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教早課澄清韻 道教早課經文注音篇一
一、5:00
虛受老師好,愛紅老師好,早起的親們大家好!很高興再次和大家相約在溫暖如春,書香四溢的桃花源!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鄭州方卓媽。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經典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重要來源----《老子》,又名《道德經》。下面有請我們的喜覺老師然媽,大家掌聲響起來!
二、老師講完后,5:50分左右
感恩喜覺老師帶來的精彩課程!老子的哲學思想能讓人的精神升華到一種新的境界,道無處不在,讓我們在生活中慢慢去領悟吧。
其 思 想 精 髓:“ 天 人 合 一 ”、“ 道 法 自 然 ”、“ 無 為 而 治 ”
三、5:57分
接下來,有請我們的考勤校長嘉興妍媽
四,6:00
親們,大家好,下面是讀經媽媽分享時間。今天分享人是:親愛的廣州凱哲媽。凱哲媽分享的題目是:《曲折的讀經路》。她的感悟,讓我感同身受……不說了,掌聲有請凱哲媽——
五、讀經媽媽分享結束后6:40分左右
感謝凱哲媽的真情奉獻!生活的道路總是坎坷不平,成長的過程,也沒有一帆風順的。好在,我們背后有一個相互支持,互幫互愛的大家庭!讓我們在迷途時知返,在我們跌倒時攙扶,感恩虛受老師和愛紅老師搭建的服務平臺,感恩老師和親們的熱誠幫助和陪伴!感恩大家!!
六、結束
親們,讀經宜家了。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道教早課澄清韻 道教早課經文注音篇二
澄清韻
琳瑯振響,十方肅清,河海靜默,山岳吞煙。萬靈鎮伏,招集群仙。天無氛穢,地無妖塵。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凈心神咒
太上臺星 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 保命護身 智慧明凈 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 魄無喪傾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穢除氛 舌神正倫 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 卻邪衛真 喉神虎賁 氣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煉液 道氣長存
靈寶天尊[1]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臟玄冥 青龍白虎 隊仗紛紜 朱雀玄武 侍衛身形(我真)凈身神咒可令身體內的四正之神歸于正位,消除身業,擁護身形,保衛道體,所謂身業即殺盜透淫等罪。使修道之人身體清靜,能以清靜之身感召神靈。
安土地咒
元始安鎮 普告萬靈 岳瀆真官 土地祗靈 左社右稷 不得妄驚 回向正道 內外澄清 各安方位 備守壇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護法神王 保衛誦經 皈依大道 元亨利貞 大圣元始安鎮大天尊
此咒為結壇行法召遣土地山神,以使之代為凡夫奏告上天,保衛正道時所用。
元始安鎮 普告萬靈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穢氣分散 洞中玄虛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靈寶符命 普告九天 干羅答那 洞罡太玄 斬妖縛邪 度人(殺鬼)萬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誦一遍 卻病延年 按行五岳 八海知聞 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 兇穢消散 道氣長存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 萬氣本根 廣修億劫 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 惟道獨尊 體有金光 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 養育群生 誦持萬遍 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 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 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 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 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 五氣騰騰 金光速現 覆護真人
此 金光神咒以修煉道體之心性為主,主張以內煉金光元神護體,降魔衛道!此咒因其用途廣泛,法威強大。所以為道門秘咒神咒,其咒暗藏修煉之法。各門派的修法也 不盡相同,民間道派也有很多關于此咒的秘法,或用此咒結金光諱為符令;或是運潛金光,內煉成丹;或悟道修真,雷神護衛;或加持法寶,遁地偷天。
金光為道之發見,神之神光。金者剛強不壞之意,求道者玄功廣博,光華外著,足以驅鬼魅、斬妖氣,役神將。如金器之剛強不屈,灼然赫奕也,是號金光。
天地玄宗 萬炁本根
注解:天地,一陰一陽;玄者道也,宗者萬事萬物根本。故玄宗雖云浩渺,莫非天地化生,道之體現。萬炁,總括萬事萬物,天地變化也,勿泥本根源頭也。言天地之眾炁莫非陰陽合散所為,是天地有萬氣炁之本根也。
廣修萬劫 證吾神通
玄蘊咒
云篆太虛,浩劫之初.乍遐乍邇,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筆乃書.以演洞章,次書靈符.元始下降,真文誕敷.昭昭其有,冥冥其無.沉疴能自痊,塵勞溺可扶,幽冥將有賴.由是升仙都.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圣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上士悟之,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門。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干,眾圣護門。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云。
