就近光,而不能遲疑。
眾多弟兄姊妹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有人說:“信耶穌很好,等我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享受夠了,或者退休之后,萬事俱備了再來信耶穌。”可是那時還有沒有機會來信主,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的人操縱事物的權力越來越大,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做,比如人工降雨;但關鍵的是,我們把握不了自己的生命,只有一種無助的感覺,沒有人說自己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耶穌基督帶給我們一種挑戰與呼召,讓我們趁著他的光還照亮我們、我們還有悔改的機會的時候,悔改歸向他。
“跟從”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要做出的行動。但有許多人對“跟從”還存在著一些誤解。今天中午有一個阿姨說:“我家里很困難,等我把這些見證做完了以后,我就要了結自己的生命,隨著主去。”這可不是耶穌基督所要求的“跟從”!
在希臘原文中,“跟從”有五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指士兵在行軍的過程中跟從自己的長官,長官走到哪里,他就要跟從到哪里,這是士兵的天職。我們基督徒的身份也像士兵,耶穌基督是我們的長官,我們要像士兵跟從長官一樣來跟從耶穌。
“跟從”的第二層意義是仆人跟從自己的主人,無論主人走到哪里,仆人都在主人的身邊,隨時等候主人的吩咐與差遣。對于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我們是他的仆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要聽從耶穌基督的吩咐,并以侍奉我們的主為我們生命中最喜樂的事。
第三層意義是像一個人接受忠告一樣,當一個人遇到自己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詢問在這方面有經驗的人,甚至專家,從他們那里得到一些忠告。我們每一個基督徒把耶穌基督尊為我們人生的顧問,讓耶穌基督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與行為,并在我們的生命中彰顯上帝的榮耀。
第四層意義指公民遵行國家的法律。我們基督徒是天國的子民,是屬上帝的兒女。天國子民的“跟從”就是遵守上帝和耶穌基督關于生活的律法和要求,并以此來衡量、管理自己的生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5-6章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他的要求:他所帶來的新的律法就是愛神與愛人。對上,我們要愛、要敬拜我們的神;對今天周圍的生活,我們要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是天國的子民,要規范自己的生活,效法基督、活出基督。
第五層意義就是我們基督徒信靠了耶穌基督之后,要像接受師長的教導一樣來聽從上帝的旨意。我常常會在交通時問弟兄姐妹:“你讀圣經嗎?”但很多人說:“我來這里聚會、聽牧師和傳道人講道、做義工就好了。”其實這些遠遠不夠,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像領受自己師長的教導一樣來領取、思考、知曉神的話語,并在我們的生活中切實地遵行。
這些就是對跟從者的要求。經文——特別是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呼召自己門徒的時候常說:“來跟從我”(太4:19;可1:17,8:34,10:21)。耶穌要求什么樣的人做他的跟從者呢?“來跟從我”,這不是對特定的幾個人,乃是對每一個人的呼召,是對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被他的光所照亮的、認識自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讓我們歸向他,在他的里面被完全地得著、建立。
“跟從耶穌基督”,總而言之,是一個整全的人,將自己的身體、心與靈魂完全都順服于主,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在新約的書信中常常用“主耶穌基督”這個稱謂——把基督稱為“主”。當時對于“主”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因為當時還處在奴隸制社會,奴隸稱自己的奴隸主為“主人”。主人對奴隸擁有一切權力,包括決定他的生與死。在這個背景下,基督徒把耶穌基督稱為“主”,是對他的一種認可,是把他作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來認識、接納和信靠。
跟從的過程所帶來的,是一個完全的人歸向耶穌基督,以耶穌基督為生活與生命的中心。我們跟從耶穌基督之后,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正如約翰福音8章12節所說,“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里“生命的光”有兩層含義:一層指生命的源頭所發出來的光,另一層是指賜生命的光。我們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也就是我們必要得著從上帝來的生命。耶穌就是從上帝那里來的真光,照亮世上的人;得著這種生命的真光,就是得著了真正的生命。
耶穌基督把這種生命的光帶給我們的時候,同樣賦予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地位。約翰福音12章36節說:“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你成為了光明之子,也就是說,成為了光,就能反照、照亮黑暗,就如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5章14節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他不單單說自己是光,還說我們也是世上的光。我們領受了基督的生命之后,就成為了世上的光。可能有很多弟兄姊妹說:“在我的工作崗位上、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潛規則,有太多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黑暗。”但是耶穌基督說,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世上的光。我們有一個使命,就是去照亮我們所生活的周圍的環境。
今天早上,我在坐公交車來的路上和堂里的一個姊妹交通,她請我為她代禱。她因工傷去了醫院,卻被誤診,而且手術又失敗了,給她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說:“請你為我禱告,使我能有愛心去饒恕那些曾經誤診我、現在還不承認的人。”這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是一種多么大的愛心!
