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本溪水洞導游詞篇一
滴水洞是湘中的旅游勝地,1966年毛澤東同志回到韶山時,在這里住了11天,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在一封信中說:“自從6月15日離開武林之后,在西方的一個山洞里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28日來到白云黃鶴的地方,已有10多天了??” 在這封信中提到的的“武林”是指杭州,“白云黃鶴的地方”指武漢,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韶山在杭州的西部,武漢的西南部,所以主席在這封信中就用 “西方的一個山洞”來代指滴水洞,后人也就稱滴水洞為“西方山洞”。1986年,這里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辟為景區,1987年又由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20xx余萬人,、李瑞環等黨和 曾先后來過。 滴水洞名為“洞”,其實是一處幽深狹長的山谷,三面環山,東面為韶山水庫,只有一條傍山公路與外界相通,由于地勢高,不到谷口是很難發現谷內這一片天地的。
自古以來,滴水洞就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不為外人所知曉。直到1966年,主席寫下了那封信,外界才知道滴水洞的存在。滴水洞一直是特別警戒區,普通人士也只能望“洞”興嘆。1986年秋對外開放后,海內外游客才有機會盡情領略它的絕世姿容。
這里是著名的韶山水庫,1959年和1966年,主席兩次回韶山都在這里游泳。他的游泳技術很高,當時他對陪同游泳的運動員說:“你們的工作就是什么蛙泳、蝶泳、仰泳;我的工作就是立正、稍息、坐凳子、睡覺。”說完,他即興表演了這些動作,大家都贊嘆不已。 過門樓沿水庫向內,行約300米,就到了名人留言碑廊。碑廊依山布列,長約100米,匯集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些著名人士的訪韶留言,或表達對韶山的敬仰,或頌揚主席的豐功偉績,“山川資俊杰,時事造英雄”等早已流傳甚廣。
接下來我們參觀滴水洞一號樓,滴水洞工程和主席的1959年故鄉行有密切關系。1959年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家鄉,來到韶山水庫游泳,面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深有感觸,他無意地對身邊的陪同、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周小舟說:“小舟,這地方不錯,環境很好,適當建幾間房子,中央領導開個會有休息的地方,另外給我搭兩間茅草棚,我老了,退休了,就到這地方來養老”。周小舟把主席的話整理成報告,匯報給中南局書記陶鑄,非常巧合的是,當時中南局剛好有個計劃,就是在遠離省會的地方修一些別墅,以供中南各省的領導休養,這樣一來就和主席的提議不謀而合,于是1960年開始動工修建滴水洞工程,1962年竣工。1966年6月18日到28日,主席秘密回韶山就在滴水洞一號樓住了11天。
現在大家見到的這棟外觀古樸自然、青磚青瓦、呈“丁”字型的平房就是一號樓。一號樓地處滴水洞的中心位置,站在洞外很難看到他的全貌。他的建筑風格與 的懷仁堂相似。一號樓的大門原來是開在正南面的,后來為方便下雨時領導的小車可以直接開進來,就改為現在東西相向的對開門。
這是主席1959年回韶山時寫的《七律·到韶山》,詩第一句中的“咒”字原為“哭”,當時的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建議改為“咒”,主席也因此稱他為“一字之師”。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會議室。1966年6月26日,主席在這召開小型會議,聽取了湖南省委、湘潭地委、縣委以及韶山一些當地領導的工作匯報,老人家的和藹幽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參加會議的人都很拘謹,主席就指著中間的位子說:“中間的位子是留給你們父母官坐的,我坐邊上就行了”。相信大家應該知道主席坐在哪吧?就是亮燈的那個,左數第四個座位。與會議室相連的是一個餐廳,中間可以用一道幕布隔開,這樣餐廳就可以做一個小型舞臺使用,并且也可以架設小型放映機,以對面的大白墻為屏幕放放電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型的會議室。兩臺空調是1990年添置的,其余的擺設大多是當年的原物。
書架上的書是后來擺上去的,我們知道主席一生酷愛讀書,他曾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他走到哪里,就把書帶到哪里,當時他的行李中除一箱生活用品外,其余都是書。 辦公桌上有“文房四寶”,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這個菊花石硯臺,菊花石產自湖南瀏陽,經過人們的精心雕琢制成硯臺。這是一張藤椅,其實當年為主席準備的是皮椅,老人家生活非常簡樸,坐皮椅反而不習慣,工作人員就給換成了藤椅,因為是臨時拿過來的,看上去小了點兒,但當年主席仍然將就使用。當時辦公室里還放了一個大木桶,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嗎?用來裝冰塊的,主席入住時是6月份,天氣很熱,又沒空調,就用大木桶裝上冰塊,用風扇對著吹,來降低室溫。
