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一
1785年,8歲的小高斯在德國農(nóng)村的一所小學里念一年級。
數(shù)學老師是城里來的。他有一個偏見,總覺得農(nóng)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聰明。不過,他對孩子們的學習,還是嚴格要求的。他最討厭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講、愛做小動作的學生,常常用鞭子敲打他們。孩子們到愛聽他的課,因為他經(jīng)常講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
有一天,他出了一道算術(shù)題。他說:你們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誰算不出來,就不準回家吃飯。 說完,他就坐在椅子上,用目光巡視著趴在桌上演算的學生。
不到一分鐘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來,手里舉著小石板,說:老師,我算出來了......
沒等小高斯說完,老師就不耐煩的說:不對!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的檢查了一遍,高聲說:老師,沒錯!說著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師面前。
老師低頭一看,只見上面端端正正的寫著5050,不禁大吃一驚。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樣復雜的數(shù)學題,一個8歲的孩子,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算出了正確的得數(shù)。要知道,他自己算了一個多小時,算了三遍才把這道題算對的。他懷疑以前別人讓小高斯算過這道題。就問小高斯:你是怎么算的?小高斯回答說: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個一個往上加的。老師,你看,一頭一尾的兩個數(shù)的和都是一樣的:1加100是101,2加99時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數(shù)相加,一共有50個101,101乘50,得到5050。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師感到吃驚。因為他還是第一次知道有這種算法。他驚喜的看著小高斯,好像剛剛才認識這個穿著破爛不堪的,砌轉(zhuǎn)工人的兒子。
不久,老師專門買了一本數(shù)學書送給小高斯,鼓勵他繼續(xù)努力,還把小高斯推薦給當?shù)亟逃郑顾玫矫赓M教育的待遇。后來,小高斯成了世界著名的數(shù)學家。 人們?yōu)榱思o念他,把他的這種計算方法稱為高斯定理。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二
這一周我們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豎式。
怎么列呢?是先寫一個“廠”字,再把被除數(shù)寫在“廠”字的里面,把除數(shù)寫在“廠”左面。計算出來的得數(shù)叫“商”,寫在“廠”字的上面,還要對齊個位。計算時,是先用“商”乘除數(shù),然后用被除數(shù)減去它們的積,看得數(shù)是幾。如果它們相減后的最終結(jié)果不是零,是一個小于除數(shù)的數(shù),那么這個數(shù)就是余數(shù)。除法真有趣!
老師評語:整個計算過程表述得很好、很清晰,語句通順。
家長評語:能理解新學的內(nèi)容。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三
星期六那天我們開始搬家,早晨一起來,我們就換上衣服開始搬,開始忙活。
媽媽把我和爸爸叫到廚房,說搬完家晚上吃餃子,還要在餃子上包上硬幣、辣椒、花生吃到硬幣,搬家后的一年到頭都會起財運的;吃到辣椒,搬到新家后的一年都會精氣十足的;吃到花生,搬家后的一年里一定會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拇蠹叶贾肋@是迷信,但是,大家只圖一樂嘛。
到了晚上"煮餃子嘍。"媽媽喊了一聲,我以飛快的速度沖進廚房,睜著眼問媽媽:"媽媽你一共煮了多少個餃子呀?"媽媽說:"素餡的有50個,肉餡的占素餡的80%,你說,一共有多少個餃子呀?""50的80%就是40個,40加50就是90個,媽媽一共包了90個餃子。""對了。"媽媽一邊煮一邊表揚我。