我們常常說世風日下,今天的世界是何等的墮落,但是每一個基督徒在生活之中都是世上的光。耶穌基督來了,照亮了我們,同樣,他把這樣的使命給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要去照亮我們的周圍,照亮我們生活的那個小小的地方。
在元宵節張燈結彩、觀燈賞景的美好時刻,愿我們真的回歸到神的話語之中,來思想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世界的光”;他同樣也對我們每個基督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讓我們來跟從他,不行在黑暗之中,用從耶穌基督那里來的生命與亮光,照亮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
元宵節講章:元宵觀“燈”
經文:詩119:105;路11:34;啟1:20
今天是禮拜天,又是元宵節。大家歡聚一堂,是要敬拜上帝,過好禮拜天。不過,我希望今天的聚會中,同時也有一點元宵節的氛圍,讓大家在過好禮拜天的同時, 也過好元宵節。按著傳統,元宵節至少有三項活動:吃元宵、放煙花、看燈展。我們怎樣將元宵節的氣氛帶入聚會之中呢?吃元宵?人太多,沒有那么大的鍋。放煙 花?這是室內,不太合適。這樣,我們就只剩下看燈展這一項了。讀《圣經》時,我發現了三盞與每位基督徒息息相關的“燈”,所以將之拿來,在這兒辦一次“燈展”。接下來的時間里,我要帶著大家一同“觀燈”。
第一盞燈:《圣經》——生命之燈
《詩篇》第119篇105節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這是一位篤信上帝的希伯來詩人筆下的詩句。這里的“你的話”,是指上帝啟示給人類 的真理之言,特指《舊約》律法,但也可以引申為整本《圣經》。“圣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 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后3:16-17)《圣經》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所以詩人將之視為人生之路上的“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追尋人生的價值,人們必須摸爬滾打,這是因為人生之路缺少光亮。那位希伯來詩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圣經》會照亮每一個人前行的路程。教會史中,布滿這樣的見證。
公元4世紀,有一位偉大的圣徒,名叫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奧氏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精通文學、哲學、歷史及修辭學等多種學問。可是,如此博學之人,卻一度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生活極其 腐化。386年,32歲的奧古斯丁獨自在自家庭院里散步,反復思考有關信仰及人生的問題。這時,突然聽到小孩的聲音:“拿起來讀!拿起來讀!”奧古斯丁立 刻回到房間,翻開《圣經》,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羅馬書》13章13、14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 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他被上帝的話語震撼,當即完全奉獻自己于上帝手中,后來成為使徒時代之后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 《圣經》給他如此之大的改變,所以他在《懺悔錄》中這樣評價《圣經》:“由于我們的能力薄弱,不能單靠理智來尋獲真理,便需要《圣經》的權力,從此我也開 始看出如果你不是要人們通過《圣經》而相信你、尋獲你,你決不會使《圣經》在全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威權。”
上個世紀,中國文壇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叫林語堂,曾兩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氏生于一個牧師家庭,但成年后卻遠離了原來的信仰。之后,他先后研究了 儒學、佛教、道教、理性主義等多種宗教和學說。可是,他始終沒有找到能夠滿足心靈渴盼的真理。30多年后,在《圣經》之話語的作用下,林語堂終于回到幼年 接觸過的基督教中。晚年時,他用英語寫下了自己的思想自傳,漢譯書名為《信仰之旅》或《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本書中,林語堂寫下了自己對《圣經》之“燈” 的作用的理解:“一種令人信服的人生理想是在耶穌無可比擬的教訓中,是人曾有權利去聽到的教訓中最高的。我們常傾向于以為耶穌的上帝的啟示是一種屬于過去 的行動。但無論誰今日讀福音書都會覺得上帝現在的啟示清楚、無誤,而且令人信服。而他的全部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啟示,就是上帝之靈成為可見的,有實質來給 我們看。”
《圣經》,是生命之燈,它要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熱愛《圣經》,經上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2-3)
第二盞燈:眼睛——生活之燈
耶穌教導門徒:“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論到這節經文時說:“眼睛是身上的燈,接受了來自福音之燈的光,成為身上的亮光。所以靈魂的燈是人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是辨別善惡真偽的能力。如果眼睛看得清楚,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單單仰望真理,接受福音,那么整個靈魂就光明了。”
有一個人肚子疼的厲害,去找醫生看病。醫生問他:“你最近都吃了什么東西?”病人答道:“我吃了一塊發霉的饅頭”。醫生說:“知道了,我給你開點藥吧。” 病人拿起藥盒后,發現是一瓶眼藥。生氣地問:“我肚子疼,你怎么給我開眼藥?”醫生笑著說:“你肚子疼,問題出在眼睛上,誰讓你吃發霉的東西?”不僅肚子 疼的問題出在眼睛上,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眼睛“昏花”,也就是說,我們的洞察力出了問題。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話,叫“人霉先霉眼”,意思是說,生活中 的倒霉事,都是由眼睛引來的。眼睛“昏花”,一定會經歷很多失敗。常人的交友不慎,領導的用人失察,都是因為眼睛出了問題,這一盞“燈”失去亮光,全身都 陷入黑暗。我們需要有一雙明亮而敏銳的眼睛,這樣,生活就會充滿希望,充滿快樂。這樣的例證很多。
多年前,非洲加納的一所寄宿學校里,一位教師在上課。他先拿出了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黑點,問學生:“孩子們,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盯住黑點,齊聲 說:“一個黑點”。老師非常沮喪:“難道你們誰也沒看到這張白紙嗎?眼光集中在黑點上,黑點會越來越大。生活中你們可不能這樣啊!”教室里鴉雀無聲。老師 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白點。他問學生:“孩子們,你們又看到了什么?”“一個白點!”學生們齊聲回答。“太好了,孩子們,無限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 們。”老師關于“白紙黑點與黑紙白點”的諄諄教誨,深深地印在當時的一個學生的心里,他就是前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tta Annan)。安南任職期間,他能從海灣戰爭烏云密布、一觸即發中看到了拿個“白點”——一線和平的曙光。可見,安南的眼睛是“了亮”的。
有一天,英國著名解經家馬太?亨利牧師(即上文引述的馬太?亨利)遇到了強盜,身上錢物被洗劫一空。回家之后,他在日記里寫下了四條感恩的理由:第一,我 以前從來沒有被搶過;第二,強盜只搶走了我的錢,沒有傷害我的身體;第三,雖然強盜搶走了我身上所有的錢,但數量并不很多;第四,是別人搶了我的錢,而不 是我搶了別人的錢。面對錢財被搶,牧師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充滿感恩,這是真實信仰的流露。他的心態見證了眼睛的“了亮”。
眼睛,是生活之燈,它會給我們生活的智慧!這就要求眼睛必須蒙主光照,讓我們一起祈禱:“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沉睡至死。”(詩13:3)
第三盞燈:教會——社會之燈
拔摩海島上,使徒約翰看到了異象:人子行走在七個金燈臺間,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見此異象時,約翰驚詫不已,同時也大惑不解。 此時,耶穌親自作出解釋:“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臺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臺就是七個教會。”(參啟2:9-20) 復活的主將教會比作“燈臺”,在與約翰的對話中,“七燈臺”特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這七個教會。不過,這并不是說 只有這七個教會才能被稱為“燈臺”,其實,后世的每一個教會,都應成為“燈臺”。
論到燈臺的功用時,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指出:“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 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5-16)歷史上的教會盡管也有軟弱,但整體而言,她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倫理、慈善、文學、藝術、建筑、音樂等各個領域,都有教會打上的烙印。由此可見,歷史上的教會,真的成了“社會之燈”,為社會的發展指引了方向。
20世紀50年代,人類文明整體上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然而,在遙遠的南美亞馬遜原始叢林中的厄瓜多爾,卻居住著一支以野蠻、殘暴著稱的印第安土著部落 ——瓦達尼人,外界稱之為“奧卡人”(意為“赤裸的野蠻人”)。1956年,五位美國傳教士冒險深入叢林,立志將福音帶給他們,希望他們藉著上帝的大能脫 離互相殘殺的野蠻狀態。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到達當地不久,便被土著人用長矛殺害。為了應對危險的叢林生活及奧卡人可能的襲擊,傳教士手中都握有槍支,但他 們面對死亡的威脅時放棄了還擊。五位傳教士的宣教工作雖然以悲劇落幕,但他們的影響并未終結。之后,傳教士的遺孀抵達叢林,繼續宣教工作,并最終建立了教 會。1957年,五位傳教士之一吉姆?艾略特的遺孀伊麗莎白?艾略特撰寫了《穿越榮耀之門》一書,講述了傳教士們的傳奇經歷。在另一本書中,伊麗莎白描述 了奧卡人在歸向基督之后的改變:“以后就有新的宣教士被差派到奧卡人的地區,福音也終于傳開了。石油公司也準許進入這個地區開采石油,奧卡人已經不再是一 個石器時代未開化的民族了。他們已經和我們一樣,生活漸漸地現代化。他們有各種工具、短波收音機、醫藥設備,和鋁制屋頂的房子。”上帝的教會,成為奧卡人 的“燈”。
基督教傳入中國以來,也深深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知名教會作家黃幸平傳道曾寫過一篇題為《教會在中國的部分創舉》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該文列舉了教會 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下面摘錄其中一小部分: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叫“博濟醫院”,是美國宣教士伯駕,于1835年在廣州創辦;中國第一份中文期刊,名《察 世俗每月統記傳》,于1815年8月5日在馬來半島創辦;中國第一個出版社,是1844年在澳門成立的“英華書館”;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是山東登州文 會館(齊魯大學前身),1882年由美國宣教士狄考文創辦;中國第一部漢英字典,是《英華字典》,由馬禮遜歷時七年編撰而成,1815年東印度公司出資刊 印。教會,亦是中國社會的“燈”。
教會,是社會之燈,它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每位基督徒都要活出上帝的形象。耶穌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
講到這里,我們的“燈展”就要結束。愿圣靈在我們心中繼續作工,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深刻理解這三盞“燈”。愿我們的生命、生活、社會都有明亮的“燈”!
