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考作文解析及篇一
作者:海南華僑中學高二(2)班范晴
人字僅兩筆,一撇一捺,道盡人生無限。做人當如寫人,需以中庸道繪己框架,亦以自省心描紅人生。
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堅實踏出人生第一步。
登高須從低,踏遠要從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內卷似乎成了我們生活的主題。面對快節奏的時代,我們難免焦躁:對競爭的憂懼、對物欲的渴望、對生活的無措,讓我們想毫無保留地展示自我。但就如方仲永天才起勢,卻永遠把自己圈在了驕傲里,不斷消費自己的才能,忘卻了自我積淀的重要性,最后泯然于眾人。然,古人云:“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人生之始,切不可過度焦躁外露,當立于堅實內心,穩步健行。
中鋒用筆,不偏不倚,立好衡量自我標度。
“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無度則無自我。許衡不采無主之梨,守住的是內心慎獨之道;兩彈元勛去利返國,護住的是拳拳愛國之情;嵇康服刑用最后的生命彈出廣陵絕唱,奏響的是高潔自由之意。人的一生如為自我升旗,若無桿,便無方向,只能做隨風飄蕩、隨波逐流之旗。新時代的青年,社會為我們提供著多元化的機遇,面對人生的無數選擇,當立好精神坐標,把持自我。
停滯迂回,緩緩出頭,落下堅實最后筆。
在接近目標的最后一刻,人往往欣喜若狂不能自如。但即使到了最后,我們仍要堅守大辯不言之道,不因結筆而草率。龜兔賽跑,兔子正輸于自滿于更接近終點線的驕傲。但余秋雨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真水無色,大道無聲,大化無形,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始終保持謙卑之情內斂心,我們才能持續發力,繪好框架最后一筆。
反復描摹,修正自省,書寫人生漫長路。
第一遍臨摹,是試錯,是積累經驗的必經之路;第二遍臨摹,是重溫,是對人生義理的反復揣摩;第三遍臨摹,是自省,是脫離字帖自我書寫后再次對初始心意的回味……無數次的描紅,代表的是不斷地回顧、自省與修正。吾輩青年,從不缺乏聰明之人,但鮮有人能停下腳步,回顧自我。比起向外擴,更重要的是向里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立好人生框架后,也需不斷地回顧自我,修正己心。
寫人只兩筆,做人需一生。愿我們都能在一撇一捺之間,悟得人生理,描紅人生路,鑄新時代青年之魂,造新時代青年之魄!
高考作文解析及篇二
所謂“人”者
作者:海南中學高一(1)班黎樺毓
“人”字描紅,起筆、用筆、收筆皆有講究。區區一小方格,“人”的韻味濃厚:“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緩緩出頭”。所謂“藏而不露”,便是厚積薄發,努力學習。而者“不偏不倚”,便是奮發向上,拼搏人生。故而“緩緩出頭”,才有功成名就,了卻人生。一個“人”字,包含了莫大的人生態度。
有人說,此乃人生不二至寶。但我卻說,人生沒有所謂描紅的模板。因為思考的多樣,人才有了發展;因為人生的曲折,人才有了成長。所以,我們要摒棄這種模板人生,走自己的路,闖自己的天地。
談到人生,便常常想起林庚先生。這位包含“布衣情懷”的文學大師為了心中的一片原野,年輕時棄理從文,走上了一條“不歸路”。若是當初林庚沒有選擇文學,而是專注于“描紅”,世界上只是多了一個平庸的學者,但卻同時也少了一位文學泰斗。“描紅”中的人生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不只是為了走過一個景點,便走上了人生的路。而是看到成長的跌宕起伏,明白心中的那一份執念,才能萌發出信念堅定的火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人都是自我生命的奉獻者,同時也是時代砂輪的推動者。盡管我無數次看見陳薇女士的那一份敬禮,但每一次我都被打動了。她的同學們無論如何也不會相信,如此純真的女孩,走上了漫漫長途的科研之路。陳薇女士有過很多“本可以”,但她看見科研的那些動人之處,最后選擇了“我應該”,將自我留在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相較于“描紅”的未來,家國之上,留我之青春,難道不足為我們所學嗎?
走在新時代的浪頭上,自媒體、插畫師等新興的職業層出不窮。人生也不僅僅只是“描紅”般穩當,而是如山路一般百轉千回。最近,知名b站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通過自身過硬的技術,還原了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令無數網友贊嘆。這也讓我們看見了青春的光輝,不僅僅只是描紅,而是讓自己的心與時代同頻共振。生命的意義在于何方?也不過就在于時代選擇的魅力當中了。
回到我們,不由得感慨一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路,也要走好自己的路。歷史的場景不論再怎么重演,魯迅先生的“詩和遠方”也將永遠變為與那些“喪家的乏走狗”戰斗。而時代的車輪不論再怎么行駛,我們也要緊緊地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結合在一起,腳踏實地,學好知識,成為一名走向世界舞臺的青年!
