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一
活著也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義,有了生氣。
在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小說《命若琴弦》后,我終于明白,那個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盲人,每人帶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嶺,懷揣著美好的愿望,說書為生。老盲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盲人期盼著愛情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當老盲人真正彈斷1000根琴弦,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盲人的心弦斷了。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盲人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愛情的小盲人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盲人生活的勇氣,老盲人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藥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盲人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生命就像琴弦,繃緊了才能拉出好聽的曲子。那一根根斷弦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盲人藝人的希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因為有了這個夢想,所以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興致勃勃的翻山、越嶺、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卻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張白紙。它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原動力。
所以,無論無論你的終點是否還清晰如初,無論你自己是否還是當初的模樣,你都要拉緊那根弦,想想你白紙上的“藥方”。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
為活著找個理由,只為更好的活著。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二
賦予有限的生命里,使我們領略了鮮花的嬌艷;懂得了生活的意義。但愿懷抱理想的人,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這是個漫長而艱苦的探索過程,但當我們真正領悟的時候,才明白那努力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生命最美的綻放。
如同書里老瞎子的琴弦,活著就應該拉緊它,奏出最動聽的.樂章。
莽莽群山似若隱若現地聳立在書上。山中有兩個瞎子走著,一老一少,一人拎著一個三根弦的琴,琴槽中藏著一張藥方,以彈斷一千根琴弦作藥引子,能夠治好他們的眼睛。他們常常游走在各個鄉村之間,用說書來維持生計。小瞎子也愛上了一個叫秀蘭的女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琴弦,能帶著藥方去抓藥了。
但琴弦怎么能治病呢?當老瞎子到藥店時,發現藥方只是一張白紙。回了家,發現了小瞎子不見了,原來是他心愛的女孩出嫁到山外,痛不欲生。茫茫的雪山中,他無奈地躺在地上,靜靜等死。老瞎子找到了他,不忍心告訴他事實,就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記成了一千”。而這一剎那,他悟徹了他師傅說的“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他希望小瞎子能夠堅強地活下去,使夢想能夠薪火相傳。
這看似善意般的謊言,卻打開了生命由目的走向過程的救贖。
合上書,老瞎子彈琴的形象似乎仍舊在腦海中,久久不散去。五十年了,他的夢醒了,為之奮斗的目標就這樣轟然倒塌,所有努力似乎全部白費。琴弦就像人生,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才能在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之后會發現那目的原來是空的。所以說,只要過程好了,也就夠了,努力過就行了,不用過于注重結果。正如老瞎子的師傅所說的“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過程即是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既然活著那就好好的活下去。他雙腿癱瘓,患上了尿毒癥,一周要做三次透析。面對病痛帶給他的苦難,他沒有停止對理想的追求,繼續與病魔做抗爭,甚至還在病床上完成了許多著作,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價值。這就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精神力量。
他把他的精神力量凝聚成這本《命若琴弦》,就是我在這本書里感悟到的深刻道理,每一根彈斷的琴弦背后,都是倔強的靈魂和如破曉般的希望。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三
暑假看了看史鐵生的書,感覺很好,和大家分享一下。拙筆之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思考。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說。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圣。“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己的評價,年輕小伙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為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理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弦》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著三弦琴,說書為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愛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注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里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
當小瞎子聽出的心緒好時,就問:“什么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游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么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么關系?”(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里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弦琴,因為他的小瞎子的師爺曾經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
老瞎子當然相信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于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為了達到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
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說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這里,因為這里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起聽電匣子,談天說地,都想成為的彼此。但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知道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么跟我說,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后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終于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啟程拿藥了。
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弦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說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弦,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天只是抱怨哀嘆自己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
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于自己來說,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弦,不停的彈奏下去,最后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贊美,呼聲的襯托的。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弦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贊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四
“文學就是宗教精神的文字體現”史鐵生如是說。他賜予了文字宗教的神圣。“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是史鐵生對自我的評價,年輕小伙正是生龍活虎的二十出頭卻雙腿癱瘓,他經歷了多少生與死的掙扎,受過多少命運不公的折磨,扛過多少從惡夢中入睡從美夢中驚醒的夜晚?他的文學讓人感覺不到身為殘疾人的頹廢和萎靡,相反,他對宿命和夢想的思考對生死的深思,以及帶有北京口語貼切的語言幫我撥開眼前的烏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命若琴弦》講述的是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帶著三弦琴,說書為生。小瞎子年輕好奇,對大山外的世界、對感情都充滿了憧憬。但他是個瞎子,注定和正常的男子不一樣。不讓他養狗,怕受村子里的狗欺負,也怕欺負了別人家的狗,誤了生意。
當小瞎子聽出的心緒好時,就問:“什么事綠色的長乙(椅)?”“那曲折的油狼(游廊)呢?”“你就愛瞎聽那些玩意兒,聽那些玩意兒有什么用?天底下好東西多啦,跟咱們有什么關系?”(注:小瞎子有個收音機,那些東西都是從收音機里聽到的)老瞎子往小瞎子頭上澆涼水。老瞎子天天想的就是彈三弦琴,因為他的小瞎子的師爺以往告訴他:我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我給你留有一張藥方,你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藥,吃了藥你就能看見東西了。
老瞎子當然相信的話,能看到東西是多誘人的一個目標,于是老瞎子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啊。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這一切的過程就是為了到達心中的那個目標,看一看這個世界!
