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梢詫⑺鼈儗懗梢黄牡皿w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燦若星河,我們在傳統文化里盡情徜徉,當我手捧著《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時,里面的一則則故事,一句句激勵人心的話語時時刻刻震撼著我。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平日里,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做作業,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不耐煩地說:“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藏坤呀,快點呀,快點呀……”媽媽喊了好幾遍,我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起身,有時甚至干脆就裝作沒聽見。
上周末,我和小龍弟弟在玩陀螺,剛開始,我們倆玩得可開心了,哎呀,陀螺解體了,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一看陀螺上的攻擊環裂了不能轉動了,這可是爸爸獎勵給我的禮物呀,我一下子就生氣了起來,瞪著眼睛朝小龍弟弟大吼大叫:“你這是故意的”,“我要你賠,我要你賠?!毙↓埖艿鼙晃覈樋蘖?,媽媽進來了,問我怎么回事,我氣呼呼地說:“他把我的陀螺弄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小龍弟弟無辜地說。
這時,媽媽對我說:“小龍還小,你就讓著他點,陀螺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個零件換一下不就行了?!薄安唬揖鸵@個,讓他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小龍弟弟,還大哭大鬧了一場。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李毓秀的《弟子規》是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范,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
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于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對人對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二的師生閱讀日,同學們和老師都各自拿著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津津有味的讀著,我讀的是《弟子規》,它里面每一個故事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讀完讓我感觸多多。這本由大教育家孔子先生編寫而成的書,那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教育我們要如何做人,做一個會感恩的人。怎樣感恩為我們嘔心瀝血付出的爸爸、媽媽、老師、朋友。《弟子規》讓我從中吸收到了陽光雨露,讓我放飛自己的心緒。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些都是在說,從古代而得到的教導,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然后要謹慎約束自己,對人誠實守信,不失口,博愛民眾,只要做好了這些有余力的事,就可以改變自身的毛病。書中不僅傳授了我們許多豐富的文學知識,還教會了我們怎樣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父母,人人都會”但未必人人都能讓父母感到欣慰,“感恩”要有著端正的態度。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父母教訓我們的時候,必須恭恭敬敬的傾聽著;當父母責備我們的時候,必須從容接受;當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必須馬上回應,不得遲疑;當父母叫我們辦事的時候,應馬上行動,不可以拖延偷懶。以后在生活中我會謹記于心,盡自己的能力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最喜歡“王裒聞雷泣墓”,這個小故事,王裒從小就是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父親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他的母親非常怕雷聲,每當打雷時他立刻便到母親的房間里安慰母親,后來母親去世了,作為兒子他十分傷心,雖然母親去世了,但只要一打雷他就跪拜在母親的墳前。
王裒這種行為,使我教育匪淺,深受感動。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而作為兒女的我們卻一點都不知心。讀了《弟子規》以后,它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還使我可以穿越時空,縱橫古今中外的知識,也讓我懂得了怎么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后做一個感恩父母的人。
教師評語:孩子“閱讀點燃思想的火花,”希望讓喜歡閱讀的你一生與書相伴,不僅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還要做一個會感恩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弟子規 ,圣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從幼兒園開始,我就能隨口吟誦《弟子規》,背得瑯瑯上口。然而那時,我并不大明白里面所講的含義。
上了小學后,學校讓我們多誦讀國學經典,了解我們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每天晨讀都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之類的國學經典。漸漸地,我便對《弟子規》內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弟子規》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作。它是中國舊時的啟蒙課本,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它讓我們不僅了解古文化知識,還能汲取先人的智慧。
讀了《弟子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的含 義是:在家中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回應,不能慢吞吞地回答。父母有事要我們 去做的時候,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懶得去做。
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 恭恭敬敬地將父母的話記在心里。當我們犯錯的時候,父母責備時,我們應當順從地聽父母 的教誨,并且承擔自己所犯下的過失,不可以頂撞父母,再讓他們傷心生氣。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看中醫,帶回幾包中藥回家煎熬。藥煎好后,媽媽盛了一碗藥湯讓我喝,我剛喝感覺有點燙,就說:“那么燙叫我喝!我不喝!”媽媽急忙去把藥湯降溫,我喝了一口太苦了,大鬧不喝了。媽媽苦口婆心的勸導,我不停頂撞,氣在心頭我就把藥湯倒掉;媽媽兩眼充滿淚光,默默無言的走進房間傷心落淚!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父母含心茹苦把我養育,我尚末為他們分擔,還讓他們生氣,真不該。此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我心中回響,我急忙去廚房煎藥。
學習《弟子規》,可以引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常常讀《弟子規》等國學經典,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我是一個不怎么喜歡看書的人,除了教學課本,如果你非要“逼”我看的話,那么我就是一個“胃口”超大的“啃書蟲”,我喜歡看武林小說,能給人類啟發的書,能教育人類,敬老尊賢,同時也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感覺令我十分感動的是被稱為“民族大英雄”的鄭成功,因為他的爸見風使舵,打算投降清朝??擅鞒巧B他的地方,他一個人去就算了,竟然還帶著三千多得叛軍,真是太氣人了。而鄭成功忠君愛國,真是難得啊!