元宵節講章:普珥日
經文:斯9:20-32,啟應:詩116
今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在猶太人的日歷中,今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普珥日。
一.普珥日的來歷
普珥日記載在舊約《以斯帖記》。
亞述和巴比倫分別將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消滅,同時將這兩個國家的以色列人都擄至外邦去生活。亞述和巴比倫也相繼滅亡,到主前539年,波斯王古列完成了統一大業,生活在外邦的以色列人得到這位王的應允,可以返回耶路撒冷去生活。于是主前537年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將近5萬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之后以斯拉和尼希米相繼帶領百姓歸回。但是回去的只占以色列人中的一小部分,絕對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生活繼續生活在外邦,沒有返回故土。普珥日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些沒有歸回耶穌撒冷去生活的以色列民的故事。
主前483年,到了波斯王亞哈隨魯作王的時候,為了要去征服希臘而舉行筵席,王宴請了國中 的貴胄和首領,席間,王吩咐太監去請自己的王后瓦實提頭戴冠冕來宴席上,目的是為了讓群臣能夠目睹王后的美貌。可是王后沒有應詔而來,亞哈隨魯王很生氣, 其中一個大臣就對王進言:王后今日不來,如果王不加以懲治,那么日后國中的女人必都會效法王后的做法,都小看、藐視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須嚴懲,廢了她的王 后之位,另立新人。于是,王就廢了王后,重新立一個王后,這個王后就是生活在書珊城的猶大人末底改的養女以斯帖。要注意一個細節,末底改告誡以斯帖不要將 自己是猶大人的身份告訴別人,所以,沒有人知道王后以斯帖是猶大人。
亞哈隨魯王有一個親信大臣,是亞甲族的哈曼,他的地位很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一切的臣仆都向他跪拜。但是末底改不向他跪拜,于是哈曼心生怨恨,要害死末底改,而且不僅是末底改一個人,他要害死末底改的本族,也就是生活在波斯王國國內的全體猶大人。
為什么哈曼要殺死全體猶大人?圣經學者解釋:因為哈曼是亞甲族,而這亞甲族,就是亞瑪力王亞甲的后裔。
我們需要來回顧一段歷史,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在曠野最先遇到的敵人就是亞瑪力人——上帝告訴百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出17:16)。《撒母耳記上》15章 記載:上帝吩咐當時的王掃羅去與亞瑪力人征戰,并要消滅一切的人,還有牲畜。可是掃羅卻存留了亞瑪力王亞甲的命,使他活著,并且將上好的牛羊牲畜留下。當 撒母耳問他為何如此做時,掃羅還美其名曰,這是留下要獻給上帝的祭物。在這件事情上,掃羅犯罪得罪了上帝,也因而失去了王位。最終撒母耳與掃羅決裂,同時 撒母耳也殺了掃羅存留活著的亞瑪力王亞甲。
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就是世代的仇恨,所以盡管已經是幾百年過去了,當亞甲王的后裔哈曼知道末底改就是猶大人的時候,而且末底改不向他跪拜的時候, 他就想利用自己此時擁有的權力,替自己解恨,也是替自己的先祖報仇,要一舉消滅整個猶大族。于是,哈曼去掣普珥,就是掣簽——類似中國人的搖簽、抽簽,最 后擇定要于12月,也就是亞達月十三日,全國范圍內要一舉誅殺全體猶大人。他去見亞哈隨魯王,并且得到了王的允許,將此旨意以王的命令頒布給全國。
要被滅族的信息使全體猶大人都大大悲哀,禁食哭泣,他們自身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末底改也是如此,末底改將事情發展的緣由講述給以斯帖 王后身邊的太監聽,要王后去見王,為自己的本族懇求。于是,以斯帖設宴邀請亞哈隨魯王和哈曼來赴宴,王問王后有何求,王后請王第二日再來赴宴,并且帶著哈 曼前來。
就在那一日,哈曼回到自己的家中,為末底改準備了一個五丈高的木架,第二天就要去求王將末底改掛在其上。也就是在那一天,王睡不著覺,就讓人讀歷 史給他聽,正好讀到當年有兩個太監想要下手害王,是末底改得知消息后告訴了王后,也使王免去了這次的危險,這件事上末底改有功,卻沒有嘉獎他。此刻,正好 哈曼來見王,王就問他,有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此刻,王不知道哈曼心中要想除掉末底改,而哈曼則不知道君王的心中是要獎賞末底改。哈曼一聽,王 所喜悅尊榮的人,非他自己莫屬,不會有別人,于是他就回答,應該賞給他王經常穿的朝服,還有御馬,去游行,還有一個尊貴的大臣在前面喊“王所喜悅尊榮的 人,就如此待他”。——這是哈曼對于權力、地位、尊榮的貪婪,盡管已經身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他還是覺得還不夠尊榮,還不夠氣派,還想穿穿王的衣 服,還想騎騎王的馬。