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莫高窟簡介篇一
茫茫的大漠中,當三危山閃耀出一束振奮人心的光芒時,當樂樽和尚在佛光的照映下開采出第一個洞窟時,我的心,便已被牢牢地束縛在此了,不斷在中國的南方遠望北方,想象著這神話一般的地方。
遠處,我似乎能看到洞窟中千年的壁畫和佛像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和信仰;似乎聽到了月牙泉在不斷地呻吟,請求人們不要破壞環境了。
走進莫高窟,每一個洞窟都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洞窟內的壁畫,佛像,都不再是古人捏出畫出的工藝品,已成為了紀念歷史的象征,她們代表了莫高窟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代表了大西北,更是代表了中國的精神內涵。
盯著眼前的壁畫,周圍寂靜,似乎每一位同學都在與古人默語,思考著曾經的一切,猜想著歷史的一個個謎底。
莫高窟它就像一個無聲的傾聽者,聽著歷史的低吟淺唱。莫高窟是絕美的,但它永遠不是藝術品,因為膚淺的藝術品永遠不及莫高窟的深度。莫高窟,意味著文化,意味著美,還意味著人類永久的信仰……
莫高窟不是妖艷的,不是凄涼的,它的顏色是渾濁沉重的,累積起來的是千年的文化砂石。莫高窟,它撐起了千年的風沙,千年的歷史,千年的興衰榮辱。有甜美,有辛酸,有憤恨,有苦澀,這些情感不斷交織著,鋪灑著,飛揚著,洋洋灑灑地鑄成了一個個神話。
莫高窟,是一首意蘊深長的詩;莫高窟,是一支悠遠回旋的古曲;莫高窟,是一個永遠不滅的神話。
莫高窟簡介篇二
聽說在祖國的西部有一處世界遺產,它就是莫高窟,我很想一睹它的真容。今年暑假,爸爸帶我圓了這個夢想。
暑假的一天,爸爸對我說:“女兒,你不是一直都想去敦煌莫高窟嗎?今年暑假爸爸帶你去,好不好!”我一聽要去莫高窟,心里萬分激動,一口答應了。
在路上,爸爸給我講解了敦煌和莫高窟:“敦煌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城市,它和張掖、武威、酒泉并稱河西四郡。在敦煌還有兩處著名的邊關,分別是玉門關和陽關。”講到這時,我馬上說:“我知道,有古詩這樣寫‘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爸爸說:“是的,莫高窟是敦煌的一處文化景觀,也是我們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了兩天的車,終于到了莫高窟,我們先看了介紹莫高窟的形成和莫高窟壁畫影片,接著又到實體洞窟。哇!怪不得叫莫高窟了,一座山崖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星羅棋布的排列在三危山上。我們跟著講解員一起步入石窟,講解員阿姨講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故事,從石窟屋頂的構造、壁畫,再到石窟的彩塑,我如同聽天書一般。爸爸對我說:“你還小,聽不懂很正常,等你大了,就會對中國文化產生熱愛。”
一路上,我們去了好幾個石窟,其中一個就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96號窟。它好大呀!光腳背就可以坐四五個人。人熙熙攘攘,我與講解員走散了,精彩的講解自然錯過了。后來,我了解到莫高窟的第一大佛叫九層樓,因為它的外圍建有九層樓閣保護著,它也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
夕陽西下,我們結束了一天快樂的旅行。這一天,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莫高窟是我們祖國的瑰寶,體現了我們祖國的博大精深文化!
莫高窟簡介篇三
我們今天來到著名的景點——莫高窟參觀。莫高窟表面看上去沒什么特別,只不過是山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窟窿,等到進去了才知道,里面可真是別有洞天。
我們首先來到16——17窟,里面有三座佛像,中間最大的就是如來佛祖,他的兩邊站著兩座佛像分別是他的兩個徒弟。墻壁上有許多漂亮的壁畫,讓我覺得很驚訝,原來古人的畫技這么高超啊!但是我又感到很奇怪,為什么壁畫上人的臉是黑色的呢?導游解釋說:壁畫上人的臉本來是白色的,經過許多年的氧化作用,白色的顏料才變成了黑色。
我們又來到了一個洞窟。這個洞窟里有一座橫臥著的佛像,他的眼睛半睜半閉。導游說這是他去世時的樣子,表示他不是死了,而是睡著了,所以他又被稱為“睡佛”。
還有一個洞窟的墻壁上畫著一幅連環畫,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三個王子,其中的小王子就是佛祖。一天,三個王子騎著馬去森林里游玩,路上碰到一只母老虎和七只小老虎。母老虎骨瘦如柴,沒有奶水喂養小老虎,眼看著它們就要被餓死了。小王子就脫掉衣服讓母老虎去吃他,可是母老虎沒有力氣。于是小王子就爬到山上,用竹子刺破自己的血管,并從山上跳了下來。小王子死了,母老虎吃了他,母老虎和小老虎都得救了。這就是佛祖“以身飼虎”的故事。這個故事太感人了,讓我感受到了佛祖的大慈大悲。
我最喜歡的還是“九層樓”。九層樓高大壯觀,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樓房,它的里面是空心的,擺放著一尊巨大的佛像,腳掌的厚度比人還要高,他就是“彌勒佛”。導游說彌勒佛現在還是一個高僧,他是未來佛,等他成了佛,人世間的生活將會變得非常美好。多么令人期待啊,真希望他能早點成佛。
參觀結束了,莫高窟巨大的洞窟、佛像以及精美的壁畫深深地打動了我。莫高窟是佛教文化藝術的瑰寶,我們一定要好好地保護它!
