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報告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報告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報告會篇一
在剛剛開班的新一期“院士專家扶貧培訓班”里,朱有勇首次邀請了電商來講課,培訓老鄉們利用互聯網將綠色農產品賣出大山,60名學員全部來自瀾滄縣20多個鄉鎮,朱有勇還幫村民們配上了迷彩服,希望他們像軍人一樣要求自己。
電商培訓人員許紀鋒說:“他和學員其實是吃住都是在一塊的,也不斷和學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一些需求和疑惑點,針對性的給他們進行一些指導。”
20__年開始,朱有勇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種馬鈴薯。從開山、整地、施肥到分級、包裝、銷售,每一個步驟都做到細致地培訓。
瀾滄縣乍乃村民李黎:“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到東西,學到這些東西以后自己受益了,可以幫助身邊的人。”
從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到冬早蔬菜、豬牛養殖……朱有勇帶領團隊前后共開設24個技能班,培養了1445名鄉土人才。
“直過民族主要是素質型貧困,所以科技扶貧非常重要,關鍵要有技術,把資源變成經濟,就能富起來,和大家一起同步進入小康。”
現在,朱有勇團隊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們都駐扎在扶貧一線,指導培訓農戶。瀾滄縣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感慨道:“受幫扶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實惠,樹立了科技致富和勤勞致富的觀念,經濟效益和觀念實現了雙豐收。群眾的精神面貌改變了,對脫貧致富有信心了。”
技能培訓班看似改變的只是群眾的生產方式,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改變。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點鐘都沒有人起床,現在一個看一個的,都是很早就起來了。”
村民的精神風貌發生變化,一個鄉村的村容村貌也跟著發生了變化。
瀾滄縣竹塘鄉鄉長龔老五告訴我們:
“我們老百姓自從朱院士來了以后,都不是以前那樣的生產生活方式了,跟著院士干,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寨子空氣里都充滿了花的味道。”
4年多來,在朱有勇帶動號召下,數以百計的專家來到瀾滄進行幫扶,他們把自己變成農民,贏得了農民的信任;農民變成他們,成為懂技術、能致富的“農業專家”,成為脫貧攻堅的“星星之火”,點燃帶動更多人掌握脫貧技能,而在未來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他們也將成為最為堅實的力量。
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是科研和扶貧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定要認識到,我們沒有干不好的事,扶貧攻堅沒有做不好。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帶動全社會力量幫助弱勢群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報告會篇二
長白山南麓,渾江東岸,蒼松翠柏間,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陵園巍然矗立。
在這里,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戰功;在轉業地方后的60多年,他恪盡職守、默默做著楊靖宇將軍烈士陵園的“守陵人”,用一生點燃信念的火種,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他是95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徐振明。
兩次榮立一等功
談及往事,老戰士徐振明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1942年初冬的一天,徐振明在參加山東莒縣伏擊日軍的一場戰斗中,在山坡上向敵人射擊。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后爆炸,他的后背瞬間被炸傷,鮮血浸透軍裝,他一下子就暈了過去。
在徐振明被抬去后方醫院的路上,日寇開始了瘋狂突圍。“八路軍常講‘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用叫喚’,面對這種情況,我怎么能離開戰場?”蘇醒后,徐振明忍住鉆心的疼痛,“騰”地一下翻身爬下擔架,撿起槍支和彈藥,返回陣地與敵人展開殊死戰斗,一直堅持到戰斗結束。戰友們被徐振明的頑強斗志深深鼓舞,大家并肩血戰直至勝利。徐振明因此榮立參軍后的第一個一等功。
1950年10月,身為步兵連連長的徐振明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過去父親參加過多少次戰斗,他也記不太清了,只記得那時停下來就打仗,打完仗就行軍。但那場拉鋸戰,尤為慘烈。”徐振明的兒子徐永軍告訴記者,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徐振明先后參加了松骨峰阻擊戰、“394.8”高地戰等著名戰斗。那時天上敵機狂轟濫炸,地面槍林彈雨,在爭奪394.8高地的拉鋸戰中,父親所在連全體官兵奮勇殺敵,最后僅幸存10來個人。經過這一戰,徐振明第二次榮立一等功。
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
“楊靖宇將軍身上的民族精神鼓舞了千萬八路軍將士的斗志,能為英雄守陵我感到光榮。”雖已離休,可每當被問及“守陵”的初心,徐振明總是這樣回答。
1942年,不滿18周歲的徐振明光榮入伍。新兵培訓時,他曾聽教導員多次講述楊靖宇將軍的英勇事跡。從那時起,楊靖宇就成了徐振明的精神偶像。
1958年,徐振明轉業到地方,面臨3個職業選項:一個是招待所所長,一個是福利院院長,還有一個就是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沒有絲毫猶豫,他選擇為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守陵。