沒有想到,王立即說,就按照你的說的,趕緊去做,做在末底改身上,一樣都不可缺。于是哈曼無奈的給末底改穿上朝服,騎上御馬,走遍城 里的街市,并且在前宣告“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之后,亞哈隨魯王帶著哈曼來赴王后的第二次筵席,這次,以斯帖王后懇求王能夠保全自己民族,免除被滅族。亞哈隨魯王聽完極其憤怒,詢問是誰起意要 害王后的族人,王后回答是哈曼,王大怒,起身離開,哈曼就趕緊去向王后求情,而正巧王回來,從背后看,王以為哈曼要羞辱王后,于是哈曼就被拿下,并且被掛 他為末底改預備的五丈高的木架上。隨后,末底改以王的名義重新寫諭旨,到了亞達月的十三日——本來要屠殺猶大人的日子,猶大人聚集在一起,攻擊那些要謀害 他們的人,在仇敵身上報仇。
末底改所擬定的諭旨是猶大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如果有人來攻擊他們,他們就可以還擊,這是正當的自衛,而且會受到官府的保護。并不是讓猶大人任意的 攻擊欺負別人,如果沒有人來攻擊他們,那么他們也不能出于于個人的恩怨或者復仇的心理去攻擊別人。他們只能是還擊,而不能主動的去出擊。而且猶大人沒有去 掠奪那些來攻擊他們的人的財物,所以他們是在保護自己的性命和民族,而不是為了某種不良的動機而去行殺戮的事情。
末底改也被封為高官,各級官員也幫助猶大人,因而在哈曼設計謀害猶大人的日子里,猶大人不但沒有被謀害,相反,來攻擊他們的仇敵被消滅。于是他們 擺設筵席慶賀,彼此贈送禮物。末底改和以斯帖寫信給各地的猶大人,吩咐他們每年亞達月的十四和十五兩日要守為節期,于是猶太人就有了這樣一個節期——普珥 日。
二.為什么要紀念普珥日
猶太人有三大節日——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而普珥日是緊隨其后的第四大節日。除此之外,還有安息日、安息年、禧年,這些都是上帝藉著摩西頒布給以色列人需要遵守的節日。
上帝為以色列人設定的這些節期都是為了紀念某些特別的日子,強調神是慈愛的和眷顧人的神,神如何以大能幫助祂的子民,又或是在困難中供應他們的需 要。以此使以色列百姓牢記,上帝與他們列祖所立定的約是永不改變的;這位與他們立約的神,在用祂的大能和慈愛來引導以色列百姓,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也是 在提醒以色列百姓記住上帝的恩惠和約定,知道他們是在上帝的保守當中,同時要順服神的心意,才能繼續領受神的賜福;節期也提醒全體百姓,要和睦,要合一, 不僅與神和好,也要與人和好。
但是普珥日與摩西所頒布的節期不同的是,這個節期不是上帝頒布的,也沒有記錄在摩西律法當中,這個節日是以斯帖和末底改吩咐以色列人遵守的。更有 意思的是,《以斯帖記》整卷書沒有一次提到神,或者是耶路撒冷,或者是圣殿。為什么看上去是人定會成為以色列民的第四大節日,并被紀念直到今日?
沒有提到上帝的名字,并不意味著就沒有上帝,就沒有上帝的拯救。其實,普珥日無處不見到上帝大能的手在實行拯救和預備。試想,如果哈曼的計謀得 逞,那么猶大人滅絕,何來的從大衛的子孫而來的救恩?上帝藉著一個女子施行了拯救,以斯帖和末底改都知道,之所以他們能夠得勝,不是源于他們自己的勢力和 聰明,乃是因為上帝的緣故。
哈曼想要滅掉猶大人,但是他自己的勢力不夠,所以他尋求別的力量,他去掣簽,其實,就是求他的神來幫助;同是他還依靠的是君王的勢力,他巧言令色 的欺騙國王,甚至許諾向國庫捐錢,以此去借國王的力量去誅殺猶大民族;而末底改和以斯拉則是在上帝面前禁食禱告,懇求上帝來掌管這事件。
上帝在其中——雖然《以斯帖記》沒有直接提到上帝,但有幾個人的話直接的表達了這個觀點。當哈曼為末底改穿上朝服,騎上御馬,像隨從一樣陪著末底 改在都城里游行之后,他憂憂悶悶的回到家中,將所遇的一切事,詳細說給他的妻細利斯,和他的眾朋友聽。他的妻細利斯對他說,“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 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斯6:13)
難道末底改有通天的本事,讓哈曼的妻子以及他的朋友們認為哈曼會在末底改面前敗落?末底改不是高官,也不是什么貴族,更沒有權利,也沒有軍隊,末 底改自身不能讓哈曼敗落。難道是猶大人勢力大?也不是,這個淪落到異邦,遠離自己故土的民族沒有勢力,如果有勢力就不會出現今日這樣面臨滅頂之災的光景。
這里使哈曼敗落的不是末底改,也不是以斯帖,也不是猶太人,乃是末底改、以斯帖、猶大人身后的上帝。是上帝掌管著一切!哈曼的妻子,還有他的朋友 之前為哈曼出主意,而如今看到形勢的急轉直下,他們頓悟了,他們明白了,他們對付的不是某一個人,也不是某一個族群,而是上帝。正是因為上帝的緣故,所以 猶太百姓才會亨通。哈曼的妻子、朋友,如今明白猶大百姓的神是大而可畏的,是他們敵不過的。可能他們的祖先早已經口口相傳,將猶大百姓的神為猶大百姓做的 大事都告訴了他們;或者在這個民族混居的都城里,他們也早已經聽過猶大百姓的上帝。以前,他們只是聽過,但今天,他們經歷了,他們看見了,不再是風聞有上 帝。所以他們如此說。話外之音,就是因為猶大百姓有上帝的幫助,誰也勝不過!