吃完餃子我數(shù)了一下,我吃出5個硬幣、6個花生;媽媽吃出5個花生、3個、硬幣1個辣椒;爸爸吃出了9個硬幣、9個花生、3個辣椒。我問媽媽:"媽媽,你知道我吃的餃子占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嗎?""當然知道了,你吃了11個,共90個,用11除以90,不就是90分之11嘛。"媽媽滿懷信心地說。接著我又問爸爸:"你吃的硬幣占我的百分之幾呀?"爸爸不假思索地說:"我比你多吃4個硬幣,用4除以5,不就是80%嗎?"看來,我們家的人都還蠻聰明的嘛。
生活中處處充滿數(shù)學。同樣,數(shù)學也是非常奧秘的,等待我們?nèi)ヌ角蟆⑺伎迹趯憯?shù)學日記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學會了解題的方法,為未來地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chǔ),我一會要好好學習,爭取在數(shù)學比賽中拿到一個好的名次回報給我的老師、我的父母。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四
上周我學習了植樹問題,植樹問題分為3節(jié)課,講了3部分情況。
第一種情況:兩端都種,間隔數(shù)+1=棵樹。有關(guān)兩端都種的問題比如:在路的一側(cè)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從起點到終點共插了10面。這條道路有多長?這部分我掌握的不錯。
第二種情況:一端種,一端不種,間隔數(shù)=棵樹。有關(guān)一端種的問題比如:一個圓形水池周長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這種題目比較簡單,只需用36÷3就行。我想提醒大家有一種題目是讓在正方形花池上擺花,每一邊擺4盆,每個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擺幾盆花?這種題目要先用4×4,然后再-4,大家肯定會問,為什么要-4,因為-4是有4盆花重復了,所以要-4。大家見到這種題目時,一定要記住-4。
第三種情況:兩端都不種,間隔數(shù)-1=棵樹。有關(guān)兩端都不種的問題比如:一根木料,要鋸成4段,每鋸開一處用5分鐘,全部鋸完要幾分鐘?這部分我掌握的也不錯。不過,我提醒大家,如果見到上樓這種題目,假設(shè)說從1樓上到4樓,上一層走10臺階,那上到4樓走幾臺階?我們要先用4-1,因為-1是1樓不用上,所以只需要上3層,然后再進行下一步計算。
這就是我學到的植樹問題。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五
出完后我就思考起來,思考了好久也沒想出來,于是我用了假設(shè)法解答:假設(shè)這35頭都是雞,因為雞有兩只腳,所以是35×2=70(只)。再算算比總只數(shù)少算了幾只,那就是:94—70=24(只)。這時就算出了它的“大差”,然后再算雞和兔子腿數(shù)的差:4—2=2(只)。這時就算出了它的“小差”。再用“大差”除以“小差”:24÷2=12(個)。因為把所有的頭都設(shè)成了雞,所以結(jié)果就得兔子的只數(shù)。再用總頭數(shù)35減去12(兔子的只數(shù))就等于23(雞的只數(shù))。
所以,答:雞有23個,兔有12個。
于是,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做了起來:先把這20張都看作5元,就是20×5=100(元)。再用100—82=18(元),這是看多了的,也就是“大差”。再用5—2=3(元),這是它們的“小差”。最后用“大差”除以“小差”,18÷3=6(張),因為之前設(shè)的是5元的,所以這個結(jié)果就是2元的。再用20張減去6張就是5元的張數(shù)了(14張)。
最后答:5元的人民幣有14張,2元的人民幣有6張。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shù)學日記。
通過對這兩道題的檢測,我學會了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并且掌握其中的技巧,遇題時要善于動腦,去理解它的意思,而不是胡亂盲目的做,這樣才能做好題。