一老一小到野羊坳說書,小瞎子巴不得早來那里,因為那里有個小妮子名叫蘭秀兒,兩人正值情竇初開,在一齊聽電匣子,談天說地,都想成為的彼此。可是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聽我一句話,保準對你沒壞處。離那妮子遠點兒。”“蘭秀兒不壞”“我明白她不壞,可你離她遠點兒好。早年你師爺這么跟我說,我也不信……”老瞎子不是預言家,只是他經歷過,最終的分離和心痛讓他生出保護小瞎子的心。最終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弦,帶上藥方啟程拿藥了。
可是那張載有老瞎子一生夢想的藥方竟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黑字,老瞎子蹣蹣跚跚來到野羊坳得知小瞎子走了,走的那天就是蘭秀兒嫁到山外頭去的那天。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樣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
故事就是這樣的,瞎子的命記在琴弦上,奔波一輩子,雖沒得到夢想中的藥方,雖辛辛苦苦說了一輩子書只是驗證了一個謊言,但倘若沒有這個謊言,瞎子能把三魂七魄、東刀西槍、關羽張飛那些動人心弦的故事講給老百姓聽嗎?能充實的度過每個物質缺乏的白天黑夜嗎?能身體強健勁頭十足的四處奔走嗎?恐怕失去了拉緊的琴弦,他的生命將不堪一擊。也許每一天只是抱怨哀嘆自我是個瞎子,還有老天的不公,人生的沒有意義。
雖是個謊言,但瞎子過出了不是謊言的人生。夢想對于自我來說,成真了就是夢想,否則就是個謊言,是個神話。但從瞎子身上,我明白了人們在夢想的征途上得相信夢想絕不會是謊言,只要拉緊琴弦,不停的彈奏下去,最終即使夢想未成真,他的過程也是值得掌聲的贊美,呼聲的襯托的。
我們不必把命綁在琴弦上,但我們得把命記在目標的弦上。
工程班每個人都彈響一曲生命的贊歌,將會交融成最雄壯最秀麗的交響曲!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五
現代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講述了一個70歲的盲人帶著一個17歲的盲人從一個鄉寨走到另一個鄉寨,涉水過河,不怕辛苦地說書賣唱,三弦琴上的琴弦一根又一根斷掉。五十年前,老盲人的師傅曾說,僅有當琴弦演奏到一千根時,用它們作為藥引子,使眼睛重見光明的藥方才會起作用。這位老盲人帶著“看看世界到底是個什么樣貌”的信念,以彈琴賣藝為生。不知不覺中,他已經攢夠了一千根琴弦,他興奮地拿著藥方去拿藥,但別人告訴他,藥方只是一張白紙。
作品中師傅的臨終遺言:“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琴弦斷了,心也碎了,但你享受了彈琴的過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是這樣,我們努力奮斗,努力工作,也是為了我們心中的目標。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夠拉緊,心弦也是如此,一個是追求,另一個是目的。讓我們永遠拉著歡樂的琴弦,不用再看那張白紙。
事實上,生活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夾雜著很多的挫折和痛苦,在人類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堅強地走下去人活著,就必須有目標、期望、信念和動力。當全世界都誤解你的時候,你依然能夠一步一步來。無論你對這個世界多么失望,你都能夠微笑著拍拍自我的臉,告訴自我,繼續前進!