莫高窟簡介篇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有許多藝術珍品,我要介紹的就是中國藝術奇跡之一——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多在莫高窟,它的來歷很是特別。傳說,有一位樂尊和尚在公元366年云游至此,見鳴沙山上有吉祥異象,便在這里建造了第一個石窟。后來,許多商人為求生意發達,紛紛在此開鑿石窟,并請人畫上神靈的形象,一直延續了10個朝代、1200多年。這時的壁畫十分簡單,多以飛天為主,沒有立體感和具體內容。而且商人都是通過絲綢之路的印度人,所以形象多為皮膚黝黑的印度人。
到了十六國時期,形成的壁畫不多,以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故事畫和說法圖為主,開始出現大概的內容了,人物也出現了大概的五官,但他們半裸體,有著極其夸張的動作,帶有西方佛教的風格。
北魏時期的壁畫內容增加了許多,出現了離奇曲折的因緣故事,人物的臉略顯袖長,線條更加熟練圓潤,顯得更加真實、可親,偏向中原人。
北周時出現了一種新式的佛像畫,菩薩們體態短壯,半裸或著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部分臉呈白色,像一種特殊的裝扮。值得一提的是,壁畫所用的粉白色會被氧化,所以現在看到的壁畫人物臉都是黑色的。
隋唐是敦煌壁畫發展的昌盛階段,出現了經變類壁畫100多幅,風格明亮歡快,細節也更多,更有立體感,徹底演變成中原人形象,很有時代特色,出現了較多成對的飛天,優美而空靈,為藝術佳品。
敦煌壁畫是珍貴的藝術瑰寶,可惜在元代就開始逐漸衰落,再加上后期沒有好好保護,已經風化消失了很多,還是很值得去欣賞一下。
莫高窟簡介篇五
走進莫高窟,我們走進了過去的敦煌,走進莫高窟,我們走進了河西走廊的悠悠歲月,走進莫高窟,我們走進了古中華精致工藝歷史的滾滾長河……
是那腳下踩著的石磚,讓我們走進了歷史:有的很完整,上面雕刻著精致的紋樣,讓人憶起古人民用簡陋的工具和自己的雙手,反反復復地勞作著。還有的有部分破損,原本尖銳的破損處被歲月磨圓了棱角,是不是曾經戰亂的鐵蹄將它打破。
是那精致的壁畫、雕塑工藝,讓我們走進了歷史:那先用木架固定,再用泥打出模子最后用顏料涂色的工藝讓人不由得拍手稱贊古工匠的智慧,那丹青妙筆勾勒的圖樣極細膩如繡花針落地,筆鋒由濃轉淡間讓人不由得遐想曾經老工匠們拿著筆靈活地轉著手腕,那隨著光照而逐漸變化,最終頓悟展露笑顏的佛像,讓人驚嘆,他們的身上傳承著古老的制作手藝和工匠精神。
是那別國的器皿紋樣,讓我們走進了歷史:那眼中閃爍著耀眼的光,是西域的琉璃珠,那菩薩衣裳上多姿多彩的西域紋樣,青墨丹紅點綴、涂抹間,滿是當年漢族對外貿易、經濟的盛況,哪怕是顏料,也是藍寶石、青松石制作而成的。
是那搖搖欲墜的木房和后世的修繕,讓我們走進了歷史:那破舊的木房岌岌可危,歲月的塵已經蓋滿,那是百年前的虔徒所修建的,那壁畫上的千人佛,內外不同的畫風,那原已褪色的佛像被一筆一筆仔細的重新上色,是多么堅定的信仰啊!