所以,《以斯帖記》里沒有記載上帝,不代表就沒有上帝的作為,恰恰相反,在書中人物的對話以及行動之中,我們看見,上帝就在那里!上帝就在猶大人的心中,是他們的盼望;上帝就在外邦人的眼中,他們看見上帝在幫助猶大人。
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也看不見上帝,很多人也在詢問我們,“你們的上帝的在哪里?”我們要向猶太人一樣,將上帝放在我們的心中,讓上帝成為我們的盼 望,讓上帝成為我們的依靠。不認識上帝的人,認為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巧合的事件,甚至他們像哈曼一樣,去做類似掣普珥的事情來做決定。而我們 卻要知道,一切不是偶然,一切不是巧合,因為在這世界的背后,有一位上帝,這位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這位上帝也掌管著宇宙萬物,這位上帝知道每一天、每一 件發生的事情,這位上帝也會在祂的時間里,伸出祂的大能的手,用祂的方式來拯救、幫助祂的百姓。
三.啟示:在自己的位份上服侍上帝
當我們分享普珥日的故事的時候,還要在以斯帖身上來學習一個功課。
末底改向以斯帖求助的時候,以斯帖回復,因為沒有王的召見不能擅自去見王,她已經有三十天沒有見到王了,如果私自去見,可能就是死刑。末底改對以 斯帖說“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4)
末底改心里清楚,能夠拯救猶大人脫離困境的不是某個人,他沒有苦苦的哀求以斯帖,讓她使用自己作為王后的地位和權柄去祈求王,能夠使猶太百姓得到 拯救。末底改知道猶大人必得救,但是,不是靠著某一個人、某個勢力,而是靠上帝。但是末底改希望以斯帖去試試,因為,論人、論勢力,猶太人中最能與王說上 話的就是以斯帖;但是就算以斯帖不愿意出面求情,上帝也必然施行拯救。
所以,對于以斯帖來說,如果愿意,你可以成為上帝使用的工具來施行拯救;如果你不愿意,那么上帝也會用祂的方法來拯救以色列百姓。至于什么方法, 末底改不知道,但是他有信心,那就是上帝是千古保障,上帝是猶大百姓最好的依靠,這依靠甚過這世上的任何君王、任何勢力。因為上帝不會忘記祂與猶大先祖, 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之約,上帝必看顧他們的后裔,成為他們的高臺和拯救,上帝不會將猶大人剪除干凈。
同時,末底改也警戒以斯帖,如果你坐視不管,以為此事與你無關,那么將來,當上帝施行拯救之后,你必衰落。你今日所享的尊榮,你所得到的地位,你 的權柄,你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因為你現在擁有的這一切,難道不是上帝賜給你的嗎?難道你得此高位僅僅就是靠著你的美貌、你的身材嗎?這豈不是上帝給你 的恩典嗎?而且,上帝給你這樣恩典,給你這樣的位份,難道只是讓你在這高位上享受人生嗎?豈不知,上帝是要你在自己的位份上使用合宜的權柄來為上帝做事情 呢?這是末底改對于以斯帖的忠告。
這也是上帝給我們每個人忠告!上帝給了我們相應的位份、環境,不是讓我們享受,不是讓我們個人私欲得到滿足,而是要我們在自己的位份上去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情。
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那就是我們要在自己的位份上,用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精力、金錢、學問……凡是我們擁有的,盡可能的來服侍我們的上帝,不要 膽怯,不要退縮,不要只在自己的位份、環境里為自己考慮打算,而是盡可能的去服侍我們的上帝。記住,我們是上帝手中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像以斯帖一樣,在自 己的位份上去服侍上帝。
以斯帖是如何來服侍上帝的——
敬虔:所以她會去禁食,甚至請整個民族為她禁食禱告,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斯4:16);
決心和心志:她說:“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斯4:16),這不是她毫無指望的、破釜沉舟式、沖動的表達,而是一種服侍決心的宣告,為了上帝、為了自己的骨肉的同胞,即使舍了自己的性命也毫不畏懼;
智慧:她不是直接跑去找王,然后痛哭流涕的懇求,她邀請王來赴宴,而且王第一次來時,她什么都沒有說,而是等到第二次才表達。正是第一天后,王才要嘉獎末底改,在上帝的時間中,祂加我們智慧。
這才是服侍上帝,很多時候我們也愿意服侍上帝,但是我們卻魯莽、卻沖動,用自己的方式去服侍上帝,我們缺乏的正是以斯帖的敬虔、以斯帖的心志、以斯帖的智慧。
四.結語
我們今天分享普珥日,是想大家記住,當初哈曼掣普珥,并且依靠君王的勢力來想要屠殺猶太人,但是,這世上沒有任何的力量能夠勝過猶大百姓的上帝。 普珥日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世界上,上帝看不見、摸不著,似乎不在這里,但上帝祂就在這世界之中。所以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記住,沒有任何一個力 量能夠勝過基督徒所信靠的上帝。信靠上帝的人,并不是走向滅亡,而是獲得永生生命。在這個世界上,無論基督徒的敵對勢力看上去是如何的強大,如何的興盛, 我們都要堅守自己的信仰,不要灰心,不要喪膽,更要在信仰之中做應該做的事情,要學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的殷勤的聰明的去服侍我們的上帝。因為上帝他是 我們的拯救,是我們的盼望,是我們的喜樂。
藉著分享這樣的節期的信息,愿我們都知道,上帝的同在,上帝的作為,是何等的真實;藉著分享這樣的節期的信息,重溫這些特殊日子的意義,傳遞世代相傳的寶貴的屬靈經驗,讓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上帝祂掌管一切、祂在我們中間。
元宵節講章:我是世界的光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也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中國人有很多元宵節的傳統,比如吃元宵;另外,元宵節也叫燈節,因為這一天人們會點燈、觀燈、賞燈。這種習俗與我們今天所看的約翰福音8章12節有些相似的地方——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
約翰福音7、8兩章記錄了耶穌基督在猶太人三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之一的住棚節期間的言語行為。以色列人藉著住棚節記念他們從埃及出來,在曠野之中度過四十年之后,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歷程。在過節的時候,猶太的男子都要上耶路撒冷去,砍青翠樹的枝子搭住棚,在里面住上八天。第一天晚上,在圣殿外的婦女院里,會準備四個燭臺和四枝非常大的蠟燭。因為圣殿修在耶路撒冷城的山頂上,所以點燃蠟燭之后,整個耶穌撒冷城都在光明之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耶穌基督說了:“我是世界的光”,給那個時代人的帶去了新的呼召與引導。
住棚節后的第一天是猶太人的另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他們祭祀時,要在放舊約圣經經卷的柜子上放一枝蠟燭,然后把經卷拿出來,象征耶和華是整個猶太民族的亮光。在這兩個節日期間,耶穌基督呼召當時的猶太人,“我是世界的光,我來了才能夠真正地照亮你們。你們可以看到燭光照亮了耶穌撒冷,但是這只是暫時的,最終還是會熄滅。但是我卻是世界上的光,要來照亮整個世界,我的光永不熄滅。”舊約之中也有很多經文提到耶和華就是光,比如詩篇27篇1節說:“耶和華是我的亮光”,彌迦書7章8節說:“我雖坐在黑暗里,耶和華卻作我的光。”跟從耶穌基督的人就不在黑暗里行。我們的生命只要經歷了耶穌基督的這種光照,就能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來。
