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實用人才先進事跡篇一
陳恒,男,1974年生,中共黨員,上蔡縣蔡都辦事處民政所所長。他已在民政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十七個春秋。他堅持十七年如一日,熱愛民政工作,恪盡職守,腳踏實地,對工作認真負責,舍小家、顧大家,舍自己、為群眾,處處做民政工作的有心人,時刻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努力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深得群眾的稱贊。曾先后多次被辦事處黨工委和上級有關部門授予“優秀鎮干部”、“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他工作的所在單位連續六年被上級部門授予 “先進單位”。
一、克難求進,甘于奉獻
陳恒同志在平凡的民政工作崗位上多年如一日,各項工作處處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總是把生活最困難、情況最特殊、最需要救助的特殊群眾作為自己的朋友,牢牢裝在心里,處處予以幫助。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為領導、為組織分憂。由于民政工作是一項社會性行政事務性工作,民政所的每一項工作都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工作大都在基層,為做好工作,經常深入基層到群眾家里了解情況,認真分析問題、查找原因,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和調查研究,提出了多項合理化建議,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二、辦事處民政對象的“活字典”
蔡都辦事處轄12個村(居)委會、5.6萬多人口,民政對象比較多。各類低保對象上千人,對于一般人,要記住戶主的名字就相當困難,但是陳恒卻對每一戶的情況了如指掌。每年縣里開展“千名萬戶”走訪慰問活動、領導慰問讓他作向導,他總能輕車熟路地帶到貧困戶家里,做到不錯不漏一戶,介紹家庭成員情況不漏一人,介紹困難原因如數家珍。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有人來到陳恒辦公室,叫他幫助查一下某某低保戶的某項情況。陳恒隨即說:“不用查,他那情況是這樣的……”把情況說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有一個人打通陳恒的手機:“麻煩你幫我查一下某某社區某某的具體住址,我等下再打你的手機。”陳恒隨即說:“不用掛斷電話,他的戶口是在市場巷xx號,因為那已是危房,他在上個月就搬到白云大道xx號住了,那家房東的名字叫某某某。”
不少人都說陳恒的記憶力好,其實,這是他用腳走出來的。他走遍了全鎮的每一個村落、每一條街巷,每個困難戶的家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陳恒同志對每一戶申請或需調整的低保對象他都得戶戶登門,不漏一戶。對各村(居)報來申辦低保的材料,他都仔細審查,如有對象的姓名感到生疏,就對報材料的同志說:“要帶我上戶調查了解情況”。即使報了很詳細的困難情況,他還是要親自上門調查確認情況屬實后才予以向上呈報。
在時間上,陳恒是“白天不夠,晚上湊”。他不打牌、不打麻將、不去娛樂場所,除了在辦公室或開會,就是走村串戶,走街串巷,晚間上戶調查訪問是常事。
陳恒除了認真做好自己的業務工作,還能發揮熟人多的優勢,積極做好社會穩定工作。由于少數人對現行政策理解有偏差,上訪事件時有發生,影響了社會穩定。有些參戰退伍軍人近年來經常聚集上訪。陳恒發現這一情況后,認真分析,抓住重點,多次挨家挨戶走訪,向帶頭人員苦口婆心地講解文件精神,深入細致地宣傳國家政策,使他們很快明白事理,思想穩定下來,由于陳恒思想工作做到位,在群眾中有信譽。通過他做工作,有效地制止了數次赴京、赴市上訪事件的發生。
三、刻苦鉆研業務,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困難
陳恒除了對村(居)報上來的材料進行認真審查外,還善于在平時發現困難群眾。當他聽到有人說誰有什么困難時,即使是沒有交申請到村(居)委會,村(居)委會沒有報上來,他也會主動去了解情況,發現確實有困難的,他會及時向上級匯報,為困難群眾及時解決困難。
救災工作是基層民政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是考驗民政工作者的關鍵時刻。陳恒總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為群眾排危解難,并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核災報災,盡快爭取政府對災區群眾進行救助,把救災款、物等及時地發放到災民手中,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地方住。
四、堅持原則,廉潔自律
蔡都辦事處各類低保優撫及城鄉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工作繁多,工作崗位十分重要,責任重大。幾年來,他認真履行崗位職責,嚴格按政策程序規章辦事,他拒請吃喝,謝決禮物,從不把原則當兒戲;他性情耿直,原則性強,為此他不顧得罪了同事、朋友、同學和親戚,多年來,他廉潔自律,清清白白為官,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干事,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民辦實實在在的事。
由于陳恒樂于助人,不知有多少群眾向他“表示感謝”,而陳恒除了收下群眾感謝的話語,對于物質的東西一律不收。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這是真正的群眾的貼心人啊!