其實算數(shù)學題,只要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找對了方法,這樣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了。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shù)學,處處都能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數(shù)學無處不在,只有你去發(fā)現(xiàn)、親身實踐,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它。我們要學會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與樂趣,走進數(shù)學,了解數(shù)學,在遇到難題時要及時的解答,這樣我們才能學好數(shù)學!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六
昨天,孫老師讓我們動手制作一個1升的量器,再用1升水量一量家里的臉盆倒下一升水后分別水位在哪里,大約要用幾個一升水才能裝滿臉盆。
回到家后,我拿了一個果粒橙的空瓶子,還用了一個一次性的紙杯,上課時,老師說過,普通一次性紙杯是250毫升。
我把杯子里灌滿水,一次接一次地把水倒到果粒橙的瓶子里,一直倒到第四次就行了,因為4x250=1000(毫升),1升=1000毫升。
瓶子里的水已經(jīng)足足有1升水了,接著,我拿來臉盆,把水倒進臉盆里,一升水剛過盆底,然后我又反復倒了幾次,最后得出了結(jié)果,這個臉盆大約可以裝五升水。
在這次實驗中,我對升與毫升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七
今天,我和往常一樣進行奧數(shù)題訓練,沒想剛做完兩道題就遇到了攔路虎,我在草稿紙上反復比劃著、計算著,但百思不得其解。
這道題是給出了一個圖形和相互間面積大小的關(guān)系,要我們利用已知條件去求其中一部分的面積。我第一時間調(diào)動大腦數(shù)據(jù)庫里所有有關(guān)計算面積的方法,但還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這時爸爸回家了,于是我就向他討教。爸爸認真的看著題,低頭思考著,只見他用筆在圖形上添加了一條虛線,又仔細地計算著,一下子就有了答案。之后,爸爸花了十多分鐘給我講這類圖形題的解題思路,反復講了好幾遍,我才慢慢地想清楚。從這道圖形題我明白了兩點:一是添加輔助線是解決很多圖形問題的突破口;二是掌握一個定律,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不管形狀如何變化,它們的面積總是相等的。從解這道題的過程中,我還學到了一種新的解題方法—方程。
這一道奧數(shù)題讓我受益匪淺,我真的很開心。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八
路上,我一直在想,這是為什么呢?噢,對了!因為只有兩種顏色,如果前兩只已經(jīng)是一對了,那么不要看第三只了;如果前兩只是一紅一白,那么第三只要么是紅,要么是白,反正能與前面的某一只配對,這樣就能保證一定有兩只是配對的!
當然只有當襪子是兩種顏色時,這種情況才成立。如果抽屜里有3種顏色的襪子,例如藍色、黑色和白色襪子,你要想保證拿出一雙顏色相同的,至少必須取出4只襪子。如果抽屜里有10種不同顏色的襪子,你就必須拿出11只。根據(jù)這些情況總結(jié)出來的數(shù)學原理是:如果你有n種類型的襪子,你必須取出n+1只,才能保證至少有一雙完全一樣的。
我想,這就是數(shù)學中的“抽屜原理”了。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九
一天,豬八戒在桃林中摘了2500個桃子,去慰問花果山的猴兒們。
豬八戒拖著裝滿一車的桃子,氣喘吁吁地來到了花果山了。他拿出2500個桃子,對猴兒們說:猴孫們,來,豬爺爺給你們吃新鮮的桃子。猴兒們一擁而上,看著一堆桃子傻眼了,這么多?怎么平均分呢?要不你幫我們分一分吧”。豬八戒數(shù)著猴子的個數(shù),說:“你們有400只猴子,我一共帶了2500個山桃,把每個數(shù)都去兩個零不就好了嗎!25÷4=6個……1個,你們每個人拿六個山桃,剩下一個留給我吃。猴孫們都說:好好好。
桃子都分到他們手中,猴們抱著桃子,在林中歡呼跳躍,大口吃著甜甜的桃子。正當猴們吃得津津有味時,孫悟空踩著七朵祥云回來了。猴孫們看到孫悟空回來,連忙圍上去七嘴八舌到:豬爺爺送來2500個桃子,我們每人分了了6個,剩下一個豬爺爺吃了。