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
稽首皈依眾妙道,志心恭敬二玄真。
今運一心心所議,粗識此經經所因。
空色色空無有性,有無無有色空均。
慧風出自天尊力,掃除心界不遺塵。
惟愿神光常擁護,證明今日守心人。
今日守心何所證,不失凡身得道身。
爾時,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與無極圣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回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欲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
天尊告曰:汝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清靜六根,斷諸邪障,我即為汝,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隨所擁護。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
爾時,天尊在禪黎國土,與大道真仙,萬萬大千神。諸天尊及諸天龍鬼神盡來集會,受吾約束。世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有年災月厄、游城赤鼠之厄、天羅地網之厄、命窮算盡之厄、疾病纏綿之厄、落水波濤之厄、虎狼阮蛇之厄、水火盜賊、刀兵生產之厄、山林樹木社稷之厄、土石橋梁之厄、毒藥咒詛之厄。惟愿今對玉皇天尊、大道真圣懺悔,解禳、度脫身中災厄。一一解散,勿為留難。敕諸天神王,并降圣力道力,承斯經力恩力,衛護弟子。受持念誦
此經以后,解禳陽九百六之災,三衰八難、九橫五苦之厄。如求如愿,所履平安,出入行藏,所求利益,所愿遂心。于是眾等,聞說此經,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圣日圣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玉清寶誥
至心歸命禮
三界之上,梵氣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郁羅簫臺,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凈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玄斗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萬道之宗。
上清寶誥
至心歸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
祖劫化生,九萬九千余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歷而分五劫。
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極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太清寶誥
玉帝寶誥 至心歸命禮
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圣,輪廓發光明。寂寂浩無宗,玄范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嫫大道通。
圣號宣揚,萬罪消除。
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天皇寶誥 至心歸命禮
紫微辰極,勾陳天宮。九光寶苑之中,五炁玄都之上。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
主持兵革之權衡,廣推大德;統御星辰之纏次,毋失常經。上象巍峨,真元恢漠。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星主寶誥 至心歸命禮
大羅天闕,紫微星君。
尊居北極之高,位正中天之上。
法號金輪熾盛,道稱玉斗玄尊。
璇璇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
萬象宗師,諸天統御。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萬星教主,無極元皇。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后土寶誥 至心歸命禮!
九華玉闕,七寶皇房。
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
道推尊而含弘廣大,德敷蓄于柔順利貞。
效法昊天,根本育坤元之美;流形品物,生成施母道之人。岳瀆是依,山川咸仗。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南極寶誥
至心歸命禮!
高上神宵府,凝神煥照宮。
會元始祖炁以分真,應妙道虛無而開化。位乎九霄之上,統理諸天;總乎十極之中,宰制萬化。
宣金符而垂光濟古,施惠澤而撫育兆民。恩溥乾元,仁敷浩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
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統天元圣天尊。
南五祖寶誥
至心歸命禮!明真正道,行化南天。
九皇降跡于天臺,一脈浚通于劉祖。
采瓊花之仙異,著悟真之丹書。
道付杏林,不日還原之編集;法通雞足,俞琰丹髓之書成。
真人挺出惠州,信地悟超神俊。
刀圭入口,神化無方。
施雷雨于掌中,甦生民于世外。
德彰南海,獲瓊玉之英標;道遍遐荒,馀法言之靈妙。龍虎羅浮之跡,武夷玉隆之書。
過化多方,真文備著。為神仙之首冠,集前代之范模。誓愿弘深,慈悲仁圣祖師。悟真紫陽真人。杏林翠玄真人。道光紫賢真人。泥丸翠虛真人。瓊琯紫清真人。
北五祖寶誥
至心歸命禮!