相信大家都讀過孟信賣牛的故事吧,可能有些人會這樣想,孟信真是個糊涂蛋,賣給人家病牛,得了很多的錢,竟然還要說出事實呀。只有你誠實了,別人才會相信你說的話,這就是誠信。孟信就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所以他的為人使人尊敬,尊重。
讀完《弟子規》我懂得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而堅持誠信,對大眾要有博愛情懷。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學習古代文獻,增長知識。
其實《弟子規》就是講了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重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基本生活規范。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六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圣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F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么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游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七
一年級開始,我們班同學冼哲賢的姑姑給我們每人捐贈一本書,叫《弟子規》,從那以后我們的莫老師每天都要求我們朗讀《弟子規》。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叫規范?!兜茏右帯房偣灿?7頁,我們現在學到了34頁“泛愛眾”,“謹”里面說了: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如果錯了還不改,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我爸爸經常說:“有了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還不改?!?/p>
我們的《弟子規》分八個不同的部分,分別是: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八個部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一年級的時候我雖然背得流利,不過總是很慢,但現在我不僅背得快,還流利。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在看《超獸武裝》,媽媽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說:“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過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里無動于衷,媽媽再三催促了好幾次,我才懶洋洋的坐了起來,還滿臉不高興,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點慚愧呢!
還有一次,星期天的時候,我去普羅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覺得那件衣服很難看,而且緊,又不舒服,于是我一直大聲抗議,媽媽說:“能穿就行了,干嘛那么挑剔呢?”我轉念一想:“《弟子規》上面說“衣貴潔,不貴華”,意思是穿的衣服在于整潔大方,而不在于華麗。”想到這里,我終于不再挑剔了!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因為它可以教我們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我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據國學學者王俊閎考證: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兜茏右帯犯鶕墩撜Z》等經典,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
清代后期《弟子規》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也是兒童道德價值觀教育和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到了社會高度發展、物欲橫流的當代,《弟子規》慢慢被人們遺忘。
20xx年1月份,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關于規范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和專題教育活動內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學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對誦讀活動的內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學校,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壞的負面影響。為此,要求中小學需要選擇地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這則通知引起了爭議。咱拋卻爭議不去討論,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范疇。但就《弟子規》中所提倡的“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來說,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的。