高考作文解析及篇三
面朝黃土,他扛起了一個家,而今花白了發,他依然健朗,只因拄著心靈的拐杖。
——題記
黑色的外殼,機身寬而稍薄,超大的矩形屏幕,約莫指甲蓋大小的按鍵。
這是一臺手機,一臺“老人機”。此刻的它正被老人握在手里,粗糙的指腹輕輕摩挲著機身,溫柔而纏綿。老人在等待著什么,在這等待的過程中,他可以慢慢地,回憶些什么。
那該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年頭,別說手機了,連電話都沒有。的通信方式便是寫信。一筆一劃的思念,一字一句的關心,被裝進一個簡易的信封里,貼上八分的郵票,寄往未知的遠方。
信是寄了,卻不一定到得了游子手中,有那么幾年,與在外打工的女兒失去了聯絡,也不知多少次含了淚,怔怔地望著被退回的信。寄不出,只能等女兒寄來。白日里總有干不完的農活,便時常趁夜往村頭跑,只盼得女兒的信已經送到了村長家。山里不比平原,家家戶戶都散落在大山里,一個來回,少說也得兩個小時。去時傍著夕陽,心中急切,三步并作兩步,可臨近村頭,望著村長屋里的燈光,又躑躅起來。去得多了,村長早曉得他的來意,看著他三天兩頭跑,信卻沒有消息,心里也不是個滋味。村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是常事,這樣的擔憂,村長也深有體會,看他這般,竟是連安慰的話都說不出口。而他一見村長的神色,便知道希望再次落空。回時步子明顯慢了下來,幾步一回頭,明知夜里不可能有郵遞員送信,卻還是忍不住期待。漸漸遠了人家,獨行于寂寂山林中,看一輪殘月鎖一汪憂愁思念在渾濁的眼中。
可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也不曾想過放棄。只要有那個盼頭在,只要拄著心靈的拐杖,多走幾趟夜路又何妨?只是那心里的思念與牽掛,支撐著他,也折磨著他。
后來終于有了電話。紅色的固定電話,被放在那臺老舊的黑白電視機旁,正對著窗,信號時有時無。沒有來電顯示,白天外出干活的他們,也不知孩子們究竟有沒有來過電話,有沒有什么急事。便只好在夜里等。他和老伴怕因為耳朵不好使,漏聽了鈴聲,索性端了飯菜在房里吃。一抬頭,便看見那電話安安靜靜蜷在那一隅。吃飯,兩人便守在電視機旁,說是看電視,心卻系在那紅色物什上。有時這一等,便是幾個鐘頭。他們習慣早睡,卻也非等到熬不住了,才想著自己給孩子打去。一再起身,胡亂換了幾次頻道,才終于拿起了話筒。剛按下幾個鍵,又猶豫了,放下聽筒,回頭與昏昏欲睡的老伴商量著要再等一會兒。雖說孩子們說是不會妨礙,他卻始終擔心會打擾他們工作。直至熟悉的鈴聲響起,精神一震,忙接起電話。如此,這一夜才睡得安穩。
也就是三年前吧,女兒給他買了一臺諾基亞手機。初時不會使用,眼見著有電話打進,不是忘了按接聽,就是錯按了掛斷,對著手機說了半天,也不見得那頭有反應。好不容易學會了,便天天手機不離身。去山里干活也帶著,卻又怕摔了,小心翼翼地揣在上衣口袋里,時不時掏出來瞅一眼。天熱,小心地將外套往樹枝上掛著。正干著活,忽覺鈴聲響起,可手中或砍或鋸,不好立刻放下,只得一邊加快了手中動作,一邊側目往樹枝那邊望去,留心聽著,只盼得它響得久一點。那鈴聲卻偏不如人愿,時斷時續,若有若無。待放下活計,胡亂在衣服上抹凈了手,徑直往樹下去。取了外套掏出手機,一看,哪有什么未接來電?原是太過緊張,聽差了。其實孩子們也忙,不可能天天打電話,可他是生怕了錯過哪怕一通電話。
老人機則是今年換上的。他無意間向女兒提起過手機屏幕太小,看不清楚,怎想女兒回家時便給他帶了一臺老人機。寬大的屏幕,大號的字體,操作簡單,還有語音短信。這樣一個什物握在手里,總覺得有一股子暖意。
這樣一個小東西,竟能傳來千里之外的聲音,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它真真實實地為他支撐起一片天,支撐起思念,讓他能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享受到天倫之樂……
灰暗的屏幕忽然亮了起來,熟悉的鈴聲響起。老人機震動著,喚回老人飄遠的思緒。略一低頭,他清楚的看見屏幕上顯示著“孫女”的字樣,熟練地按下了接聽鍵。
那頭,歡快的聲音傳來:
“爺爺,我們回來過中秋,給您和奶奶帶了月餅……”
……
老人悠閑地躺在老藤椅上,嘴角上翹,月光灑下,照亮了他眼中那溢滿了的幸福和滿足。
再過得兩日,月,就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