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學習還是科研,在助學的途中,讓我更加堅定的看到了自己想追尋的夢想。愿以這助學之行,搭建我那夢想之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助學筑夢鑄信念演講稿,供大家參考。
篇一:2022年最新助學筑夢鑄信念演講稿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你若那天邊初泛的晨曦,指引了我前進明亮的方向;你似那正午烈焰的驕陽,給予了我無限充足的力量。——題記
鷹擊長空,卻不知雛鷹是在被母鷹千萬次從懸崖邊上扔下無數次克服自己的恐懼最終換來的成果;松立頑巖,殊不知它是在無數次風吹日曬、電閃雷鳴中險象環生最后成功扎根的結果;每個人都不曾一帆風順,都是在艱難中前行,在尋夢的途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到或難或險的困境,但在這途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幫助我們從困境中度過的階梯,而我們需要的,不過是以這堅韌決心去追尋我們那詩和遠方,并在途中披荊斬棘。
助學之行,夢之初綻放。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平平靜靜的過完這一生未免太過乏味,有些自己的小倔強和小奮斗才會在以后不遺憾。每個人生來便不同,也許自己奮斗良久也不及旁人生來就擁有,但我們應該在這不屈服的環境下砥礪前行,去追尋那遠方放亮的朝陽,去完成那一直渴望的夢想。在助學的途中,我們有了自己度過困難的階梯,剩下的便只有自己那份登上階梯追尋夢想的決心。否則總以莫須有的借口,放縱著我們自己過著當前舒適安逸的生活,在應該奮斗的年紀選擇了浮華享樂,等到老來回憶自己的一事無成,才留下悔恨的淚水,甚至以甘于平凡來安慰自己,我們不能這樣,因此我們要改變自己,要在助學之行的途中,綻放我們的尋夢之花。
助學之舉,夢之愈堅定。踏著前人的來路,我聽到了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呼喚,這是李白在官場失意,無情打擊后仍不忘初心,想去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遠大夢想的吶喊。收回目光,我看到了萊特兄弟在自己父親的感染下渴望飛到天空的期望,一次無心的引導加上萊特兄弟自己后來不懈的努力,最終發明飛機帶著自己的夢想飛向高空的自豪。助學之舉,讓我們有了追夢的底氣,讓我們有了逐夢的動力,那我們更應該像前賢那樣堅定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還是在努力奮斗的途中,讓自己的想法更加堅定,要在助學之舉的途中,堅定我們的逐夢之心。
助學之途,夢之終追尋。在這青春肆意綻放的年紀里,用我們略顯稚嫩的肩膀扛起對未來的希冀。在充滿激情斗志的大學校園,從最初懵懂不知方向的少年到如今為夢而行的堅定決心,每一次參加比賽的熬夜歷程,每一次為了學更多東西的埋頭苦讀,才成就了我現在堅韌的性格,他們都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而又彌足珍貴的一部分。作為眾多青春年少的一個,我也懷揣著自己那仍在遠方的想要追逐的夢想,更為了這個夢想一直在奮斗,在助學之途中,追尋我們的夢想之果。
人生路本就不平坦,而我只不過比別人稍多了些苦難。然而助學的過程,讓我自己有了更加努力拼搏的底氣,他讓我可以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提升自己的歷程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科研,在助學的途中,讓我更加堅定的看到了自己想追尋的夢想。愿以這助學之行,搭建我那夢想之花。
篇二:2022年最新助學筑夢鑄信念演講稿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我們從不懷疑,因為夢想只要經過奮斗,就可能變成現實。哪怕沒有成功,我們也不后悔,因為我們至少奮斗、努力過。而他,我的師長,也有一段青春的奮斗史。
七十年代
在某個普通的日子里,在某個普通的農舍里,他就這樣呱呱墜地了。那個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家里的兄弟姐妹也很多,他的降生無疑讓這個家庭的負擔更加沉重。
少年時期的他,也許是因為兄長的讀書識字,他對書本和知識,有著一種癡迷。他會跟著兄長在屋后的樹底下乘涼看書,入迷地錯過了自家院子里升起的第二道裊裊炊煙。
紅薯、土豆、野菜,已是那個年代的美味,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也不是沒有經歷過,他想通過學習改善生活現狀,于是,他開始奮斗、開始努力。
八十年代
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老思想的激烈碰撞,讓人們慢慢走入一個嶄新的中國。
他也逐漸長大,也上了學,媽媽親手衲的布鞋、縫制的黃挎包,這就是他上學的全套裝備。他生活的地方有一個廠子,那年初中畢業后,他在廠子里做活,兄長讓他去考中專,他膽怯,怕考不上。那個年代的中專畢業包分配,考得上中專的絕不上高中,堪比現如今的名牌大學,膽怯是必然的,但內心還是有一些期待的。
然而他的膽怯激怒了兄長,兄長狠狠地揍了他,他被逼著參加了考試。那天,他的語文老師激動地跑到廠子里對他講:考上了。他懸在嗓子眼里的心也落回原處,他以第五名的成績考上了,他興奮地在廠子里奔跑,村子里的人也為他感到高興。
是啊,那個時候讀書是一種潮流,而不是現在:看手機才是一種常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上天才不會讓每一個付出辛勤奮斗、揮灑汗與淚無獲而終。
九十年代
