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暑假生活的心得體會500篇一
這個暑假里我收獲多多。
首先,我讀了13本書,背了30多篇美文,參加了“第七屆書香班級活動”。一共寫了61篇參賽博文,還學會了“愛就讓我承擔”。幫爸爸媽媽做了許多家務勞動,學會了刷碗,拖地,打掃廁所,刷鞋等。心里很高興。
其次,我參加了中國舞等級考試,我考的是四級。前天我想舞蹈老師了,就給冉老師打了個電話。老師告訴我順利通過了考級,得了個良好。老師說我第一次考級就能考良好她非常滿意。
再次,我參加了書法班的學習,跟著馮老師學了《曹全碑》。老師說我現在已經入門了,我也越來越喜歡書法了。
最后,這個暑假我還去新鄭旅游了一趟,去看了黃帝故里。還去了幾趟平頂山,把好玩兒的都玩了,十分開心。
當然,這個暑假我也有不足的地方。
第一.只預習了數學,沒有預習語文課本。
第二.媽媽讓我做的“眼保健操”,我沒有完成好,總是忘記。
第三.體育鍛煉只剩下了騎自行車,跳集體舞和跑步了,連羽毛球都沒打。
第四.每天晚上都是十點鐘左右睡覺,休息太晚了。
這就是我的暑假總結,有收獲也有不足。以后我會繼續努力的。
暑假生活的心得體會500篇二
在此次培訓中每一個講座都很精彩,在佩服講座專家們博學深思精神的同時,我更關注講座的內容.對我來說,講座中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加強學習
過去不代表未來,要轉變觀念靠的是學習,不斷地學習,以學習來改變自己,以學習來充實自己.本次校本培訓,我更強地意識到了自己知識的淺薄.在這些專家們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什么教科研,什么新的備課理念,我都覺得很新鮮,有些以前真的連聽都沒聽過,更別提去實踐了,我有了一種很強的危機感,所以學習迫在眉睫!只有這樣才能使危機有轉機,所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相信自己能堅持.
二、學會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波斯納也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雖然有過反思,但從來沒有很認真地正規地把它當成一項工作去執行,只是在頭腦里想想就過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須要學會總結反思,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三、對學生胸懷要博大,情感的體驗要細微
“沒有理由要求每個學生喜歡我,但我必須喜歡每個學生”.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便會主動親近教師,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使師生心靈溝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性的,影響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喜歡模仿,將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榜樣,凡是教師要求學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嚴于律已,以身作則,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把你當成良師益友.
五、在講座中,我領悟到:不斷的進步是以不斷的學習為前提.
我個人很喜歡專家講座,當書越教越疲憊的時候,需要見多識廣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專家高屋建瓴的給我指導,助我突破瓶頸.專家講座滿足了我的需求.幾天的培訓結束了,但我的學習并未結束,相反,以此為契機,它才剛剛開始.專家給我們推薦了很多有名的書籍,我將會一一去學習研讀.
總之,通過校本培訓的學習收獲很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使我們教師能夠盡快提高自身能力,投入到教育教學當中,在教育這個崗位上有更高的突破.我也會努力總結自己的教學,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課,努力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暑假生活的心得體會500篇三
今天,媽媽許諾要帶我和表哥去見識一下家鄉的白事風俗。
我們的交通工具是一輛藍色的五菱之光,由媽媽親自駕駛。先開到殷莊接小姨,我們一路說說笑笑,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我們在那里遇到了表哥的家人——我的大舅、舅媽和只有一歲的表妹。天氣非常熱,太陽像個大火球似的掛在天上,我和表哥口干舌燥,還好大舅帶了一大瓶雪碧和杯子,我們坐在陰涼地,嚼著薯片,喝著雪碧,甭提有多美啦!
媽媽、大舅和舅媽要去“送湯”了,托我們帶著調皮可愛的表妹。只見他們都是身披白色布條,頭上也系著白色布條,大舅頭上還戴了一頂白色帽子。表哥哈哈大笑,一邊笑還一邊說:“天仙下凡啦!”,結果吃了我大舅一個超大“爆栗”,只好吐著舌頭乖乖站到一邊去了。
敲鑼打鼓聲漸漸遠去,我以前也送過湯,知道他們后面要做的事——一直走到姥姥的墳墓前,磕幾個頭,然后回去。
可是,這么簡單的行程,媽媽卻半個小時候后都沒回來。我急了,掏出手機撥了老媽的電話。一陣嘟嘟聲,媽媽接聽了。
原來媽媽現在才到姥姥的墳墓,我只好繼續陪表妹玩,表哥從兔籠里抓出了一只兔子,正在逗它呢!