大圣算來算去也也只有2401個桃子。說:你們被騙了,被騙了!他吃了100個,不是一個,你們被他耍得團團轉(zhuǎn)。難道還沒有發(fā)現(xiàn)問題在哪嗎?豬八戒只是把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同時縮小了100倍。可是,余數(shù)不能縮小呀!現(xiàn)在你們再仔細算算,2500÷400等于多少?”小猴子們拿起一根細樹枝,在地上算起來,突然恍然大悟,火冒三丈地說:“好你個呆子爺爺,騙我們這些猴孫沒文化。”
2500÷400=6個……100個這樣一來,豬八戒100個!”小猴子們都垂頭喪氣的,想去找豬八戒算賬的,可他早就腳底抹油——-溜了。早知道自己應該聰明一點兒,這樣就不會被豬八戒騙了。
孫悟空語重心長地對小猴子們說:“從今天起,你們要好好學習數(shù)學,以后就不會被豬八戒騙了。”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
今天上午,我正在做數(shù)學暑假作業(yè)。寫著寫著,不幸遇到啦一道很難的題,我想啦半天也沒想出來,這道題是這樣的: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80厘米,寬是40厘米。以這個長方形的一條邊為底,作一個高為50厘米的`三角形,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我看啦,心想:呀!這道題還是有點難度的呀!可是再難也要做出來啊!這時,我便像爸爸求救啦,爸爸耐心地告訴我怎么解的方法,爸爸0還沒講完我就恍然大悟,原來這題這么簡單,算式是:280÷2=140(厘米)140-40=100(厘米)。
100×50÷2=2500(平方厘米)。
看著終于把自己不會的題目一遍又一遍的算對啦,心里樂開啦花。其實,任何題目都不怎么難,只是沒有動動腦筋而已,只要動動腦筋,任何題目都是很簡單的。
快要開學啦,我的作業(yè)基本上完成啦,也沒有什么太多的困擾。我的寒假計劃完成的很好,讓我們新的學期啦,展翅高飛吧!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一
今天中午,數(shù)學*要跟我們玩一個數(shù)學游戲,我們的目光都“嗖——”的一下轉(zhuǎn)到*這邊來,老師開始講游戲規(guī)則:“我把一個磁塊放進三個紙杯中的其中一個紙杯里,你們來猜磁塊在那個杯子里,我問你們換不換,你們就回答,好不好。”
“好。”我們異口同聲地說。
老師讓坐在三組第一排的我用講臺上的兩個大本子幫他擋住,*就飛快地移動著三個紙杯,而且不讓其他同學看見。當*移好了,我就把本子拿開。*問同學們:“你們猜哪個紙杯里有磁塊?”同學們爭先恐后,高高地舉起手,大聲嚷嚷著。*隨便點了一位同學起來回答,那同學說:“我選左邊那個紙杯子。”“那我告訴你。”*拿起中間的一個紙杯:“這個杯子是空的,你換不換?”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又嚷嚷起來。“換······”“不換······”“換······”“不換······”“停。停。停。”*說了三聲。“換。”那同學終于做下了決定,老師就把最后一個杯子掀開,從杯子里掉出來了一個*磁塊。“耶。耶。”同學們開心的歡呼聲響成一片。班長余昕彤就在黑板上的‘換’字下面打了個‘勾’。
后來,我們又玩了很多次,也都得出了結(jié)果。
大家會不會覺得很奇怪呢?為什么我們會一直玩這個游戲?那我就告訴你們吧:其實,這個游戲就是我們正在學著的一個單元的數(shù)學知識——統(tǒng)計與可能性。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二
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叫做互為倒數(shù)。例如:八分之三乘以三分之八等于一五分之四乘以四分之五等于一七分之六乘以六分之七等于一。
五分之四和四分之五互為倒數(shù),就是說五分之四的倒數(shù)是四分之五四分之五的倒數(shù)是五分之四。
求一個數(shù)(0除外)的倒數(shù)只要把這個數(shù)的分子、分母調(diào)換位置。
求出下面各數(shù)的倒數(shù):
七分之二(倒數(shù)是二分之七)九分之一(倒數(shù)是九)四分之三(倒數(shù)是三分之四)十分之一(倒數(shù)是十)。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三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著數(shù)。在人類的世界里,數(shù)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數(shù)有很多,有車牌號,房門號,頁碼,手機號碼……等。可見,數(shù)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缺少啊!
