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怎么寫篇一
素質教育已經提出了多年,但在應試教育模式沒有真正改變的狀況下,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于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的課程。
教師們為了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加班加點加作業,學生的作業不按時交會受到批評,他們課余時光寫不完,只能在所謂的副科上偷著寫,而比起音樂、美術、體育課來說《品德與社會》課又是他們最不感興趣的課程,于是《品德與社會》課堂成為他們偷寫語數作業的最佳選取。
有些資料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他們認為太簡單,他們在生活中就已經會了。而有些資料比如有關抗戰歷史、祖國建設歷史、科技發展等,農村學生們平日閱讀量小,聽的少,見得更少,這些知識離他們又太遙遠。因此,他們對《品德與社會》學科不感興趣。
有的教師對學生缺乏愛心,不尊重學生人格,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仍有發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學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輔導,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應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學生背著沉重的作業包袱怎樣能快樂健康的學習?把玩耍的時光留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氛圍中理解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怎么寫篇二
《吃穿住話古今(一)》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通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淀,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獲: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饑、品嘗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了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了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后,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于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通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于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么人類是怎樣了解歷史的呢?在這里,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置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里,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了解當時的歷史。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本。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后,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后,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于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節課內容教學內容從走近遠古時代到中外飲食的比較,內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我每項內容都想深入挖掘,導致課堂教學教學時間不夠充裕,雖然孩子們學起來特別有興致,多感官的參與過程中,但孩子參與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后設計要注重讓學生隨時有話可說,不僅僅是一名“看客”。;教師語言的組織上還不夠精煉;在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精確;在處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能力還不夠成熟。在今后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怎么寫篇三
執教《多彩的節日》一課,我遵循了新課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先學后導的教學理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同時在小組展示環節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品社課程整合起來,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等。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想說、敢說。
課一開始,我由談話直接引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這學期度過了哪幾個節日,然后說一說哪些是傳統節日,另外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這樣導入,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從而為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打好了基礎。在全班交流時,我采用小組展示的方式,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愿意上臺來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哪怕只是給大家背誦一首古詩。這一形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好地激發出來。
2、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學習、展示的空間。在小組交流過程中,讓學生們結合收集的資料以及生活經驗,按照學習提示進行交流,這樣,既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空間,又拓展了學習內容。同時,在課堂中,我作為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給予適時的指導補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3、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拓寬了學生視野。
教材中的內容不夠全面,僅僅依靠課文中提供的材料,不足夠讓學生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習慣有深刻的了解。因此,為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發揮學生學習的潛力,我讓學生課下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并做整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4、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學生的資料有一部分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從網上收集來的,同時收集了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圖【】片,如粽子圖、賽龍舟通過u盤交給我。我在制作課件時,充分利用了這些圖片和資料,并在課堂的小組展示環節,讓學生一邊口頭介紹一邊點擊相關的圖片和資料,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同時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習上的作用和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真正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便要“退居二線”,成為指導者,而非主導者。要充分開發學生這一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整合的優勢和作用,使學生的創新、合作學習、探究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養,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怎么寫篇四
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
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局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于課外,來自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臺,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贊美春天,寓教于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制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臺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臺。
我首先重視學生與學生合作:如讓學生找好朋友說說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組里介紹自己的百寶箱;小組合作制作送給春姑娘的禮物等環節,鼓勵了學生相互學習,共同分享、交流和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小組合作中,還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刻提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學會合作,也把活動的機會提供給每個小學生。同時,還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倡導了一種師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系。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怎么寫篇五
《向誰學》是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中的一課,本組教材是圍繞“我在學習中長大”這個專題編排的,本課主要圍繞“向誰學”來開展,教材選編本文的意圖是:
1、看到自己兩年來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并為自己在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感到高興和自豪;
2、探討學習方法,感受學習方法和途徑的多樣性,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
3、知道學習要不怕困難、善于思考;知道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在交流學習經驗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4、初步感受我們的社會是個學習化的社會,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終身的事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
根據這些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
1、在教學上要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三維目標。
2、體現新課程“實、新、活、用”的特點;
3、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根據本課的基本設計理念,我對本課進行了設計:
首先,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認知目標: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行為目標: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學,什么不該學。情感目標:讓學生愿意通過各種渠道來學習。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后,我進行了相關的課前準備:
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根據這些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學生心理規律的教學方法。
1、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渠道很多,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利用課件對學生進行教學;
2、為了更充分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我在教學中營造了寬松安全的發言環境;
3、為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我還設計了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課后合作的實踐活動等環節;
因此,通過學習,還讓學生明白到了:學到的知識、本領和道理,不僅僅是在課上學到的,還可從書本、媒體、報紙、電視、他人等等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