走進,是用車一米一米地駛進,是用腳一步一步地邁進,是用心一點一點地靠近。
走進歷史,是心靈的對話,更是跨越時空的凝望。
莫高窟簡介篇六
暑假里,我來到了甘肅省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敦煌莫高窟,據說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足足有500個洞窟,是一個歷史的奇跡。
我們到了莫高窟,首先看見的是這里最有名的建筑---九層塔,這個洞窟顧名思義,一共有九次層,從外表看上去上窄下寬,頂上還插著一根針,甚是宏偉,古人居然這么早就學會如此高超的技術了,要不是有考古學家的證明,真是讓人難以置信,他們真是偉大啊!進入洞窟,眼前最注目的是一個巨大的佛,目測至少有三四十米之高,七八米之寬,高大雄偉的外觀令人驚嘆不已,旁邊還坐著兩個小佛,坐在地上,十指并攏,看上去十分莊重。四周的墻壁上還有許多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與神有關,看上去十分生動形象,活靈活現,與現代藝術可以相比。
走出九層塔,第二個就是100號洞窟,剛走到那條走廊上,就可以看見四個拿著武器的佛像,似乎像是在保衛著里面的金銀財寶。走到了主窟,洞有兩三米左右,在天花板的位置,畫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圖案,我想:這不就是傳說中的陣法,走進這
里面,就會發生許多的奇怪的事情。我連忙退到了旁邊,離開這陣法的詛咒,就在我退后的時候,我還發現了很多小洞,往下望去,能看見許多四通八達的地道,不知是用來干嘛呢?而在旁邊的墻,很多佛像都在壁旁邊,像是在祈禱的著什么。
走出洞外,最后兩個洞窟與前兩個洞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第四個洞窟里有一個巨大的銅鈴,令我震撼不已。
洞窟都參觀完了,我們來到外面的博物館,里面記載著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的故事,見證了敦煌研究的歷史,也呼吁我們要守護這里,不要去破壞這個奇跡,要讓這個歷史的奇跡一直存在下去。
這次敦煌旅行,使我受益匪淺。
莫高窟簡介篇七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佳欣,歡迎大家來到敦煌,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有洞窟七百三十五個,壁畫四點五萬平方米,泥質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百聞不如一見,一進門,你們便會看見許多壁畫,大家跟我往上看,莫高窟四百九十二個洞窟中都畫有飛天。憑借飄曵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其姿態多樣,體態輕盈,富有生氣。但最有特色的是一幅大畫:上面畫了一排女子,她們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和真人一般高!旁邊是為她們打傘的奴才,皇帝則坐在龍椅上,好像在挑選哪個女子才適合做他的娘娘,這幅畫畫得非常逼真,眼前仿佛出現了那個緊張而興奮的畫面。
洞窟北壁繪制了《張騫出使西域》,講述了霍去病在攻打匈奴勝利后獲得了兩個“祭天金人”,漢武帝雖每日帶領群臣焚香禮拜,但不知金人名號,故而派張騫赴西域問金人名號的故事。畫面上漢武帝騎在馬上,群臣持傘與張騫告別,張騫一行人馬長途跋涉已近大夏國,城外已有比丘出城迎接。
走過壁畫區便來到了彩塑大睡佛面前。它躺在一個畫滿佛像的石床上,頭在石枕上微斜著,一手放在頭下,一手放在彎曲的腿上,床前還放著一雙石鞋,它的眼睛閉著顯得那么安祥,嘴角微微揚起,仿佛正做著美夢,夢里是那千年歷史。
你們對敦煌莫高窟了解了嗎?壁畫和彩塑互相結合,互為一體。你們看了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歡,歡迎你們下次再來。
莫高窟簡介篇八
在我們人類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歷史創造中有四種文化范圍最廣、自成體系、光芒四射,他們是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而這四種文化在一個地方迷人地交匯過,并被最燦爛的表現出來,這個地方就是中國的文化圣地——敦煌。今天,我們一起來到敦煌莫高窟,親自體驗了莫高窟的無限神奇魅力。
我們來到了第96窟,導游說這座大佛高35.5米呢!是莫高窟第一大佛。它有十幾層樓那么高,站在他腳下,仰望大佛,感覺我們就像一只只渺小的螞蟻。這么高大的佛像,古代的藝術家卻把它雕塑的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接下來,我們來到第130窟,這座佛高約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窟。古代匠師將佛像頭部塑的較大,高達7米,超過人體的正常比例。匠師巧妙地利用來自洞窟前明窗的光線在這些面上投下的陰影,使得我們抬頭仰視的人覺得佛像五官輪廓分明,高大雄偉、莊嚴神圣。由于長期被流沙掩埋,受潮氣侵蝕,此畫已受到嚴重損壞。
隨后,我們又來到第148窟,這是佛像的涅槃塑像。佛身長14.7米。由于涅槃像采用橫臥姿勢,俗稱為“臥佛”或者“睡佛”。塑像雖然經過后代重修,但佛像仍然線條流暢。因為孔子有72個弟子,所以臥佛身邊也有72個弟子,它們形態各異都站在臥佛后面。因為這座佛像已經涅槃,所以這個洞窟形狀像棺材,洞窟壁上和頂上全部畫滿了姿態萬千、栩栩如生的佛像。
我們又參觀了第17窟、103窟、112窟……其中有些洞窟的佛像都被卑鄙的盜賊給盜走了,有的被賣到國外展出。我國珍貴的文物流失了,多么可惜啊!