昨天,媽媽買了一些櫻桃。我一見櫻桃,口水立馬流了“三千尺”。媽媽見了我那饞樣子,笑瞇瞇的拿著櫻桃洗了一些。我問媽媽:“媽媽,這櫻桃一共才洗了幾顆啊?夠誰吃啊?”媽媽見我這樣,忍不住想逗我一下,眼珠子滴溜溜的轉(zhuǎn),仿佛在想著什么。思考了片刻,取出幾顆櫻桃,說:“我給你出道題,算對了,櫻桃就全部歸你啦!”我忍不住了,嚷著催她趕緊出題。媽媽頓了頓說:“2個2個數(shù)剩1;5個5個數(shù)剩2;7個7個數(shù)剩3。你算算吧。”我飛也似的拿起筆和紙奔回房間坐下,咬著筆思索起來:先找它們的最小公倍數(shù)……不對!是最大公因數(shù)!……更離譜!我再次陷入沉思中。突然,我想可以用試的方法來“對付”這道難題啊。我一個一個試,雖然是試,但不是瞎找一個數(shù)字就安到上面。先找2的倍數(shù)再加1,如果也符合了其他兩個要求,那便是這個數(shù)了,如果不是,不用再2×()+2……那樣很麻煩,直接再加上一個2不就行了。就這樣我終于找到了那個數(shù)——“17”!
我像離了弦的箭,跑出房門,給媽媽喊出了答案,媽媽笑逐顏開,還又給我獎勵了一些櫻桃。我開心極了,不僅是因為得到了我喜歡的櫻桃,更是因為我獲得了數(shù)學知識。
數(shù)學是奇妙的,它如一個萬花筒,我們可以從其中看到姿態(tài)萬千的世界。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去數(shù)學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吧!
-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四
1251年,史天澤駐守真定,他興教育,勸農(nóng)桑,廣納賢士。在秋高氣爽的暮色中,一位59歲的儒士在學子們的簇擁下踏上了真定路欒城縣的故土,他就是金元之際最偉大的數(shù)學家李冶。
一
李冶家學深厚,博覽群書,兼修文學、史學、數(shù)學、經(jīng)學。時人稱贊他“經(jīng)為通儒,文為名家”。
李冶(1192~1279),字仁卿,號敬齋,元代真定路欒城縣(今石家莊市欒城區(qū))人。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金朝由盛而衰的歷史時期。李冶父親李?是位博學多才的學者,在大興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母親姓王。
泰和八年(1208年),蒙古成吉思汗的軍隊開始向金朝進攻。李?的上司胡沙虎是金朝臭名昭著的大權(quán)奸,“聲勢炎炎,人莫敢仰視”,動輒打罵同僚,甚至“虐殺不辜”。李?常據(jù)理力爭,置個人生死禍福于度外。但行走于虎狼之室,不得不小心。他為防不測,把妻兒送回故鄉(xiāng)欒城。少年李冶,就到欒城鄰縣元氏封龍書院求學。
至寧元年(1213年)胡沙虎篡權(quán)亂政,李?被迫辭職,隱居陽翟(今河南禹縣),從此不再過問政事。吟詩作畫,頗有名聲。父親的正直為人及好學精神對李冶深有影響。
李冶兒時本名李治,為什么改名李冶?后世有兩種解讀。一說李冶成年后熟讀史書,感慨唐高宗李治助長武則天專權(quán),導致大唐淪為武周,恥與李治同名,故改名李冶。一說金朝曾推崇儒學,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李冶就把李治減去一點,改名叫李冶。
李冶自幼聰敏,博覽群書,興趣廣泛,對文學、史學、數(shù)學、經(jīng)學都很感興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說:“公(指李冶)幼讀書,手不釋卷,性穎悟,有成人之風。”李冶常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又說:“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余。”他年輕時曾與好友元好問一起外出求學,拜文學家趙秉文、楊文獻為師。
正大七年(1230年),李冶赴洛陽應試,被錄取為詞賦科進士,一舉成名,時人稱贊他“經(jīng)為通儒,文為名家”。
二
國破家亡的命運,使李冶決絕了仕途,潛心研究學問。
李冶得中進士,本是走向成功的標志,同年踏進仕途,被授予高陵(今陜西高陵)主簿,但此時金王朝已日薄西山,而崛起于草原的蒙古汗國已日漸強大,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即位后,出兵攻入陜西,李冶任職屬地被蒙古軍隊占領(lǐng),所以,他被調(diào)往鈞州(今河南禹縣)任知事。公元1232年正月,蒙古軍繞過軍事重鎮(zhèn)潼關(guān)(今陜西潼關(guān)縣北),東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在三峰山大戰(zhàn),金軍大敗,不幾日,蒙古軍攻破鈞州城,李冶不愿投降,就換上平民服裝,北渡黃河進入山西,這是他一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仕途的悲涼,國土的淪喪,使得李冶從此走上了流亡之路。
