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奮進航天強國,驕人成就之下,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仍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以下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奮進航天強國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奮進航天強國
航天科技取得的創新成果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創新信念和信心。
航天事業發展呈現的自主創新、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航天精神等特點,更為全社會創新創造提供了強大激勵。第一,我國航天事業從白手起家到創造一個又一個填補國內空白的“第一”,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有力證明自主創新的技術與能力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壓艙石”。“航天技術是國之重器,是衡量一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核心關鍵領域必須始終堅持自主可控。歷史一再警醒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換不來的,唯有自主創新、自立自強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說,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突破、不斷超越的自主創新史。以載人航天為例,上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基礎仍較為薄弱,面對高投入、高難度、高風險的載人航天事業,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面對一些國家處心積慮對我國實施嚴密技術封鎖,堅定走獨立自主發展之路。30年間,載人航天的參與者們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和關鍵技術,鞏固和完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推動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建設,使我國空間技術發展跨入國際先進行列。第二,航天是大融合大聯動的創新,需要始終集智攻關、協同創新。
這也使航天成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織全國大協作的成功典范。在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看來,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枚箭、萬人一桿槍的事業。中國航天得到全國人民舉國同心的大力支持,航天事業的成功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系統有效組織全國科技力量,大力協同、密切配合、攻堅克難的結果。每次重大任務的成功,都是跨部門、跨地區、跨專業至少數千家單位的萬名科技工作者,協同攻關、共同奮斗的結果。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例,工程在全國范圍內先后調集了400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建設,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第三,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不斷前行,凝聚成的航天精神,是航天強國建設的精神支撐。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袁潔表示,中國航天事業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召喚、服從黨的指揮,把自身發展熔鑄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征程中,涌現出錢學森等一批英雄楷模,在不同時代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與黨的十八大以來鑄就的新時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等一道,成為推動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以探月工程為例,自2004年批準立項到2020年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17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
“航天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幾代航天人的無私奉獻,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
弘揚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建設航天強國的不竭動力。”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說。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奮進航天強國范文全部內容,更多作文內容,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可圈可點。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奮進航天強國范文【精選3篇】】相關推薦文章:
謳歌百年輝煌奮進嶄新征程演講稿(精選3篇)
盧溝橋事變的觀后感600字范文精選
2021學習強國個人心得體會 關于學習強國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