他畢業了!他作為一名師范生被分配到了一個貧困的山區工作。那里被連綿不斷的群山包圍,沒有親人、同學,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是那些渴望知識的眼神觸動了他,他把自己所學全都傳授給他們,他也不過是一個二十歲的青年。
教書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他也體會到了桃李滿天下的喜悅,他輾轉了三個學校,教授了無數學生,教他們知識,教他們做人。他收到過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的祝福,也收到過學生聚餐的邀請;他關愛學生、帶病上課,他幫助同事、悉心教導其他學生。
每個人都把他的努力、無私看在眼里,他的榮譽證書有泛黃的,也有嶄新的,這都是周圍人對他的肯定,是學生、家長對他的認可,是他亙古不變的初心。
如今
如今,他也步入了四十的行列,也已經有了孩子。他把她的青春奮斗史講給他的孩子,與他的孩子一起分享那些年的苦與樂,他明白助學·筑夢·鑄人對于自己而言的意義,于是他教育孩子:學會感恩。
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教會他很多,她也會時常探望自己的語文老師,和老師一同回憶自己的勵志青春。
他,是我的師長,也是我的父親,而那個孩子就是我。
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國家政策下的貧困補助為我助學,師長、社會教我鑄造夢想、鑄煉成人,我一定會用行動回報社會,譜寫我自己的青春奮斗史。
——后記
篇三:2022年最新助學筑夢鑄信念演講稿
不滿十歲的小女孩背著幾個月大的女嬰在崖邊挖草藥,雙手皴裂,赤腳踩在冰冷的雪巖上。這樣的場景令人心痛,卻又真實存在。在新時代的廣闊征途中,無論路有多遠,我們中華兒女,絕不應拋棄、不應忘記每一個囿于貧困與苦難的同胞,我們將永遠攜手,以互助為體,以共進為道。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窮志短。”可見,物質的匱乏深刻影響著一個人的成長。而在今天的中國,不少農村地區依舊貧困落后,人們仍被禁錮于舊時的禮教習俗,這使得落后的地區越來越落后,貧窮的地區越來越貧窮。
還記得希望工程公益廣告中那個大眼睛姑娘蘇明娟嗎?還有餓著肚子在牛背上讀書的陳勇嗎?他們,還有許許多多身處大山深處的貧家子弟,他們渴望脫離貧困。這種貧困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所帶來的智力上的貧窮。而無論這山有多高,有多險,也阻擋不了中華兒女心心相連。
至今,投身山區教育的教師已逾千萬,有些甚至一生扎根山區,化身火炬,照亮山區前進之路。不僅如此社會組織和個人也越來越關注貧困地區的發展。扶貧不僅僅是一句句口號,更成了大家共同的行動。從知名演員江一燕資助山區學校,到耶魯畢業生秦明飛放棄國外高薪致力于農村扶貧事業,我們看到了社會各界的溫暖都隨著愛的洪流涌向貧困地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在黨的號召和鼓舞下,扶貧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比如貧困人口劇減,貧家子弟上大學的人數劇增。這條路上,我們一直前進著。最令人感動的是,政府并未只是如個人、社會組織一樣,對貧困地區進行一般性的物質補助,而是提供就業機會讓貧困人員自力更生,自強自立。我想這也是扶貧最需要的方式,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扶貧不是紙上談兵,相關的示例有很多。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湖南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扶貧工作展開后,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家發生了大變化。
6年前,她家唯一的電器是一盞5瓦的節能燈,如今不僅新添了液晶電視、電風扇和電飯煲,還在家門口擺起了小攤。去年在家光靠賣臘肉和擺攤,收入都近萬元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專家張連起說,唯有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拿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精準辦法,下足繡花的功夫,才能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取得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
在扶貧攻堅的道路上,浙江省松陽縣殘聯書記闕柳松認為,“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如果讓更多殘疾人學得一技之長,就可以帶動一大批人勤勞致富。于是,他想方設法開展送科技下鄉扶貧活動,每年免費在鄉鎮舉辦3~4期殘疾人科技培訓班,組織殘疾人進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類的培育管理畜禽類的養殖技術以及電器維修、縫紉理發業、工藝品加工等培訓,廣大殘疾人通過培訓,掌握一技之長,走上脫貧致富之路。該縣殘疾人開發的種養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扶貧,是愛的互助,正如古語所言,“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遠”。中國走在民族復興的大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召喚著我們前進,我們有責任,有能力,也有信心讓中國人民遠離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