李冶輾轉(zhuǎn)到了山西的忻縣、崞縣(今山西寧武、原平)之間,過著“饑寒不能自存”的生活。
公元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顏守緒傳位于完顏承麟后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也被亂兵所害,金朝滅亡。
國破家亡的命運,使李冶決絕了仕途,只能潛心研究學問。年過四十歲的李冶經(jīng)過顛沛流離后,定居崞縣桐川。他雖生活艱苦,但有充足的時間研究學問。漫漫人生路,何處是歸途?李冶就在各種學問中充實自己,涉及數(shù)學、文學、歷史、天文、哲學、醫(yī)學等。李冶不僅有先進的哲學思想,而且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做學問。他在桐川的居室十分狹小,常常不得溫飽,要為衣食奔波。但他卻以著書為樂,潛心學問。他的學生焦養(yǎng)直說他“雖饑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離頓挫”中“亦未嘗一日廢其業(yè)”,“手不停披,口不絕誦,如是者幾五十年”。
同時代的學者硯堅評價李冶,只要目睹世間之書,無不熟讀,從不遺漏。
三
數(shù)學雖被古人排在六藝之末,但李冶認為,數(shù)學是最有用的學問,于是他致力于數(shù)學研究。
1248年,李冶寫成了中國古代數(shù)學名著《測圓海鏡》,這是中國古代代數(shù)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是用“立天元一為某某”(即當代數(shù)學設(shè)x為某某)解析高次方程的數(shù)學專著。后世學者們研究認為,李冶這部代數(shù)學著作,比歐洲代數(shù)高次方程理論要早300多年,是13世紀世界最先進的代數(shù)學理論專著。
金元之際,正是天元術(shù)啟蒙的時代。天元術(shù)是用數(shù)學符號列方程的方法。中國列方程的思想可追溯到東漢的《九章算術(shù)》。其中第8章《方程》,用文字敘述方法建立二次方程,但沒有明確的未知數(shù)。唐代王孝通《緝古算術(shù)》已能列出三次方程,但完全用幾何方法推導方程,難度很大,不易被一般人掌握。
宋代以前的方程理論一直受幾何思維束縛,方程次數(shù)不高于三次,高于三次方程就難以用幾何解析了。宋仁宗時任左班殿直賈憲寫成《黃帝九章算經(jīng)細草》9卷、《算法?鹿偶??卷,改進了傳統(tǒng)開方法,創(chuàng)造了開方作法本源和增乘開方法,對古代數(shù)學理論做出了杰出貢獻。在歐洲,法國數(shù)學家帕斯卡在17世紀初創(chuàng)造了類似的代數(shù)學,但是比賈憲晚了600年左右。
李冶治學,不泥古,不唯書,既善于借鑒前人的成就,又勤于思考。有人問學于李冶,李冶回答:“學有三:積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堅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
由于李冶擺脫了幾何思維的束縛,在方程解析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利用天元術(shù)熟練地列出六次方程,并完整解決了分式方程問題,用純代數(shù)方法降低方程次數(shù),他還發(fā)明了負號和一套相當簡明的小數(shù)記法。在國外,直到16世紀末,小數(shù)才有了更好的記法。由于李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數(shù)字符號及性質(zhì)符號,他的方程已能用符號表示,改變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舊面貌,可稱為“半符號代數(shù)”。大約300年后,類似的半符號代數(shù)才在歐洲產(chǎn)生。