今天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也看到我們在元宵節點燈,我們也在做很多事情,希望在我們的生活里有許多光明的東西能使我們認識自己。但是我們常常有一個困惑,就是雖然我們的眼睛被光照亮,雖然我們常常坐在鏡子前,對于自己卻不能有更深的認識。人要對于自己有深入的認識,我們需要生命的光,就是從圣經來的真光照耀自己。約翰福音8章1-11節記述了猶太人和法利賽人為了試探耶穌,就帶了一個行淫時被捉的婦人到耶穌面前說,“夫子,按照摩西傳給我們的律法,像這樣的人我們要用石頭打死。今天這事你看該怎么辦?”其實法利賽人是在試探、陷害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信息、所帶來的信仰,是他們這些宗教領袖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棄絕了從上帝而來的真光,還要陷害從上帝而來、道成肉身的耶穌。這時,耶穌就用指頭在地上畫字,沒有對他們的詢問給予回答,當他們再追問的時候,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于是這些猶太人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
有人說,假如這件事發生在今天一個普通人身上,可能最無恥、最卑鄙的人會扔第一塊石頭,但當時的猶太人卻認識到他們是有罪的,因為耶穌基督帶來了從一種上帝而來的光照,讓這些想試探他的猶太人、法利賽人真正地認識到了他們自己也是罪人。最后留在那里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耶穌,他從神而來,沒有犯過罪;另一個就是這個被捉的婦人,當時在猶太人的背景中,犯奸淫的人要被石頭打死,她本是一個該受必死的懲罰的罪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因耶穌基督的光照而認識到自己有罪的人離開了,有罪的婦人留下了。這時,“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
可能很多人會說,耶穌基督放任了這種犯罪的行為。其實不是!耶穌基督在這里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比。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在他的照耀下,帶來了兩方面的審判。一方面是審判假冒為善的人,要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罪。通常要人們認識到自己的錯都很難,特別是中國人很要面子,有時候別說認罪,就是認錯都很難,但是在耶穌基督面前,對于每個人來說,他帶來的是從上帝那里而來的光照、見證,以及對每個人的審判。這種審判使那些假冒為善的人逃離了,他們不能接納這位救贖的主,也接納不了自己的現實。另一方面,對于真正認識到自己有罪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赦免和拯救。耶穌基督的光照帶給了那個有罪的婦人一次悔改的機會、一種悔改的能力、一種從上帝而來的愛的同情——不是同情她的罪惡,而是同情和尊重她這個人。
在這里,耶穌基督又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每個人都應該效法的榜樣,使我們看到,一個本身無罪的人才能去論斷、指責、審判別人。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7章1節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在3節又說,當你看到別人眼中有刺的時候,一定要想到自己眼中是否有梁木。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彼此論斷,而需要一種能真正深入到對方里面,對犯錯之人的同情與尊重。就像醫生對病人一樣,不是去質問他為什么不穿厚點兒,或者為什么吃不干凈的食物,而是盡量緩解病人的痛苦、治愈病人。耶穌基督來了,看到每個人身上的罪惡,但他沒有首先去指責,乃是同情和接納他們,使這些犯罪的人有一個悔改歸向他的機會。他帶來了審判與光照,使我們重新進入神的里面,有一個新的機會,也能夠得到同情,并做出悔改——這是耶穌基督對罪人的態度。
耶穌基督同樣對我們每個人發起了一個挑戰。他沒有對那個犯罪的婦人說,“你可以回家去了,也可以繼續做你以前所做的”,乃是說,“從此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要過無罪的生活”。這是基督對犯罪的人的最大挑戰——你要在你的生活中尋求一種改變,在你的生命里反省、改變自己。
基督對這個犯罪的婦人、對當時犯罪的人、對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的人性也充滿了信心。他相信,藉著他愛的行動、藉著他在S字J上的流血、舍命,能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悔改,在他的里面得著新的改變。
同時,耶穌基督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抉擇也提出了警告。他說,你在被饒恕之后,需要做一個抉擇:是再去犯罪,還是悔改歸向我呢?這是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以及每一個人的警告,使我們能真正認識自己,并歸向他。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他帶給世界一種審判,但他不是要定這些罪人的死罪,也不是要放任我們的罪惡,而是帶來悔改的信息,讓我們在生活中渴望圣潔、追求良善、挑戰老我,在神的里面過一種真正悔改的生活。這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世界的光”的真正意義。
耶穌基督對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位說他是世界的光,也讓我們警醒。一個在黑暗之中的人對于光是何等地切慕,但同樣,一個在黑暗之中生活慣了的人,可能就會對光產生一種反感,正如約翰福音1章5節所說,光來到世上,但是有人因為自己的行為是黑暗的,就不愛光,反而愛黑暗。耶穌基督帶來的真光給了我們一次悔改的機會,今天,呼吁與抉擇就擺在了我們面前,當我們得到耶穌基督光照的時候,我們是要留在原地享受罪中之樂,還是要悔改歸向他呢?在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得救之后,耶穌基督對我們有選擇上的要求。
此外,耶穌基督對我們還有行動上的要求。他在約翰福音8章12節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里的“跟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耶穌在約翰福音12章35節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就是你要趁著自己還在光照之中,要尋找、就近光,而不能遲疑。
眾多弟兄姊妹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有人說:“信耶穌很好,等我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享受夠了,或者退休之后,萬事俱備了再來信耶穌。”可是那時還有沒有機會來信主,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的人操縱事物的權力越來越大,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現在都可以做,比如人工降雨;但關鍵的是,我們把握不了自己的生命,只有一種無助的感覺,沒有人說自己能夠把握自己的生命。耶穌基督帶給我們一種挑戰與呼召,讓我們趁著他的光還照亮我們、我們還有悔改的機會的時候,悔改歸向他。
“跟從”是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要做出的行動。但有許多人對“跟從”還存在著一些誤解。今天中午有一個阿姨說:“我家里很困難,等我把這些見證做完了以后,我就要了結自己的生命,隨著主去。”這可不是耶穌基督所要求的“跟從”!
