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那么我們寫演講稿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清明節演講稿500字篇一
上午好!
今天,又是一年清明節。
最近一段時間,每一家人,都是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目的是在傳承每一家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一所學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國旗下,舉行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緬懷著創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革命先輩。這里,小家與大家,都有一個最樸素的思想,就是讓我們這些當代中國人,能夠永遠地烙印著愛國主義情懷,把我們都培養成具有愛國主義的中國人。
有的同學說:什么是愛國主義啊?對中小學學生來說,愛國主義就是愛家庭、愛學校,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就是我們“愛心校園·快樂校園”里同學們的文明行為,文明學習,文明成長。
愛國主義要有愛的能力,能力來自今天的自覺規范、修養,來自刻苦努力的學習。有的同學不能好好地吃飯,挑食現象嚴重,這樣就不能長成強壯的身體;有的同學一有空就鉆進游戲廳,玩壞了自己的眼睛,也染上了不良習氣;有的同學今天不愛學習,不好好學習;這樣下去,當我們長大以后,就是有愛父母、愛國家的心情,還有沒有愛的能力啊!只有今天好好規范自己的行為,刻苦地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有更多的能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孝敬父母、報孝祖國。
現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都新頒布了《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希望德育、團隊老師和班主任能夠帶領同學們認真地學習,積極地開展養成活動,錘煉優秀的品質,這就是今天打好愛國主義的重要基礎。
豫英有“愛心校園、快樂校園”的理念和目標,需要全體老師和同學共同努力,這是愛國主義的最基本的付出,最現實的努力。只有豫英的每一名師生都付出一點愛,豫英學校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每一名師生才能天天享有快樂,所以,我滿懷真情地倡議:我愛豫英,我快樂成長!
清明節演講稿500字篇二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在這個開滿鮮花,一片爛漫的季節,本周我們將迎來4月5日的清明節。4月是一個緬懷烈士的節日。不記得歷史,就是一種背叛。
面對春天,不禁回想起當年無數烈士們以自己的一腔熱血,保衛家鄉,捍衛熱土的悲壯場面。是烈士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澆灌了中華沃土,裝點了春天的中國!是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奠基。先烈的功績是不朽的,他們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我們青少年兒童更不會忘記他們。
歷史,讓一批又一批有膽有識的英雄兒女們將鮮血灑在了戰場。他們的無畏與堅定的信念,為抵御外來侵略筑起了一堵厚硬的墻。他們不朽的靈魂好像是指路明燈,引領著后輩走向勝利的彼岸;他們的精神好像一根擎天巨柱,支撐著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烈士們,我們不會忘了你們。你們的英勇事跡將被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一代一代地傳頌下去。我們永遠不忘歷史,永遠不忘給我們帶來春天的烈士們。
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憧憬著美好的將來,我們必定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一切。時光漫漫,許多東西都會如同過眼浮云,稍縱即逝,祭掃烈士墓所激發出來的堅定信念,永遠銘刻在心,終生不滅!
烈士們的生命雖然短暫,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但是,又怎么能以生命的長短來評價一個人的榮辱呢?我們來到了這里,一年又一年,我們對烈士的祭奠,已經說明了一切。革命烈士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烈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它們澆灌的鮮花正在綻放,并將艷麗無比,我們的祖國正在發展,正在騰飛,烈士們可以含笑九泉了。
同學們,讓我們踏著烈士的足跡前進,勤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清明節演講稿500字篇三
大家好!
本周我們即將迎來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也是新假期制度實行后的第一個傳統節日。
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之一,這是一個與二十四節氣重合的節日。每年4月5日前后,我國黃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10℃以上。這時我們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清明節祭掃的起源,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節時祭掃祖先的墓地。同時結合清明節時的氣候特點又可以進行踏青活動,放風箏等等,可以說是一個既肅穆又輕松的節日。
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清明節這類產生于農耕文化下的傳統節日逐漸失去了產生時的文化背景,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其實,清明節在古時有眾多的傳說和活動。比如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節寒食節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節時的活動也有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植樹、放風箏等。尤其是放風箏,傳統清明節時期,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的風箏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被稱為“神燈”。有些人還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現代的清明節也頗有特色。在上海,每年3月份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掃墓踏青活動并且將一直持續到4月份。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不但我國有清明節,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類似于“清明節”的節日,例如日本的盂蘭盆節,機關企事業放假三天,讓遠離家鄉的人能夠回鄉祭祀。波蘭的“亡人節”更是全家出動,長者點燭,孩子敬獻,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今年的清明節放假,說明國家開始重視我國傳統節日了,不久前,清明節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xx年開始我們不僅能在清明節享受到假期,新的假期制度更是加入了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在享受假期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傳統節日對于我們究竟意義何在?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特定的傳統文化,這是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凝聚這個國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將這些傳統節日局限于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如端午節只是吃一個棕子、中秋節只是吃一個月餅等,如果那樣,就失去了這個節日的意義,失去了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失去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