大道開先,玄門闡化。教垂今古,謚號東華。
接漢室之將軍,隱終南而仙契。
過化每超于劫運,示現長在于塵寰。
啟唐朝之英賢,悟神仙之秘訣。
飛劍貨藥,警化無方。
金庭丞相之高標,寶印力辭之勇決。
霞裾上陟,南北統宗。
天復挺于人豪,道遍通于四海。發金蓮之七朵,演仙派于十方。
長生理被于古今,玄妙天垂于率土。
恢弘至道,廣度愚迷。
慈悲濟苦,全真祖師。
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重陽全真開化極輔帝君。五祖闡道天尊。
普化寶誥
至心歸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
以清凈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付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七真寶誥
至心歸命禮!道先一炁,世顯七真。
悟五行不到之言,得九轉還丹之訣。甘泉潤物,變朽回春。
金骨仙姿,得四言而契道;衛州變化,坐十載以成真。壁間墨跡之非凡,雪竹月松之姿異。三井有多生之計,一時著顯化之功。磻錫六年,龍門七載。
道功備而名聞時主,丹符錫而掌握神仙。石上談玄,空中飛蓋。
元主屢宣而問道,甘霖尅日以濟民。早窮易道之言,晚造神仙之訣。卦圖斯演,至道大成。清凈散人,探玄得道。蓬萊仙路,億劫獨持。慈悲濟苦,全真祖師。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長春凝神玄靜蘊德真君!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太古廣寧通玄妙極真君!清靜淵真玄虛順化元君!七真演化天尊!
丘祖懺悔文
經功浩力不思意,回向十方諸圣眾。愿見真心求懺悔,河沙罪障悉消除。
懺悔我等,自從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風地水以成形,戀香味色聲而觸法,貪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欲、逆辱父母、悖負君師,不敬天地神祗、呵風罵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報對升沉輪回、輾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認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今而既獲人身,叨親正教,豈非千生慶幸,一旦遭逢,紫褐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蕩,必竟迷失本來,一墜冥途,化為異類,是故思沉淪苦,發清凈心,皈奉圣真。
特求懺悔,丐憐愚昧,原赦罪愆,解釋報冤,蠲消魔障,所覬命逢昌運,名注丹臺,際遇真師,親聞至道,精修妙行,增長善芽,盡節玄門,怡神真境。他日運應,滅度自性,不致昏迷,徑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還證上乘之道。承侍虛皇尚 愿國安民豐時和歲稔 愿真風丕闡道化興行 愿兇惡化賢邪魔歸正 愿兵刑罔措囹圄空閑 愿沉滯升遷冤仇和釋 愿參玄學者入道成真 愿歷劫宗親俱皆超度 愿歷世師友同證真常 愿所有眷緣增崇福慧 愿所傷物命早生入天 愿絕食酒葷不相殺害 愿持身端正不履邪淫 愿悉破慳貪悉除險峻 愿言無狂妄行貴真誠 愿弱己饒人潛忍忿怒 愿慈心下氣恭敬一切 愿不墮邊夷不隨邪見 愿結交仙友棲集清虛 愿智慧開明神通恢廓 愿廣行方便普濟群生 愿永斷執迷咸歸至道
塵劫有盡,我愿無窮;塵劫有盡,我愿無窮;塵劫有盡,我愿無窮。端望
帝真曲垂濟度,皈命禮謝,無上虛皇,至真三寶。
一者一人有慶,二者二景齊明,三者三農樂業,四者四序和平,五者五祠鞏固,六者六合澄清,七者七星臨照,八者八節安寧,九者九泉開泰,十者十類生成,十一者福留善信,十二者大道興行。一切神光普照,一切眾圣留恩,一切有情賴善,一切正果成真,普天均樂,四海同春。
聞經悟道,罪滅福生;聞經悟道,罪滅福生;聞經悟道,自滅福生!靈官咒
仰啟神威豁落將,都天糾察大靈官。火車三五號雷公,受命三清降鬼祟。手執金鞭巡三界,身披金甲顯威靈。綠靴風帶護身形,雙目火睛耀天地。頃刻三千朝上帝,須臾九地救生靈。銀牙鳳嘴將三千,虎首貔貅兵百萬。走火行風前后衛,穿山破石捉妖精。祈晴禱雨濟世間,附體圓光通事意。治病驅邪如電閃,收瘟攝毒伏群魔。飛騰云霧遍虛空,號令雷霆轟霹靂。三界大魔皆拱手,十方外道悉皈依。我今啟請望來臨,大賜雷威加擁護。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普化寶誥
普化寶誥,志心皈命禮。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跌九鳳。三十六之天,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書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凈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人心皆散亂,一念便純真。欲求無上道,大眾轉天尊。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向來誦經,念念存誠,千真拱聽,萬圣通靈。應元合炁,普化分形,九天有命,三界遵行。消災懺罪,請福延生,功圓行滿,大道證明。