離開莫高窟,我萬分舍不得,心里默默祝愿著: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啊,希望你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莫高窟簡介篇九
敦煌莫高窟是個美麗又神秘的地方,課文中說,它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今年暑假,我就要去看看它的真面目。
因為我們提前一個月訂了票,所以我們有機會去看數字電影。里面講的是莫高窟的來歷。在公元366年,有一位叫樂僔的和尚,看到三危山上佛光萬仗,就認為是佛祖的召喚。于是在山邊找了一個小窟,鉆進去,盤坐念經。后來,很多人看到樂僔這樣做,也在山邊找了許多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洞窟。
我們得坐大巴去莫高窟,車子開了大約十分鐘,才看到莫高窟的真面目。窟像蜂窩似的排列著,共492個。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工匠頂著炎炎烈日,站在梯子上,聽到了他們敲擊石壁發出的鐺鐺聲。這座藝術寶庫凝聚著多少古代工匠的汗水啊!
我們到了莫高窟,要參觀八個洞窟,一個導游帶二、三十個人進去參觀。這些窟里都有雕刻的佛像:最外面兩個是天王,天王里面是菩薩,菩薩里面分別是佛祖最大的弟子迦葉和最小的弟子阿難,最中間的是佛像。每一窟里,除了巧奪天工的佛像,還有惟妙惟肖的壁畫。那都是古代勞動人民一筆一筆勾勒出來的。古時候沒有燈,工匠們只能靠白天日照的一點時間,去勾畫這些佛像。一幅壁畫可能就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古代人民對佛教是多么的真誠啊!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7號洞窟:藏經洞。藏經洞的面積很小,只有3平方米,但曾經里面藏了5萬多卷經書,是不是很不可思議呢?經書都是哪兒的呢?只要從一位姓王的道士說起。
據說莫高窟王道士打掃時,無意間發現了這些經書。他就立刻稟報清政府,在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腐敗無能,根本就沒有理睬王道士,王道士想:政府不要經書,那就說明這些經書不重要,于是就用很便宜的價格賣給外國人。現在藏經洞中的許多經書都在外國的博物館里。
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也更有能力保護莫高窟的文化遺產。希望有一天,我們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能夠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莫高窟簡介篇十
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文化經濟交流的“絲綢之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交通樞紐,東來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匯,極大地促進了它的繁華。“敦”意為“大”,“煌”意為“盛”。
道士王圓祿在1900年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里面完好保存著歷代文書、寫經、文物4萬余件。這一發現被稱為本世紀世界文化史上最有價值的發現。它轟動了世界。它的規模之大、歷時之長、內容之豐富、技術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舉世罕見的。
敦煌壁畫,始自十六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1500年來,敦煌壁畫既有整體的風格特征,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壁畫,是在石窟的窟頂、四壁以及佛龕內外創作的。因此石窟的形制、佛龕的大小以及彩塑的內容、擺放等都會對壁畫產生影響。
有佛像和說法圖,以彩塑為主尊,四周繪菩薩、飛天像,或者直接繪佛說法圖。也有佛教故事畫,包含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因緣故事。還有經變畫。
隋唐時期,莫高窟石窟藝術進入全面發展時期。此時,石窟形制有所變化,以覆斗形殿堂式石窟為主,中心塔柱窟已不再是主流窟形。覆斗形石窟窟頂的中間是方形藻井,四邊常常繪制千佛圖或說法圖。主室西壁開設大型佛龕,龕內供奉彩塑佛像,龕內后壁繪有弟子、菩薩及諸神像等。南北兩壁、東壁門洞兩側通常繪制經變畫,東壁門洞上方常常繪有說法圖。
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大體與晚唐壁畫相似,但又有一些不同。相似的是內容和形式,比如藻井花紋,四披畫千佛,四壁畫大型經變畫和供養人畫像等;不同的是時代風尚,比如有些石窟墻壁上出現了大型聯屏式連環畫和山水畫,鋪演佛傳故事或者佛經。
西夏和宋朝,敦煌壁畫仍以佛像、經變畫為主,又有少量的佛教史跡畫。宋以后,經變畫逐漸減少。到了元代,尊像畫取代了經變畫。同時,壁畫規模縮小,內容減少。從風格來說,元代壁畫分為藏密壁畫和中原壁畫,兩者風格大相徑庭。
莫高窟簡介篇十一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敦煌莫高窟,那么,首先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構造。
莫高窟,它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麓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支脈三危山。它上下分布一到四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北區的243個洞窟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設施、土坑、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五彩塑和壁畫。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莫高窟南北長約1600多米,上、下排列有10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異常壯觀。這莫高窟有那么多彩塑和壁畫。讓我們繼續向前游覽。