接下來是主席的臥室,最顯眼的就是這張床。它長2.9米,寬1.9米,而且頭高尾低,方便主席躺著看書,小四方桌是給主席用餐的,臨窗的躺椅可以隨時休息,因為主席喜歡白色,所以床單、躺椅套等用的都是白布。 副套間是為首長夫人準備的,當年主席回來時,江青并沒有來,她也從未到過韶山,1963年,時任團中央書記兼湘潭地委書記的 同志,在這住了40多天。
這里是娛樂室,工作學習之余,主席喜歡打打乒乓球。打球時,他有個特殊的習慣,在中山裝兩個口袋裝滿球,球用完就不打了。
這張照片是主席臨走時拍下的。1966年主席是秘密回韶山,當時已73歲高齡,赤子心,故土情,對家鄉戀戀不舍。拍完照,該上車走了,主席忽然又用地道的韶山話說:“你們先走,我還要再坐一下子噠。”他緩緩地喝完一杯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韶山。這里還陳列了部分中央領導、著名人士的照片、題詞。
我們繼續參觀。一號樓是雙面走廊,既方便衛士站崗又防寒保暖。這一間是副套間的衛生間,里面的設備都是從前蘇聯運來的。這是主套間的衛生間,主席身高1·83米,浴缸加長加寬。睡衣是特意為主席準備的,但他一次也沒穿過,當時穿的是一件打了73個補丁的睡衣,現在陳列在毛澤東紀念館。主席當年在滴水洞深居簡出,生活簡樸,留下了許多佳話。我省著名湘菜大師石蔭祥珍藏著主席當年的一份菜譜,其中的菜全都是韶山的家常菜。讓他至今難忘的一件事是,有次為主席送蘑菇菜時,發現里面有一條蟲,他趕緊轉身,想回廚房另換一盤,不料被主席發現了,他既慚愧又擔心,然而主席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朗聲笑著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有蟲子說明沒毒,可以吃,不用換。”主席的理解,讓他萬分感動。
接下來我們參觀70年代修建的防震室和防空洞。防震室可以防7、8級地震,80年代張海迪在這住過一段時間,著名的《鴻雁快快飛》就是在這寫成的。現在辦了個像章展覽,主席各個時期的像章都有,我們可以瀏覽一下。防空洞是70年代由“歐陽海連”修建的。當時主席提出:我們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防空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防空洞里共有三道鐵門,可以防空、防原子彈沖擊波、防核輻射,兩側墻壁上有隔音防潮設備,吸音效果非常好。防空洞長約100米,出了防空洞,滴水洞一號樓的參觀就結束了。
沿石階往上就到了虎歇坪,是滴水洞的最高峰,上世紀50年代以前常有老虎在此休息,上面修了一座石亭——虎歇亭,當然老虎已經絕跡很久了。
關于虎歇坪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當推“八仙吹蕭”。據說,古時候滴水洞南面龍頭山有潛龍,北面虎歇坪有猛虎,它們都在這里修仙練道。有一天,潛龍和猛虎為了一株靈芝仙草打斗起來,恰好八仙云游經過,止住了龍虎之爭,并讓它們言歸于好。勸和后,八仙就在這里吹起蕭來,伴著蕭聲有朵朵祥云升起??從此,虎歇坪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座有仙靈之氣的名山。后來,毛澤東的祖父葬到了虎歇坪,墓地恰好就在傳說中的八仙吹蕭處。
這個巧合,引發了何健挖毛澤東祖墳的故事:大革命時期,毛澤東采取“農村包圍城市”和“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方針,革命形式如火如荼。當時的湖南省主席何健是個迷信大王,他估摸著:毛澤東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定是祖墳葬得好,如果挖了毛澤東的祖墳,斷了他家的龍脈,革命自然也就鎮壓下去了。當得知毛澤東祖父葬在“八仙吹蕭”之地時,何健以為所料非虛,大喜過望,立即派匪兵趕來韶山挖墳,當匪兵半夜里氣喘吁吁地爬上虎歇坪時,四下里劈里啪啦怪響一片。這響聲是當地人們為了保護毛澤東的祖墳施出的妙計,匪兵卻以為沖撞了神靈,個個心驚膽戰,四散潰逃。等到何健再次派兵來挖墳時,人們已經將墳堆推平,墓碑藏好,并造了一座假墓。匪兵為了交差,胡亂挖了幾處墳墓就走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革命是人心所向的道理。1987年,在整修虎歇坪游道時,人們發現了主席祖父墓碑,將它放回原處,并將墓地修葺一新,以供大家祭拜。
南面是龍頭山,傳說古時候有條巨龍,其尾直插八百里洞庭,其首昂起于韶山,形成滴水洞龍頭山,龍涎化為山泉,常年不絕,有祛病延年之效;又傳說有潛龍在山中修煉??這些傳說,說明龍頭山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就代表著吉祥發達。主席的曾祖父、曾祖母就長眠在這里。
各位領導,滴水洞的游覽到此結束。再見!