在希臘原文中,“跟從”有五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指士兵在行軍的過程中跟從自己的長官,長官走到哪里,他就要跟從到哪里,這是士兵的天職。我們基督徒的身份也像士兵,耶穌基督是我們的長官,我們要像士兵跟從長官一樣來跟從耶穌。
“跟從”的第二層意義是仆人跟從自己的主人,無論主人走到哪里,仆人都在主人的身邊,隨時等候主人的吩咐與差遣。對于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我們是他的仆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在任何事情上,我們都要聽從耶穌基督的吩咐,并以侍奉我們的主為我們生命中最喜樂的事。
第三層意義是像一個人接受忠告一樣,當一個人遇到自己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時,他就會詢問在這方面有經驗的人,甚至專家,從他們那里得到一些忠告。我們每一個基督徒把耶穌基督尊為我們人生的顧問,讓耶穌基督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與行為,并在我們的生命中彰顯上帝的榮耀。
第四層意義指公民遵行國家的法律。我們基督徒是天國的子民,是屬上帝的兒女。天國子民的“跟從”就是遵守上帝和耶穌基督關于生活的律法和要求,并以此來衡量、管理自己的生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5-6章簡明扼要地概括了他的要求:他所帶來的新的律法就是愛神與愛人。對上,我們要愛、要敬拜我們的神;對今天周圍的生活,我們要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是天國的子民,要規范自己的生活,效法基督、活出基督。
第五層意義就是我們基督徒信靠了耶穌基督之后,要像接受師長的教導一樣來聽從上帝的旨意。我常常會在交通時問弟兄姐妹:“你讀圣經嗎?”但很多人說:“我來這里聚會、聽牧師和傳道人講道、做義工就好了。”其實這些遠遠不夠,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像領受自己師長的教導一樣來領取、思考、知曉神的話語,并在我們的生活中切實地遵行。
這些就是對跟從者的要求。經文——特別是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呼召自己門徒的時候常說:“來跟從我”(太4:19;可1:17,8:34,10:21)。耶穌要求什么樣的人做他的跟從者呢?“來跟從我”,這不是對特定的幾個人,乃是對每一個人的呼召,是對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被他的光所照亮的、認識自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讓我們歸向他,在他的里面被完全地得著、建立。
“跟從耶穌基督”,總而言之,是一個整全的人,將自己的身體、心與靈魂完全都順服于主,完全遵行上帝的旨意。在新約的書信中常常用“主耶穌基督”這個稱謂——把基督稱為“主”。當時對于“主”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因為當時還處在奴隸制社會,奴隸稱自己的奴隸主為“主人”。主人對奴隸擁有一切權力,包括決定他的生與死。在這個背景下,基督徒把耶穌基督稱為“主”,是對他的一種認可,是把他作為我們生命的主宰來認識、接納和信靠。
跟從的過程所帶來的,是一個完全的人歸向耶穌基督,以耶穌基督為生活與生命的中心。我們跟從耶穌基督之后,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果,正如約翰福音8章12節所說,“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這里“生命的光”有兩層含義:一層指生命的源頭所發出來的光,另一層是指賜生命的光。我們必要得著生命的光,也就是我們必要得著從上帝來的生命。耶穌就是從上帝那里來的真光,照亮世上的人;得著這種生命的真光,就是得著了真正的生命。
耶穌基督把這種生命的光帶給我們的時候,同樣賦予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地位。約翰福音12章36節說:“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你成為了光明之子,也就是說,成為了光,就能反照、照亮黑暗,就如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5章14節所說:“你們是世上的光。”他不單單說自己是光,還說我們也是世上的光。我們領受了基督的生命之后,就成為了世上的光。可能有很多弟兄姊妹說:“在我的工作崗位上、生活環境中,有太多的潛規則,有太多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黑暗。”但是耶穌基督說,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世上的光。我們有一個使命,就是去照亮我們所生活的周圍的環境。
今天早上,我在坐公交車來的路上和堂里的一個姊妹交通,她請我為她代禱。她因工傷去了醫院,卻被誤診,而且手術又失敗了,給她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她說:“請你為我禱告,使我能有愛心去饒恕那些曾經誤診我、現在還不承認的人。”這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這是一種多么大的愛心!
我們常常說世風日下,今天的世界是何等的墮落,但是每一個基督徒在生活之中都是世上的光。耶穌基督來了,照亮了我們,同樣,他把這樣的使命給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要去照亮我們的周圍,照亮我們生活的那個小小的地方。
在元宵節張燈結彩、觀燈賞景的美好時刻,愿我們真的回歸到神的話語之中,來思想耶穌基督所說的“我是世界的光”;他同樣也對我們每個基督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讓我們來跟從他,不行在黑暗之中,用從耶穌基督那里來的生命與亮光,照亮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
元宵節講章:不要憂愁
經文:翰福音14章1-18節
《約翰福音》14章里,主耶穌所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們心里不要憂愁!" 這一個晚上,首先是主耶穌為門徒們洗腳,彼得說:"主啊,你永不可洗我的腳!"看來,門徒們對主耶穌的舉動有些驚訝,不能理解;然后,主耶穌預言自己要被 12個門徒中的一個出賣,這樣,氣氛一定不會很好;緊接著,主耶穌又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一定會使門徒們心里更加忐忑不安;所 以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感受到,此時門徒們是什么心理狀態呢?是的,是憂愁,惶恐不安,看不清前面的路,不知道將來要發生什么,有什么事情要發生在他們的夫子身上。 你們心里不要憂愁,
耶穌安慰門徒為什么不要憂愁呢?
一、他去,預備地方(14章1節 )
我去,不是離去,不管你們而是。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們也在那里。"我父的家"就是有神同在的天國了;其中 的"住處"指的是什么呢?是指豪華的別墅洋房或是金磚金瓦建成的華廈美屋嗎?不是。乃是指與神榮耀的同在。"去"和"預備地方"是什么關系呢?是一前一后 有次序的嗎?是主耶穌到了父家,然后,開始為我們預備一處處的地方嗎?不是的。主耶穌的"去",就是釘S字J,并且復活得勝,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 邊,而主耶穌的釘S字J/復活得勝/升天,就已經完全成就了為我們"預備地方"這件事,就是我們這些屬他的人,將來有一天要承受神的國,與基督永遠榮耀的 同在。并與神同在的喜樂――我們一切的好處絕不在神以外,我們在永恒中的滿足與喜樂,都是來自于這位神自己,在于我們敬拜他,贊美他,服事他,以他為樂。 神在永恒之中為我們所預備的最好,不是別的,就是他自己;主耶穌基督自己就是那新耶路撒冷城里的圣殿(啟21:22),就是城內流淌的生命河和所栽種的生 命樹(啟22:1-2)。
