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反思篇一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篇三學習目標:
1. 會認“樓、河、海、千、層”5個字。2. 借助拼音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詩中展現的壯麗景象。
教學重點:會認“樓、河、海、千、層”5個字。
教學難點:借助拼音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教學準備:生字卡、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觀察想象、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二、試讀古詩,組內合作。 三、指讀古詩,正音。
四、范讀古詩,生注意韻味、跟讀。
五、組內賽讀。
六、推選組內第一名參加班級誦讀比賽。
七、全班誦讀。
八、試讀詩中要求識記的字,小組合作。
九、開火車識字比賽。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反思篇三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篇二活動目標: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奏念)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2.請幼兒來表演。
3.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游戲。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課后反思: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 “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遠”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其情感,再現詩人創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反思篇五
登鸛雀樓幼兒園教案篇五知識目標: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背誦和默寫課文。
2、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本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第一首詩重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設計思路:
本節課巧妙創設情境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準備:
本首詩的多媒體課件 1個;山水畫的投影圖若干個;配有讀詩的有關樂曲及有關大自然的音樂 。
設計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邊放大自然的音樂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閉上眼睛!出發!讓我們伸開幻想的翅膀:我們仿佛每人長出一對翅膀,開始起飛吧。飛呀……我們越飛越高。睜眼!看!我們來到了哪里?(師邊說邊分別出示各種大自然的美麗畫面)看!我們又來到了哪兒?(學生不時地發出贊嘆聲)
二、談話提示課題
師:大家說美不美?實際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們一樣也喜歡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們也邀請他們,跟隨他們一起去,好嗎?(好!)好!那讓我們隨唐代詩人王之渙一起先到第一站:鸛雀樓(邊說邊出示課題:登鸛雀樓)準備好了嗎?出發!
三、學習第一首詩
(一)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鸛雀樓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指導看圖。
(1)師:登上鸛雀樓,這時是什么時間,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師邊指圖邊繪聲繪色地介紹鸛雀樓的來歷。
(3)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4)師:現在請同學們注意聽老師是怎樣讀這首詩的( 屏幕展示動態畫面《登鸛雀樓》和朗誦)
(5)采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二) 了解課文大意:
1、指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鸛雀樓山水畫面。
學生邊看圖邊試著說說這兩句的意思。師肯定后其他同學再互相試著說說。
學生歸納:這兩句寫的是它的景色(師板書:景色)
3.師: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
學生分別朗讀第三、四行: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并試著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學生歸納:后兩句寫的是詩人的感想(師板書:感想)
4、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5.學生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并試說全詩意思
6、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
7、找一找: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8、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師舉例說說如何運用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句并讓學生討論: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說明什么哲理?(板書: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重點內容如下:
1.知詩人,解詩題
(一)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身臨其境,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1)師:詩人蘇軾站在廬山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 )
(2)師:現在請同學們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 ( 屏幕展示動態畫面《題西林壁》和朗誦)
采用多種形式的讀 。 (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二) 了解課文大意:
1、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
師:登上廬山,詩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導看圖。
并解釋題目: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學生分別朗讀詩的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 、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 、討論句意: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7、 想意境,悟詩情
(1)放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動態的廬山山水畫面。 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只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五、學生小結:這兩首詩各有特色,而且前兩句都是寫景,后兩句都是寫詩人的感想。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示。
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