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的論語心得600篇一
同時,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要盡心盡力,要誠實守信(為人謀忠,與朋友交信),要對朋友的錯誤行為予以勸告:“忠告而善告之,不可則止。”看到別人的長處要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者而改之;見賢思齊。”與他人處理關系時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并且還要秉承中庸之道:“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愈。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睂τ谪斘镆壕訍圬?,取之有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以上的論語中提到的話,很多都是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做的,可以說是我努力的方向。對我而言,讀《論語》最大的,最確切的體會有兩點:一是關于語言與行動,一是關于持之以恒。這兩個方面恰恰是我的弱項。
孔子認為說話不要太絕對(言不可若有其幾也),不要講大話,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沒有辦成的事情不要張揚,即:“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倍彝ǔt是事情沒有做成就先把話說了。這有兩種后果,一是說的話會成為一種激勵,二是其可能成為別人的笑柄,事情沒有做成的話就會成為光說不練的典型。要做成事情就必須腳踏實地,就必須堅持自己的目標,持之有恒。如孔子所說:譬如平地,雖覆一蕢,進,吾往也。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而我又是很浮躁的,做事情不能夠持之以恒。所以,《論語》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在今后要少說多做,踏踏實實。這可能很困難,會“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钡辽傥乙獓L試地去改變,正如孔子所說:過,勿憚改。沒有嘗試,怎么知道呢?希望會如孔子所說: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在《論語》中論述的人生哲學很深,特別是中庸之道。有些東西自己沒有相關經驗的話,很難體會。對我來講,有很多東西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慢慢體會。
我的論語心得600篇二
有句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別說半部論語了,就單單幾則論語就告訴了我做人與學習的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這里面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話說某一天,子路來孔子家學習,穿著非常華麗的衣服,慢慢的走了進來,孔子讓他換一件衣服,子路聽到后連忙回家,換了一件非常樸素的衣服回來了。卻還是原來的樣子??鬃泳蛯λf:“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是智也?!?/p>
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班里數學測試,成績出來后,我有一道題不懂,就去問老師。老師講過后,問我明白沒有,雖然我沒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說,怕老師說我笨,結果下一次考試又沒有答對,去掉了8分。
《論語》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會無往而不勝!
我的論語心得600篇三
讀《論語》,思孔子。我個人認為孔子的偉大在于他所傳布的為政之德,仁愛之道積淀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近不惑,我在思索孔子??鬃由坝兄居诎捕ㄌ煜碌暮陚ケж摚苡瘟袊?,漂泊不定,它的施政綱領很難得到實施。為何在孔子死后使得統治階級的體認和利用。
驀然回首,豁然開朗??鬃印暗茏由w三千焉”有七十二位賢徒??鬃拥膶W生有一些是從事政治的。如子路、冉有、子貢,也有一些是從事教學的,如子游、子夏、曾參。是他們宣揚、繼承、踐行著孔子的思想。使之發揚光大,經過代代相傳,慢慢的滲透在我國兩千年來的封建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言語、活動中了。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子孫里無論是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已經滲透了現實的思想,不管我們是不是愿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都是存在的。
孔子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運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論語》中,有不少生動的事例表明,同一個教學內容,孔子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司馬牛、仲弓、子張和顏淵曾分別向孔子問“仁”,孔子做出了五種不同的回答: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p>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張問仁。孔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為什么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不一樣呢?因為孔子對五個弟子的性格,稟資有所了解。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于表態;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范;子張有時過于偏激,辦事好走極端,這種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常顯得不厚道。所以當他請教仁德時,孔子講得比較具體細致,告訴他如何與人相處。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個性的不同,孔子對同一問題作出了五種深淺不一的回答,針對具體對象的思想行為實際,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
讀《論語》,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沉潛其中,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