我們現在可以看見許許多多的壁畫,你們看,這些壁畫,每一幅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尤其是這些“飛天”的壁畫,它們被以前古代唐朝的人們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它們已經成為了敦煌莫高窟中壁畫的象征,大家可以盡情欣賞。
莫高窟,不僅有壁畫還有數不勝數各種各樣的佛像,也很著名。大家向前看,這有樂尊和尚、彌勒佛、東方微笑、三世佛、金剛力士等等,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這些佛像雕刻的也很精美。
而且,這莫高窟中所珍藏的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敦煌可是古代絲綢之路3上的重鎮,我們中國人都把這雄偉、壯麗的莫高窟稱為甘肅的一顆亮麗的明珠。
說到這兒,我還想起莫高窟的一個傳說,我來給大家講一講:在公元366年,有一位叫樂尊的僧人云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想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敦煌那悠久的歷史,通過這些美麗的畫像和這些逼真的雕像,透露出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陶醉在其中!這就是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的一顆亮麗的明珠!
莫高窟簡介篇十二
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有很多。如,宏偉的故宮,雄偉的萬里長城,神奇的秦始皇兵馬俑,秀麗的西湖……而今天,我就帶大家看一看中國文化遺產之一,美麗的敦煌莫高。
敦煌莫高窟,簡稱“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朝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王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它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擁有4.5萬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是描繪生活形象的,有的是描摹自然風光的,還有的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成百上千的飛天。這些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著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著銀弦,有的倒懸著身子,從天而降……看著這些精美無比的變化,仿佛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還有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洞窟,名叫“藏經洞”。這個洞中曾經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珍貴的文物。但是,由于清王府的腐敗無能,大量文物被掠走,剩下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
你想知道“敦煌莫高窟”這個名字的由來嗎?“敦煌”是因為地理位置。而“莫高窟”這個名字,據唐巜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還有一種說法: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最美是莫高窟,而莫高窟的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親身體會,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美。
莫高窟簡介篇十三
這個暑假,我來到了美麗富饒的敦煌,那里有浩瀚無際的鳴沙山,有碧波如洗的月牙泉,但最令我震撼的還是那神奇的千年莫高窟。
莫高窟經歷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等多個朝代,在一次次戰亂中被保留了下來。它接受了時間的洗禮,是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人,更是那古絲綢之路上人們心中永存的吉祥。
莫高窟展現出中國佛教藝術的燦爛輝煌、博大精深,令人嘆為觀止。至今,莫高窟保存有七百三十五個洞窟,但其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第一百四十八窟——李家窟。
李家窟開鑿于盛唐時期,是當時的豪門大姓李太賓所建的功德窟。這個洞窟分為前室和主室。前室中鑿有獅子和麒麟各一只,它們神態逼真,兩只眼睛如水晶般閃閃發光,千年過去了,它們依然炯炯有神。
主室為拱形頂,中間有一尊長達十四米多的臥佛像,那是佛祖快離開人世時的形態,他雙目微閉,神態安詳。佛祖身后有七十三尊菩薩,神態各異。有的雙手合十,默默超度;有的雙手掩面,悲痛欲絕;還有的面帶微笑,因為他知道佛祖只有涅槃,才能夠脫離人間苦海,去往西方極樂世界,到達“常樂我凈”的永恒境界。壁畫上的飛天身著翡翠色的衣襟,襟飄帶舞,手持花籃為佛祖送行。
莫高窟七百多窟我雖沒有一一親眼目睹,但我所見所聞,都讓我沉醉在這濃烈的藝術享受之中。千年莫高,夢幻佛宮,這神奇莫高窟,萬載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