道教早課澄清韻 道教早課經文注音篇三
2013-2-6早課分享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04:16 虛受老師好!愛紅老師好!
大明愛紅社的兄弟姐妹們,大家好
眼看著快過年了,大家都在忙著準備過年,忙活中,9點的國學課堂繼續和大家相約。
最近經常接觸到一些家長,他們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懶,不愛學習,不愛做作業,真拿孩子沒辦法。
●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04:56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07:03 她下個學期要把原先只偏重教英語的幼兒園轉型成國學幼兒園,并計劃午托班也融入經典教育的范疇。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07:40 當時接觸一個孩子讀小學三年級的家長,大概也是沖著國學文化教育的內涵來的吧。
那個孩子表情特別冷漠,很不耐心地總在催他媽媽:媽媽,走了,你說過只來一會的,都那么久了還不走。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10:32 他媽媽拿著我帶過來的一些資料,可根本就沒法靜下心看,因為要不斷地安撫他兒子:
“再等一會,看,這本可能比較好玩?? 要不,你玩點游戲吧?”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11:27 媽媽多么的苦口婆心,而孩子,似乎怎么拉都拉不動,多么無奈!孩子的教育,本應如易經所言:“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啊,一個一個的變成了父母、老師在求孩子學習。●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12:50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17:00 我們現在很多父母挺看重孩子的教育,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更多的父母把眼光放在技能的培訓上,就像朋友新接的這所幼兒園,家長們對原來的英語為主很熱衷,也有很多家長趕著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再多的錢也在所不惜,嗯。身邊好多家長都這樣。
唯獨不知道能正養孩子內心的,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經典。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才是我們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魂和根啊!
沒有了根,再光鮮的教育也是沒有靈魂的。看幼兒園里,那些家長奶奶們還在津津樂道孩子回去怎么怎么說幾句英語,挺陶醉,而很多現在不愛學習的孩子,在他們幼兒的這個年齡,家長普遍都覺得孩子這個時候特別乖巧愛學,怎么看怎么歡喜。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18:20 可是很多孩子一到小學、初中就不行了,變得太讓他們父母操心了。問題的根源還是童蒙沒有養正好孩子吧?
易經蒙卦說:童蒙養正,圣功也!
童蒙要養什么正?正知正見,正志正行?? 要養好孩子的德——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卦激發給我們的志,延伸了我們生命的長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涵養給我們的德,增加了我們生命的厚度。
正值孩子春生夏長的年齡,要好好善養孩子的正志正氣,滋養孩子的厚德。●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0:37 現在的孩子不喜歡讀書,志這個方面出了大問題--沒有志氣。
以前我們是有一股志氣:“我一定要讀書,不讀書我沒有辦法出頭”,●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20:41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1:29 所以我們不需要大人說,自己就會努力地學習。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2:45 所以我們父母盡量讓孩子生活上艱苦一點,精神上培養細致一點。錢要花在精神培養上,不要花在買玩具,去吃麥當勞??
