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一
1、知識目標:隨文認識10個生字、指導書寫2個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2年級(1)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2)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3)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說明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再加上隨文識字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因此本課的知識目標設置為識字寫字。
2、能力目標:培養朗讀能力及默讀能力,并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能力目標的設置也是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朗讀是理解文章、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素養重要的一部分。而針對二年級的學生,我們要指導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只要有毅力,就一定會成功的道理。
基于以上的分析,教學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駐足語文課堂,最美的享受莫過于沉浸在對課文的朗讀了。當學生深入文本角色,啟用豐富的想象,調動全身的感官,聲情并茂地將一段段靜止的文字讀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時,文本之意與讀者之情和諧共振,語文課堂最大的亮點便得以凸顯。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課教學要把“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作為其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我們常說的“文道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單元的訓練要求以及二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的實際情況,本課教學的難點設定為:理解“從今天開始,我要堅持做減法了,減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對本課的教學我共設計了四個大環節
第一環節是復習導入。通過“生字搭橋”的游戲復習本課生字,以此集中學生注意力。通過回憶課文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第二環節是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認識兩個小動物的形象后,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一步在讀中體會感悟,理解獐子與小鹿做事態度的不同導之最后結果也不同,進而引領學生說自己明白了什么道理,也就對文章的理解達到了深化。
在這一環節教學重點地體現了教師對教學重點的體現,值得特別指出的是:
1、通過“累”字做文章,體現對語言文字訓練和朗讀指導的重視。
(1)文中有一句描寫小鹿造橋辛苦的句子“他從太陽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來,累得渾身汗淋淋的。”在這里,我們抓住“累”字來做文章。首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讀出“累”的感覺來。在學生練讀的過程中總結朗讀方法:要讀好“一直”、“渾身”、“汗淋淋”才能讀出“累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想象小鹿造橋這一天都做了什么,學生通過轉換角色想象將“累”具體化。然后教師再抓住“一直忙”讓學生從“時間”將“累”量化。通過這層層深入的品讀,學生了解了朗讀的方法,對小鹿的“累”有了具體深切的感受,此時再讀這句話學生的讀就“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了。
(2)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們進行說話練習。
小鹿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榴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有了深切的感受,就能恰當地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詞語進行說話練習。
而后,教師提示除了“累得”,還能怎樣說呢?由此,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進行說話練習。這樣緊扣教材又層次分明的練習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
2、通過情景引讀的方式來理解“減法”的含義。
教師描述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的情景,學生朗讀小鹿不辭辛勞、一日不停地造橋的情景。師生們在如情入境、將“減法”在深情朗讀中得以生動的詮釋了。這樣的設計更好地體現了“以讀代講”的教學,比起老師反復地講解要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總之,本環節的教學活動設計本著《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兒童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情感。設計以朗讀和討論為主,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讀中有所感,有所悟。其中依據課文內容和教學實際穿插的隨文識字和語言文字訓練使得本課的教學更顯“文味”。