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舅媽和大舅回來了,她把我們帶到了吃飯的地方,等媽媽和小姨“凱旋而歸”。
終于,遠處傳來的嗩吶聲越來越近,不一會兒,一群身披白布條兒的人就出現在我的視線中。
媽媽和小姨站在隊伍的末端,汗流浹背,媽媽一邊擦著汗一邊說:“我們先去上禮,上完禮就走。”我和表哥便跟著這些大人,稀里糊涂的上完禮,上了車。
先把小姨送回殷莊,然后媽媽又把我送去了沙河,讓我在沙河過兩天。
我先在另一個大舅媽家吃了晚飯,然后去了姑姑家睡覺,一天的奔波勞累,我很快就睡著了。
暑假生活的心得體會500篇四
30多天的暑假,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許多大學生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真情助人也好,外出打工也好,體驗生活也好,留在家里陪伴父母也好,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總會有一股暖暖的真情流入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感懷。不管哪一種真情,對于我們都是一筆享用不盡的財富。
做義工:幫助他人苦中有樂
我家所在的市區每年都有相關的部門招收一部分義工來為社區建設服務。今年市殘聯要舉辦新春聯歡會,而參加者又全部是殘疾人,組織工作較難開展,因而市殘聯要招收十多名義工來協助工作。因為想鍛煉自己,同時又可以幫助他人,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這個為期15天的義工活動。
想象中的義工是比較輕松的,實際卻大相徑庭。由于參與者都是殘疾人,他們中有的看不見,有的聽不見,還有的無法行走,因而組織他們一起排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學會與他們交流,比如要學習一些常用的手語以便和聾啞人“說話”。之后我們就要幫助他們排練,協助他們上舞臺、為他們遞道具等等。因此在殘聯的工作非常忙,常常是做了一天之后都無力走路。但是,我們所有的義工都很快樂,因為我們與那些殘疾人的心是相通的,而且大家總是互相鼓勵,所有人都處在一個非常融洽的環境中。
有了這次做義工的經歷和體會,我將來還會利用假期時間去做社區義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做雜工:體驗生活的艱辛
本以為放假了,就可以在家里睡懶覺。可一回到家,爸爸就跟我說,附近有家包裝廠需要一名雜工,你在家里也沒事做,去試試吧。
剛開始,我挺不愿意的,堂堂一名大學生,要我去做雜工?可是父命難違,只好去了。
我一天要上8個小時的班,上午8:00到12:00,下午1:30到5:30。我要做的就是別人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捆繩子,搬箱子什么的。有時兩邊都需要人幫忙,這邊沒忙完,那邊又要去幫忙。這樣的工作看似很輕松,其實一天忙下來也很累,很羨慕那些呆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的同學。終于盼到春節時有7天假期,在家里天天睡到日上竿頭,除了吃就是睡,有時看看電視,覺得挺無聊。這時我慢慢發現,上班雖然累了點,但也有不少收獲。雖然是雜工,其實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合作,怎樣做事才最省時又省力。
我一共上了16天班,領了500塊錢的工資。拿著自己第一次掙的錢,心理美滋滋的。同時也真正明白了父母掙錢不容易。雖然我不是花錢如流水的學生,但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身邊很多大學生根本就不會“委屈”自己,手機、電腦、mp3抑或mp4,不管是必用的還是根本用不上的,只要自己想要,就都買來。如果是自己一分一分掙來的錢,相信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不舍得花。
只有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珍惜生活。
賣對聯:學會做生意
假期里終日寂寞難耐,想找點事兒干,正琢磨著利用春節前的幾天來寫對聯賣,就當是打發時間,不料卻遭到父母的堅決反對。一向我行我素的我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學做生意的念頭。
古人云: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寫對聯首先要弄清楚材料在哪里買比較便宜,金水怎么配制,各個細節又應該注意些什么。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其實包含著很多學問。等到一切就緒,我就在大街上擺起攤子來。起初在大街上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后來也就習慣了。我是邊寫邊賣的,剛開始門可羅雀,心理不免有些緊張。漸漸地看熱鬧的人多了,生意也慢慢地好起來了。雖然只有三天,我卻是忙得不亦樂乎。平日里看那些小商販們并不起眼,但細細觀察,他們的確是市場交易的高手。.我們大學生比起他們來可要遜色多了。
如此一番折騰,的確讓我感觸良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對生活的感受不是靠想象得到的,而是靠真正的實踐換來的。這些東西,哪怕讓我看上三遍《人性的弱點》也體會不出來,倘若起初我聽爸媽的勸,那我可能要丟失一大筆“財富”。
我認為,一件事,只要自己認為值得去做,就不要有太多的顧慮。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回家:感覺真好
第一次,這么長時間地、這么遠地離開家,離開父母,而當回到那個熟悉的家,只有一種感受———回家的感覺真好!
聞著香噴噴的煲湯,忍不住試著去開蓋,這時隱約聽到樓上有急促的腳步聲,一轉眼,爸爸站在我旁邊說:“這個,你不會開,我來。”看著爸爸,我在想,爸爸肯定是聽到我那踢踏的腳步聲斷定我走進了廚房的。
看著媽媽每天工作那么忙,還要替自己洗一大堆的衣服,實在是于心有愧。于是,揀起衣服來洗,全當撫平心理。不料,曾經常讓我干活的媽媽走過來說:“這衣服你洗不干凈,我來洗吧。”
在家,連看電視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溫暖。因為每當我看電視時就喜歡啃著水果,而這時往往爸爸在一旁削著水果。因為爸爸總是說“這個水果,不是這樣削的,我來。”
聽說,學院開學后要舉行工藝品比賽,而模型是關鍵,于是我手拿鐵錘釘鉗,在家里忙開了。爸爸看了,微笑著說:“還是我來吧。”于是又是父親來動手。
這點點滴滴的小事,難道我真不會嗎?會!但我卻沒有拒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說的那么干脆那么“振振有詞”,而是我很清楚,這些所謂的理由只是父愛母愛流淌的一個出口,接受是最好的選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的是:有一天,我們對他們也能同樣“不經大腦”地找理由或不找理由地給予關愛與蔚籍。
這種幸福的味道很美!
這就是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