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鄉土中國讀后感300字篇一
費孝通先生說,“土”并不是個貶義詞。中國人的最根源便是靠著一方土地生活,“土氣”也從而扎根在了心里。
我并不是農民出生,但也或多或少的接觸這“農民”這一階級的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的特色。就像西方國家很難意會到那些拿著鋤頭的人,身上有著的獨特魅力。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革命時期,中國的血脈大多還是流淌在農民的骨子里。
我所認為的“鄉土”,是個別具風味的詞,這讓我聯想到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班l土”既是中國的土地,也是中國的風味;既是物,也是情。中國大半輩子都在土里扎根,也是這一方土地孕育了一方人情。在農村里的鄉土情,能把幾戶原本互不相干的.人家串起來。畢竟村子就那么大,農民的性子永遠比不得商人的彎彎繞繞。
當今時代的發展,農村也逐漸成了城市的修飾。我常聽人拿農村人和城里人做對比,比沒兩下話語中的嘲諷之意毫不掩飾。城里人有作為,城里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城里人有教養……但殊不知中國人本就是農村出身的。農村人心思直,沒那么多彎彎繞繞,農村的孩子勤勞能干,身子板硬。其實沒有聰愚之分,只是較比的方面不同罷了。反觀人情世故,中國人骨子里原有的熱情好客,卻被城市的忙碌掃得一干二凈了。我不認為應該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土氣”這個詞,同樣覺得農村和城市應該是平等的。
總的來說,中國人是含蓄的,是有秩序的,是有“禮”的。這本書以淺入深出的方式將中國社會剖解出來,且又富有生活氣。既是通俗易懂,又值得一讀。
鄉土中國讀后感300字篇二
“鄉土中國”這四個字,對我來說缺乏一些誘惑力。
初遇之退縮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經典著作,是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讀傳統中國文化生活的經典之作。
記得剛買回這本書時,我想要迫切讀完它。但只看了書中一段,書中專業性很強的文字使我退縮回來,這本書也就沉睡在了我的抽屜之中。
細品之了解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不得不又重新拿起這本書。
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之下,我開始慢慢咀嚼品味書中的文字,體悟費孝通先生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并初步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特點。
在閱讀、畫思維導圖、聽同學和老師的講解之中,我學習到了很多的新知識,了解到“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差序格局”“血緣”“地緣”等新名詞。
回顧之感悟
通過對這本書的研究性學習,我接觸到了之前從未接觸到的學術著作,嘗試了自己從未嘗試過的東西。我能夠更清醒地面對中國這片古老而亟待新生的土地。
在閱讀過程中通過與老師同學的探索,我戰勝了書中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同時又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激發了我對閱讀的興趣。
《鄉土中國》是一部經典之作,我通過閱讀它得到了許多知識,這些知識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一定會散發出它獨特的光芒!
鄉土中國讀后感300字篇三
某天,我得到一本書。
封面是莊嚴而古樸的紅,歷史將它裝點得如此沉重,時代和鄉土的氣息縈繞著它,讓它顯得那樣嚴肅,我有點望而卻步。
扉頁間卻傳來陣陣的邀請聲,是沙啞的鄉音,是熱情的方言……封面上的費孝通先生微笑著,那似乎也是一種誠摯的呼喚。
《鄉土中國》——它邀請我去重新了解一個我所謂熟悉的社會,而我,欣然前往。
我本是農村的孩子,但卻生活在城市。記憶中的鄉村,只剩下時間潦草勾勒的幾筆,勉強留存下了一些淺淡的痕跡。
《血緣與地緣》——它將我塵封的記憶喚醒,那個熱鬧的熟人社會在我的腦海中生動起來。費孝通先生的語言十分專業,對于我來說不免有些障礙,但又恰恰給了我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像文中作者寫到的他的女兒一樣,我也在“籍貫”上填寫那個其實并不怎么熟悉的地方,我從未細想過這個問題,更從未將其與“血緣”掛鉤。作者邏輯分明的論證,公式化的語言,卻彌漫出一股淡淡的人情味兒。
隨著閱讀的深入,一個喧鬧的鄉土社會在我的眼前逐漸放大、清晰,它帶著親切的鄰里,帶著繁華的集市向我走來——那是我的家鄉。
我的心開始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血緣,會在某個時刻勾起根植心底的對鄉土的眷戀。無論我在哪兒,都永遠屬于那片土地,并隨時會為之感動。
《禮治秩序》至《長老統治》系統地展示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規則;《文字下鄉》科學論證了文字下鄉應注意的問題;《差序格局》清楚地展現了中國鄉村的社會結構。還有很多很多,《男女有別》《從欲望到需要》。
《鄉土中國》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不僅讓我了解到了鄉土社會的許多知識,也帶給了我情感上的諸多觸動。
掩卷,手里的書又“厚重”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