第三環節是拓展延伸、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拓展延伸,我讓學生說想對獐子或小鹿說點什么?說說鼓勵我們堅持不懈的名言警句。學生在進行這樣的聯想延伸之后,我聯系實際,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小鹿”或“獐子”夸一夸或勸一勸。這在教育別人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這不僅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培養,更是書本上的知識和認識轉化到成生活實際的指導。這正體現了《課標》中要求的: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二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試用)數學第八冊(155—157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整數加減意義、法則已經熟練掌握,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剛剛學完,為解決本課整數減小數做了有力的鋪墊。本課內容為學習小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及分數的加減等打下基礎。小數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是生活的濃縮和提煉,具有現實的意義,可以迅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學生體會處處有數學,融生活課堂于一體。數學的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3、教學目標:
(1)從整數的意義引出小數的意義,使學生了解二者意義相同。
(2)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3)養成仔細看題、認真驗算的習慣。
(4)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難點
(2)小數的計算法則。一步計算后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簡便計算。這種編排步步深入,環環相扣,形成了統一的知識鏈。
(3)教學切入點:整數加減法
(4)教學重點: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位數不同的加減計算方法(尤其是位數少的減位數多)
(6)教法和學法設計: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教師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基于此認識,本課教學注重活化教材、強化體驗、深化應用。采用“課前參與——課中探索——課后延伸”三段式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整體建構的自學指導、檢查點撥、探究規律、回歸系統。課前自學收集數據編寫小數加減算式,增強收集信息的能力,課中探索發現新知,構建新知,在學習中體驗競爭、合作的快樂;課后延伸體現知識的價值,激勵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1、導入
直奔主題。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
生: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師:它是我們知識樹的哪顆果實呢?請大家來看看。(課件出示知識樹)
師:小數加減法屬于數與代數的代數部分中代數的知識。它分為意義、法則、順序和性質四個部分。本節課我們研究意義和法則。
(導入部分明確本部分內容在小學段的地位,使學生縱覽全局。
2、目標
(1)了解小數加減意義;
(2)理解掌握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3)靈活運用法則計算;
(4)養成仔細讀題,認真驗算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不同,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應達到的要求,適宜教師思考、理解。學習目標的理解對象是學生。學習目標的制定要站在小學生的立場上,適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制目標也是可行的,學生自己定制的目標適于大多數學生接受。不過學生定制的目標有局限性,高度、深度達不到要求。本節課的目標是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制定的,說明教師的調控課堂能力不強,放不開手。
3、點撥
(1)、回憶。
師:整數加減的法則是什么?
指名匯報。(復舊迎新,做好鋪墊。找準本課學習的切入點。)
(2)、推測。
師: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計算題,展示給大家看。
生舉例,教師使用暗示語言引導學生舉出不同類型題目。如:
生:0、3+0、4
師:1位小數加1位小數。
生:0、23+0、12……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驗加減法計算的不同類型,突出難點:整數減小數,為點撥規律做好伏筆。3、嘗試。
師:任選你喜歡的2題嘗試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錯了,我來改正。20—0、98=19、02
生3:不對,我來改。20、00—0、98=19、02
討論:誰的方法好?
小結:生2簡單,生3嚴謹。開始學習時提倡生3做法,熟練后提倡生2做法。
設計意圖:把握動態生成資源,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性,互助合作解決問題。體現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
4、探究
師:觀察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嘗試總結解答方法。
生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課件出示小數加減計算方法)
5、驗證。
用小數計算方法檢驗剛才計算的題目是否正確。(養成驗算習慣)
6、延伸
生:分數加減法。(突現知識間的縱向聯系)
師:小數加減法也為加減混合運算、簡便運算、整數、小數加減混合、四則運算等做了鋪墊。我們不僅學習中要用到,生活中也要用到。(點明知識的作用,明確了學習目的。)
7、回歸
師:你學習到了什么?想一想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和同桌談談
師:看看你摘到了智慧的果實沒有?(出示知識樹)
8、作業布置
課堂作業:作業本73頁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三
1.理解加號、減號、等號的含義。
2.學習5以內的加法。
1.5以內加法題卡,加、減、等于符號,動物卡片圖等。
2.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1、介紹新朋友:教師出示+、-、=符號。“+”表示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合起來。
教師示意:兩個幼兒分別站在教師左右兩邊,“+”表示兩個幼兒分別從教師的左右兩邊走到一起并擁抱。
“-”表示原來的總數中去掉一個數。
教師示意:原來擁抱在一起的兩個幼兒,走開一個。
“=”表示它兩邊的數量相等。
教師示意:教師的左右手分別攙著兩個幼兒。
2、學習加法: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題:
——“河里有2只小鴨,游來了只小鴨,現在河里有幾只小鴨?”