李冶的《測圓海鏡》共12卷,收入170多個問題,都是已知直角三角形中各線段、利用天元術(shù)求內(nèi)切圓和旁切圓的直徑問題。第一卷開頭,李冶列出了一幅“圓城圖式”,提出了170個與“圓城圖式”有關(guān)的問題,根據(jù)已知條件,分別計算出15個直角三角形各邊之長,繪出各三角形的容圓公式,計算出勾股和、勾股差,然后計算出勾弦和、勾弦差等。其中19題列出三次方程,13題列出四次方程,還有些題列出六次方程,還成功地用代數(shù)方法降低方程次數(shù)。《測圓海鏡》的成書標志著天元術(shù)的成熟,李冶也正是因其在天元術(shù)方面的貢獻,被后人譽為“宋元數(shù)學四大家”。
元代數(shù)學家朱世杰說:“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數(shù)倍。”清代阮元說:“立天元者,自古算家之秘術(shù);而《海鏡》者,中土數(shù)學之寶書也。”
四
李冶既是一代鴻儒,又有實用數(shù)學的杰出成就。他曾在封龍書院講學,學子紛至沓來,以聆聽李冶教誨為樂事。
李冶寫成《測圓海鏡》后,到太原住了一個時期,藩府的官員曾請他出仕為官,他堅決謝絕了。后來,他到了山西平定,在那里,李冶與一代詞人元好問受到當?shù)厝说木囱觥F蕉ê盥?也很尊重李冶和元好問,他經(jīng)常把他們接到自己府邸做客。時人常常將二人并稱“元李”。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州創(chuàng)建“四賢堂”,以祭祀金元時期文壇領(lǐng)袖,“四賢”就是指楊云翼、趙秉文、元好問和李冶,可見李冶在當時名聲之高、影響之大。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五
我在這次期中考試中,數(shù)學沒考好,只獲得了86分。放學后,我腦子里蹦出一個想法,要加強數(shù)學這門功課的學習。
怎么努力呢?對,每天晚上做幾題舉一反三的奧數(shù)題。好主意,我要把這個想法跟媽媽說。
回到家,我把書包一放——嘩啦一聲,把我嚇了一跳,可是我來不及整理,我把我腦子里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
媽媽聽完后,高興地一下子從地上跳起說:好!好!但是你要把每天的作業(yè)完成以后,才能做奧數(shù)題,還要做得快,這樣才有時間做題目。
好的。我大聲回應了媽媽一聲。
這天晚飯后,寫完家庭作業(yè),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前,一起做舉一反三的練習題。我們商量好,誰先做好,誰就能得到禮物獎勵。
哈哈,媽媽經(jīng)常一個禮物都沒得到,說明媽媽沒有做對一題。而我和爸爸腦子較聰明,經(jīng)常能做對三道題,得到三個禮物,說明我們有進步。
又一次考數(shù)學了,我取得了90多分的好成績,我告訴媽媽:媽媽,這都是因為我們天天練習做奧數(shù)啊!媽媽高興地點點頭。從那以后,我做奧數(shù)的勁頭就更足了!
我想:不僅平時練習時要認真做好題目,而且考試的時候也要認真,這樣才會在考試中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每天晚上做點奧數(shù)題目,積累做題經(jīng)驗,這就是我學習數(shù)學的金鑰匙。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在今后2l世紀的信息社會,人人都需要數(shù)學。這篇三年級小學生數(shù)學日記(學數(shù)學),希望可以加強你的基礎(chǔ)。
學習數(shù)學對我來說還有許多小插曲呢——這幾個星期我們都在學習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由于不熟練,我不太能理解,做題時總是出差錯,媽媽總是有時間就教導我,可是我腦子里仍然一片空白,總是覺得媽媽說的就是一些亂七八糟我不理解的東西。
媽媽拿我沒辦法,只好讓我自己去做題練習。媽媽先告訴我:除法算式就像下樓梯一樣,從最高位算起,如果最高位除不了除數(shù),就把第二位數(shù)移下來,如果后面的數(shù)不夠除除數(shù),就在寫商的地方直接寫0.媽媽說的話讓我明白了其中的奧秘,雖然做題時還是有錯誤出現(xiàn),但是我很快就能糾正過來。
明白了做除法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象走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向前走,要腳踏實地,要不然就可能會一步錯全盤皆錯!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七
