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800字篇一
它并不是快消文學,它的每一章每一節都帶給人厚重感,帶給人思考的空間,要讀懂,還得放慢速度,細細品味。
文化之苦,在于創造,而問尋文化創造之路,必是苦旅。問極蒼穹,文化的宿命在于此。
想象著,為了寫這本書,余老先生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尋著中華文明的歷前世今生。用腳步度量腳下這塊大地,撫摸著前人留下的文字,觀察著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個個深夜久久思考,執筆把這些觀察感悟寫下來。
除此外,他還要走一條世界古文明探尋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種文明相比較的角度,來反思中華文明。
穿過戰火紛爭不斷的國家地帶,在海上承受暴風雨的打擊,在沙漠里不畏艱苦地行走。文學的考察,不再只局限于前人的書,而化作了一步一腳印的實地考察。
中華文化缺乏的實證精神,從這里開始踐行。古人有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不是說,書就不必讀了,就去像個苦行僧一樣去人間游歷體驗就好。書對于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言,永遠都是滯后的,有些內容可能寫下來就已經過時了,早已經有更新的內容取代了它。但是,書的價值在于,使文明得以延續,使過去的事變成故事。
這就是沉淀,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淀。只有記得來時的路,他日我們才知道應該走向何方。所以,學者不僅要讀萬卷書,但是更要行萬萬里路,所謂知行合一,該是如此。
余老先生之大學問在乎行,更在乎筆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險時,其他的東西可以不要,但是筆和紙,一定隨身攜帶。他讓我感覺到大學者風范就在這些小細節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現代文明的足跡從哪里開始?
他從本身出發開始探尋,然后從本國國土國情開始探尋,再放眼世界,最后回到本國近代文明的創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氣魄,令人眼界頓開。
在他走出來的小山村里,有一群女教師承擔起了文明開化的責任,而她們本身是封建禮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們把更多的學子送出了大山,而余老先生正是其中一個。一位老師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不要太黏著故土,只有來來去去,人活了,地方才會活了。
所以他邁出了小山村,邁向了更廣大的世界。
我說得太多反而多余了,去書中看看余老先生行走中記錄的世界吧。心疼余老先生在國內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謝他堅守文學的傳播,為普世大眾留下珍貴的資料。
我相信,即使再過二十年,經典依舊經典,快消文化只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被世人遺忘。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800字篇二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節。
——題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體會800字篇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我都孑然趨行于人生這段亙古的旅程,在坎坷中涅槃,于荊棘中重生,輕重緩急,酸甜苦辣,在與孤獨言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悲歡,始終無可提防。個體局限性的約束下,你我用盡了全力,只為平庸地度過一生。
雖然如此,人生的境界,卻莫過于“活出自我”。《月亮與六便士》如是提到,“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幸福,可我更渴望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信仰,在人世的逼仄狹隘下,而依舊跅弢不羈;在社會的框條科律中,而依舊狷狂乖張。
余光中先生便是的例證。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曾以一懷鄉愁穿越故國兩萬里,用一枚小小的船票,構建海峽兩岸久違的團聚;他曾與李白同游高速公路,也曾夢回東海,聽聽那冷雨;在月色與雪色之間,他曾體味天地第三種絕色,生命末了,他要葬在黃河之濱,終于能夠皈依這片熱土。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我終究是要回到這片土地。駐足回首,無窮歲月,不過是洗凈了我滿身塵埃,還我一個干凈輕盈的靈魂。
那積淀下來的,都是無數的人贈予我的慷慨。那篩選出局的,都是每個時代的慎之又慎。
我慶幸啊,中國,我于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而出。時間果腹,也曾見識過無數荒誕可笑,也曾被滾燙的點點淚水灼燒,也曾被聲聲質疑包圍,也曾被生硬改變過,但是無數無數的過往,終成了成長的步步臺階。
離家的我,是唐朝的出走文化,歸來的我,是閃耀的中國文化。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是文化,中國文化!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我們需要信仰。以夢為馬,去親吻柔和的歲月,去體察溫潤時間,去慢慢接近,天地間最本真的美好。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時光中千萬塵埃,都會伴隨著風遠去,留下的,只有自己孤獨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