我們在地上很難想象天國與神同在的美好,但我們只要信,只要盼望,知道神為我們預備的,遠超過我們所見過的,所能夠想象的:"如經上所記,神為愛他的人所豫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
那么,你有什么好憂愁的呢?你知道誰掌管明天,你知道他不只是有智能,他不只是愛你,他不只是接納你,并且知道他所做的工作是全部有計畫的;是在創立世界 以前,他就已經設計好所要成就的工作,一定要做成在我們的身上的。我們被他在創立世界以前就揀選的人,不只是把我們呼召來,并且他要救我們;不只是救我 們,他要帶我們到榮耀里面去的。親愛的弟兄姊妹,當你對神永遠的旨意有多一點認識的時候,你能夠進到神的心意中,生命中各樣的痛苦就不會讓我們心里憂愁 了。
今天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讓我們痛苦的事,很多讓我們心都碎了的事情,讓我們的心里充滿了憂愁。所有的這些事,當主耶穌回來的時候, 全部都沒有了。當他回來的時候,一切都要更新了。如果我們信了主,卻沒有這個榮耀的盼望,我們一切的盼望,都在眼前看得到的東西,就比那個不信主的人還要 可憐。因為主應許,給我們盼望。他會預備的,亞伯拉罕也經歷“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20xx年1月xx日,孩子小學升初中的見識。
當我們有屬天的眼光,有屬天的心思,當我們真的能夠看到榮耀的盼望,基督徒的得救,不只是本乎恩,不只是因著信。
二、奉主名求,他必成就(14章13-14節 )
這是個非常寶貴的恩典。耶穌不是把你抱起來就算了,我不是牽著你的手就算了,我不是安慰安慰你就算了,我不是醫治你的傷痕和痛苦就算了。我要做一件事,你 如果信我,不只是我要安慰你,不只是我要牽著你的手,不只是我要抱你醫治你,我要托付你一些使命,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 我已經往父那里去。
當我們在讀這段圣經的時候,我們發現當主講到事奉,講到信心中的工作的時候,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他是講到禱告。他說:“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能夠得榮耀。”真正的事奉,最重大的事奉,就是禱告。
如果我們不知道,什么叫作奉主的名來求,我們就不能夠經歷無論求什么神必成就。 無論求什么,這好像一張空頭支票一樣,你求什么都可以,那我要一百萬他給不給我呢?什么叫作奉著主的名禱告,乃是我們的生活、生命是尊主為大,體貼他的心 腸,所以我們所求的,就是神心里面所要成全的。除非神所想要的,也成為我們所想要的,否則我們還沒有進入到禱告的真義里面,還未真正進入到禱告里面的人。 一個體貼耶穌基督心腸的人,懂得什么叫作奉著神的名禱告的時候,我們才經歷到無論求什么神必成就。
無論求什么,無論我們做什么,在人看很難不可能的事,我們奉著主的名去求都成為可能。當你真的這樣子來事奉神,在禱告中經歷神的大能的同在時,弟兄姊妹你 心里不會憂愁了。很多的時候我們心中充滿憂愁,因為我們沒有一個更高更有意義、價值的事情吸引我們,我們被著生活里面兒女私情、很小的得失,已經搞得我們 痛苦得不得了。什么時候可以在神的恩典里面?當主把我們帶進他的境界里面,我們信他,他就托付一個偉大的工作給我們,而這個工作是讓我們可以與他同心,可 以藉著禱告被他改變。
我們可以藉著禱告,讓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無論我們求什么,他都一定給我們成就,當你經歷這樣子的時候,你就不會憂愁了。你里面充滿的是喜樂,無論外面環境多難你都不憂愁,真實的信心帶下信心的行為;最重要的事奉是從禱告開始,奉著主的名禱告。 顧約瑟建磐石堂的見證。
三、賜下,保惠師同在(14章16-17節 )
耶穌說他走了,但他還要賜下另一保惠師。 門徒要為基督的生活和工作作見證。如此,基督就可藉著他們向地上所有的人說話。但是在基督的卑辱和受死中,他們將要遭受大試煉和大失望。在這一段經驗之后,為了使他們所講的話能以正確,耶穌應許保惠師要來,“叫你們想起我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保惠師又稱為“真理的圣靈”。他的工作是闡明并維護真理。他先作為真理的圣靈住在人心里,然后他就成了“訓慰師”。在真理中有安慰和平安,在虛謊中就找不 到真平安或安慰了。撒但有能力控制人的心,乃是藉著虛偽的學說和遺傳。他令人注意虛偽的標準,來毀損人的品格。而圣靈藉著圣經向人心說話,將真理銘刻在人 心中。這樣,他就暴露出錯謬的道理,并把它從人心中驅除出去。基督使他的選民順服自己,乃是藉著真理的圣靈施用上帝的話。
耶穌向他門徒描述圣靈的職務時,想用那鼓舞他自己心靈的喜樂和希望來鼓舞他們。他因為已經為他的教會預備充分的幫助而心中大為歡樂。基督為高舉自己的子 民,他所能向父祈求的一切福份中最大的恩賜乃是圣靈。上帝賜下圣靈來,作為使人重生的能力。若沒有圣靈,則基督的犧牲便要歸于徒然。歷代以來,罪惡的勢力 日益膨脹,世人服在撒但束縛之下的情形實是令人驚異。人惟有倚靠三一真神第三位的大能大力,才能抵擋罪惡并得勝罪惡。圣靈下降,必帶著無限的力量和充足的 神能。有了圣靈,世界的救贖主所作成的大工才能生效。由于圣靈,人的心才能變為純潔。藉著圣靈,信徒才能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基督賜下圣靈作為一種神圣的能 力,來制勝人類一切的遺傳和環境所造成的一切惡習,并把他自己的品格印刻在他的教會身上。
耶穌論到圣靈說:“他要榮耀我。”救主來彰顯天父的愛而榮耀天父,照樣,圣靈向世人顯明基督的恩典而榮耀基督。上帝的形像必重現在人類身上。上帝的榮耀和基督的榮耀,是與他子民品格的完全相關聯的。
“他(真理的圣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人無論受多么高深的教育,有多大的才能,若沒有圣靈的合作,就不能成為傳播真光的媒介。福音的種子若沒有天上的雨露蘇醒其中的生命,撒種的工作就不會有什 么收成。在基督升天之后,新約圣經還沒有寫成一卷,福音的信息還沒有宣講一次之前,圣靈就已降在那些在禱告著的使徒身上。隨后,他們的仇敵對于他們作了這 樣的見證:“你們倒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徒5:28)。
當我們藉著信主的時候,主就把圣靈賜給我們,藉著圣靈讓我們有一個新的生命,能夠愛主,能夠遵行主的命令。所以弟兄姊妹,一個人活在地上,我們心里面不要 憂愁,不只是有主給我們的處方,更要藉著信心;帶下在信心中的工作,帶下在愛心中的勞苦。當這些事在我們生命中發生時,我們就不再憂愁。
四、留下,平安的祝福(14章27節 )
(約14: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里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屬靈的平安,真正的平安。世界上有沒 有平安?有,是表明的平安,是平安的假象。真正的平安是從心里出來,不憂愁,不膽怯。今天我們一定要知道平安的源頭是耶穌,耶穌是唯一的平安之源。
耶穌留下的是平安,今天我們做父母的留給兒女的是什么?房產?股票?存款?最近一篇征對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的事件,有人寫一博客“教育是留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今天是正月十五,還在過年中,大家為什么如此重視過年,其實是更注重平安。人們常說“平安是福”,平安是福氣中的一種。在我們國家,“平安”這個詞主要有 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平靜,安定。 平安一直貫穿在整本圣經的真理當中,它來自于神,是神指明的賞賜,正如《約伯記》二十二章21節告訴我們的,“你要認識神,就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 這是神的應許,我們相信嗎?我們得到了嗎?認識神我們就得平安。“平安”這個詞,在圣經當中至少用了三百多次,平安是神對子民的一種賜福,它代表幸福存在 的每一個方面。
《箴言》10章22節也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憂慮。”
按風俗過完今天,就是年過完了,大家該過月子,過日子。在生活中,每天的煩惱,壓力重擔,但我們學習信仰耶穌的應許,不要憂愁。在生活中、工作中經歷上帝的恩典。愿耶和華拉法的神,撫去你過去的不快;
愿耶和華以勒的神,預備你以后的一切;
愿耶和華尼西的神,帶給我將來的得勝;
愿耶和華沙龍的神,賜給你永遠的平安;
愿耶和華諾以的神,作你永遠的牧者,帶領你,引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