《弟子規》總序中說道:“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可見,在圣人眼里,“孝”是人要確立的第一品德,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你不可能指望一個不孝之人真正去理解關愛別人,你也不可能指望一個不孝的老師真正去關心呵護學生?!靶?,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敝艹孕⒅翁煜?,國運昌盛八百年。我們都知道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可是卻忽略了德為先,甚至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品德好的具體表現是什么。我們看到“孝”字,是“老”和“子”為一體的,孝順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師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學業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組成,即文載孝道,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教書育人也首先要孝敬父母做好學生的榜樣,而教育最好的辦法也是自身作則的身教而不是言教。
那么如何盡孝,《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行為準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另外還包括諸如:出有告,返有面。親好力為,親惡謹為等,我們應對照自身是否做到。對照準則,看看身邊的很多人,能做到“孝”得人多,做到“順”的人少。很多人能給予父母優越的生活條件,卻感覺自己是成人了,不愿意聽父母嘮叨、教導和責備,有時候答應父母得事情也是應付了事。我就曾答應父母戒煙酒,卻屢戒屢犯,實在不應該。
記得在一本書中看過一段話,大體意思是說有的人買了新液晶電視,就把舊的臺式機淘汰給了父母;買來新三開門大冰箱,就把又破又小又耗電的給了父母??還到處說自己孝順。試想,父母養育你的時候,是這樣的嗎?還不是把最好的給了你?這不叫孝順!真正的孝順是你把父母家的舊電視搬來自己看,給父母換臺護眼液晶電視??看完后我深受觸動,想想自己已經安了熱水器兩年了,而骨質增生的老父親還要哆哆嗦嗦到澡堂洗澡,雖然自己也提過要給二老安裝,但是他們一反對我也就順水推舟了。正如《弟子規》中說“冬則溫,夏則凊”于是年前直接到金鷹給買了,上門安裝前才告訴他們,如今二老已經使用的得心應手了。記得有個同事說起過給父母安裝空調問題,這是做到了“夏則凊”,很好。結果安了幾年了,父母就是舍不得開,只有兒子孫子回家才開一次,感慨父母太會過言語里有些許揶揄。其實這位同事應該感恩父母,父母多么愛你,自己舍不得開空調,你和孩子一回家就舍得了,這舍不得的是高昂的電費,舍得的是濃濃的愛呀!讀讀《弟子規》,我覺得這位同事是孝順的,但只做到了一半,因為他還沒有完全了解父母的苦心,他還可以把父母電費負擔過來,讓父母用起來少些后顧之憂。我有個同事趙老師,母親不在身邊,每天早晚趙老師一定給母親打個電話,問問吃了嗎,有事嗎,順便報個平安,其實每天都沒事,每天都是這幾句,但這就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边@一點值得很多同事學習!作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我們對父母需求的忽視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父母是我們的親人,他們會無條件的包容我們,而這種無條件的包容卻不能成為我們縱容自己的理由?!鞍郑壹影?,過兩天再回去看你們吧!”“媽,我得帶孩子去學舞蹈,改天再去你們那兒!”??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追悔莫及。不要抱怨沒時間,好幾個星期沒見父母了,從這一刻起,放下手中工作,給父母打個電話,從這個晚上或周末起,到父母家中坐坐?真行動起來你會發現,見見父母真的沒有那么難,難就難在你以種種借口為自己開脫和由此形成的惰性。
所以我要經常把《弟子規》拿出來讀一讀,“吾日三省吾身”。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作為教師,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更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微薄之力,所以學習《弟子規》并把她的理義滲透到德育教育中去,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弟子規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什么是入則孝呢?就是在家要孝敬我們的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入則孝講的是如何孝敬父母。比如說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不像《弟子規》那樣,做一些小事。比如說:依我推測,該學院的大多數同學回家未必會給父母磕頭,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會在意這事。畢竟,磕頭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之間并無必然聯系。不過,“親情寒假、感恩父母”這一寒假作業的主題很好———今天,我們該怎樣孝敬父母?這是許多人都應該回答的一道人生題目。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嚴寒酷暑,打個電話回家問問父母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回家給父母報告一下學習、工作、生活的情況,這都是在精神上對父母的孝敬。當然,孝敬父母,很多時候也是需要經濟上的付出的。
有的父母可能是老無保障的農民,有的可能是收入微薄的下崗職工,他們需要“養兒防老”。但實際上,如今,在農村,有的子女成家以后,自己住新樓房,卻讓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問題也在幾個子女之間“踢皮球”;在城里,對待生活并不寬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所以,這道“親情寒假、感恩父母”的作業,應該布置給更多的人。 “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孝敬父母的另一層涵義往往被人們忽視,即孝敬父母并不在于子女多么“光宗耀祖”,而首先是兒女要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不要給父母臉上抹黑,不要讓父母為自己的兒女臉紅。
比如,為官不受賄,經商不作假,做學問不抄襲———當然,把這也算作孝敬,也許層次低了些,但卻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