一些家長,買一個電動玩具一千塊錢都愿意,要是買幾本書幾百塊錢讀一輩子一定說太貴了,這是整個的觀念有問題。
●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25:26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5:45 “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增廣賢文》 “積金千兩,不如多買經書”。
讓孩子在經典的智慧中播下人生大道的種子,才是教育最迫切和最需要的。看我們這些讀經的孩子,既有讀經父母的身體力行,又有經典正能量的潛移默化,●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26:35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6:35 自然而然地主動學習,哪里需要操那么多心?
那天剛從家來到市里,曦禎便打電話給我:“媽媽,你真的不在家了嗎?那我怎么讀經呢?我又還沒認識字。”
我回來的那天,一進門曦禎便說:“媽媽,我已經三天不得讀經典了。” 他能這么記掛著讀經,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在收集幸福曬時,也常常被那些讀經的孩子深深地感動著。●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7:41 其中蘇州的9歲灝灝寶貝(同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就是一個的典型,他有一次在主動完成作業和讀經之余,還請求媽媽給自己準備更多的課外書來閱讀,多么旺盛的求知欲!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29:23 在大明愛紅社,有很多像灝灝這樣精進向上的讀經寶貝,我們會一起見證孩子的成長!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30:24 所以,我想,面對家長們普遍遇到的孩子厭學、不愛學習的問題,媽媽要找到病根,只有病根找到了,對癥下藥才可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有病根找到了,對癥下藥才可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31:27
●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31:41 以上是我最近碰到并一直在思考著的現實教育問題,借用這個國學課堂分享出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希望能夠帶給還在迷茫中的家庭一些借鑒,但愿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找到病根,對癥下藥,真正走出教育的迷茫!●北京寧寧媽m3(40464067)2013-2-6 09:33:21 我的分享結束,感恩大家的聆聽!
●bj小亨悅媽m2(11869893)2013-2-6 09:34:17 感恩!感恩正念老師的分享,感恩寧寧媽媽轉播!
道教早課澄清韻 道教早課經文注音篇四
原文出自求真齋論壇,由<道學經典>板塊的版主pwatx xevil所撰。特此感謝!
以下是原文:
發到煩了,索性,發個道家經典的電子書。大家自各看好了。
另外,寫一個看書指導,免得新來的小白不知道看什么。俗話說“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先把道理搞清楚是最重要的。現代人多幸福,什么資料網上都有,要是古代,光是這一步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功夫。
一、先看看中國道家學說如老子、莊子、列子、文子、關尹子、大學、中庸、抱樸子(內外篇),這些主要是闡述哲理的。看這些東西是為了改造人生觀世界觀的,只有先把思想扭轉過來,才能談得上修道,也是煉性的一部分。
開始看不懂很正常(看懂了才是不正常),找一本現代白話注解本看吧,主要是領會哲學思想,能看懂多少看懂多少。最好不要看于丹之類的,扯蛋不說,別人嚼過的總歸是變了味道,找一本象陳鼓應的老子今注今譯之類的純翻譯版本好了,體會原汁原味的道家思想。另外,看看南懷瑾等高人的解釋也可以,但是最好不要因此形成定見。
二、看書的時候不要閑著,知行合一嘛,順帶著練習練習真氣運行法和玄意決也不錯。等到你的思想轉變的差不多了,不會懂不懂就和方舟子那群sb一樣的瞎扯時,你可以更進一步了。丹經道書有個大障礙就是各種術語,所以要先把這一關攻下來。現代很多人比如田誠陽、曾慶余、胡海牙、陳櫻寧等人都有論述,去看看他們的書,主要是把那些丹經術語攻下來,別陷在那些書里面了。時刻記住,別人的書只是參考,自己的腦袋才是基礎和根本。另外明清的丹經也可以看看,比那些遠古丹經易懂多了。清靜丹法主要看黃元吉,要看大雜燴就看閔一得的《古書隱樓藏書》。
三、好了,你已經基本上登堂入室了,現在可以看些古人的東西了。《大丹直指》《小周天歌訣》這是入門級的,鐘呂派的《鐘呂傳道集》《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主要是談理法,《呂祖百字碑》《敲爻歌》《指玄篇》這是必看無疑。還有早期的《胎息經》.《入藥鏡》。然后是南宗一條線下來,張伯端的經典巨著《悟真篇》一定要看(板塊里有一個薛道光注解版),和他的《金丹四百字》《青華秘文》。南宗一傳石杏林,著《還源篇》;二傳薛道光,著《復命篇》;三傳陳泥丸著《翠虛篇》。還有張三豐的《無根樹詞》、《大道論》、《玄機直講》。
媽的一大堆,看上去就麻。不過別怕,大多數都很短,而且這些人沒什么文采,寫得也不是很難懂。不過雖然文字不難懂但是你多半還是看得糊里糊涂,似懂非懂,這是正常的,我也是這樣,這就是沒有師父沒有真傳的人的悲哀,忍忍吧。先把功夫練著再說。等到你連《黃庭經》和《周易參同契》這樣的天書也看得津津有味時,我估計沒有師父也不要緊了。
四、看完上面一大堆的勞什子,估計也要用幾個月,只要你不是和我一樣的廢柴,基本上就應該把真氣運行法練到通督的境地了。以后的路子就是自己走了,抱歉,我都沒那個水平,所以教不了你。但是我可以給你指上一條路,后面可以和丹法鏈接上了。如果你達到胎息的水平而是穩定下來,那就恭喜你,繼續努力,等待老天爺派個老師來教你。如果你左等右等怎么等也等不來,那也不要緊,你可以轉到佛家的禪修,也是有前途的。真法是個牛掰的東西,我看它除了不能和密宗鏈接起來,和其他的都可以鏈接,甚至硬氣功也可以??
當然我這么說不是讓你去練大雜燴,是讓你真法練好了在轉方向。另外,記得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沒錯的。最后送大家兩句話:讀書不可無定見,無定見則被書所轉,腦子里任別人跑馬;也不可有成見,有成見則先入為主,視域狹隘,雖賢者不免有誤。
道教早課澄清韻 道教早課經文注音篇五
道教教理教義
道教在東漢順帝時,天師張道陵創教之初,奉老子為祖師,稱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圣經,以老子所說的“道”與“德”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為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道德經》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唐吳筠《玄綱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