教師演示算式:
——“原來的2只小鴨用數字2表示;游來了一只小鴨用數字1表示;現在河里有幾只小鴨?在數字2和數字1之間用+,表示這兩個數字合起來是3。
2+1=3。”
“等號兩邊的數字有什么特點?”(兩邊的數量相等。)
以此類推,學習5以內數的加法。
3、游戲:奇妙的口袋:
教師在教室的地上畫一個圈。
幼兒參加游戲,看教師出示的符號,立即做出反應: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四
一、本節課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體現數學。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本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生活有關,就為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周長的概念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機械地學習只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課的開始就吸引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從給這個班級亞婷同學的畫裝畫框入手,激發出本節課的主題。這個引入非常自然、貼切。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后面的尋找身邊事物的周長,也都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特別是后而的拓展延伸環節,這里又跟前面的創設情境部分呼應。這里體現了數學回歸到生活的思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里第一步驟設計得很妙。請你先估一估這幅圖的周長。這里體現了估算意識,為了降低難度,用了雙面膠作參照物,體現出老師處處從學生角度考慮的思想。
二、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學生而言,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和教材直接給予的,而應在充分經歷數學的過程中逐步建構的。在提出“周長”這個詞之后,老師借助長方形邊上的“點的移動展示,使學生心中對周長有個大概理解。再讓學生說出心目中的周長是怎么樣的,又通過一個不封閉圖形來完善周長的定義。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練習中深化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在師生共同得出周長的概念之后,潘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練習,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進行內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于是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潘老師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討論怎樣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以促進學生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并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尢其是體現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礎上對方法進行優化,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
不過也有值得商榷的一點:在探究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時,老師的確有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但滾、圍這些思路應該說是很巧妙的,學生提了出來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師能給予充分的肯定,也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得更愛動腦筋,更愛數學這門學科。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五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分數和理解其意義的基礎上學習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法,教材通過有趣的情境和直觀的圖形,揭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規律,最終達到擺脫對直觀圖形的依賴,能夠直接進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探索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探索用1減去一個分數的運算是學習的難點。
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的意義,具有初步的遷移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嘗試運用創設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用拓展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及直觀的教具教給學生數形結合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探索出同分母分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整體設計,關系到學生發展的水平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預設教學目標時,我們力求準確。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基礎及能力水平,本著服務于學生這一教學理念。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加減法運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在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圓片、長方形紙、正方形紙。
(出示情景圖)小熊笨笨要請爸爸品嘗自己親手種植的大西瓜。 (板書課題)看它們吃得多有滋味啊!
學生齊讀
自學指導:(自學課本75頁,認真思考:)
1、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3、列式計算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時間:5分鐘 要求:語言清晰流暢 書寫認真)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訂正。
3、觀察這個式子,你發現了什么?怎樣計算分母相同的加法算式?
(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相加,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
1、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大熊比小熊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生2、還剩下幾分之幾?
2、學生獨立完成。
3、小組內交流討論。
4、集體訂正。
5、小結: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相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減。
此環節預設了四組題,基礎題、中等題、思維訓練題和開放題。這些練習題注意開拓學生的思維,增長創新意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育理念。
本著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采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全班交流本節課的體會和收獲,以求共同進步。
到此為止,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
試想: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一定會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樂學、愛學、會學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吃西瓜
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相加,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
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相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減。
數學說課稿結束語篇六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節——教育儲蓄。因為《教育儲蓄》是在新課標理念下能夠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創造學習的一節課,所以我選擇本節課作為說課內容。我將以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三個部分加以闡述。