本溪水洞導游詞篇二
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水洞溝出土的古動物化石,從這些展示出來的動物化石可以看出遠古時代動物的體積一般都比較龐大,這是水洞溝出土的大角鹿,這種古鹿的角大得驚人,角面的寬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它是遠古水洞溝的主要捕獵對象。
腫骨鹿(也稱腫骨大角鹿)、是大角鹿屬的一種。它的個體大小如麋鹿。頭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壯。下頜骨有明顯的腫厚現象,因而得名腫骨鹿。
原始牛頭,從這個牛角可以看出,當時的野牛體型龐大,據專家推算, 若將它還原出來,重量約為2噸,相當于一個未成年小象的重量。
1、勒瓦婁哇石核最早發現在法國巴黎勒瓦婁哇佩雷,因此取名勒瓦婁哇石核,屬歐洲舊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由尼安德特人創造的石器打制技術,在打制石片之前,將原始石料的石皮剝離,留下石頭內部,我們一般稱之為石核,再把石核經過精心修理使之一面平整一面隆起,像一個倒置龜甲,這樣的石核產片率很高,一般均在四片以上,形成石片多邊有薄刃,可直接使用。它代表當時世界最先進石器打制技術。由于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材料與歐洲莫斯特文化基本相似,考古專家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所以把水洞溝出土的這種石器類型直接命名為勒瓦婁哇石核。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外形就是仿制此石器類型建造的。
2、尖狀器,這件石器器形端正,一端尖銳,兩邊薄刃對稱,請大家猜一下它的作用,沒錯,它形似箭頭,大一點的尖狀器,可以綁在木頭頂端,用作投擲工具捕殺獵物,小一些可以用來鉆孔它形似箭頭,主要用于制作投擲工具來捕殺獵物。這是水洞溝出土的典型石器之一。
3、刮削器是切割、刮、削工具,一般用于切割肉類、獸皮、分割動物肢體、谷物的根莖,也用于截斷、修理中小木棒等工具,是打制石器中最常見的工具,類似與現在的刀具。
4、磨盤,水洞溝古人生活年代上至三萬年,下至一萬年,不僅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而且也包含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最大的區別在于石器制作方式的不同,舊石器以打制為主,我們剛剛看到的尖狀器即為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為主,那么大家看到的這件磨盤,就是新時期時代的工具了,它更加能夠體現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己的需求磨制出理想的器形,這也是人類在不斷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變得更加聰明的有力證據。
我們在前面曾提醒大家注意比較一下水洞溝出土的石器的形狀和中國其他遺址出土的石器的區別:我們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比較規整精細,尤其是石葉石器,長薄規整,這也充分說明了水洞溝人當時,使用著世界最先進的石器,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其他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所不能比擬的。
本溪水洞導游詞篇三
在戰亂年代用的很多,固體傳聲快,士兵枕著它休息,有敵騎過來,遠遠的就可以聽到,利于提高警惕性,這個和我們通常說的“枕戈待旦”是一個道理。
鴟吻(位于長城博物館一號展廳)室內
龍生九子各不同,這個便是龍王最小子,它是雨神,西北地區比較干燥,因此一般會將鴟吻裝飾在房脊上面,有消災滅火求雨的寓意。
編號053瓦當(室內)
瓦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見,形似如意,有辟邪的寓意,另外瓦當除了排水之外,由于中國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木結構,瓦當的前面這部分有保護木椽椽頭的作用,可以延長房屋壽命。
磚雕(室內)
古人對于房屋裝飾格外講究,蘭花和仙鶴較為多見,蘭花是君子的象征,寓意清高廉潔;鶴發童顏,鶴常指長壽吉祥。
紅山堡(室外)
它是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6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體制設置的。
本溪水洞導游詞篇四
古城中衛城北建在接連城墻的高臺上的雄偉古建筑——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后,改稱“高廟”,建筑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筑群。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后就是高廟主體建筑。沿24級青磚鋪砌的臺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
中樓靈巧別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后,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岳玉皇、圣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岳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后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群,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艷,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蕩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20xx余平方米的高臺上,建筑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筑群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回環曲折,緊湊而富于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筑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