《老子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產生萬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書中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太平經》云:“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恒不變。道經中云:“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恒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消魔經》說:“真道之業,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煉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德”,道經中說: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系。《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都指的是這個“德”。老子在解釋“上德”時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解釋”玄德”說:“長之畜之,成之熟之,養之復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解釋“常德”說:“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自然經》中說:“德言得者,謂得于道果”。《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并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必須做到既要修道,而又要積德。老子說:“上德不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說“教理、教義”中的基本原則。唐吳筠《玄綱論》中說:“德者何也?天地所稟,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咸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太平經》中認為:“道”與“德”的約制,駕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個范疇都離不開“道德”的維系。唐吳筠《玄綱論》總括“道德”的含意說:“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老子認為:根據“道”的準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幫,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因此,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陰德”,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佞諂,如此乃為有德。“道”與“德”在道書中應用很廣泛,常因所談的問題的范疇、性質不同,解釋也便有所不同。道經中也有將“德”作為社會倫理規范講的,如“廣修道德”,“積善陰德”,這是繼承了《老子》中“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思想。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也都是從“道”與“德”的基本原則中而發揮出來的。“清靜”是道教教義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道教徒必須遵行的修持方法和處世態度。“清靜”和“無為”是兩個類似的概念。其含義為清心寡欲、無為和靜。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老子認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種形態;又是指修養過程中獲得成功的一種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會與領導者的一種政治風格,即是“道”之“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因而把“清靜”作為身心修養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清靜經》中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象而言;道教的修養功夫,應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清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認為,修道必須收心,而收心的關鍵在于“守靜去欲”。他說:“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君而慧生”;“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道教認為,人修煉精氣當效法“道”的清靜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海”,“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做到“內觀于心,心無其心;外觀于形,形無其形”,最后達到六欲不起,空無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法則。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欲,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認為“有為”者(強所作為)終必失敗,“無為”者(順應自然而作為)則無敗。《老子河上公注》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道德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生萬物的結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道教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忘其形骸”。《元氣論》云:“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心不起,處境不入,內處安靜,則神定氣和”。“柔弱”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的主張,成為老子重要的人生觀。道教吸取這一思想,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及方法。在修養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而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辯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不爭” 是道教教義內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當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時而動;八要善于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準則。認為圣人應效法天道,長育萬物,自然無為,而不強求爭功奪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想爾注》告誡說:“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強調圣人不與俗爭。道教講求的不爭并非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于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認為天地萬物以及為人處世都要順乎“天理”而不能強求。《云笈七簽》中說:“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修道者若能爭此不爭者,就達到了道教的“不爭”的教義要求。“抱一” 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抱一”也稱“守一”。《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上貞。“抱一”是道教中基本的修養功夫,簡單地說,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所以說“一”就是“混然一氣”的意思。