不久前,我們學了軸對稱圖形,我發(fā)現(xiàn)好神奇哦!在一次考試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比如這個圖形,開始我只看出了一條對稱軸。當時我不小心把試卷弄到了地上,我俯下身子去撿,卻意外地看出了另外一條對稱軸。我欣喜萬分!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圖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三條對稱軸!我知道了,一個圖形,只要換一個角度,就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像這個圖形,最終發(fā)現(xiàn)了幾條對稱軸。這真是一個好辦法!這與《畫楊桃》的故事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
別讓“驗算”溜走。
據(jù)我的經(jīng)驗得出,口算題的驗算是用得數(shù)加/減/乘/除其中一個數(shù),看所得的數(shù)是不是另一個數(shù);填空題一般是公式,概念,只要讀一讀,背一背,正確的答案也就出來了;方程驗算,把得數(shù)代入原式里,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最難的、最麻煩的是應用題,首先要保證式子符合題意,如果不肯定,可以先在草稿紙上寫一寫、算一算,然后用逆算的方法驗算。
好了,朋友們,驗算是一種奇特的東西,你努力,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你懶惰,它會讓你難受。朋友們,千萬別讓驗算溜走,因為它寂寞,你也會寂寞。
最后,祝你們擁有驗算,取得好成績。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八
有這么一道測驗題:水果店運來一批水果,其中梨的重量為20噸,蘋果的重量比梨多1/6,請問這是把()看作單位“1”。
學生寫道“梨”
一老師批閱“×”
學生疑惑不解,問老師“老師,我為什么錯了”?“應該填梨的重量”而不是“梨”。學生明白了,可心里很委屈:老師,您上課時不都是講把“梨”啊、“雞”啊什么的看作單位“1”嗎。當然他沒有敢說出聲。
回家后,小學生向媽媽訴苦“老師講課,就是這么講的嘛。現(xiàn)在又說人家錯了,明明是她自己講錯了嘛”。
這個故事不是我杜襈出來的,小學生是我的兒子。
無獨有偶,過了幾天,我的學生也向我提出了類似的抗議。
那是一節(jié)關(guān)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chǎn)實踐中的應用”的習題課。有一道判斷題為“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強”。大部分學生都回答“正確”,我當時很納悶,也很生氣“這么簡單的題,怎么有這么多人出現(xiàn)錯誤?。上課沒認真聽啊。”“老師,你上節(jié)課就是這么講的啊。”“啊?對啊,就是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二氧化碳越多,光合作用越強呀,但是本題上有這個前提條件嗎?”一個大膽的男生站起來“老師,你上課時沒講前提條件。”“什么?。”我瞠目結(jié)舌了,“真該死,怎么就沒講呢。”幸好,還來得及補救………。
回到辦公室,想起兒子試卷上的“×”號,想起教室里學生的抗議,心情久久難以平靜。看起來一次小小的疏忽,一點點話語的遺漏,竟造成了學生知識上錯誤。曾經(jīng)看到過“1%的錯誤會帶來100%的失敗”的說法,當時我還不以為然,現(xiàn)在我是真切體會到了。那么自己以前曾經(jīng)有過多少類似的情景?記不得了。其他教師有過多少類似的情景?不知道。但那絕對不會是一個小數(shù)字。
通過這兩件事情,讓我感受了很多,也反省了很多。汪中求先生曾說過“細節(jié)決定成敗”,老師們,就讓我們從細節(jié)做起吧。因為教育需要細節(jié)。
四年級數(shù)學的日記篇十九
1月18號那天,我陪媽媽上街買年貨。來到超市里,我們便開始采購。
買完之后來到收銀臺,那兒早已排起了長龍,我跑到前面看看情況,原來前面在舉辦活動:凡是購買超過200元的顧客可以只付總價的70%。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媽媽,媽媽讓我算算我們一共要付多少錢,我算完后的結(jié)果是283。5元。媽媽問我:“如果照這樣算,我們實際需要付多少錢?”我想:283.5乘70%等于198.45元。便回答媽媽:“我們實際要付198.45元,對嗎?”媽媽想了一會兒,就對我說:“對了!真聰明,媽媽請你吃肯德基獎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