陳恒就是這樣一個人,只要到他工作過的地方走一走,都能聽到對他的一片贊揚聲,為群眾做過的好事、實事多不勝數。他始終牢記“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把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跡。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汗水譜寫民政工作的新篇章。
農村實用人才先進事跡篇二
農村實用人才先進事跡推薦材料
xx同志,家住xx,在村內搞養殖產業,主要以養雞為主。之所以選擇養雞我認為這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高的養雞方法,值得在剛開始從事養雞業、經濟條件較差的養雞戶中推廣應用。
山地養雞的場地選擇是否得當,關系到衛生防疫、雞只的生長以及飼養人員的工作效率,關系到養雞的成敗和效益。場地選擇應遵循如下幾項原則:(1)既有利于防疫,又要交通方便。(2)場地宜選在高朗、干爽、排水良好的地方。(3)場地內要有遮陰設備,以防暴曬中暑或淋雨感冒。(4)場地要有水源和電源,并且圈得住,以防走失和帶進病菌。避風向陽,地勢較平坦、不積水的草坡。其中最好有樹木,以便雞到樹蔭下乘涼。搭棚方法。雞舍設計的要求是:通風、干爽、冬暖、夏涼,座向宜坐北向南。一般棚寬4-5米,長7-9米,中間高度1.7-1.8米,兩側高0.8-0.9米。通常用由內向外油氈、稻草、薄膜三層蓋頂,以防水保溫。在棚頂的兩側及一頭用沙土磚石把薄膜油氈壓住,另一頭開一個出入口,以利飼養人員及雞群出入。棚的主要支架用鐵絲分四個方向拉牢,以防暴風雨把大棚掀翻。鋪設墊草。為了保暖需鋪些墊料。墊料要求新鮮無污染,松軟,干燥,吸水性強的鋸屑、小刨花、稻草、谷殼等,可以混合使用。使用前應將墊料曝曬,挑出發霉墊草。厚度以3-5厘米為宜。
一般來說,優質雞的生長速度較慢,對飼料營養水平的要求比較低,但也不能只喂單一飼料,以免造成營養缺乏,影響生長發育,降低成活率。應當選擇優質土雞系列全價顆粒料或混合飼料。另外,可以用山地種植的南瓜、蕃薯、木薯等雜糧代替部分混合料。
導致雞病發生的原因很多,物理因素,如飼料配合不當、溫度過高過低、應激與外傷等;化學因素,如藥物過量、誤吃農藥吸入有害氣體等;生物因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所以,在疾病防治上應抓好如下幾點:
牢固樹立防重于治的觀點。這是疾病防治的基本方針,但在養殖戶當中,很多人都是重治輕防,導致雞只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成本高、效益低。
樹立用疫(菌)苗防治疾病的觀點。這是防治疾病最重要、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多數重大傳染病都可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疫苗接種成功與否,與雞只的母源抗體、接種方式和接種時間有直接的關系,因此,不同的雞場各有不同的免疫程序。樹立綜合防治的觀點。即從建場、進苗到飼養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要從有利于防疫的角度去考慮,這是防疫規則的總要求,是養雞業走向產業化、集約化的基本要求。
通過我不斷細致的管理,養雞為我帶來了豐厚的效益,因此我也常常為村內有養雞的戶進行技術講解,為村內其他養雞戶提供幫助,這也是我覺得最驕傲的事。
農村實用人才先進事跡篇三
xxx農村實用人才先進事跡材料
xxx、男、布依族,中共黨員,任xx鄉xx村村民委員會主任。自從其擔任村委會主任以來,一心為全體村民謀福利,為帶動全體村民致富嘔盡心血。幾年來,他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用執著與追求,詮釋著對黨和農村事業的忠誠,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他用慧眼和丹心,把科學技術帶給農民,使綠色的田野收獲著不盡的希望和碩果,他用科學文明新風,剔除愚昧迷信,幫助廣大群眾走向了致富奔康之路。他根據本村實際,因地制宜提出了以養殖為重點,種植業為輔的致富路子,并采取先樹立典型,自己先示范,以點帶面的方法逐步推開,根據這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該同志主要做好了以下幾點工作:
一、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努力學習黨和國家的農村政策,有關法律法規及農業科技知識,提升自身服務本領。
2010年報名參加了縣政府組織的新型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班的學習,每年精讀農業科技書籍及其它類型的書刊上百本。掌握了大量的農業養殖技術,尤其對養豬技術有獨道的研究。還多次到貴陽市等地學習管理經驗。通過不斷地 1
學習,掌握了養雞、養豬管理技術,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羅仕敏同志深深地認識到“沒有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要實現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目標是難以達到的。
二、率先示范,積累經驗帶民致富。
為了讓村民能切實感受養殖既適合本村實際,又是能實現致富的的好路子,徹底打消村民們有顧慮,他率先作出示范,利用自家的房屋,自籌資金5萬元,購買10頭母豬,30頭仔豬,200只小雞,辦起養殖示范點,動員本村有能力的8戶農戶建立養豬示范點,為了減少風險,規模從小做起,目前,本村已發展養雞、養豬示范戶26戶,該村目前在鄉政府的協助下,已有專門的孵化機,養雞最多的戶已有上千只。
三、無私奉獻,一心為民。
他主動為群眾提供技術、信息服務,資金困難的戶,他主動為他們提供擔保籌措資金。他還親自集中授課與現場演示,組織觀看錄象與印發技術資料,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2007年到2011年,其先后組織群眾開展各項技術培訓達31場次,受訓人數達300余人次;發放各類科普宣傳資料300余份。他還經常組織村民到自己的養殖場和其 2
他養殖戶進行參觀學習,請養殖經驗較為豐富的養殖戶對群眾現場授課。目前,在其鼓勵和帶動下,今年該村爭取小額貸款40多萬元。為解決技術難題,他個人出錢為本村購買了養雞、養豬管理技術光盤和書籍,放在村委會辦公室供大家觀看和閱讀。同時,他還鼓勵本村青年到外面學習先進經驗和專業技術后回來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