《五廚經》云:“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在“一氣和太和注中說:“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沖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說:“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太平經》說:“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認為“一”同“道”一樣,是天、地、人的根本。《老子想爾注》說:“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太平經》說:“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又云:“子若守一,無使多知,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說:“守一之法,乃萬神之根”。葛洪《抱樸子·地真篇》中說:“一能成陰生陽,轉步寒暑,春得一以發,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張,修道者若要長生,必須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難,難在于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教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在修煉方法上特別強調“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惡過失處,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認為“守一”才能消災免禍,益壽延年,長生通神。
“寡欲” 道教教義內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處世都應嚴格節制個人的私欲,否則修道無成。《道德經》云:“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認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亂。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對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規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說:“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減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欲觀念與修持實踐相結合,認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過傷的的物欲,傷氣害性,為“兇害之根”,修道者應該斷然加以摒棄。“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認為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法,并非“道”之上還有一“自然”實體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德經》中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玄妙” 《道德經》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和“德”的一種形容。《老子想爾注》說:“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道教認為若主張“無”或主張“有”都是偏執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于中道”,這就是“玄”。認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以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是道教教義以哲學思辨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義之一。意思是個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樣,都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氣,返本歸根,就可以與道同在,壽比天長,強調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為樂,重生惡死。所以強調“重生貴術”,追求長生久視。《抱樸子*黃白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決定于自身,并非決定于天命。認為經過修煉可以延壽,如果修煉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為神仙。《西升經》推崇“虛無”和“自然”,認為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氣,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從根本上說,天地與人都為氣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棄智養神,固守本元之氣,就能“與道同久”,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認為道生萬事萬物,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是須臾不離的。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所以強調“仙道重生”。相信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常規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道教在東漢張道陵天師創教時,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為主要理論經典,將“道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為什么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為所有學道之人對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典論》云“道士者,以道為事”。“道” 在教中是唯一的理論信仰,“清凈為宗 虛無為體 柔弱為用”是“道”的特征,而所謂“道”既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主宰者,它無處不在,不物不包,所以有了“一切有形皆有道性”的說法。它有“道”方生成宇宙,而有了宇宙,中間的“元氣”就再生成日月、星辰、四時、五行,由此而生化萬物。《道德經》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又《太平經》云“夫道者何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玄綱 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戲,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內無。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依此,道既是宇宙本題 同是自然規律。《老子想爾注》將“道”神話,云“一散形為氣,聚氣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體”
道又是“空”,《清凈經》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德經》云“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難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