1、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的最后一節課,是在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礎上,研究以教育儲蓄為背景的應用問題,對解決儲蓄問題有啟蒙作用,對其他知識有觸類旁通的應用。為學生初中階段學好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經歷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方程在數學上的應用價值。
2、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儲蓄有關知識,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能運用計算器處理實際問題中的復雜數據,能運用方程對儲蓄問題做出科學的決策,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
(2) 數學思考目標。
經歷猜想、推理、驗證、反思等過程,領悟到利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找“等量關系”。
(3) 解決問題目標。
培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儲蓄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學會理財,在調查及問題解決中發展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及交流表達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4) 情感與態度目標。
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感受到國家對人才的重視,激勵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
3、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是理解儲蓄問題中幾個基本量之間的聯系,從中找到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2)教學難點是如何找到正確的等量關系。
1、教材處理。
本節課與前面所學應用題相比,特點及解決方法是(1)本節應用題的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接觸不多,有一定距離,故采取實踐調查、動畫片引入例題、填寫存款單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接觸儲蓄。(2)數據較大,可以運用計算器進行計算。(3)等量關系不易尋找,利用表格分析,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2、教法與學法。
(1)教法:圖表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
(2)學法:實踐調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對教法與學法進一步詳細闡釋。
3、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圖表使學生更直觀、更快捷地找到等量關系,從而降低理論教學的難度和分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本節課是通過五個教學活動展開的。
(一)活動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欣賞一組大學的圖片。教師通過數據分析,即大學學費與我國農民年平均純收入的比較,提出問題,引出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內容。
(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激勵學生立志成才的強烈愿望。)
(二)活動二:實踐應用,掌握重點。
根據學生生活常識和休息日親自到銀行收集的資料找小組代表匯報,其它小組代表補充,教師再利用多媒體演示的方式出現相關概念和公式,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公式,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作為解決儲蓄問題的公式。從中讓學生對儲蓄特別是教育儲蓄的相關知識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目的是讓學生感知生活,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有助于學生了解儲蓄的有關知識,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通過調查匯報,發展其實踐能力、綜合歸納整理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表達能力,為教學做好鋪墊。)
然后出示兩個口算列式題,讓學生會利用儲蓄公式求解。
(目的是降低課堂教學難度,通過對解決問題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為例題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活動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演示動畫片,先讓學生猜想問題答案,然后出示例題并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對問題:
(1)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對比較復雜的問題。
(2)教師首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求解,在思考困難的情況下,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當等量關系不易找到時,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學生想到列表法,教師提供表格,學生填表,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對于本息和一格中,學生會有兩種填法,這主要是由于學生思路不同,得到的表達式也不同,教師應鼓勵學生這種發散思維能力。對列表法找等量關系還有困難的學生,進行組內合作交流,從而找到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目的是:1.要求學生認真讀懂題目,尋找反映題目全部含義的相等數量關系。2、必須根據活動二[即板書內容]找到的公式來列方程,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立、合作的精神。3、利用表格尋找等量關系,形成解決儲蓄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
在方程列出后,解方程的過程中,由于數據較大,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計算器計算。
(目的是:在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能運用計算器處理實際問題中的復雜數據。)
通過(1)、(2)兩個問題答案的比較讓學生學會選擇最理想的方法進行儲蓄,學會理財。
(目的是: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方程對儲蓄問題作出科學的決策。)
本次活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采取“猜想――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獨立求解――學生作為小先生板書、講解――反思”的方法,教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還課堂給學生,使學生充分交流思想,更有助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從而發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經歷猜想、推理、驗證、反思等過程,發展合作能力及交流表達能力。
(四)活動四:隨堂練習,評價學習。
練習1:小試身手。
課前發給每名學生一個存款單,讓他們以例題中所得的數據為本金,為自己填寫存款單,利用實物投影給大家展示,教師進行表揚,使學生真正接觸儲蓄,學會理財。
練習2:挑戰自我。
出示一道與例題相仿的練習題,使學生加深對本課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國家對人才的重視,激勵學生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
練習3:再上顛峰。
出示一道有關利息稅的填空題,使學生舉一反三,能夠學以致用,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練習的設置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教師可以調控掌握)
(五)活動五:反思總結,學以致用。
教師引導學生做出本節課小結,歸納簡單的儲蓄知識,說出本節課的收獲。
(目的是: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五)布置作業:
(1)書本作業:175頁習題5。11的1、2題。
(2)實踐作業:與你的父母討論,為自己或家里的某項儲蓄或貸款設計一個最佳方案。并填寫成長記錄卡。
(目的是:在于檢驗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實踐作業的設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把本節課所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全部說課內容,望各位專家、老師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