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資格證查詢篇一
早晨,吃過早飯后,我就催促媽媽,趕快去學校。出門時,我沒有忘記拿著我早已準備好的禮物,看著這些禮物,我仿佛看到了教師收到我禮物時那燦爛的笑容。
想著想著,就來到了學校門口。啊,人真多啊,我被這壯觀的場面驚呆了!我看見賣花的小攤被家長和學生圍得水泄不通。看,那康乃馨、玫瑰花、太陽花,似乎在今天更為鮮艷,一朵朵張開了笑臉!再看那些紙花,五顏六色,做工精致,包裝精美,不愧出自巧人之手。環顧整個場面,真是琳瑯滿目,眼花繚亂!
我帶著自己的禮物,直奔教室,生怕手中的禮物會飛走似的。
來到班級門口,教師的講桌上已經擺滿了一束束的鮮花。當我把自己的禮物送到教師的手里時,教師臉上的笑容似乎更甜了,教師撫摸著我的頭,溫柔地說:“謝謝你,靖涵!”還有什么能比聽到教師這樣的話語更讓人感動的!我的心里充滿了喜悅。啊,教師,您辛苦了!
回到座位上,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小小的舉動,竟然讓我和教師都那么高興!是啊,這小小的禮物代表著我對教師的感恩,我對教師的理解,我對教師的尊敬!教師那輕柔的動作,溫暖的話語,給了我自信,給了我勇氣,給了我學習的動力!
啊,難忘的教師節!
教師資格證查詢篇二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作文教學作為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一旦布置寫作文,學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臉地說“寫什么”。老師們抱怨學生“一寫作文就滿腦子都是空白,半天寫不出一篇象樣的作文來”。我認為,作文教學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現實狀況是很多學生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夸大事實。其實,作文教學應該“以小見大”“細微之處見真情”,好的作文只需要能寫出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寫出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感受。過去的作文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想象,認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做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春天來臨之際,為了讓學生寫好《春天來了》,我帶領學生到小溪邊、田野里、果園里等去“找春天”,讓學生去觀察、體會。并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進社會,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實地觀察、體驗生活,才能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讓學生的表達有心靈的自由。我們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展示豐富多彩的個性,允許學生表達他們各自幼稚甚至離奇的經歷和想法,給予他們心靈自由的空間。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能感受到無拘無束。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部五彩斑斕的童話。他們與同伴、與親人的交往中,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變化,這些心理變化實際上就是他們心靈體驗的過程?!坝H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說到這兩個宇,每個人心頭涌起的總是溫暖和感動。課上,我首先采用的是圖片激情——鳥媽媽哺育幼鳥;寒冬里的一對父子;一對母女的笑顏;大手和小手的緊緊相牽。這四張圖片是開啟學生素材積累之門的鑰匙,教師導語中滲透了觀看圖的方法,看圖與看書一樣要學會讀懂圖片的意思,感受到身邊親人的愛。然后針對不同的圖片讓學生觀之圖片中的細節,包括當時圖中的動作,結合想象。讓學生感受到親人的愛在細微處,親人的情無處不在。
學生從四幅感人至深的圖中讀到了深深的愛,讀到了濃濃的情。接著我以情激情,引發學生對親情的理解——親情是在我饑腸轆轆時媽媽端上的一碗蛋炒飯;親情是在我犯錯時爸爸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的手掌。學生有感而發——親情是媽媽的一句鼓勵;親情是爸爸給我的勇氣……在這個板塊中,我較好地運用圖片的視覺效應啟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親情。在這里如何用好用足圖片。在操作上還可以思考改進。譬如:引導學生讀懂圖片;讀出圖片中的“親情”后,讓學生用“親情是( )”來說圖意;再聯系生活說“親情還是( )”。讓學生的表達有一個從具象到意象的過程。另一方面。這樣的表達還是一種積累,創設了自由表達的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語文教學論文 )如果將作文局限于課堂,顯然是不夠的。課堂作文多半為命題作文,學生不管有無作文的動機、需要、材料,都必須完成,這就容易使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甚至會使學生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訓練注重做到課內閱讀典型引路,課外閱讀增加積累。葉圣陶老先生也曾形象地把閱讀和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因此,教師參與指導學生開展多種讀書活動,并采取多種形式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所得。
小學作文訓練雖然只是最初步的應用語言表達見聞感受的訓練,但它畢竟是小學生表達自己生活認識的活動,應當把語言文字的表達訓練與語言文字應用的目的性教育結合起來。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用盡量少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盡量多的內容。中、小學生作文篇幅更短,所以作文的切入角度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寫作指導的設計中,首先應該使學生樹立“為用而學”的意識,使作文訓練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為生活服務。同時,要教育學生明白,作文不是文字游戲,而是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感受、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因此首先要有表達的欲望、表達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這也就是我們說的“有所為而作”。只有讓學生把作文當作自己參與生活和發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決“為什么寫”的問題,小學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穩定的內部動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兒一點地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眮碜詭熒撵`深處的真切感受和體驗,往往是語文教學富有生命色彩,閃耀人文光輝,迸發思想火花,產生難得的情感和智慧的不竭之源。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只能導致學生作文無病呻吟、胡編濫造和“鸚鵡學舌”,使學生失去真實的自我。只有讓學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敞開心靈之窗,讓童心放飛,自由快樂地尋覓和積累習作中五彩斑斕的珠貝,在真切的情感體驗中,學會快樂而有意義地生活,學會快樂而有收獲地表達。