我們必須找到支撐我們的力量,也就是如何繃緊我們的心弦,因為僅有演奏和演唱一首充滿活力和活力的心靈之歌,我們才能在無助和痛苦的時候活出自我的精彩人生。
人生,真的是一出大戲,唱的是同一首歌,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斗,人生的起起落落,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更無知但有些人有勇氣承擔職責,有些人善于逃避。總有理由去承擔,總有理由去逃避。無論發生什么,人們總是給自我的目標和期望。
人的一生就像這一根弦,拉緊了才能夠彈好,彈好就足夠了。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六
賦予有限的生命里,使我們領略了鮮花的嬌艷;懂得了生活的意義。但愿懷抱理想的人,在現實世界中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這是個漫長而艱苦的探索過程,但當我們真正領悟的時候,才明白那努力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生命最美的綻放。
如同書里老瞎子的琴弦,活著就應該拉緊它,奏出最動聽的樂章。
莽莽群山似若隱若現地聳立在書上。山中有兩個瞎子走著,一老一少,一人拎著一個三根弦的琴,琴槽中藏著一張藥方,以彈斷一千根琴弦作藥引子,能夠治好他們的眼睛。他們常常游走在各個鄉村之間,用說書來維持生計。小瞎子也愛上了一個叫秀蘭的女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老瞎子彈斷了一千根琴弦,能帶著藥方去抓藥了。
但琴弦怎么能治病呢?當老瞎子到藥店時,發現藥方只是一張白紙。回了家,發現了小瞎子不見了,原來是他心愛的女孩出嫁到山外,痛不欲生。茫茫的雪山中,他無奈地躺在地上,靜靜等死。老瞎子找到了他,不忍心告訴他事實,就告訴他要彈夠一千二,記成了一千”。而這一剎那,他悟徹了他師傅說的“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他希望小瞎子能夠堅強地活下去,使夢想能夠薪火相傳。
這看似善意般的謊言,卻打開了生命由目的走向過程的救贖。
合上書,老瞎子彈琴的形象似乎仍舊在腦海中,久久不散去。五十年了,他的夢醒了,為之奮斗的目標就這樣轟然倒塌,所有努力似乎全部白費。琴弦就像人生,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才能在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之后會發現那目的原來是空的。所以說,只要過程好了,也就夠了,努力過就行了,不用過于注重結果。正如老瞎子的師傅所說的“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過程即是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既然活著那就好好的活下去。他雙腿癱瘓,患上了尿毒癥,一周要做三次透析。面對病痛帶給他的苦難,他沒有停止對理想的追求,繼續與病魔做抗爭,甚至還在病床上完成了許多著作,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價值。這就是因為他有著豐富的精神力量。
他把他的精神力量凝聚成這本《命若琴弦》,就是我在這本書里感悟到的深刻道理,每一根彈斷的琴弦背后,都是倔強的靈魂和如破曉般的希望。
命若琴弦讀后感篇七
史鐵生的作品充滿了思辨色彩: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這些都是他的文字的主題。他對我影響應該是挺大的,或者說他恰好表達出我的一些感覺,他的文字細膩而有強烈的情感,讓人讀的想哭。
《我與地壇》是我高中反復讀的一篇。“人的名字叫欲望”、“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里面的句子簡直讓我認同到點頭如搗蒜。我感到生命的虛無,生死的一致性,與之同時,又感到欲望是如此值得歌頌。
還領悟“參差不齊乃幸福本源”——千萬別問為什么苦難降臨于我,因為上帝也是隨便選的,世上總有人要承受困難、殘缺、丑陋,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世界正因差異而有了生命力。
今天再讀《命若琴弦》中,老盲人與小盲人的故事,其實是每個人的故事。盲人以為彈斷一千根弦就能獲得藥方,重見光明。但藥方不過是一張白紙。
于是在老盲人發現那張支撐他生存的藥方竟是一張無字的白紙時,就不可遏止的滑向了虛無的深淵。
正所謂人生如戲,斯言誠哉。
總是出戲的演員不是好演員。人生不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目標之間行走嗎,達成目標則歡欣片刻,隨后又一次又一次在歡欣之后想起來:整個人生的目標是虛空的。
不必再問終極意義,因為已經明確,那就是一張白紙。
最好為活著找一個堅固的理由,即便已經知道這個理由永遠是個騙局。
我這樣理解這句話:
一輩子都不必去領悟結局的無意義,那是比較倒霉的一件事。去相信,那張治療失明的藥方是存在的,只有這樣,過程的意義才能閃現。
以這句話結尾:命運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