為了讓長眠于此的英烈安息,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規劃設計綠化方案,帶著陵園職工一起揮鍬掄鎬、栽植松柏、種花種草。“那時候他恨不得天天‘長’在陵園。”徐振明的妻子龔鳳蘭說,遇到刮風下雨,即使是半夜,徐振明也會到陵園巡查,看看屋瓦有無漏雨,看看樹木是否折損,從之前的荒山禿崗到現在的滿嶺翠綠,這里的每一棵樹木,都見證了他的執著與堅守。
把革命先輩的精神傳承下去
1980年,徐振明離休時,勸說即將參加工作的兒子徐永軍到革命烈士陵園工作,將守護陵園的“接力棒”交給了他。
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凝聚了徐振明大半生心血,是他的精神寄托,他舍不得離開這里。經過再三申請,已離休的徐振明又回到陵園當起了門衛。如今,身體行動不便的他,仍不時回到陵園看看。
“‘不能忘本’,這是父親過去常跟我說的話。”徐永軍說,父親還經常應邀為學生和部隊官兵上革命傳統教育課,他以親身經歷講述那些感人的事跡和難忘的經歷。“父親的言傳身教讓我們從小就在心底里埋下了紅色種子,更加尊重英雄、愛護烈士陵園。父親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輕人多了解歷史,把革命先輩的精神傳承下去。”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報告會篇三
“榜樣其實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作為新時代青年干部,更應主動向李夏同志看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勇于奉獻!”……8月21日上午,來自銅陵市紀委監委機關第一支黨支部和駐市人大機關紀監組的10多名紀檢監察干部走進李夏工作的第一站——銅陵市地震局,與李夏生前同事——市地震局全體干部職工一同召開李夏同志先進事跡學習交流會,回憶李夏同志在市地震局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共同緬懷李夏同志的感人事跡。
壹
李夏生前系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8月10日在抗擊臺風“利奇馬”中,突遇山體塌方,英勇犧牲,年僅33 歲,將寶貴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抗災搶險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忠誠、責任和擔當。20__年2月,李夏考入銅陵市地震局,從事地震監測和地震應急工作。這里也是他邁出校門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站。
貳
在市地震局廢棄的老辦公樓,李夏生前同事吳密深情回憶李夏在銅陵工作生活的點滴往事。
“第一時間獲悉李夏同志的噩耗后,我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作為李夏亦師亦友的市地震局局長汪紹平來說,這種“悲痛”是刻骨銘心的,久久難以撫平。在與李夏共事的3年半時間里,作為李夏曾經的分管領導,汪紹平見證著他的快速成長。日常工作中,李夏潛心鉆研地震業務知識和專業技能,無論是本職工作還是還是上級交辦的臨時性任務,總是竭盡全力高質量完成;在野外地震監測現場、地震應急救援一線,他總是沖鋒在前、無怨無悔,多次在省地震局監測預報、地震應急工作中為單位爭得榮譽。
在學習交流會上,眾多李夏曾經的同事、好友,在淚水與悲慟中追尋他初心起步時光的點點滴滴。“他是一位勇士、是一位英雄,激勵著我們每個人不斷去前行。”對同事兼好友王群來說,在工作之余,李夏還是個非常熱愛生活的大男孩,能燒出一手好菜,會主動分享旋律優美的歌曲。只是噩耗來得太突然,她還一時接受不了他離開人世的現實。
叁
英雄的事跡很生動豐滿,也很感人勵志,在給人以心靈洗禮的同時,正在激發出感染人、教育人、影響人、帶動人的力量。市地震局的同事好友飽含深情,紀檢監察干部們也熱淚盈眶。
市紀委監委駐市人大機關紀檢監察組組長嚴永平表示,李夏先進事跡感人至深、催人奮進,在他身上無不體現了忠誠擔當、愛崗敬業。要向先進學習、向榜樣看齊,以實際行動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跡報告會篇四
9月的廣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區五山路的華南農業大學,校園中的紫荊花樹仍是郁郁蔥蔥;波光粼粼的洪澤湖畔有不少晨讀、鍛煉的身影。然而與往年不同,校園中唯獨少了一個陪伴華農走過了幾十年發展歷程的身影--老校長盧永根。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教育。抗日戰爭時期,戰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初中時期的盧永根,在嶺英中學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即使退了休,盧永根對水稻的研究熱情也依舊不減。20__年前后,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搜集資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卻依然興致勃勃。山高無路,荊棘叢生。到最后,盧永根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場,于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國學習訪問的學者。華農知名教授、20__年新增選的中科院院士劉耀光,當年曾受教于盧永根。去日本留學后他在當地工作數載。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向他介紹學校的情況。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于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教育事業。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老一輩的華農人更不會忘記,1984年的那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的3個多小時報告--《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中所說:“我今天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并迸發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斗,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